編輯部有一台存儲量非常大的電腦,裏麵共享了三個硬盤。
一個硬盤按記者名字建有多個文件夾,裏麵存儲著記者部各個記者所有定稿的稿子,方便隨時查閱。
一個硬盤分為兩個文件夾,一個文件夾存儲著編輯部的所有電子版樣,另外一個文件夾存儲著設計部的所有廣告。
另外一個硬盤則按照業務部、發行部、辦公室的名稱進行文件夾劃分,分別存儲著不同部門的公共資料。
這些資料都是公開共享的。
唯獨編輯部那個文件夾裏麵還有個文件夾是加密的,名字叫“定版”。
定版的文件夾裏麵存放著報社自創建以來的所有報紙版樣,按照日期又單獨創建了文件夾。
這個文件夾裏麵有著報社最為寶貴的資料,見證了報社的發展曆史。
這文件夾的密碼隻有編輯部主管黃彩霞一個人知道,而且,她每隔半月會修改一次。
至於黃彩霞有沒有私下裏泄露,那就不得而知。
《城市周報》這份報紙在出版之前是有一個詳細流程的。
首先,記者部的記者采寫稿子,並將最終的定稿發到每個標注了最新日期的文件夾裏麵。
與此同時,編輯部的編輯則從各個合作媒體的渠道上尋找到一些所需要的文章或新聞,同樣放在一個單獨的文件夾內。
其次,在稿子準備完成之後,編輯就可以從當期的文件夾內將定稿提取,用方正飛騰軟件進行排版。
版麵排完之後,會用A3紙打印出來,有專門人員進行第一遍校對,這一版叫做大樣。
校對稿子的專門人員有婁凱旋、楊軍以及方正,三個人負責不同版麵的大樣。
校對過程中,發現問題時要用紅筆及時標注,並且,在校對完畢後要署上自己的名字。
隨後,校對完畢的大樣會交由編輯人員,由他們在各自的方正飛騰軟件上進行修改。
修改完畢之後,就可以將版樣放到另外一個叫做“拚版”的文件夾內。
所謂拚版,就是兩個版麵為一組,拚合在一起。
這個拚版就是大家在看報紙或者雜誌時的先期版式。
既然有個“拚”字,就說明必須是一一對應。所以,報紙也好,雜誌也好,都是偶數頁,從裝訂線或折疊線開始看,都是兩頁連在一起的。
如果一份報紙有52個版麵,那麼第1頁要拚合的必須是第52頁,第2頁要拚合的則是51頁。
將拚合後的四頁紙放在更大的紙張上進行正反麵印刷,成品後,就是一張紙上的四個版麵。
第二張紙的四個版麵則是第3頁拚合第50頁,第4頁拚合第49頁,以此類推。
當一一對應的大樣拚合在一起時,編輯就可以再次打印出來,這次打印出來的就是兩個版麵的內容,叫做“小樣”。
於是,方正、楊軍、婁凱旋則對小樣再次進行校對。
其實,此時的小樣就是之前校對過的大樣。不過,為了防止第一遍校對時有錯誤遺漏,需要對小樣再次進行仔細而謹慎的校對。
大樣是一個版麵打印在了A3紙之上,版麵大,字也大,校對時候也容易查看。
但是,小樣的話,是兩個版麵拚合在了一張A4紙上,版麵變小,字也變小,校對起來不但費力還傷害眼睛。
校對小樣過程中無論是否再次發現問題,都需要校對人員繼續簽上名字。有錯誤的,則由編輯人員繼續改錯,沒錯的就不需要再次動版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