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曆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曆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禦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本名
海瑞
別稱
海青天、海忠介
字號
字汝賢
號剛峰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海南瓊山
熱點關注
人物生平 以一人之力對抗明朝的官場潛規則,清官海瑞到底有多“清”?
海瑞去世後,南京人民奔走相告,出喪那天,不少店鋪自發停止營業以示哀悼,普通民眾紛紛前往參加送葬,送喪之人白衣白冠,哀聲不絕於道,延綿逶迤的隊伍竟長達100多裏。...
曆史事跡 清官海瑞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兩年後,海瑞逝世,身後連殮葬的錢都是別人給他湊的。南京市民罷市,十裏長街為他送行。一個迂腐的清官,卻從此定格。沒有人願意承認,他或許是比張居正更偉大的改革家。...
解讀 時代決定官運:中國曆史上兩大清官的仕途比較
海瑞的悲劇在於,他處在了明朝“最好的時代”而不自知,老是發出不合群的嘈雜之聲,所以就被和諧掉了。而包拯的幸運在於,他身處的時代或多或少讓人相信:批評,讓世界更美好。...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海瑞的祖先原籍福建,南宋時有個名叫海俅的人,從福建遷移到了廣州,海俅的重孫海遜子在明朝開國之初是廣州衛指揮(正四品武官名)。海遜子的兒子海答兒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從軍來到海南島,就在瓊山縣落了戶籍。海答兒的兒子海寬,中舉後曾任福建鬆溪縣知縣。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五人,其中海澄官至四川道監察禦史,其他還有三人中過舉人。唯獨海瑞的父親海翰無所作為,隻是個廩生(享受政府膳食補助的在學生員)。
海翰娶妻謝氏,謝氏於正德八年(151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下海瑞。海瑞出生四年後,父親海翰便故去了。從此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靠祖上留下的幾十畝田,勉強維持生活。謝氏性格剛強,對海瑞要求很嚴格,不讓他像一般兒童那樣嬉戲玩耍。海瑞自幼攻讀詩書經傳,他立誌日後如果做官,就要做一個不謀取私利,不諂媚權貴,剛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號“剛峰”,取其做人要剛強正直,不畏邪惡的意思。
海瑞讀書時,正是王守仁學說盛行的時期,王學的要點除了主要方麵是唯心主義以外,還有提倡知行合一、理論和行動一致的積極方麵。王陽明還提倡“立誠”,反對偽君子式的“鄉願”作風。這些對海瑞日後的為人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舉教學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寫了一篇《治黎策》,在這篇策論中,海瑞正對海南黎患不絕的現狀,提出開通十字道路,設縣所城池,中峙參將府兵備道的見解。此年,海瑞得中舉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海瑞上京城參加會試。在此期間,海瑞向中央朝廷上《平黎策》,再次重申了他的治黎策略。這一建議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這次會試海瑞落榜了。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兩次會試都沒考中的海瑞決定放棄科舉考試,同年閏三月,海南承宣布政使司(等於現代省級最高行政長官)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中國古代的正式教師)。
海瑞教育學生道德和文章不可分割,主張讀書人應該尊重自己的身份,不該對上官隨便下跪。他執教期間,有朝廷的禦史到縣學(中國古代秀才讀書的學校)視察,其他教師都跪在地上地通報姓名,唯獨海瑞長揖行禮,說:“到禦史所在的衙門當行部屬禮儀,這個學堂,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地方,不應屈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