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少室山之陽,離少林寺有十幾裏地的半山腰上,有一株大棗樹,這棗樹至少得有上百年的樹齡了,粗枝密葉,兩個人牽著手想抱過來,都還差三尺來長,才能抱住。
這棗樹下有三間土屋,土屋裏住著一家姓喬名三槐的農戶,這喬三槐從他爺爺輩開始就居住於此樹之下,一直靠著租種少林寺的七八畝土地過活,一家人忙活一整年,每年交完租以後幾乎所剩無幾,所以喬三槐平常還需要進山打柴趕集去賣,好換點油鹽錢,這樣才能勉強為生。
雖然他們住的跟少林寺這麼近,但喬三槐世代對少林寺卻隻能仰視,他們家因為一直租種著少林寺的土地,少林寺作為大地主,管事的僧人除了遇到災荒不逼著他們交租以外,少林寺的僧人也跟其他的地主也沒什麼區別,整個少室山,周圍方圓幾十裏,幾乎都是少林寺的地產,佃戶們平時除了交租時能跟寺裏的僧人打打交道以外,平時相互也沒什麼來往,在他們這些農戶眼裏,少林寺的僧人不是得道高僧就是是武林高手,平時也是不屑跟他們這些農戶打交道的。
喬三槐自從娶妻後一直無子,一直等到三十多歲,才收養了一個來路不明的孩子,這孩子是少林寺的一個僧人送來托付他們收養的,據那僧人說是有人送到少林寺門口才被少林寺的僧人發現的。
因為少林寺不讓女人入內,所以少林寺也沒法撫養這麼小的孩子,不得已才交給他們收養的,那僧人除了孩子以外還額外贈予他們一百兩銀子,作為撫養孩子的報酬。
喬三槐夫婦見到不僅白得一個兒子,還有一百兩銀子,自然是欣喜若狂,從此以後,他們一直把這孩子當親生的孩子來撫養,還給這孩子取名叫喬峰。
當喬峰長到六七歲時,就長的濃眉大眼,高鼻闊口,跟他的父親喬三槐四肢短小,手腳粗大的樣子很不一樣。喬峰也沒感覺出異樣,在喬峰的印象裏,他也從來沒覺的自己跟別的農戶的孩子有什麼區別,雖然從小在少林寺腳下土生土長,但喬峰從來不會奢望,他除了會租種少林寺的土地以外,還會跟少林寺會有什麼關係,他們家就隻有他一個孩子,他父母肯定舍不得讓他出家當和尚,而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招收資格卻特別苛刻,除非天賦異稟被哪位高僧看中,或著是那些名門望族願意給少林寺捐贈大量的香火錢,否則是很難成為少林寺俗家弟子的。
喬峰從他的記憶裏就知道,他們家祖上三代都是貧農家庭,從大宋開國之初就在少室山下世代務農,從他爺爺到他,祖祖輩輩都租種少林寺的土地,他除了給少林寺當佃戶以外,農閑時也上山打柴,挑到山下去賣了換點油鹽錢,喬三槐是個大字不識的鄉下人,喬峰也跟著沒機會讀書識字,喬峰從五六歲開始,除了種地以外,農閑時也跟著他父親一起上山砍柴,一家人日子雖然過的很窮,不過還算安穩。
喬峰八歲那年,天氣大旱,地裏莊稼死了一大半,到了秋天,連給少林寺交租都不夠。到了年底,自己有了斷糧的危險,喬峰也隻能跟著他父親沒日沒夜的上山砍柴,希望把柴賣了換幾錢銀子也好糊弄著過個年。
到了年底那幾天,突然連降好幾日的大雪,雪停之後,他父親下山趕集賣柴去了,他閑不住,拿著一把斧頭和一根繩子繼續進山砍柴。
這日他看到路不好,沒敢走遠,就去了離家不是很遠的地方砍柴,砍了半天柴,感覺有些累了,於是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剛坐下,忽然聽到不遠處傳來一陣雜亂的狼嚎聲,聽聲音竟有十幾頭之多。因為少林寺在少室山上,少林寺的僧人個個會武不怕狼,本來很少有狼敢來撒野的。但每到冬末春初時,也會偶爾有餓狼來覓食,尤其是最近下了好幾天雪,群狼可能慌不擇路的來覓食,才來到少室山上。
喬峰聽到狼嚎聲越來越近,還伴隨著撕咬聲,似是群狼是在追逐什麼獵物,不禁有些害怕起來,趕緊把斧子別到懷裏爬到了一棵大樹上觀察情況。
不一會功夫,喬峰遠遠的看到一個十三四歲左右的少年,手裏握著一塊石頭,慌不擇路,連滾帶爬急奔而來,顯然他是遇到了群狼,被追趕到這的。
走近以後,喬峰才看清,原來這少年是少室山腳下的一個孤兒,不知道姓啥,別人都喊他鐵牛,他靠著一塊石頭堅持到這,顯然已經筋疲力竭,到了大樹跟前喘著粗氣,靠著大樹舉著石頭跟群狼對峙,群狼不斷猛撲。鐵牛身上都已受了七八處傷,眼見難支,似乎再也跑不動了,喬峰從上往下看時,那少年也看到了喬峰在樹上,四目相接,鐵牛目光中露出求助和恐懼的神色。這眼神一下子觸動了喬峰見義勇為的豪情,他沒多想,立馬從樹上跳下來,一邊拿斧子向餓狼砍去,一邊掩護著鐵牛讓他爬上大樹。他情急之下,沒多想就揮斧頭向領頭的那一頭惡狼砍去,那惡狼縱身閃過,群狼開始嚎叫連連,蜂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