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抗風險的能力?”
“就好比說,即使百姓遇到幹旱年成顆粒無收,也還有存糧度過接下來一年的日子,以期來年能有個好的收成;即使遇到兵災,百姓也能有能力去到別的地方生活,這就是抗風險的能力。”蕭子凡解釋道。
“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就連大人剛才所說的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這最基本的都沒有達到。否則,之前延州城外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難民了。”蕭子凡頓了頓,繼續說道:“要解決起碼的衣食住的問題,單靠百姓種地是不可能實現的,否則自秦漢一來,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王朝的更迭與普通百姓的起義了。”
“那如何才能實現”範仲淹插道。
“發展工商業,實現工商農三個體係並存。”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工商是排在最後兩位的,為何要發展工商業?”
“因為單一的農業經濟體是不牢靠的,抗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從播種到收獲,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麼整個體係就會崩盤。而工商業的加入則會讓整個經濟體係形成一個良好的互補的局麵。又拿旱災來說,即使種田的百姓顆粒無收了,那麼他還可以外出做工來養家糊口。他可以去酒樓當小二,也可以去酒坊當釀酒工,還可以去布莊當織布的匠人。而在風調雨順的年成,收獲的糧食除了交公以後,剩下的多餘的糧食則可以賣給酒樓,也可以賣給酒坊換些銀錢,有了銀錢又可以去購買一些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如此經過幾年的循環之後,普通百姓便有了抗風險的能力。”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蕭公子經天緯地之才,老夫差之遠矣!”
“大人何必自謙,大人雖然來延州不久,但是大人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這些都是百姓看在眼裏的。”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些都是應該的,尤其是當今陛下,乃千古難遇的明主,也讓老夫有機會施展一生所學。”
“據前方探子來報黨項軍隊約有五萬餘人,最遲五天後就會到達延州城下,而延州守軍才兩萬不到,其中青壯年更是隻有一萬出頭,蕭公子可有何應對之法?”
“五萬兵力來攻打延州,看來李元昊對範大人看得很重啊”蕭子凡打趣道。
“要想以兩萬不到的兵力來守住延州,著實有些困難,大人難道就沒準備請求朝廷增援延州嗎?”
“朝廷已經派了劉平與石元孫兩位將軍過來了,不過本官現在擔心的事情是延州的大部分將士都沒有經曆過戰爭,能不能等到援軍的到來還猶未可知啊。若是李元昊勢如破竹的攻下了延州城,那麼兩位將軍來了也沒有了意義。”
“那兩位將軍約有多少兵馬?”
“三萬人左右”
“現在何處?”
“離延州起碼還有將近十天的路程。”
“大人府上可有地圖?”
“請隨我來”說完,範仲淹便帶著蕭子凡去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