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章 拚音(1 / 2)

王益柔來杭州已經五六了,卻一直沒見到帥司的安撫使韓琦。

偶然問起王曾才知道,韓琦是帶著旨意來的。

南洋轉運使司上奏,已收稻穀千萬石,然苦於無人脫殼,隻得轉運至兩折路代為處理。韓琦得到的旨意,就是將稻米在兩浙路處理好。

原本此事應該交給身兼轉運使的王曾,但王曾營建港口等事務,不但忙得脫不開身,還將明年的徭役一並支取了。

韓琦隻好一到任,就帶著廂軍入了山。

當然不是剿匪,現在兩浙路的山裏或許有逃戶,但山匪還是較少的。

碾米,雖然不知道這碾米的動力是用廂軍還是別的,但像現在一村一個的石碾子是一定不夠的,第一件事自然是乘著冬季進山采石。

水變冰體積膨脹,冬季自然是采石的好時節,等氣轉暖,韓琦又得把石塊趕在西南風之前鑿成碾子,時間緊迫由不得他耽擱。其實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但以身作則好歹不會被彈劾。

王益柔得知韓琦進了山,自然不會進山去挨凍。

“王相,國朝何以購得如此多的的稻米?不是……。”

“確實,國朝缺銅,沒有足夠的錢幣去買稻米,但是,”王曾著,敲了敲椅子扶手:“這次購稻所用,都出自內府和幾位勳貴,官家將宮裏用的嵌螺桌案之類的禦用之物都拿去換南洋土著的無用之稻米了。”

“以物換物?”

“以物換物。那些土人那裏見得過這等器物,自然是一塊雕花漆器便可換上百石糧,這樣其實已經持續好些年了,土人頭子也每年都逼迫底下人多開墾土地,今年便攢下來這麼多。”

這種原始的交易方式,確實是解決通用貨幣不足的一種方法,互取所需,在民間有很大的應用範圍,尤其是在川府。

王益柔也就是好奇,隨便打聽打聽。托人去明州問,知州尹洙還沒回來,王益柔這幾日就先跟在王曾身邊和王慎言一起學著。

本以為南洋運稻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誰知卻最後落在了王益柔的頭上,這都是後話。

“益柔你來看這個。”

王益柔正在練字,聞言起身接過王曾遞過的文書。

王慎言設計得偏旁加音韻查字法。

“益柔感覺如何?”

王益柔用了幾遍,還沒有成書,隻是一種檢字法,用的還是廣韻的本體。

王益柔來北宋看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廣韻》了,自然是對其先查聲調後查聲韻的檢字法深惡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