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氣喘籲籲地跑進院子,一進門就大聲喊道:“師傅,去年那個‘訪友’的又來了。”李允勝正在喝茶,端著茶杯不急不忙地說:“去年有好幾個來‘訪友’的,你說的是那一個?”

“就是那個姓馬的,河北滄州的。”

李允勝說:“那就請他進為吧,去年走時,他就說過今年還要來。”

“不是的,”大龍喘了口氣“他在河那邊,過不來,在河邊大聲喊著要見你。”

李允勝不慌不忙地放下茶杯,起身向外走去。場院裏正在練功的徒弟們也一齊跟隨著。

大龍說的這條河,叫做“膠萊河”,位於山東半島,它北起膠州灣,橫穿山東半島,到達渤海的萊州灣。從兩灣各取一字,故名“膠萊河”。這條河是條人工運河,是元朝時開挖的,主要是為了南方各省從海路向北京運糧時,可以不必繞過山東半島,直接從膠州灣進入運河,到達渤海,節省了很多時間,當地人也稱運糧河。後來,因洪災頻繁,這條河使用的時間越來越少,慢慢地也就不用了。

李允勝帶著眾徒弟來到河邊,登上河堤。河上原來是有石橋的,但因為曆年來不斷加高河堤,慢慢地河堤也就超過了橋麵,一發洪水,就將橋淹沒了,兩岸也就隔斷了。

這時,在河堤上防洪的人群也聚焦過來看熱鬧。

李允勝向對岸望去,一個精壯的漢子手中拿著一把馬叉立在河邊,也在向對岸張望。

兩岸相距十多丈,李允勝雙手抱拳,作了一揖,大聲喊道:“馬老弟,一年多不見,近來可好?”

那漢子也作了一揖:“去年承蒙師傅指教,一直念念不忘,本想今日再會一會師傅,卻沒想到被大水隔斷。”

李允勝說:“這洪水十天半月是退不了的,馬老弟還是請回吧,後會有期,不差今日。”

“我千裏迢迢來會師傅,既然老天不讓你我相會,也隻好回去了,這把馬叉就算是我送給師傅的見麵禮,請師傅笑納。”

話音剛落,那漢子一揚手,將手中的馬叉朝河對岸擲來。這是一把三齒馬叉,一人多高,中間一齒較長,邊上的兩齒較短,馬叉上帶著鐵環,嘩嘩地響著向李允勝飛來。

李允勝向眾人大喊一聲:“閃開!”大家立即向四處躲開。唯獨李允勝一人沒動。他深吸一口氣,雙手叉腰,麵朝馬叉,巋然不動。眾徒弟一齊喊道:“師傅小心!”

說時遲,那時快,馬叉呼嘯著飛來,真撲李允勝麵部。李允勝張開口,一口將中間那一齒死死咬住,兩邊較短的兩齒剛好和兩耳相齊。馬叉杆顫抖著,李允勝依然保持原來的身姿不變。

大家都看傻了,目瞪口呆,一時都說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大家一齊鼓掌,高聲叫好。

允勝將馬叉從口中取出來,一把插在地上,雙手一抱拳,朝那漢子說道:“老弟如此厚禮,兄弟實在無法承受,我且暫時替你保管著,老弟日後方便時,可再來取。”

對岸那漢子立即跪下,雙手合十,朝李允勝拜了三拜,轉身走下河堤。不見蹤影。

這時,李允勝突然身子一軟,倒了下去。徒弟們立即圍了上來,大龍招呼眾人將師傅扶了起來。李允勝將大家推開,就地盤腿打坐,閉目不語。大家隻好靜靜地守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