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開學啦(2 / 3)

悠悠想著拉嗓子的雜麵包子,疑惑的問:“姥姥,高粱一點也不好吃,咱光吃豆麵不行嗎?”

“那可不行,摻的高粱少了,蒸的幹糧都散的拿不起來,光豆麵更不行。你沒見二爺家蒸豆麵饃啊,都是捏團子,熟了用碗乘著吃。再說了,豆麵喝粥不亂鍋,還一股子豆腥味。”

“他家的高粱哪?”

“這不是窮嗎?家裏人個子大飯量也大,家裏沒存糧,隊裏分啥吃啥。高粱比豆子早下來一個多月,等豆子下來就吃的差不多了。剩下點高粱得留著喝粥,就舍不得往豆麵裏摻了。以後就好了,寶景大了,能掙工分了,分的糧食多了還好過點。”

悠悠跟著去了磨坊,看到磨坊裏石磨厚厚的兩層,置放在壘砌的高台上,下層固定,上層轉動。撫摸著石磨上咬合得天衣無縫的溝槽,悠悠衷心的佩服現在的石匠功夫了得。

爸爸幫著把準備好的糧食背到了磨坊,姥姥把要磨的糧食倒在磨盤上,再用手攏成上尖下圓的形狀。

二爺幫著把毛驢牽進來,伸手拿起一塊蒙眼罩,戴到驢的雙耳上。接著,又給驢圍上“紮脖”,再把一套拉套套到驢身子的兩側。最後,把拉套的末端掛到磨棍的連杆上。

當準備工作就緒後,姥姥“喔”的一聲,驢子立馬豎起雙耳,四蹄緊蹬,開始了漫長的環形跋涉。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古老的磨房裏開始響起石磨的嚕嚕聲,驢蹄的踏踏聲,篩麵羅“呼答呼答”的滑動聲……這些節奏不一的聲音相互交織,宛如一支長長而又沉沉的樂曲回蕩在悠悠的耳畔。

當磨盤上的糧食在一遍遍碾磨時,姥姥跟在毛驢的後麵,拿著個掃帚把磨碎的糧食沿著磨盤外沿向裏掃,毛驢停下來的時候,姥姥就用掃帚抽打幾下,大聲地嗬斥著。

媽媽用粗細不一的篩麵羅把碾碎的糧食糝分成細粉、粗粉等,一直到糧食在石磨上碾得隻剩麩皮時,還舍不得丟棄。再一次用粗羅將麩皮篩上一遍,收集一部分泛紅的麩粉。這些麩粉雖然已沒有太多的“油水”。但是,在以後蒸饃、熬稀飯時,把它摻進去,還是可以填飽肚子的。

大概三個小時的時間,糧食磨完了,古老的石磨終於停止響聲。姥姥從磨道裏把驢牽到院子裏,為它去掉蒙眼罩。然後忙著收拾石磨上剩餘的麩皮。

此時,累得渾身是汗的毛驢禁不住對著空中“昂昂”長嘶,然後,打上兩個長長的噴嚏,身子一軟躺在地上,左一個右一個打起滾來。也就是在這左右的翻滾中,毛驢一身的勞累慢慢消盡。

姥姥和媽媽盡管用頭巾包的嚴嚴實實地,眉毛和眼睫毛都是白花花的,渾身沾滿了麵粉。姥姥慢慢直起彎了一下午的腰,用拳頭捶打著,扯下頭巾拍打身上的麵粉。

晚上,哥哥收拾自己的書包。讓姥姥把在公社新華書店買的兩張水簾紙用線縫成作業本,拿著鐮刀頭仔細的一頁頁割開,從原來買的作業本後麵小心地撕下一張沒寫字的紙張,墊在新本子的第二頁下麵,水簾紙薄清楚地透出下麵的線條和格子。

“看得清清楚楚,一個本子能省2分錢,夠買支細鉛筆了”。昊昊拿著新本子,給家裏人看。

悠悠看著興高采烈的哥哥,心酸的要死。七歲正是無憂無慮的年紀,為了2分錢,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了極致,懂事地讓人心疼。

開學了,防台上熱鬧了起來,孩子們的笑聲,叫鬧聲傳出好遠,悠悠領著弟弟去湊熱鬧。

三四十個孩子在教室外的空地上玩耍,跑著、跳著、打著、鬧著。男孩子殺羊羔(類似老鷹抓小雞遊戲)、鬥拐,女孩子踢毽子、跳沙包、跳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