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認識程度(2 / 2)

這些專家幾乎在年輕的時候就沒有出過太多的力,特別是李解放,就是一個文弱書生,不說是手無縛雞之力也是差不多了。

他除了會搞一些研究,除了學習全新的知識之外,基本上什麼工作都做不了。

李忠信覺得,現在已經改革開放了,國家對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有了一些認識,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還沒有看明白科技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沒有看明白科技的重要性,那麼,他就要做這個先行一步的人,從他這裏開始,把中國搞科研的人的工資以及福利待遇提高起來,讓人們和國家更早地認識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

李忠信對於改革開放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有著自己的觀點。

什麼是改革開放?就是鬆綁,就是解放,就是讓人們可以自己覓食,而不是統一勞動,統一配給。

就是不再被管著,被養著,可以部分地,相對地,自己養活自己了。

中國人勤勞,智慧,解決個溫飽是問題嗎?當然不是,中國人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是世界人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無法比擬的。

改變曆史的四大發明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公認的發明,隻不過在近代的時候,皇權為了更好地奴役老百姓,對老百姓進行愚民教化,更不允許民間搞什麼發明創造之類的東西而形成的。

外國人流傳進中國的照相機,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根本就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情,直接就把照相機說成是一種招人魂魄的鬼東西,被那個玩意照一下,身體裏麵的魂魄就會被照相機那種東西吸走。

隻要是發明出來新奇的東西,一概一棒子打死,隻要忠於皇權,忠於滿清統治那就可以了。

也正是因為清朝時期的統治者怕漢人造反,怕漢人獲得能夠推翻他們統治的物品,才有了這樣的一種情形。

滿清時期的統治者的心中最為清楚,漢人有多少,滿族人有多少,如果漢人真要造反的話,他們就會被從富饒之地驅逐回貧瘠的寒冷之處。

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富強,首先就要接受新鮮的新生事物。

建國以後,要不是國家的領導人開始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要不是領導人開始引進國外的大型現代化工廠,現在這個時候,中國人吃飽穿暖都是問題。

七十年代末的時候,中國幾乎全國上下就是黑、藍、綠、土黃幾種顏色的衣服,走到大街上,幾乎都是一個樣子。

改革春風吹起來了,人們從穿衣吃飯等方方麵麵都開始有所改善,不但衣服不用打補丁,能夠吃飽穿暖了,更是開啟了新時代的全新生活。

家用電器,自行車,收錄機等等,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在這個時候,李忠信突然間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擔憂,一旦忠信公司建築的科研基地建成,能不能按照他的想法,過來這邊那麼多的專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