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黏豆包(1 / 2)

東北農村到了小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乎著準備過冬的口糧——黏豆包。

在東北,這極為特殊的產品,後世雖然沒有正式進入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卻也是當地的好東西。

蒸粘豆包這個習俗是什麼時候在東北興起的李忠信並不清楚,但是,為什麼在東北這邊如此流行他卻是猜到了個八九不離十。

東北的黏豆包有兩個好處,一個好處是因為黏豆包是黏豆包是黏米做的,消化起來很費勁,俗稱抗餓。

吃一頓黏豆包,比吃其他的主食要抗餓得多,人們經常吃不飽飯,對這樣的一種食物自然情有獨鍾。

第二個好處就是黏豆包做起來方便。東北的主要菜肴就是大鍋燉,燉菜的時候,把黏豆包用一個簾子放到大鍋上,用蒸汽微微一熱,就可以吃了。

做黏豆包最主要的糧食叫做大黃米,是糜子磨碾以後產出的一種有黏性的糧食。

這種糧食的樣子和小米長得很像,但是卻不是一種食物,是有糯性的糜子(古時候稱黍shu)加工出來的。

將大黃米碾磨成粉以後,再加入一些玉米粉,然後把兩種米粉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攪拌在一起,放在大的盆子裏麵以後,放在熱炕頭上,上麵蓋上蓋簾,然後把大棉被往上一捂,靜靜地等著這兩種木粉發酵。

發酵好了的年粘稠狀的糊糊並沒有啥香氣,反倒有一種濃鬱的酸味,就好像是食品放壞了的那種味道。

下一步就是做黏豆包的豆餡了,把紅小豆用水泡上小半天的時間以後,放入大鐵鍋裏麵加一定比例的水進行熬製。

紅小豆煮熟以後,人們用飯勺子把它舀搗碎,最後放入白糖。

當準備工作做好以後,並不是一個人製作這種黏豆包,而是要尋找一些關係比較好的婦女過來幫忙,一起來包這種黏豆包。

基本上一天下來都不閑著,從頭午開始一直能夠蒸到晚上,蒸一次至少要蒸上七八鍋,做出來幾百個黏豆包。

蒸好的黏豆包放到外麵,一個晚上便凍透了,變得和石頭一樣硬邦邦的,可以直接放入麵袋子裏麵保存。

想要吃的時候,把這些黏豆包放到鐵鍋上用蒸汽隻是簡單地串下氣,就可以吃了。

黏豆包包的水平,在這個時候絕對代表著一家的家庭主婦是不是能幹活的人,會幹活的女人蒸出來的黏豆包一眼看上去就能夠感覺到又黃又糯,吃起來能夠吃出香甜可口的感覺,而且還不粘牙,能夠達到這樣的一種水平,在村子裏麵就會被稱為能幹活的好女人。

人嗎?最重要的是溝通,溝通方麵的事情,一切都交給喜歡做事情的人來溝通。

包黏豆包的時候,這些女人們坐在一起交流著她們之間那些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情,互相溝通有無,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東北人蒸黏豆包的時候,每一家的女人都一樣,都會找她們熟識的朋友一起來做,也算是進一步交流一下感情了。

大舅媽封燕是興林村裏麵包黏豆包的好手,更是左鄰右舍女人當中的典範,隻不過家中因為有老人的原因,並不那麼富裕,很多時候,被其他的婦女瞧不起。

這次她邀請同村的幾個婦女到家裏以後,她猛然間發現,之前一直對她不冷不熱的大杏子都開始對她流露出來一股子熱乎勁,仿佛她們之間關係十分親近一般。

她冷不丁的感覺特別不習慣,其他的幾個婦女雖然和平時差不多,但是,封燕卻是感受到了往年感受不到的那種熱情。

難道是因為三弟領大外甥回到村子裏麵的事情?

封燕心中清楚得很,三弟王波在江城那邊可是弄回來了許多好東西,之前托運回來大半拖拉機的物品不說,還弄回家裏一台十四吋的電視機。

對於那些衣服和布料之類的,封燕並沒有太多的概念,不過呢!她卻是知道,自家的三弟發大財了,要不然的話,絕對不會弄回家如此多的好東西。

其實封燕心中也清楚,別說是她招呼過來的幾個婦女朋友,整個興林村哪家哪戶不知道,老王家的老三王波發大財了,回家過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