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買糧(2 / 2)

二十一糧店,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經被拆除掉,變成了樓房,李忠信隻是在記憶當中有著那麼一絲淡淡的印象,畢竟李忠信給家裏麵買糧食的時候到過糧店。

和李忠信記憶當中的糧店一樣,二十一糧店是長筒式的連體起脊平房,外麵刷的是帶一些黃顏色的石灰,有些掉色的藍色大鐵門是對開門的,因為經常卸麵的原因,大鐵門上麵有一層麵粉狀物質,看起來髒兮兮的。

進入其中,正對著大門的是一個帶拱形小窗口的櫃台,裏麵坐著的是糧店的工作人員(糧店開票收款的清一色是女同誌),她們接過居民手中的糧證,按照居民所說要買的這個月的糧食開票。

櫃台的側麵則是一排一米高左右、七八十裏米寬的大槽子,裏麵裝著米、麵、玉米麵、玉米以及各種雜糧。

每個槽子的上方都有一個白鐵皮做成的上粗下細的漏鬥,漏鬥靠下方的位置還有一個厚鐵皮拽板,拽板一拉出來,糧食就從漏鬥裏麵漏到袋子裏麵。

大槽子的邊上放著稱米麵的稱,和幾個高幫沿的白鐵皮做成的半圓柱形簸箕,糧店的服務員拿你開出來的票據,稱出來米麵或者是雜糧以後,便會告訴你到哪個槽子前麵等候。

把從家裏麵帶來的麵袋子對準漏鬥,當服務員把你所需要的一種糧食稱好,便會告訴你準備放糧了。

當米、麵完全進入袋子當中,講究一點的服務員則會在漏鬥上敲一下,讓裏麵掛在筒壁上的糧食完全進入袋子裏麵。

這排槽子的對麵,是幾個黑魆魆的大豆油桶,其中最外側的油桶上麵,則用一根白色的鐵管子接出來一個帶壓把的計量器。

這種計量器上有刻度,刻度對應的是一兩油到一斤油,無論你需要多少油,都會從這個計量器當中壓出來。

李忠信家中的人數不多,每個人供應的是半斤豆油,一共給二斤半的豆油的量。

李忠信對於這個時候豆油不夠吃很是無語,每個家庭都一樣,哪怕是做菜的時候少量的放油,也是吃不到月底的。

正是因為豆油不夠吃,八十年代的人賣肉一般都買肥肉,肥肉便宜不說,關鍵是油膘厚,放在鍋裏能夠煉出來葷油。

這些葷油都會被小心地盛放到一個小壇子當中,做飯燉菜的時候放上一些葷油,能夠提升菜的香味。

作為重生之人,他對於葷油有著一種莫名的反感,吃到嘴裏麵有一種古怪的味道不說,更是覺得,那種東西的膽固醇相當高,吃多了對身體是有一定影響的。

排隊,等著交糧食本,交錢,開票,再把從糧食本上撕下來的三張一厘米多寬的小票遞給工作人員,一係列下來,足足用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對於這樣的一種工作效率,李忠信等的都要瘋了。

李忠信一共購買了十斤粗糧、十斤大米和二斤半的豆油,在槽子前把米和粗糧裝在了兩個洗幹淨的白麵袋子裏,又到油桶那裏打了二斤半的豆油。

看著那地上的東西,李忠信的臉不自覺地抽巴起來。

他微微想了一會兒,把兩個白麵袋子的袋子口交叉地係在了一起,做成了一個能夠搭到肩膀上的雙搭。

左肩倒右肩吃力地把糧油背回家以後,李忠信一頭便紮到了炕裏麵,什麼郵票和其他的事情都放到了一邊。

李忠信的心中大聲地呐喊著,生活不易,我要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