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收獲(1 / 3)

東北四大鮮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開江魚,因為在一個長達半年的漫長冬天裏,大江冰封,魚類缺少氧氣和食物,還有因為低溫而減少了活動,生長緩慢,使得肉質異常鮮美。食物的缺乏和封江以後的純淨水質,讓鮮嫩幹淨的開江魚成為了東北人餐桌上的極品美食。

鬆花江中魚的種類繁多,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三花、五羅、十八子。

三花是指鼇花、鯿花、鯽花。

五羅則是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五羅都很貴。

十八子迄今為止尚沒有統一確切的說法,很多種帶“子”的魚,船丁子、柳根子、葫蘆子、麥穗子、白漂子、泥鰍鉤子、黃姑子、紅眼瞪子、翹嘴島子、七粒浮子、鰱子、鯽瓜子、鯰魚球子、嘎牙子、牛尾巴子、七星子、扁擔鉤子、沙丘子、紫泥肚子、刁子、花裏羔子……

李忠信和王波董誌國三個人打上來的開江魚種類很多,饒是後世李忠信混在江邊總吃江魚,也沒有把打上來的這些魚認全。

這些魚是要拉到城裏賣的,用人背抗很不現實,李忠信便問董誌國能不能弄來輛馬車或者手推車之類的大車。

董誌國是村支書董國忠的堂弟,這個時候在竹板屯裏麵算是混得很不錯,聽到李忠信說要借輛車,二話沒說就跑到竹板屯裏弄車去了。

李忠信心中望著董誌國的背影,心中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八三年嚴打的時候,董誌國因為一個朋友偷竊犯案,招供的時候說是給了他十斤糧票,因為這個吃了鍋烙,被判了三年。

出來之後他和董國忠鬧僵了,直接到南方投奔王波去了,雖然在南方混的也不怎麼好,卻很少回到竹板屯這邊來了。

李忠信心中想到,董誌國和王波一樣,都是不錯的好人,哪怕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沒有做犯法的事情。

石頭不點不成金,人不點化不成人。這一次他重生到八二年,他要改變兩個人的命運。

坐在董誌國推著的手推車上,李忠信心中鬱悶地想到,重生到這個年代,物質貧乏不說,工具也是相當簡陋,想要做什麼可真難啊!

去江城那邊賣個魚,還得四處借手推車,實在是有些麻煩。

兩個半大麻袋的魚裝車以後,王波在李忠信的提醒下,領著李忠信到他家隔壁的老張家借了一把李忠信都已經忘記多年的杆秤。

李忠信看到,借來的杆秤和前世家裏曾經有過的杆秤一樣,是以帶有星點和略微錐度的木杆為主體的杆秤,秤杆的末尾還用銅皮包了一個圓頭,隻是那銅皮的厚度很薄,上麵有著一層泛綠的模樣。

秤砣(和砝碼的功效一樣)是老式的十斤砣,拎秤杆頭的前麵部分的皮拎(固定在秤杆上的牛皮扣),是秤十斤以裏的重量,拎後麵部分的皮拎,則能夠秤量二十斤之內的東西。

皮拎的前段還有一個鉤子,如果稱的東西用繩子綁著的,也可以掛到鉤子上稱,李忠信覺得這種稱,正適合他們賣魚用。

砣繩就是普通的麻繩,秤盤則滿是鐵鏽之色,在李忠信的心中,這樣的破秤有些慘不忍睹,不過他細一想,八十年代初期,家中有一杆秤也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正是因為這樣,他看到三舅王波借杆秤的時候緊著和張大爺說小話,生怕張大爺一個不高興,杆秤就不會借給他一般。

王波借稱到以後,也不做任何耽擱,和李忠信快步走到村頭,準備到江城賣魚。

而董誌國則把留出來的幾條大魚按照李忠信所說,把最大的那條送給他堂哥村支書董國忠,並約董國忠晚上到董誌國家裏麵吃魚。另外的幾條找大水缸養起來,明天一早李忠信回家的時候要帶給家裏。

李忠信知道董誌國和王波都沒有啥錢,直接掏出一張小黃牛(那個時候對一九六零版的五塊錢的稱呼)遞給了董誌國,告訴董誌國在家這邊張羅一些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