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龍半生習棍,癡迷於此,因而得了個“老棍”的綽號。甭看老棍隻有一米七的個頭兒,可是持棍往場中一站,氣度恢弘,大有一派宗師的風範。
“老棍”孫海龍把一根長木棍橫在雙臂肘彎上,雙手抱拳作禮,道:“我叫孫海龍,外號‘老棍’。別的功夫我也不會,隻會耍耍棍子。辛兄弟就請去挑選一件趁手的兵器,我來領教領教你兵刃上的功夫。”
在武館的南牆根兒處,有一個很長的兵器架子,刀、槍、劍、棍的擺了一溜兒,架子前的地板上也零零散散地堆放著一些諸如三節棍、九節鞭、繩鏢之類的軟兵器。
辛揚抱拳作禮,道:“孫師傅,您多指教!我不會使兵刃,隻略懂拳腳。我們就這樣過過招兒吧,請!”
“老棍”心中一驚,臉上也不禁露出不豫之色。心道:我這棍子使將開來,即便是武術名家也未必能占得了一點兒便宜。你這子雖然武功高強,卻恁地托大,竟然敢空手與我放對。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老棍”這三十年的寒暑之功可不是好易與的,定當讓你知道我的厲害,方能明白“,人外有人”的道理。
“老棍”當下道:“不是我要占這兵器上的便宜,隻是我素來不大喜歡練拳腳上的功夫,隻會耍這棍子。若是辛兄弟執意不肯用兵器,那我也是無法,隻得占了你這個便宜。”
老棍也自知若不用棍而與辛揚比試,不用打也知道,肯定不是這年輕人的對手。所以把醜化在前頭。棍,他是一定要用的,至於你辛揚是使用兵器,還是空手對戰,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須怪不得我了。
辛揚微笑道:“孫師傅您客氣了。咱各人怎麼順手就怎麼來吧!再了,我們就這樣過過招兒,比比樣子而已,又不是真的對敵廝殺,談不上占不占便宜的。您請!”
辛揚著話,右掌一讓,做了個“請”的手勢,示意孫海龍出招兒。
圍觀的人群中也有些心軟的在為辛揚暗暗擔心:這子看著長得挺伶俐的,怎麼卻是個繡花枕頭大草包!你還道人家“老棍”是陪你玩呢?!什麼“比比樣子”?待會兒打你個骨斷筋折,你方知道鍋是鐵打的哩!
要知道,自從孫海龍出師以來,近二十年間,跟他比武的人,被他打傷、甚至骨折的,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了,你當“老棍”這綽號是白叫的嗎?!
“老棍”雖然心中來氣,但是也並不急躁、輕敵。他修習這套棍法已經深得其中三昧。木棍使將起來,不管是自己練功,還是對敵相搏;不管對方是武林高手,還是籍籍無名之輩,那都是一樣的肅然起敬,棍法嚴謹到位,不失章法,絕無半點心浮氣躁、含混不清。
“老棍”見辛揚雖然嘴上客氣,卻並沒有拿自己當回事兒,根本沒有先出手的意思。幹脆也不再謙讓,雙手握棍,擺了個起勢,挺棍直取中宮,刺向了辛揚。
這五郎八卦棍本就是從楊家槍法中變化而來,不少招式都是從槍法中的招式所演化。
槍乃百兵之王。有學者考證,像《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中描寫那些使用大刀、大錘、鳳翅鎏金鏜的,大多都是虛構,是為了使的可讀性更強,更加引人入勝。
實際上在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場上,最佳的武器就是弓箭和長槍,其中長槍也叫大槍,大多是有著一丈三尺左右的長度。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槍,多是八尺長的“花槍”。
使槍的高手猛將真的可以達到《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長阪坡之戰中,趙子龍那種:一條槍、一個人,在萬軍之中硬進硬退的境界。
槍的最高境界是借力打力,越戰越猛。也就是敵人越多,打起來卻似乎越省力,越猛,持久性越強。
幾乎在所有的對敵廝殺中,除了遠攻的弓箭外,其它所使用的冷兵器,在大槍的麵前,都有著深深的無力感。甚至有專家,關老爺也不是使大刀的,而是大槍。不過,當然了,這年頭兒的專家含金量大多不高,他們的話也未必就靠譜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