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洪烈登基不久,居然沒有知會任何人,從宮外民間,接回了一個女子,並且封以淑妃的稱號。
淑妃是貴妃,也就是說,在後宮,地位僅次於皇後了。
這之後不久,明王因為錯失皇位,一直對裴洪烈耿耿於懷,於是故意找到裴洪烈,要求冊封封地給自己。
明王當時,點名要的是離京城之地並不遠的襄陽王城。
明王想要襄陽的封地,自然有他自己的用意。
因為襄陽王城,地勢極為便利,離皇宮和京城不遠不說,而且還和邊塞直接交通,是絕對的逐鹿之地,重兵之城。
在襄陽王城之上,明王可以低調的掩人耳目,瞞過皇上和一幹朝臣,自己繼續積蓄實力,等待一朝奪回,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江山。
明王之所以敢這麼明目張膽的,跟皇上請求這麼重要的封地,還因為皇太後在背後的支持。
皇太後一直不甘心,讓裴洪烈繼承了先皇的皇位。
雖然裴洪烈與明王,都是自己所生,可是裴洪烈自幼冷靜出奇,不善言辭,不像明王會說好話,哄自己開心,而且時常從宮外搜羅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新奇的玩意兒,來給皇太後解悶。
試問,天下哪個母親,不喜歡孝順自己的孩子呢?與此相反,裴洪烈卻好像一直都跟自己很生疏一樣,從不主動表示對自己的親近。
皇太後才與裴洪烈感情不深,並且不喜歡裴洪烈。
這也是她一直極力支持明王,繼承皇位的原因之一。
因此,即使是裴洪烈登基之後,遵循祖製,將自己奉為皇太後,尊敬有加,好生供養。
可是,皇太後還是一直獨獨寵愛明王,獨獨不怎麼親近裴洪烈。
在皇太後依舊的愛護之下,明王這次才有恃無恐的,當麵向登基不久的裴洪烈,直接提出了,要求襄陽王城,作為自己封地的要求。
明王料想,即使裴洪烈反對自己,可是既然皇太後在場,隻要她對皇上施壓,自己的要求一定可以得到同意。
裴洪烈本性寬厚仁慈。
即使自己的生身母親和弟弟,這樣對待自己,裴洪烈還是顧念親情,並不因為之前的奪位紛爭,而對他們也下手。
而且,最重要的是,皇上一死之後,很多之前擁護自己的大臣,眼看著皇後和明王得勢,紛紛臨陣倒戈。
當時裴洪烈自身實力明顯不足以跟明王抗衡,無論是財力,還是多年朝中積累的人脈。
裴洪烈自己再善於苦心經營,怎麼比得上皇後的黨羽和勢力,遍布朝廷,而且名正言順呢?
裴洪烈隻好用了一些計謀,再加上善於謀劃,抓住了時機,這才僥幸的,提前明王一步,搶占了先機,當上了皇帝。
因此,裴洪烈的江山,雖然也是好不容易得到,隻是並不安穩。
所以,此時,保住皇位江山穩固,以及自己登基的名正言順,師出有名,對於裴洪烈,是格外重要的。
因為,明明知道,皇太後和明王,都對自己深懷恨意,甚至一直對自己的皇位虎視眈眈。
礙於之間的親情關係,裴洪烈也不能,堂而皇之的,對皇太後和明王下手。
否則,自己弑母,謀害親弟弟的名聲一旦在外,那麼自己的皇位更加要遭受非議,有時刻傾倒的危險了。
更何況,裴洪烈顧忌的不隻是這樣,皇太後和明王不隻是他們一個人,背後還有一班忠心耿耿的朝廷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