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1 / 3)

六哥叫馮長順,長得五大三粗,有點像《平原遊擊隊》裏的李向陽,四方大臉,說到和六嫂的姻緣和他喜歡摔跤有關。摔跤在北京是個傳統的民間運動,那個時候胡同裏的孩子多數都會比劃兩下。中國有句俗話叫:“窮文富武”,意思是說,窮人吃不上喝不上,發憤念書能夠改變命運,找條出路。事實上,中國的文人很多還真是這樣走上讀書的道路和找到出路的。富人呢?不用找出路,因為已經有了出路,吃飽了沒地方消化食去,所以舞槍弄棒,何況,財富是要保護的。

其實仔細想來,無論是文或者武,在統治者來說都是不讚成的,你要在這兩方麵有了名聲會引來猜忌甚至殺身之禍。文人因文獲罪,武者流落江湖,一直就在中國的曆史裏上演。所以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能亂法,武能犯禁,看來老百姓最好是當順民。

即使在這兩方麵有所造就的人,文人不當禦用沒有出路,最多是歸隱山林玩深沉去,武者如果不作鷹犬,不是占山為王,也是流落江湖而已。即使在今天,武術仍然沒有正經的名分,盡管也參加運動會,想想韓國的截拳道,日本的柔道,空手道,相撲,他們都是中國武術的徒子徒孫,可他們是奧運會的項目,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也遠比武術大的多。不說了,說了就來氣!

在我小的時候,並沒有看見“窮文富武”的現象,相反,真正尚武的都是窮人的孩子,因為他們沒的玩,也是受老北京傳統的影響。

六哥的胡同裏的小年輕的都愛摔跤,他在那裏還是個佼佼者,因為他個子大,摔跤有句話“身大力不虧”“好把式玩不過當年的跤”,摔跤除了要有技巧以外,身體強壯是主要的。摔跤還不僅是遊戲,他們定期要比賽,找個空場,把地上的土鬆了灑上點水,圍個圈子穿上褡褳(摔跤的服裝)爭個勝負,不但是對摔跤者,對大家也是個樂事,勝者可以贏得尊嚴,圍觀者找到了樂趣。所以,四九城的愛好者也找機會相互切磋。

六哥摔跤在附近有了點名氣,就有喜歡他的人給他找了個師傅,這個人姓白叫白葆春,是天橋名跤寶善林綽號“寶三兒”的徒弟,那個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介紹六哥的引薦也是個摔跤的行家,所以,六哥得以投拜名師。

六哥拜師的時候還沒我呢,這裏交待拜師的經過不過是聽他後來的敘述加上我的杜撰。其實即使是《二十四史》也難免有杜撰的成分,杜撰有的時候像一根線,把事情穿起來就是故事了。

秋天的一個下午,引薦帶著六哥到南城宣武門外的南菜園白葆春的家。過去,拜師是要有引薦的,也就是推薦人。不過,引薦必須是內行才可,不像現在,是個人就能引薦,之所以是內行,實際上也有入門之前把關的作用。

那個時候南菜園還算是城外,滿眼的莊稼地,聽名字就知道,這裏原來是菜地。白葆春家是個四合院,這個四合院和城裏的不一樣,第一是比城裏的大,再有就是沒有城裏的那麼多講究格局。白葆春家的院子在當地算是講究的,黑漆大門,黃銅獸頭的門環。進門迎麵五間起脊的北房,東西廂房各兩間,院子當中是個葡萄架,葡萄架下麵擺著石頭的桌凳,靠北方的牆根一遛的鮮花。最起眼的是,在石頭桌子的前邊還有幾盆金魚。

正房的東邊是個月亮門,進去是一個院子但沒有房子,是個空場,這是白葆春帶著徒弟練功的地方。

此時正是葡萄結果的季節,葡萄架上滴紫掛翠,一串串的特別的誘人。引薦看來和白葆春是朋友,進了門直接朝北房正中的大門走去。到了門的跟前喊了聲:“五叔在家呢!”撩開竹簾走了進去。

進了屋子迎麵是個丈八的紫檀條案,案前擺著八仙桌子和兩把太師椅,一律是紫檀木的。條案的上方的牆上掛著一幅中堂的下山虎,畫的兩邊是兩個條幅,顏體楷書寫著腦袋大小八個大字,上首是:以武會友,下首是:永不沾塵。

這八個字是當年寶三在天橋跤場的招牌,以武會友,是結交天下朋友的江湖義氣,永不沾塵是說能耐大,無論跟誰交手不能身上沾塵土,也就是摔不倒的意思。其實,白葆春後來跟六哥解釋說,這可不是句狂話,永不沾塵實際上是摔跤的人不能沾塵世的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