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徐老師自己的話來說,生活是自己的,在婚內的那一段時間裏,她過得太不幸福,所以趁著現在自由,要好好享受當下的生命。
白念蘇有時候看著徐老師,心裏也會覺得奇怪,在沒有接觸到幼兒教師這個行業的時候,她一度以為性格太過於跳脫的人適不適合從事這一行的。
因為在她們的工作過程當中,每分每秒都是在和小孩子打交道,這樣一倆,就需要人的心性更加沉穩。
可是在白念蘇經曆了三年前中槍墜海的那件事情之後,對於生活,她越來越想要隻求一個平靜和安穩,所以這也是她會選擇來做幼兒教師的原因。
那次出事之後,白念蘇足足在病床上躺了半年,才幾乎讓身體得到完全恢複。
她清楚地記得,在當時恢複後的第二天,她便收拾東西去了離家不遠處山上的一座寺廟,那裏有一位她認識很久的老住持,在做刑警的時候,因為工作特殊性的緣故,所以她極少有比較閑暇的時間。
因此那個時候的她隻要一空閑下來,就會去那座寺廟裏參禪,老住持看見白念蘇第一眼的時候便說她有佛緣,那時候的白念蘇剛從警校畢業不久,渾身上下還透露著一種小姑娘心性,哪裏會相信這些?
隻是出於尊重的緣故,老住持那麼說,她便也就聽了。
那時候的白念蘇堅持去寺廟純粹是為了讓自己至少還有一方寧靜的天地,因為刑警做久了,見慣了太多腥風血雨的事情,生活也會隨之變得更加動蕩。
所以幾乎是每一次,隻要在白念蘇覺得心神難安的時候,她都會前往寺廟一趟,哪怕隻是在禪房裏靜靜地坐一下午,吃一頓齋飯,其他什麼事情也不做,她也會覺得很好。
在出事之後,白念蘇第一次到達寺廟的時候,便被老住持看出了一些端倪,兩個人的一問一答中,白念蘇便把自己的事情和心緒向著老住持吐露了一些。
老住持當時笑著聽完了她的講述,最後隻說了一句話。
你所沾染的情感羈絆太多了,試著去接觸那些心智靜透如初的人。
白念蘇當時聽了老住持的話,苦笑了一下,問道:“這個世界已然是這副糟糕的樣子,哪裏還有心智靜透如初的人呢?”
老住持當時的回答是,心智靜透如初,自然不會是你現在所處環境的身邊的人。
當時的白念蘇根本沒有明白老住持的話,直到後來陰差陽錯因為種種原因做了幼兒教師,某一個瞬間,她站在一旁看著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才突然恍然大悟,老住持當初所說的心智靜透如初的人,想必就是這些正在接受啟蒙教育的孩童了。
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白念蘇卻根本沒有發現自己和小孩子接觸這麼多之後具體產生了哪些良性的變化。
所以遭遇了變故的白念蘇漸漸明白,自己會想到來做幼兒教師,其實和徐老師一樣,也同樣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
隻不過她和徐老師不同的地方在於,徐老師仍舊保留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可是她自己卻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心變得冷硬了。
於是那時候她便覺得,或許是老住持的判斷出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