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塔衰變的平均周期是15分鍾。也就是說,如果當初宇宙在分別降溫到這兩個溫度的時間點之間的間隔,超過15分鍾,那麼宇宙中所有的中子就都陣亡了,或者說隻有忽略不計的極少數存活下來。
今天的世界,將是一團純質子、純氫原子的世界,別的什麼都沒有。
但幸好,宇宙降溫到上述兩個溫度的時間點之間的間隔,沒有15分鍾那麼久,所以這個世界有一部分中子幸存下來了,也就有了元素周期表後麵的所有元素,而不是隻有一個單一氫元素。
星係,星球,文明,都應該感謝宇宙降溫速度夠快的不殺之恩。
書中計算的過程很繁瑣,最後顧玩初步計算出了一個大約3分28秒的時間,認定宇宙是在誕生後的3分28秒左右,降低到9億度這個關鍵節點的。
正是在這個節點上,還有占原本中子數四分之一的中子活了下來、還有四分之三的中子衰變成了質子,所以後續有了宇宙的一切。
3分28秒這個時間,地球上其實從沒有人寫過,倒是有一個溫伯格的地球大科學家,算過一個3分46秒的數字。
(這個溫伯格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地球上,他拿諾獎比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彭齊亞斯等人,晚了一年。因為他逆推宇宙起源降溫速度的運算,是需要依托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的。所以,顧玩也選擇了在觀測到了最新最低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後,進一步做後續反演逆推計算。)
如果顧玩的書就寫到這裏為止,那麼他也不會比地球上的溫伯格更牛逼。但問題就在於,他寫的遠不止到這一步。
他的結論之所以跟溫伯格不同,是因為他加入了其他輻射擾動變量。顧玩不僅僅是算了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反演,還加入了其他反物質、黑洞輻射誤差等最新成果的反演。
當然,具體還不止這些。其實這裏麵還有更多無法在幾萬字篇幅以內說清楚的幹擾量。
一言以蔽之,除了地球人當年需要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後、才因為宇宙膨脹速度觀測重大誤差,而提出的“暗能量”誤差,沒法被顧玩算到擾動變量裏麵以外。
其他不依托超先進實驗儀器、觀測設備、純靠理論腦補就能歸納出來的幹擾變量,顧玩都算進去了。
而且過程很清晰,基本上是加一道變量重新算一次,讓人感受物理的美學。
至於“暗物質和暗能量”,他隻能暫時預言性地提一筆,諸如“如果未來發現宇宙膨脹速度與目前我們的認知量計算結果有誤差,那麼上述一切計算都得推倒重來,我們要隨時準備好接受新的發現,並及時定義那些未知的物理量”雲雲。
到了這一步,他這部新的科普專著,已經極為紮實了,甚至還埋下了更多立帖為證的坑。
就等將來世界證明他的偉大,
或者哪年他自己開個航天公司,自己花上20億美元弄個軌道太空望遠鏡,類似地球人的哈勃那種。
那樣他就可以自己證明自己的偉大。
https://www.biqiuge8.com/book/58136/498226756.html
biqiuge8.com。biqiu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