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長生不老(1 / 3)

地仙三境,好像在謝寶樹麵前,變得簡單起來。

他聽了兩人的講道,境界突飛猛進,而且沒有停下來趨勢。最後,一僧一道,又說起了長生的事情。佛道對於長生,是一種不同的概念。

許多人對道教的長生不死產生質疑,但實際上“長生不死”一詞是分開來講的。長生,是指我們的身體;不死,是指我們的靈性。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修行學道,也是要借助身體去作用,身體如果疾病不斷,災厄頻臨,不用說修道,就連生活也是痛苦的。沒有身體,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談。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會死亡,消滅,大道虛無,所以能夠永恒不壞,曆劫長存。步虛詞有雲:“煉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

修道就是將生命獲得最大限量的釋放和延長,並且將生命的質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縱使活到幾千歲幾萬歲,在世間沒有什麼善行以利益眾生,這樣的長壽和千年的古樹、頑石有什麼區別?

享受生命,化度群生,並借助身體修煉元神,煉化自身陰質,就能夠與道合真,長存不滅。

在《老子》第二十三章裏,還有一段話:“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說暴風驟雨不能持續很長的時間,天地也不能長久地存在,更何況人呢!

除了“道”之外,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有限的,都是有生有滅的。人的生命也絕不例外,有生就有死,這是事物的自然,也是事物的必然。

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會死亡,消滅,而大道虛無,所以隻有“道”才能夠永恒不壞,曆劫長存。步虛詞有雲:“煉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修道就是讓生命獲得最大限量的釋放和延長,並且將生命的質量提升到最高程度。而修道者在享受生命、化度群生的同時,借助身體修煉元神,煉化自身陰質,並最終與道合真,長存不滅。

宗教伴隨著人類對生命的思考而興起,道教本是一個高度重視生命的宗教。

盧國龍先生曾說:道家發天道、明自然,發展文化的思路是由天至人,以自然之理作為文化體係的基礎。由此,就對於生命的態度而言,道教雖然倡導返樸歸真、少私寡欲,但卻從不阻礙人們對於長生的向往,它倡導的是“重生貴生”,認為人的生命最為寶貴。

道教是一個對宇宙和人生都做出了哲學思考的宗教。但宇宙之浩渺與人生之短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蘇東坡《前赤壁賦》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期盼生命永恒,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

那麼

,生命的永恒能否實現呢?道教的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使生命回歸其源泉,也就是回到“道”中去,做到“生道合一”,就能夠實現生命的永恒。

道是宇宙的本原。

《道德經》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道永恒不變,亙古如斯,故能閱盡宇宙之內無限事物的起始。《南華經》說,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的,能夠“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有變道不變,萬物有終道無終。

道的最大特性就是生生不息。《道德經》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

道無形無象,其見證就是天地間大化流行所體現的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人貴為萬物之靈,具有巨大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發現生命永恒的奧秘。這個奧秘就是“與道合真”。

《太上老君內觀經》說:“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

司馬承禎《坐忘論》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資薰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個體生命與大道就像一滴水與大海的關係,一滴水隻有回歸大海才能永不幹涸,個體生命隻有回歸大道才能永恒不滅。

對修道者而言,生命的永恒有兩個層次:其一是“形神俱妙”,其二是“形逝神存”。

司馬承禎《坐忘論》說:“虛無之道,力有深淺,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

“形神俱妙”是最高境界,在道教中要有明師傳授心法,要通過煉己築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這樣的修煉過程,福報巨大者,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其次則是精神生命的永恒,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真性”不滅。“真性”就是每個人由道所稟賦的本性,也就是每個人的生命主體。

但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七情六欲發之於內,功名利祿感之於外,往往被妄念遮蔽迷亂而不自覺,導致真性隨肉體的生死而輪回不已。要超出輪回,就必須讓真性作自己心靈的主宰。王重陽祖師說:“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無去無來,此是長生不死也。”因此,道人修長生即是在追求與道和真的境界。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隻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悴枯。”

汲汲於功名利祿,實際上就是“以物易性”,耗費了寶貴的生命。而道教要人樹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識,並積極探索如何讓寶貴的生命不致成為劃過夜空的流星。

道教所求之長生,既表現為對肉體生

命的尊重,更體現於現實人生中活出的最大價值。唯有功行至上者,其形魂才可跨越時間的限製,成為萬世尊奉的修行楷模。

道教的養生術,來源於道教徒對長生成仙信仰的不懈追求的實踐結晶。它是建立在道教獨特的形神觀、身心觀及天人觀等理論基礎上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是一套相當龐大而複雜深奧的養生體係。教徒們在長期刻苦的修煉期間,通過打坐、守一、導引、行氣、吐納、服氣、辟穀、胎息等手段來協調人體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盡管道教門派林立,功法繁雜,但無論南宗北派、天元人元,其最重要均是采先天一炁。然而要采先天一炁,就要通過玄關要路才能溝通人體與宇宙的通道。

《西山群仙會真記》雲∶“以法入道,道故不難;以道求仙,仙亦甚易。”

《西山記》又曰∶“雖知養性之理,不悟修行之法,則生亦不長;雖知修煉之方,不知養生之道,則修亦無驗。”故要知玄關竅開的時間和位置所在是非常重要的。

《丹經》中講∶“修煉不知玄關,無論其他,隻此便如入暗室一般,從何下手。”而這玄關所在,隻有名師指點,或在實際修煉中方能真正領悟。古人曰∶“講道不離身,打鐵不離砧,大道分明在人身,迷人不能向外尋,修行不遇明師點,枉費徒勞一片心。”《性命圭旨》雲∶“人若知此天人合發之機,遂與中夜靜坐。”

道教修煉講∶“法、侶、財、地”,其中“地”指的是環境。

這就是說,修煉者除講時辰和方法外,地形也很關鍵。修煉洞穴主要選擇深山密林人跡罕見之地,及藏風聚氣、山泉流淌之所。並要求洞內清潔、無異味,洞口最好朝南又居半山腰的福洞靜穴。因修煉者根基不同層次不一,故修煉後的水平也不盡相同,而許多修煉功法也是深奧隱秘,得其真傳者少,能寫在經書中的也是多“露見枝條,隱藏根本”故真正得道者極少。

道教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道教認為不僅需要形體上修煉,而更重要的還需要精神上的恬淡無為,這就是形神雙修。道祖曰∶“淡然無為,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藥。”

莊子也告訴我們說∶“養智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修煉者也隻有達到無知無欲、無染無穢、無他無我的境界,才能作到精神內守而不外馳,獨立守神而不耗散。而隻有這樣才能神形合一,表裏相濟,才能使“真氣”在體內順暢運行,並可獲得健康長壽,得道成仙。《太平經》曰∶“人無憂,故自壽”。

打坐是道教中最基本的修煉方

法。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對修煉者來說,打坐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心理方麵的顯著現象是無波動或妄念起伏的心注一境。當練功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出現“恍兮惚兮”的靜立狀態,並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奇物景象。

“樹崇拜”是早期人類所信奉的原始崇拜習俗之一。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樹崇拜”類型,有的認為樹木是“精靈住所”,樹上有神的使者;有的認為樹是“家族名字的來源”,樹與宗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還有的認為樹林是宗教崇拜的地方,是一個神聖的處所,“唯一的廟宇”。

夏的樹崇拜卻別有特色,其中反映了早期社會分工留下的痕跡。在中國傳統宗教道教中,這種樹崇拜思想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樹崇拜與道教長生成仙思想結合,形成了道教獨特的樹崇拜觀。

遠古神話:“絕地天通”的神樹

沒有神靈崇拜,古人就不能慰藉心靈,而沒有人類的崇拜,神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人和神還是要通過某種方式來進行溝通。“絕地天通”雖然隔離了凡人同天神的直接溝通,但巫覡還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與上天聯係。在華夏的神話中,神樹就是聯係天地的“天梯”之一。

我們的先祖認為有一種叫“建木”的神樹,位置正處於天地的中心點,因而成為通達天地的主要樞紐。《淮南子·地形篇》雲:“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