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新唐書傳(1 / 2)

一三八零年,“有人”告發宰相胡惟庸謀反,說他企圖勾結東方大海中的日本,準備在宴會上殺掉朱元璋。朱元璋把胡惟庸剮了兩千多刀,屠滅三族。十年後朱元璋的迫害狂又犯了,宣稱發現已死了的胡惟庸的新陰謀和新同黨,於是展開全麵逮捕,連朱元璋最尊敬的開國元老,朱無璋的兒女親家,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也包括在內,共殺死了二萬餘人。

朱元璋還煞有介事地為這次大屠殺編撰了一本書,名“奸黨錄”,附錄李善長的供詞,全國每個官吏人手一本,令其人人自危。

一三九三年,朱元璋發動第二次屠殺。“有人”告發大將藍玉謀反,藍玉下獄,在酷刑下“召認”準備發動兵變。藍玉被淩遲處死,屠滅三族。根據“口供”,在滅絕人性的酷刑下,要什麼口供就有什麼口供的牽引,屠殺二萬餘人,其中有一個公爵,十三個侯爵,兩個伯爵。刑場上的鮮血大概能彙成一條小溪了。朱元璋又為這次大屠殺編撰了一本書,名“逆黨錄”,昭告全國。

朱元璋兩次大屠殺的對象,都是他初起兵時親如手足的患難朋友。他們為朱元璋出生入死,當他們以為可以分享富貴時,卻被朱元璋施以慘無人道的酷刑並殊連九族。這兩次大屠殺不過是成批成批地死亡,事實上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殺。象皇太子的教師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為出眾的人物,朱元璋尊稱他是“聖人”,來往宮中如同一家,因他孫兒牽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臉不認人,昔日的上賓一眨眼就成了階下囚。宋濂被貶竄到窮困的蠻荒,沒幾年就死在那裏。

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劉基,他對明王朝的功績和諸葛亮對蜀漢帝國的功績不相上下,但他的結局和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渾身不自在,朱元璋將其毒死後再嫁禍到胡惟庸身上。平定雲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綁赴刑場腰斬。平定廣東的大將朱亮祖,父子同時慘死在鋼鞭之下。大臣李仕魯在金鑾殿上表示辭職,朱元璋認為看不起他這個皇帝,當即命武士摔下殿堂,腦漿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難的朋友中,隻有三個人保全性命,沒有被扣上謀反的帽子。

一是常遇春,一是徐達,一是湯和。常遇春運氣最好,天下還沒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達的死和處決沒啥分別,他患一種疽瘡,最忌鵝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鵝肉給他,並命送鵝肉的宦官在旁監視他吃掉,徐達一麵吃一麵流淚,當晚毒發身死。

隻有湯和一人壽終正寢,因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備承載野心的智商。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時每刻都擔心飛來橫禍,官員們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歸來,合家才有笑容。結果官員害怕白天,夜晚不上朝,皇帝也不處理公務,生存概率要大一些。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謀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但朱元璋對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後快。恰好其弟李存義和胡惟庸聯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係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親信告發李存義曾交通胡惟庸謀反。

獄吏對李存義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過,隻好按獄吏的主意“承認”是奉了李善長的指使,那時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聯章交劾善長,統說是大逆應誅,一樁“謀反案”就此製造出來。此時朱元璋還要故作姿態,說李善長是大功臣,應法外施恩。

偏偏太史又奏言星變,隻說此次占象,應在大臣身上,須加罰殛,於是太祖遂下了嚴旨,賜善長自盡。此時李善長已七十七歲,所有家屬七十餘人,盡行處斬。隻有一子李琪,曾尚臨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既說占象應在大臣,則善長一死足矣,何必戮及家屬多至七十餘人,可見都是事先安排好做戲給人看的。外如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江南侯陸聚,宜春侯黃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滎陽侯鄭遇春等,一並押赴刑場處斬。

又是再翻閱之際,又多看了兩眼,再細看,隻見新唐書上又言。來瑱,邠州永壽人。父曜,奮行間,開元末,持節磧西副大使、四鎮節度使,著名西邊,終右領軍大將軍。瑱略知收,尚名節,崖然有大誌。天寶初,從四鎮任劇職,累遷殿中侍禦史、伊西北庭行軍司馬。詔舉智謀果決、才堪統眾者,拾遺張鎬薦瑱能斷大事,有禦侮才,擢潁川太守,充招討使。會母喪免,以孝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