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大錦朝的除了鳳揚城以外的萬千學女們最關心事是什麼,十個之中有十個的回答是一樣的,那必然是錦朝每三年才開科一次的鳳揚文武科大考。
文科大考的時間定在每年科考年的春季,二月初一至十五為報名時間,二月二十至二十七為考試時間。
武科大考的時間定在每年科考年的秋季,八月初一至十五為報名時間,八月二十至二十七為考試時間。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參加這三年一次的鳳揚文武大考,所有參加大考的考生有個大前提,你本人必須是參加過鄉試且中第的舉人,持有當地鄉試頒發給中第舉人,用來證明舉人身份的個人名牌!
錦朝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同樣是每三年在各洲省主城舉辦一次,具體的科考時間由當地的省學政決定,但大多都在秋季。或早或晚,但必不會影響中第的舉人參加第二年京城的鳳揚大比。參加鄉試的為學女,學女的資格也是需要參加當地舉行的一般考試獲得,隻有成績優良的學女才能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則稱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第二至第十都稱為亞元。
會試就是在鄉試第二年春季在禮部舉行,參加會試的就是舉人,中第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參加殿試的為貢士,中第為進士,第一名到第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
因為文武大考的時間是錯開的,也有不少文武雙全的有才之人,兩科都選擇參加,但錦朝建朝以來卻從未見有兩科全入三甲之人。
而身在鳳揚城中的數千院生們看重的就不止鳳揚大考這麼簡單了。她們也同樣十分看重這鳳揚京中,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的鳳舟大賽這一超級盛事。
為了與朝廷舉行的兩大科考錯開時間,鳳舟大賽一般都會在每年的五月或者六月舉辦賽事。因為這個比賽並不與朝廷的選才體製有所關聯,所以在這個比賽上取得成績後的獎勵隻與金銀和各個學院的榮譽掛鉤。
鳳舟大賽原本隻是先帝還在位之時,身為太女殿下的安平陛下年少意氣,為了討先帝歡心,帶領鳳揚書院的院生和瑾成書院院生在須水河上所進行的一個小小比試罷了。卻不料太女殿下竟馬失前蹄,在比賽之時輸的很是慘烈。安平陛下以為母皇會十分不悅,畢竟她身為太女卻在眾人麵前輸的失了威嚴。但先帝卻看的龍顏大悅,不僅沒有怪罪瑾成書院的院生,還大力褒獎了一番,讓當時的瑾成書院在鳳揚城中名聲大噪。百姓們聽聞後皆歎,先帝真是英明睿智,更是從中看出先帝對有才之人的愛惜。
剛開始這鳳舟大賽隻是兩個書院的人簡單的互相比試罷了,但受到先帝的褒獎之後,各個稍有名望書院的院主在聽聞此事後,其中有些目光如炬,又十分膽大的人也都心中一動。通過各種關係向太女進言,不如讓自家的書院也參與進來,而且還進言最好是每年都這麼比上一比,不僅促進各個學院院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展示各院院生們的才智和體能,同時也提高了書院的聲望。更重要的是,先帝一定會很喜歡這個提議。
太女殿下也覺得此事甚好,既能體現她的寬容大度,又收買了未來有可能成為她的下屬的心,真真是兩全其美之事。於是很快就擬了奏折呈了上去,果不其然,先帝很是讚同此事,還特地將此事全權交給了太女殿下操辦,自此每年一次的鳳舟大賽就成了各大書院的重頭戲。
先帝仙去後,即使太女殿下登基為安平帝,但是每年的鳳舟大賽還是必然會到場觀看。不管比賽本身好不好看,既然當今陛下都興致勃勃的來關看了,可見陛下對此事的重視。精明的朝中大臣們會不跟著來麼?那些有頭有臉的京中貴族更是對此趨之若鶩,就算不是為了觀看比賽,隻是為了在陛下麵前露露臉,爬也得爬來。自此鳳舟大賽不僅成了京中各大學院的重頭戲,也成了全京城上層的重頭戲。因為陛下將會親臨的緣故,整個鳳舟大賽的護衛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
須水河岸因為每年舉辦的鳳舟大賽也徹底熱鬧了起來,平日裏也變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至於鳳舟大賽舉辦的那幾天更是火熱異常。因為鳳舟大賽在此地舉辦的緣故,為了方便來觀看比賽的貴人,不少有商業頭腦又財力雄厚之人,在須水河兩岸陸陸續續的建起了不少的高樓建築,河岸之上更是國庫出資每隔三裏地就架設一座十分高大,寬闊而且堅固的石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