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昨天上傳的一章,在半小時後來修改過,覺得劇情沒連上的朋友可以倒回去看看。
pps:感覺今天卡文卡成麻瓜了……
——
李程與陳冬雪的談判陷入了僵局。
他們兩人,一個不願意降低桑葚酒的品質。一個滿腦子都在想搞大動作。
對於陳冬雪和她的鹿鳴紅酒公司而言,投資一個年產量不足十萬缸的果酒是沒有意義的。
十萬缸果酒,封裝入瓶之後大約能包裝出三百萬瓶500毫升的瓶裝果酒。
這是一個看上去還挺大的數字。
然而果酒普遍度數不高,與啤酒相比差別也不大。
對於酒量好的人來說,完全可以當水喝。
三百萬瓶的果酒,甚至不足以供應一個縣級市場的需求。
陳冬雪和鹿鳴集團打造新的果酒品牌主要是為了給上市做準備。
倘若新酒廠的產能和銷量無法提上來,那麼,即便李程的桑葚酒再受歡迎,也就沒了投資的價值。
可是,如果就這麼空手而歸,陳冬雪也不甘心。
她的團隊之前為了預估桑葚酒的市場潛力也做了不少調研工作。
陳冬雪不想讓那些前期調研工作白費。
她依舊看好桑葚酒的市場潛力。
除了李程的桑葚酒,她手上的其他幾個備選並購目標的市場潛力都要差上一截。
雖然李程說,釀造桑葚酒必須要用樹齡在六年以上的桑葚。
但那是李程的標準,不是陳冬雪的。
陳冬雪的團隊早已做了實驗。
實驗證明,就算在李程釀造的桑葚酒裏勾兌17%的普通酒水,那桑葚酒的口感,也依舊遠遠超過市場上的普通果酒。
正是因為已經做了這類實驗,所以陳冬雪的團隊一致認為,隻要拿到李程的秘方。用樹齡隻有四五年的桑葚來釀酒,也依舊可以釀造出廣受歡迎的果酒。
桑葚樹齡的標準降低了,產量就能很快地提升上去。
然後,等到未來桑葚樹的樹齡越來越長,結出的桑葚果品質越來越高時,他們還可以再推出“升級款桑葚酒”,順便再漲一波價。
因此,陳冬雪想了想便說:
“這樣如何?既然你說桑葚酒無法在六年之內擴大生產,那麼我們便暫時不建新酒廠。”
“不過我們公司仍然願意出高價購買你手上的釀酒秘方。”
“隻要你願意將桑葚酒的秘方賣給我們,並且在兩年內幫我們培養出二十名合格的桑葚酒釀造師。”
“那麼我們就能在購買秘方之外,再額外支付你一百萬元的培訓費。”
“等到以後時機合適,可以大批量釀造桑葚酒了,我們鹿鳴酒業,也依舊願意高薪聘請你作為我們新酒廠的顧問。”
李程沉默了片刻,說:“我再好好想想。明天給你答複。”
他也是活了大半輩子的人,又怎看不出陳冬雪的“緩兵之計”。
隻要配方到手,自己又幫他們培訓了釀酒師,那麼陳冬雪還不是想用什麼桑葚來釀酒,就用什麼桑葚來釀?
資本都是逐利的。
隻要不影響市場前景和銷量,當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