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民國初年的北京(1 / 2)

民國初年的北京還不叫北平,名字依然是北京。

民國初年的北京內外城的隔離製度基本消失不見,但裏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門格局依然還在,東富西貴南賤北貧的城區類別也基本定型。

民國初年的北京現代與傳統的衝擊非常強烈。

民國初年北京人口一直在增加,從1908年的76萬餘人到1928年的91萬人,二十年時間增加了近一半。時,北京戶籍人口占據總人口數量不到一半。男女比例失衡嚴重,在這個保守的老京城,進京務工的基本都是男性,一直要到1928年才開始有女性進入社會工作。

民國初年的北京依然被人稱作是首善之都,時人講信用,重街坊鄰裏關係,水鋪、米麵鋪皆可賒賬,按月下賬,或者一年三節結算,而商家不會擔心有人賴賬或者逃走。街坊領裏互幫互助,常有幫窮會,每家每戶按月湊錢辦事,亦不會擔心有人賴賬。

民國初年的北京,外來人口眾多,彼此都重同鄉之情。北京城內各地會館林立,外來人隻需憑著一口鄉音,就可在會館內居住,並且求助同鄉幫忙介紹工作。

民國初年的北京,各行各業都非常保守,行有行規,業有業法。不許外人輕易進入。就連剃頭師傅都有門戶傳承,見麵都得盤道,一旦發現對方沒有門戶傳承,便作為嗆行處理,輕則斥責一頓,重則沒收經營工具以及當日的所有收入。

民國初年的北京,各行各業都有地域性,等閑不讓外地人入行。比如井窩子送水、糞道收糞、綢緞莊八大祥、飯店八大堂八大樓,還有糧食店基本都是山東人在經營;醬油雜貨鋪、顏料店基本都是山西人在經營;著名的四大恒錢莊則是江浙人辦的;茶莊基本都是安徽人辦的;金店、古玩玉器的買賣都是廣東人在做;剃頭的多是直隸人;就連做傭人的老媽子也多是直隸省的三河縣人,所以也有三河老媽子之說。

民國初年的北京,人人敬重文化,城內辦有惜字會館。凡是寫有文字的紙張,沒人會去隨意踩踏,或者挪作他用,惜字會館會著人去撿拾字紙,或者收買廢棄字紙,帶回會館內焚燒,不可能隨意侮辱文字。隻是在北平淪陷之後,惜字會館便沒有了,上街撿拾字紙的人再也見不到了。

民國初年的北京,平民百姓生活困頓。1922年,一個磚瓦匠大工一天的工錢74個銅元,折合銀元3.87角;一個小工僅50個銅元罷了,折合成銀元2.82角。而那時的玉米麵卻要4分一斤,一個大工一天的工錢不過9斤多玉米麵罷了,一個小工更是隻有不到7斤。而一個家庭的生活開支可不僅僅純吃玉米麵就可以的。

隨著20年代軍閥混戰,銅元貶值愈加厲害,物價瘋漲嚴重,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那時所有工錢都是按照銅元結算的,一直到1924年經過工人不懈爭取,才開始以銀元結算。

民國初年的北京對文化人卻是格外的優待,初小教員月薪24元,高小教員34元。大學教授月薪最高400元,最低也有300;助教月薪最高110,最低50元。而那時的北京,一家四口一年隻需要100大洋就足夠他們生活了。而一套小四合院,不過300大洋,僅僅隻是教授一個月的工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