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條頓戰役之後,泰蘭和瑪法裏奧返回了阿蘭城。現在的阿蘭城已經完成成為一座繁華的草原城市。在這裏,他們安靜得統治著整個北方的草原。而他們兩個的兒子也在返回阿蘭城的一年後降生了。
當泰蘭和瑪法裏奧兩個看著自己的兒女逐漸長大的時候,在意大利和伊比利亞,迦太基人和羅馬人還在拚死戰鬥。隻是,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在迦太基一方,這更像是巴卡家族與羅馬人的戰爭。在羅馬一方,則是一個國家全體公民的戰爭。
在伊比利亞,老西庇阿和他的兄弟相繼死於戰場。但是,他們的兒子大西庇阿卻接替了他們的職位與伊比利亞的巴卡家族繼續戰鬥。最終,這個年輕人終於在伊比利亞擊敗了漢尼拔的兄弟,奪取了那裏的土地。而迦太基也就失去了海外最重要的土地。
在意大利,漢尼拔被數倍於己的羅馬軍隊監視著,現在他再也無力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了。即便如此,羅馬人也沒有發動對漢尼拔的攻擊。他們在對待漢尼拔的問題上,使用嚴謹得貫徹著費邊的戰略。
這樣,漢尼拔在意大利再也無法取得大的勝利。而被漢尼拔占領的意大利城邦又逐漸回到了羅馬人的手裏。其中很多城邦由原來的羅馬盟邦直接變成了羅馬屬地。應當承認,如果沒有漢尼拔在意大利連年的征戰,或許,羅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是希臘化世界裏一顆並不重要的棋子。但是,正是有了漢尼拔戰爭,他們羅馬才逐漸成長為了一個強盛的帝國。
而這些時候,在草原上,薩爾馬提亞人的統治也越來越強大。如果按照控製的麵積來計算。那麼,泰蘭和瑪法裏奧兩個曾經控製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雖然,這個國家大多數都地方都是牧草青青的草原,並沒有任何人類居住。
在這裏年裏,由於沒了戰爭,薩爾馬提亞人的恢複也很快。現在,斯基泰戰爭給薩爾馬提亞人造成的陰影和影響正在逐漸消退。他們的人口得到了飛速得增長,或許幾年後,他們將取得更大的成績。
時光就這麼快速得流轉。迦太基人在戰爭中逐漸由輝煌走想沒落。他們的將領一個個得到在大西庇阿的腳下,他們的盟友一個個倒向羅馬。最後,一場決定迦太基命運的戰爭終於在非洲上演了。
現在羅馬終於有了一個甘願並能夠在野戰中與漢尼拔一決高低的將軍,大西庇阿自漢尼拔首次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以來一直以各種方式參與了這場戰爭,並且與眾不同地通過研究漢尼拔的軍事行動使自已有了許多長進。他在西班牙證明了他的才幹;他直接搬用了漢尼拔的戰略和戰術,從而也表明他已從這位迦太基名將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現在就等著看他在與漢尼拔本人的對抗中表現如何了。
現在在紮馬,迦太基人和羅馬人各自組織了一支四萬人左右的軍隊在這裏。這場戰爭的勝負將直接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已經兩位主將的人生軌跡。
由於漢尼拔沒能帶回他在意大利的騎兵,所以他的騎兵力量非常薄弱,他隻有臨時組織起來的兩千努米底亞騎兵,他力圖盡其所能加強其戰線的中央,以便能夠抵擋住羅馬軍團的猛攻。為此,他把八十頭戰象部署在最前列,然後才是第一條戰線,即馬戈的部隊以及來自毛裏塔尼亞、利古裏亞、高盧、巴利阿裏群島與利比亞的步兵。他們後麵是戰鬥力較弱的迦太基及非洲部隊,漢尼拔對這些部隊幾乎沒有多少信心。相反,在他的第三條戰線中集合著跟隨他征戰意大利的老兵。他把他們留作後備隊,一旦人數上占優勢的羅馬騎兵勝過他的簿弱騎兵時就用他們保護兩翼與後方。他將其騎兵分列在兩翼。
西庇阿按羅馬軍慣用的三線隊形部署其軍隊,但是他的隊形與通常采用的棋盤式方陣不同。他的每一條戰鬥線的各個大隊都與另一條戰鬥線中的那些大隊前後對齊,這樣在戰鬥單位之間既留開了讓敵方戰象得以通過的距離,而整條戰線又可以保持其完整性。他的左翼是萊利烏斯率領的意大利騎兵。馬西尼薩的努米底亞騎兵居於右翼。
漢尼拔以戰象衝擊先發製人,但是西庇阿早已在其第一條戰線裏集中了他的號兵。幾百支軍號齊鳴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把那些龐然大物嚇得暈頭轉向。顯然確有一些戰象衝過了羅馬戰線,但是大部分戰象不是被趕到旁邊,就是調過頭來向迦太基軍隊衝去,結果嚇壞了迦太基戰馬,反而幫了馬西尼薩和萊利烏斯的大忙,使他們得以將迦太基騎兵趕出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