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本01(3 / 3)

舜是冀州人,曾經在曆山種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岸邊燒製過陶器,在壽丘製作過各種類型的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具,在負夏做過生意。舜的父親瞽叟心地極為險惡,母親愚悍奸詐,弟弟象驕縱不法,都想殺掉舜。舜依舊對他們恭順,堅持為人子者應有的責任,待弟弟親愛友善。父母兄弟想要殺他,卻總也無法實現;如果有事要找他,他卻總是能及時出現在身邊。舜在二十歲時,就以孝順而聞名於世。三十歲時,帝堯詢問可以予以重用的人,四方諸侯首領都推薦虞舜。於是帝堯就將兩個女兒嫁給他,觀察他在內怎樣治家。又讓自己的九個兒子與他相處,觀察他在外如何待人接物。舜居住在媯水邊,在家中非常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也不敢因為出身尊貴,而以傲慢的態度對待舜的親屬,非常懂得做媳婦的規矩。堯的九個兒子都變得純樸厚道。舜在曆山種田,曆山地區的人們在劃分田界時,都懂得彼此謙讓;在雷澤捕魚時,雷澤附近的人都互相謙讓自己的住處;在黃河邊製作陶器時,黃河邊出產的陶器完全沒有粗製濫造的情況。他住過一年的地方,都形成了村落,住過兩年的地方,就形成了城鎮,住過三年的地方,就足以發展成都市。於是堯就賞賜舜穿細葛布做的衣服,又贈給他琴,為他修建可以容納糧食的倉廩,送給他牛羊。

瞽叟又想殺掉舜,讓舜到倉廩上麵去塗泥修補屋頂,然後在下麵放火焚燒倉廩,舜就用兩個鬥笠護住身體,從倉廩上麵跳下來逃走,得以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去挖一口井,挖井時,舜在井壁的側麵挖了一個通向外麵的暗道。舜下到井的最深處時,瞽叟與象就一起往井下填土,將井填實。舜則從隱蔽的通道出來,幸免於難。瞽叟和象很高興,認為舜已經死去。象說:“這主意原本是我出的。”象同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財產,這時他說:“舜的兩個老婆,也就是堯的女兒,還有那把瑤琴,都歸我。牛羊與倉廩裏的東西給父母。”象就跑到舜的屋子裏住下來,彈著舜的琴。舜這時回來見到象,象愕然失色,說:“我很思念你,正在難過傷心!”舜說:“是這樣啊,對於兄弟情誼,你還真是盡心呢!”舜侍奉瞽叟,愛護弟弟,更加勤謹。於是堯便試著讓舜掌管五種禮教,擔任各類的官職,舜都做得非常出色。

從前,高陽氏有八個兒子,他們都非常有才幹,天下人都受到過他們的恩惠,稱他們為“八愷”。高辛氏同樣有八個非常有才幹的兒子,世人稱他們為“八元”。這十六支宗族,世世代代都能增加他們的美德,從未損毀過他們先人的聲譽。到了堯帝時期,堯沒有任用他們的首領。舜任用了“八愷”的後人,讓他們負責管理農業生產,總攬各項事務,所有事情都處理得極為及時,井然有序。還任用了“八元”的後人,指派他們到四方傳播五教,於是,父親重義,母親慈愛,哥哥友善,弟弟恭謹,兒子孝順,國內一片太平盛世,域外無不向往。

從前,帝鴻氏有不成器的後裔,不行仁義,陰毒而又殘忍,專門喜歡行凶作惡,天下人稱其為“混沌”。少皞氏也有不成器的後裔,專門喜歡誹謗誠實的人,憎惡忠直的人,推崇及粉飾邪惡的言論,天下人稱其為“窮奇”。顓頊氏也有不成器的後裔,不接受任何教育,不懂得分辨好話與壞話,天下人稱其為“檮杌”。這三個部族,使世人倍感憂慮,到堯時,堯也沒有清除他們。縉雲氏有不成器的後裔,貪吃貪喝,謀奪財物,天下人稱其為“饕餮”。世人沒有不憎惡他的,將他與混沌、窮奇、檮杌這三個凶惡的人相提並論。舜為了能夠打開國都的四門迎接天下賓客,將這四個凶惡的部族流放到四方最偏遠的地方,讓他們去抵禦妖魔鬼怪。於是國都的四門始終大開,因為再也沒有凶惡的人了。

舜進入高山下麵的密林,遇到暴風雷雨而不會迷失方向,堯由此認為舜是足以將天下托付給他的。堯讓位時,讓舜代理天子的職務,巡視天下。舜做了二十年的工作,堯便讓他代理政事。代理政事的八年後,堯去世。三年服喪期結束後,舜讓位給丹朱,天下人卻都歸向舜。禹、皋陶、契、後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這些人,堯在世時就已經得到了任用,隻是沒有得到封邑和被任命適當的官職。於是舜來到了文祖廟,同四方諸侯首領們進行商議,大開四麵國門,暢通言路,命令十二個州的長官來評議天子的品德,認為廣施德政,疏遠諂佞的人,那麼偏遠的部族就都前來歸順。舜對四方諸侯首領說:“哪一位可以奮力做出成績,發揚光大帝堯遺留下來的事業,我將任命他官職,輔佐我治理天下?”首領們都表示:“伯禹出任司空,能夠發揚光大帝堯的功業。”舜對禹說:“嗯,好!禹,你來平定水土,你可要努力辦好這件事。”禹跪拜叩頭,要推讓給稷、契與皋陶。舜說:“盡管如此,還是你去辦吧。”舜說:“棄,百姓開始吃不飽了,你掌管農事,負責種植各種莊稼。”舜說:“契,老百姓之間不能做到親睦,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五者相處,應有的道德無法信守,因此由你來擔任司徒,細心地推行五教,讓百姓做到寬厚待人。”舜說:“皋陶,邊境的少數民族經常到中原來騷擾,內外賊寇都非常猖獗。現在任命你擔任士,觸犯了五刑的要予以懲戒,五刑分別在市、朝、野三個地方行刑。五種流放之刑各有流放之所,五種流放地分為三個等級。隻有刑法嚴明才可以取信於百姓。”舜說:“誰可以管理好我的各種工匠?”大家都認為垂可以勝任。於是任命垂為共工。

舜又說:“誰可以管理好各地的山林原野、草木鳥獸?”大家都認為益能夠勝任。於是任命益為負責山林原野的虞官。益跪拜,想把這個位置讓給大臣朱虎、熊羆。舜說:“還是你前去吧,你非常適合。”便派朱虎、熊羆給益當助手。舜說:“喂!各位首領們,誰適合為我主持三大祭典呢?”大家都認為伯夷可以。舜說:“喂!伯夷,任命你擔任秩宗,每天每時每刻都要恭謹,內心應當安靜、純潔,公正無私。”伯夷要將這個職位推讓給夔、龍。舜說:“好吧,任命夔來掌管音樂,教育青少年。應當正直而溫和,寬宏而謹慎,剛強而不暴虐,辦事幹練而不會傲慢失禮;詩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歌可以加長詩的音節,聲調應當依據歌詠,音律要讓聲調和諧。八種樂器的聲音都可以和諧,就不會出現倫理錯亂,神靈和世人都能夠安寧和睦。”夔說:“啊!我敲打起石製的樂器,各種獸類都會隨著我的節拍而載歌載舞。”舜說:“龍,我最憎惡讒言及暴行,驚擾我的百姓,任命你為納言,不論早晚都要負責頒發我的政令,堅守信用。”舜說:“啊!你們這二十二個人,一定要恭謹啊,每時每刻都要輔佐我完成上天交給的事業。”舜每三年都會考核一次大家的政績,考核三次之後,決定升遷或是罷免。因此,無論遠近,各項事業都得以興盛起來,將三苗部族分隔開來。

這二十二人都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工作:皋陶擔任法官,執法公正,實事求是,百姓都極為信服;伯夷負責禮儀,上上下下都能夠謙恭禮讓;垂統管工師,各種工匠都幹出了成績;益掌管山澤,山林湖澤都被開發利用起來;棄主管農業,各種穀物都生長得極為茁壯茂盛;契擔任司徒,百姓彼此間都親密和諧;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部族都前來歸附;十二個地區的長官巡視四方,九州百姓沒有人敢躲避與違抗的;他們當中隻有禹的功績最大,他鑿通了九座山脈,疏通了九個湖泊,治理了九條泛濫的江河,劃定了九州的疆界,各州都以本地的特產前來進貢,沒有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疆域方圓五千裏,延伸到了最為遙遠的不毛之地。在南方,安撫了交趾、北發,在西方安撫了戎、析枝、渠廋、氐、羌,在北方安撫了山戎、發、息慎,在東方則安撫了長夷、鳥夷,四海之內,都非常感念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作了《九招》樂曲,引來了珍奇異物,鳳凰飛翔。天下的文明德政都從虞帝時代開始。

舜二十歲時即以孝順而聞名於世,三十歲時堯舉用了他,五十歲時舜開始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去世了,六十一歲時舜登上了帝位。登上帝位的三十九年後,舜前往南方巡視,病死在蒼梧鄉間。安葬於長江南麵的九嶷山上,這便是零陵。舜登上帝位,車子上豎立著天子的旗幟,去拜見父親瞽叟,態度和悅而恭謹,始終恪守身為人子的規矩。封弟弟象為諸侯。舜的兒子商均也是個沒有才能的人,舜就將禹推薦給天帝。十七年後,舜去世了。服喪三年後,禹也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就像舜當年讓堯的兒子繼承帝位一樣。然而諸侯全部歸順了禹,後來禹才登上了帝位。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均有自己的封地,用來供奉祖先。他們的服飾完全保持著本部族的傳統,禮樂製度也遵照過去的模式。他們以賓客的身份去拜見天子,天子也不會將他們當作臣下看待,表示不敢獨自占有天下。

從黃帝到舜、禹,均為同姓,隻是國號不同,以此來昭示各人的美德。所以黃帝號有熊,帝顓頊號高陽,帝嚳號高辛,帝堯號陶唐,帝舜號有虞。帝禹稱夏後,以不同的氏來加以區別,姓姒氏。契是商族的祖先,姓子氏。棄為周的祖先,姓姬氏。

太史公說:很多學者都在討論五帝,但他們距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了。《尚書》隻記載堯以來的事跡;各家述說黃帝事跡的文字都做不到典雅。有學問的人也難以說清楚。孔子所傳授的宰予問《五帝德》和《帝係姓》,有些儒生也不傳習。我曾向西抵達空桐山,往北經過涿鹿,往東來到海邊,往南渡過長江、淮河,所到之處,長老們時常談及黃帝、堯、舜,風俗教化迥異,總而言之,以不悖於古文記載的那些說法比較可信。我讀《春秋》《國語》,認為可以闡明《五帝德》《帝係姓》的地方還是相當清楚的,隻是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其實,它們的記述並不虛妄。《尚書》出現殘缺已有很長時間了,散佚的部分時常在其他著作中見到。不是好學深思,心領神會,是很難就此與見識淺陋的人討論的。我綜合了各家的著述,進行研究與編排,選擇文辭顯得最為典雅可靠的,寫成這篇本紀,作為全書的第一篇。

本篇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因此絕大多事件都屬於傳說,但是從人類整體曆史發展的規律來看,它為我們了解及研究遠古時代人類社會及政治製度發展曆程提供了寶貴的線索或信息。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就是由遠古傳說拉開序幕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融為一體,在黃河中下遊流域開始定居繁衍,最終形成了華夏民族,創造了我國的遠古文化。

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黃帝與炎黃的阪泉之戰,並非不能用重筆加以描繪,但都平平帶過,而將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這或許與史料不足有一定關係,但其效果是突出了黃帝開創基業,由堯、舜繼承並最終發揚光大,又使曆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顯得緊湊而和諧。

本篇在敘寫方式上,開頭對黃帝、顓頊、帝嚳的記敘,都是以敘述的口吻娓娓道來。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則又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式,敘事中穿插對話的形式,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政治家風範,烘托為曆代儒家所不斷讚頌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天下大同的祥和政治環境。

《五帝本紀》在記事上梳理了曆史發展的整體脈絡,在寫作上為後麵各篇的鋪展埋下了伏筆。司馬遷采用連鎖敘寫的方式,環環相扣。如在寫堯時會提到舜,而重點在於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繼續緊扣對堯的敘寫,同時又突出了對舜的深入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後稷等人,為此後的各篇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