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揚州人43(1 / 2)

1941——1948從昆明到北京(五)

回來雜記(1946)

民國三十七年,聞一多被殺害於家門口,成都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大會,事先傳出特務會搗亂會場,許多人都不敢參加,而朱先生依然出席報告,不但博得多次掌聲,而且使聽眾都紛紛落淚。也從此,朱自清完成了從一名學者到戰士的轉變,開始操勞國事,著書不斷。

回到北平來,回到原來服務的學校裏,好些老工友見了麵用道地的北平話道:“您回來啦!”是的,回來啦。去年剛一勝利,不用說是想回來的。可是這一年來的情形使我回來的心淡了,想象中的北平,物價像潮水一般漲,整個的北平也像在潮水裏晃蕩著。然而我終於回來了。飛機過北平城上時,那棋盤似的房屋,那點綴看的綠樹,那紫禁城,那一片黃琉璃瓦,在晚秋的夕陽裏,真美。在飛機上看北平市,我還是第一次。這一看使我聯帶的想起北平的多少老好處,我忘懷一切,重新愛起北平來了。

在西南接到北平朋友的信,說生活雖艱難,還不至如傳說之甚,說北平的街上還跟從前差不多的樣子。是的,北平就是糧食貴得凶,別的還差不離兒。因為隻有糧食貴得凶,所以從上海來的人,簡直鬆了一大口氣,隻說“便宜呀!便宜呀!”我們從重慶來的,卻沒有這樣胃口。再說雖然隻有糧食貴得凶,然而糧食是人人要吃日日要吃的。這是一個濃重的陰影,罩著北平的將來。但是現在誰都有點兒且顧眼前,將來,管得它呢!糧食以外,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致看來不算少;不是必需而帶點兒古色古香的那就更多。舊家具,小玩意兒,在小市裏,地攤上,有得挑選的,價錢合式,有時候並且很賤。這是北平老味道,就是不大有耐心去逛小市和地攤的我,也深深在領略著。從這方麵看,北平算得是“有”的都市,西南幾個大城比起來真寒塵相了。再去故宮一看,嚇,可了不得!雖然曾遊過多少次,可是從西南回來這是第一次。東西真多,小市和地攤兒自然不在話下。逛故宮簡直使人不想買東西,買來買去,買多買少,算得什麼玩意兒!北平真“有”,真“有”它的!

北平不但在這方麵和從前一樣“有”,並且在整個生活上也差不多和從前一樣閑。本來有電車,又加上了公共汽車,然而大家還是悠悠兒的。電車有時來得很慢,要等得很久。從前似乎不至如此,也許是線路加多,車輛並沒有比例的加多吧?公共汽車也是來得慢,也要等得久。好在大家有的是閑工夫,慢點兒無妨,多等點時候也無妨。可是剛從重慶來的卻有些不耐煩。別瞧現在重慶的公共汽車不漂亮,可是快,上車,賣票,下車都快。也許是無事忙,可是快是真的。就是在排班等著罷,眼看著一輛輛來車片刻間上滿了客開了走,也覺痛快,比望眼欲穿的看不到來車的影子總好受些。重慶的公共汽車有時也擠,可是從來沒有像我那回坐宣武門到前門的公共汽車那樣,一麵擠得不堪,一麵賣票人還在中途站從容的給爭著上車的客人排難解紛。這真閑得可以。

現在北平幾家大型報都有幾種副刊,中型報也有在拉人辦副刊的。副刊的水準很高,學術氣非常重。各報又都特別注重學校消息,往往專辟一欄登載。前一種現象別處似乎沒有,後一種現象別處雖然有,卻不像這兒的認真——幾乎有聞必錄。北平早就被稱為“大學城”和“文化城”,這原是舊調重彈,不過似乎彈得更響了。學校消息多,也許還可以認為有點生意經;也許北平學生多,這麼著報可以多銷些?副刊多卻決不是生意經,因為有些副刊的有些論文似乎隻有一些大學教授和研究院學生能懂。這種論文原應該出現在專門雜誌上,但目前出不起專門雜誌,隻好暫時委屈在日報的餘幅上:這在編副刊的人是有理由的。在報館方麵,反正可以登載的材料不多,北平的廣告又未必太多,多來它幾個副刊,一麵配合著這古城裏看重讀書人的傳統,一麵也可以鎮靜鎮靜這多少有點兒晃蕩的北平市,自然也不錯。學校消息多,似乎也有點兒配合著看重讀書人的傳統的意思。研究學術本來要悠閑,這古城裏向來看重的讀書人正是那悠閑的讀書人。我也愛北平的學術空氣。自己也隻是一個悠困的讀書人,並且最近也主編了一個帶學術性的副刊,不過還是覺得這麼多的這麼學術的副刊確是北平特有的閑味兒。

然而北平究竟有些和從前不一樣了。說它“有”罷,它“有”貴重的古董玩器,據說現在主顧太少了。從前買古董玩器送禮,可以巴結個一官半職的。現在據說懂得愛古董玩器的就太少了。禮還是得送,可是上了句古話,什麼人愛鈔,什麼人都愛鈔了。這一來倒是簡單明了,不過不是老味道了。古董玩器的冷落還不足奇,更使我注意的是中山公園和北海等名勝的地方,也蕭條起來了。我剛回來的時候,天氣還不冷,有一天帶著孩子們去逛北海。大禮拜的,漪瀾堂的茶座上卻隻寥寥的幾個人。聽隔家茶座的夥計在向一位客人說沒有點心賣,他說因為客人少,不敢預備。這些原是中等經濟的人物常到的地方;他們少來,大概是手頭不寬心頭也不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