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作為《我的大學》《在人間》的發端,不僅是高爾基灰色而殘酷的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民眾生活狀態的縮影。
高爾基(1868—1936),本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他的筆名。作為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他開創了一個時代的蘇聯文學,被列寧譽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隻上過兩年小學,雖然酷愛讀書,成績也很好,但由於貧困他隻能輟學,靠著頑強拚搏的毅力和精神最終自學成才。就像他的筆名所蘊含的意義一樣 — “高爾基”的俄文意思為“苦難” — 他的成長之中苦難無處不在,身邊的俄羅斯人民也同樣在苦難中掙紮,所以,他以“苦難”為名,以筆為武器,為苦難中的無產階級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在黑暗中自強不息、鬥誌昂揚的抗爭篇章。
列寧十分欣賞高爾基的文章,也在思想和創作上給了他很大指導和鼓勵。1913年,三部曲第一部《童年》發表。此時的高爾基已經步入不惑之年,不久後的十月革命讓他的無產階級信念更加堅定,革命的方向更加清晰。
《童年》記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阿列克謝的昵稱)幼年喪父後,跟隨母親寄居在外公家所經曆的八年時光。
隨著兩個舅舅與外公爭鬥不休、染坊工人死去、母親改嫁、不斷搬家等家庭事件的發生,阿廖沙漸漸看清了以外公、舅舅、彼得大伯、繼父等為代表的小市民的醜陋嘴臉,他們自私、貪婪、暴力、詭詐的所作所為,通過一個兒童天真無邪的眼睛,生動地展示給讀者。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阿廖沙的外公除了凶惡,還有另一麵 — 他隻在妻子麵前哭泣,手舞足蹈地給阿廖沙講故事,還把最後養老的房子賣了給阿廖沙的母親再婚做嫁妝。這些生活的細節,使外公的形象有血有肉地躍然紙上,與臉譜化的階級鬥爭作品相比,本書更加真實可信。
當然,在一片灰暗的眾生相中,幾個為小主人公帶來光明與希望的形象更加引人注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外婆。她自小跟著母親乞討過活,沒受過什麼教育,卻心地善良、愛憎分明、敢作敢當,是阿廖沙最親近的監護人和教育者,常常為阿廖沙和表哥們提供庇護,外婆的童話和詩歌就是小主人公的精神支柱。不過,作為傳統的俄羅斯婦女,外婆卻也逃不過宗教對人性的束縛和壓迫,她的遭遇體現了俄羅斯婦女吃苦耐勞、忍辱負重的集體性格。
除了對生活的記述,阿廖沙在遭遇每一件大事之後,都覺醒一次。作品中,富有哲理的話語就附在那些讓小主人公痛徹心扉的事件之後,讓讀者看到一個孩子在逆境中的成長,他也曾狹隘、冒失,但終究奮進、悲憫而正直,這與外婆的形象同樣充滿光輝。這種結構安排,使“阿廖沙”成為出身貧苦的有識之士的代表,使《童年》成為反映他們性格形成和意識成長的代言書。
在語言方麵,《童年》雖然描寫的是殘酷的現實,但充滿童趣。它以孩子的視角,觀察、思考和體悟,通過細小情節來展現兒童在貧苦中的自娛自樂,以及看似幼稚卻真切的悲憤。可以說,《童年》是一部青少年的“生活教科書”,它教會孩子如何在苦難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果敢、堅強、善良的性格。
作為享譽世界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之一,《童年》很早就被引進中國。在學界,人們將高爾基和魯迅類比,他們的文章都是那樣針砭時弊,具有強大的反思力量。《童年》中的很多人物,就像魯迅筆下《狂人日記》中所寫的,被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吃”掉了。例如小茨岡伊凡、格裏高利、死在兩個舅舅手中的舅媽。通過《童年》,我們可以了解北方鄰國在沙皇統治下的黑暗,了解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苦難。“春華秋實經典書係”叢書收錄《童年》的用意,正是希望它能成為我國青少年了解沙俄、了解國外無產階級困苦的一扇窗。
本書的譯者具有多年外國文學翻譯以及兒童文學創作的經驗,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使用青少年能夠理解字詞,並對一些複雜情緒的表達、複雜事件的描寫進行適當改寫,使整個作品更貼近孩子的心靈。此外,本書對特殊地域、宗教、民族風俗等進行了注釋,以幫助小讀者加深對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