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927年,一個23歲的蘇聯小夥子,因經曆了長期的艱苦生活和鬥爭而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就在看似絕望的懸崖邊上,他再次鼓起勇氣,與交戰過數次的命運之神進行頑強抗爭,取材於自身經曆,書寫了一部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長篇小說,並因此轟動了全世界。這部小說名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個小夥子,就是偉大的蘇聯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作為共產主義國家最著名的“革命小說”之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由病痛中的作者,以口述的方式,曆時約6年創作完成的。它講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一個不懂事的少年到成為一個忠於革命的布爾什維克戰士,再到雙目失明卻堅強不屈創作小說,在鬥爭中百煉成鋼的故事。

這是一部帶有自傳味道的小說。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04年出生在烏克蘭,同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一樣,年幼家貧失學,做過小工,參加紅軍打過仗、負過傷,後來也是雙目失明、全身癱瘓。在身陷絕境的情況下,他不甘心於吃喝、呼吸、等死,於是請親友筆錄他的口述文章,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實現了重返戰鬥崗位的理想 — 用文字和思想戰鬥。

小說讚揚了主人公在絕望的命運中仍堅強不屈,向命運挑戰的精神,鞭韃了那些隻會作威作福的資本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醜陋,表現出了作者所代表的當時無產階級對受壓迫命運的抗爭精神。也告訴人們,一個人隻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隻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係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

從雜誌連載伊始,小說就得到了讀者的好評,甚至有讀者激動地給尼古拉寫信,說他激動得甚至把欺負過保爾的人的名字,都用筆尖戳穿了!然而,在評論界,這部作品卻受到冷遇。後來,由於當時的全國性大報《真理報》對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采訪報道,他成了一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並被授予國家級最高榮譽 — 列寧勳章,《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被翻譯為各種語言,重印了50次。

一位英國記者曾問作者,為什麼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書名。奧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說:“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隻有這樣它才能成為堅硬的,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麵前不頹廢。”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這樣的強烈共鳴,激烈地震撼著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心靈,這其中,也包括同樣從革命中迎來希望和新生的中國人。

1942年,第一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中譯本,讓無數中國讀者癡迷於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感召在保爾強大的精神力量之中。在新中國,“保爾”這個名字同楊靖宇、邱少雲、雷鋒、王進喜一樣,受到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崇敬和愛戴,激勵著無數人為了新國家的建設而勇往直前。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的兵工研究員吳運鐸,還有身殘誌堅的殘疾人作家張海迪,他們都被稱為“中國的保爾”。

不可否認,“保爾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如今,保爾艱苦抗戰的滄桑歲月,已經在世界和平的大格局下離我們越來越遠。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也在改革開放中邁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然而,“保爾精神”的精髓 — 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無私奉獻的精神,卻仍舊是新一代國人實現中華民族騰飛、自我人生價值的不竭動力。

為了使青少年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本書在全新翻譯的基礎上重新潤色。在語言風格上,保持原著的樸實與簡練,多用貼近青少年的詞彙和複句句式;在結構上,強化了鋪墊和敘述,使保爾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在內容上,對時代背景複雜的事件,多著筆墨解說,對龐雜的枝幹情節,簡明扼要地敘述。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 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希望這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能夠永遠傳承下去,讓不畏艱險、勇於進取、艱苦創業、頑強拚搏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