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類壽命當是120歲
出於對生命的珍愛與敬畏,幾乎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然而,千百年來,不正確的養生觀、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以及戰亂、瘟疫、災害的影響,使得人類長壽的願望始終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於是,60歲便視為大壽,70歲更是人生古稀。
今天,文明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觀念的更新,讓我們真正發現了科學養生的規律與生命長壽的奧秘。如果掌握並運用其中的方法,你會發現:100歲的你仍然很年輕。
一、生命與人類的自然壽命
1生命的特征與活力
什麼是生命?關於生命的起源和特征中國古代文獻,有很多論述。早在兩千年前,《黃帝內經》就認識到人是自然的產物,“天複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與此同時,《管子》這部書更進一步指出:“人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關於人的生命形成,《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而《內經》說得更為具體:“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後腦髓生”;“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人的形體一旦形成,就呈現出人類生命活動特有的機能。這一機能,中醫把它概括為形、精、氣、神四個方麵。古人也認識到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具有“新陳代謝”的機能,這種代謝過程,是靠升降出入的氣化功能完成的。《內經》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己;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這種升降出入,正是生物生命活動的特征。
現代醫學認為,一切生命都具有共同的主要的生命特征,即遺傳與代謝。按近代觀點來看,生命的遺傳與代謝表現在核酸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體是由各種細胞組成的,細胞的數量驚人。以大腦為例,至少有一百四十億個神經細胞。生命的基本特征,遺傳與代謝,就在這一個個獨立的小生命中進行。而它們的本質是表現在於核酸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人體內的蛋白質分子,據估計不下100,000餘種。每一類生物都各有其一套特有的蛋白質,不同種類生物體內完全相同的蛋白質分子實屬罕見,所以各類生物體的功能活動表現得千差萬別。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就因為組成人體的蛋白質與組成動物的蛋白質不同。動物之所以區別於植物,也是因為構成二者的蛋白質各異。生物既有共同的特性,卻又彼此千差萬別,原因就在於所有生物體都由同一類型的東西(蛋白質)所構成;而這類蛋白質相互之間又是有所區別的。
代謝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它的全部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迄今已知的酶有1000餘種,它們都是蛋白質。此外,對代謝起調節作用的許多激素,也是蛋白質或其衍生物,代謝過程的順利完成,使得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自身的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過程。過程的長短是由各類生物的進化程度、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適應環境能力而決定的。
生命的過程,可以說是生物個體不斷建造修複與分解破壞兩個過程的對立統一。外界的物質被生物個體有選擇地吸收後,在體內同時進行建造修複活動和分解破壞活動。當建造修複作用超過分解破壞作用時,生物個體就可以生長、發育、繁殖;當分解破壞作用超過了建造修複作用時,機體就逐漸衰老,趨向死亡。死亡意味著機體已失去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起碼條件——代謝停止。隨著代謝的停止,生命也就宣告結束。
遺傳是生物體有別於非生物的另一突出的生命特征。什麼是遺傳基因?蛋白質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合而形成的一類綴合蛋白質就是遺傳基因。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DNA)兩類。它廣泛存在於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微生物細胞中。RNA在細胞質中的含量較多,約占細胞總RNA的90%左右。它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98%以上),它是構成細胞核的主要成分。它與遺傳信息的傳遞、翻版息息相關。正是這個神奇的物質,使各種生物得以傳宗接代,繁殖衍化。人類能世代相傳,也靠的是遺傳基因。通過對蛋白質的考查、研究,現在我們認識到“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方式。”它參與了生命的—切活動:構成細胞,代謝,運動(肌肉收縮、血液循環、呼吸、消化、軀體運動),運載,免疫,創傷以及遺傳信息的控製。細胞膜的通透性,記憶,識別等等。我們研究蛋白質不僅為了認識生命活動,還為了最終能夠改造生命活動。
盡管生物都有著生命活動,但生命的長短在每個生物說來則是不一樣的,“有生就有死”,這本是支配一切生物的自然規律。人類可以深入研究生命活動的奧秘,是為了使生命適當延長。
為什麼生命具有活力?祖國醫學認為“真氣”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抗病免疫健身延年益壽的主要動力。真氣充足身體健康,真氣不足身體衰弱,真氣消失生命結束。
真氣由先天精氣和後天精氣化生而來。先天元精化生,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後天精氣來源於水穀和天氣。《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人在生活過程中,元精之氣不斷消耗,因此尚須不斷地給予補充。後天之精氣是由口鼻攝取韻氧氣和養料(古稱陽精陰精),隨著血液循環到達機體各部,在氧化過程中產生熱和能,為人體提供生命動力。
真氣在人體的部位不同,表現出來的活力也不一樣。明朝名醫張景嶽說:“氣在陽即陽氣,氣在陰即陰氣,在胃曰胃氣,在脾曰充氣,在裏曰營氣,在表曰衛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還有人管在經隧的氣叫經氣。可見真氣的功用是多方麵的。
真氣是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從胚胎初具到發育成長,由壯及老,所有生命活動,都以真氣為根本動力。若能保、持真氣充足,生物就能身體健康,精神充沛。真氣消耗而得不到補充,身體就要逐漸衰弱。真氣消失,生命隨之終結。
在生物界,不論是單細胞生物、動植物或人類,都有其自身發展的巨大生命力。古人對此有不少精辟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一百年前在蘇聯瓦舒次庫出版的《聖彼得堡大觀》一書裏,曾有這樣一段記載:“1755年在費登司基村,有一個農夫叫克利洛夫,他當時已經60歲,結過兩次婚。他的第一個妻子受孕過21次,一共生了57個孩子:四胞胎四次,三胞胎七次,雙胞胎十次。第二個妻子受孕過七次,一共生了15個孩子:三胞胎一次,雙胞胎六次。1782年2月27日莫斯科尼古拉修道院提供的一份報告中說:蘇伊司克州有一個農民叫瓦西利葉夫,曾結過兩次婚,一共生了87個孩子。第一個妻子生產了27次:四胞胎四次,三胞胎七次,雙胞胎16次,共生了69個。第二個妻子一共生了18個孩子:三胞胎兩次,雙胞胎六次。瓦西利葉夫在他75歲的時候,已經有了87個子女,當時還活著的有83個。此外,人體也表現出相當大的生命活力。例如,切除一葉甚至一側肺髒或切除了一側腎髒的人,仍能很好地生存。肝髒功能更是驚人,有些人75%的肝髒受到損害,肝功檢查結果卻可以是正常的。由此可見生物界(包括人類在內)蘊藏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如果我們用科學方法,一方麵排除妨礙其生命活力發展的因素,另一方麵強化促進其生命活力發展的因素,則每一種生物的生命活力將會是無限的。
2生命的限製與壽命
從進化論觀點出發,如果任何一種生物個體壽命無限延長,那對該種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猴子生活在森林裏,食果子為生。如果它們一個個都長生不死,同時又不斷繁殖,那麼,要不了多少世代,地球上所有森林都將擠滿猴子,果子被吃得精光,最後各個個體將同歸於盡。而森林的滅亡又將破壞著生物圈的其他環節,引起連鎖的惡性反應。這種災難之所以不會發生,是因為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都獲得一種遺傳特性,這特性規定出一種極限,一旦到達這種極限,生物就停止生長,衰老死亡,從而把各個體的壽齡限製在一定限度內。這就是每種生物都有一定自然壽齡的根據。
壽命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固有的生存過程。一切生物都具有一定的自然壽命,其壽命長短因類而異,這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中醫認為:人的壽命長短在母腹中即已決定。如張景嶽說:“夫人生器質既稟於有生之初,則具一定之數,似不可以人力強者。第稟得其全,而養能合道,必將更壽;稟失其全,而養複違和,能無更夭;”徐靈胎也說:“當其壽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氣也。視之不見,求之不得,附於氣血之內,宰乎氣血之先。其形成之時,已有定數。”
中醫文獻在肯定存在天年、定分、定數之類客觀規律的同時,也指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作用。如張景嶽對《靈樞》所雲“天年有定數”的解釋是:“所謂天定則能勝人,人定亦能勝天也”。人之所以能勝天,關鍵在於養生有道。
最近有的科學家提出設想:人的壽命好似一個平麵三角形的麵積,而影響人壽的因素,就是“壽命三角形”的三條邊。如果把一個人的壽命比作是三角形的話,它的底邊就是父母遺傳因子(先天所賦予的),另外兩條邊則是後天環境的因子。三角形的三條邊越長,它的麵積就越大。如果一個人有父母賦予的長壽遺傳因素,其“壽命三角形”的底邊就長;如果後天衣、食、住、行、精神、氣候、地勢等環境因素也都對他有利,則兩條鄰邊也長,他的“壽命三角形”麵積就大,這就意味著他會長壽。反之,“壽命三角形”麵積越小,壽命也就越短。
“壽命三角形”的底邊很重要,人類中存在著長壽家族和短壽家族,其遺傳因素是很明顯的。比如,在我國廣西巴馬縣的53位長壽老人中,有31人的親屬是長壽者。同樣,在短壽家族中,遺傳因子也很明顯。如有一種魏納爾綜合症,其症狀為頭發灰白(或脫落)、白內障、硬皮、呈早衰狀。此症具有遺傳性,能帶來短壽,一般發病後兩?三年人就會死亡。當然,遺傳因子並不是壽命長短唯一因素。三角形的兩邊——後天環境、調養等因素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就是說,先天稟賦因素對人的壽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養生有道,也可彌補先天稟賦的不足。因此,在研究長壽過程中,先天因素、後天因素都是不可忽視的。
3人類的自然壽命
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人當然也逃脫不了這一條規律。人的壽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中醫古代文獻中的“天年”一詞,指的就是人的自然壽命。《素問·上古天真論》:“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天年》:“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百歲,……形骸獨居而終矣”。百歲,《禮記》又謂之“期頤”。但也有的文獻認為,人可以活一百二十歲,如《尚書·洪範篇》:“壽,百二十歲也”等。可見,我國古代對天年的限度是百歲到一百二十歲之間。這個論點,與弗羅爾基斯所說的:“人類潛在的生命期限,有一定幅度,應有一個上下限。115至120歲是十分符合其真實上限的”這一論點基本吻合。美國學者海弗利克經過研究,得出結論:人體約由500億個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大部分分裂50次後便趨於死亡。從這個界限來推算,人類的壽命也該是120年左右。西德弗蘭克1971年提出:“如果一個人既未患過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則要到120歲才會出現生理性死亡”。
根據規律來看,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其性成熟期的8~10倍。如果人類的性成熟期按14~15歲來計算,則人類的最高壽命應該是110~150歲。此外,生物學研究還發現,按照自然發育的法則,哺乳動物的壽命應該是其成長期的5~7倍。哺乳動物四肢骨骼中的長管狀骨骨端軟骨鈣化就標誌著該動物成長期的完成。例如:馬,成長期5年,壽命30~40歲;
牛,成長期4年,壽命20~30歲;
駱駝,成長期8年,壽命40年;
猿,成長期12年,壽命50歲;
人,成長期20~25年,壽命100~175歲。以上資料證明,人類應該活到100歲以上,才符合自然規律。既然人類潛藏著長壽的因素,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使這類因素起作用。這個任務就落在從事長壽研究和實踐的人的身上。從目前全世界各國的長壽研究工作進展情況看,盡管妨礙延長壽命的原因以及增長壽命的途徑還未得到科學的闡明。但是,人類延長壽命的願望在不久的將來是可以實現的。
4人類的平均壽命
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國家是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平均壽命是19歲。其他國家亦陸續有所記載。16世紀歐洲人平均壽命是21歲;17世紀平均壽命是26歲;18世紀增至34歲;20世紀初已達到50歲。由此可以證明,人類壽命的延長,主要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達和人類文瞬的進步。
有關資料表明:外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是隨著生產力酶發展而逐漸提高的。18世紀歐洲處於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生產力雖有較快發展,但人們的平均壽命提高得並不多。這是由於傳染病的蔓延以及勞動人民受到的殘酷剝削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到了20世紀40年代,免疫學的發展和磺胺藥、青黴素等抗菌藥物的問世使細菌性流行性疾病基本上得到控製,人類的平均壽命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也可以說明科學進步與發明對提高人類壽命的巨大作用。過去,有些急慢性傳染病威脅著廣大兒童和青年的生命。近年來科學長足進步,不斷發明並推廣特效藥物,祛病有術,人類的平均壽命理所當然顯著地延長了。
由於各國經濟水平、文化水平以及衛生條件的不同,各國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各不相同。據文獻記載,1999年全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為59歲。其中不發達國家如非洲平均壽命隻有40歲左右,而工業發達國家平均壽命則在70歲以上。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平均壽命男性超過70歲、女性超過75歲的國家已有七個,都是工業發達國家。當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較長的國家是瑞典、日本、荷蘭、挪威、冰島等國。
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難以抵禦,蟲蛇猛獸侵傷,食物不足,生產工具落後,患病後缺醫少藥等,人的平均壽命肯定比現代短得多。據考古學家推斷了中國猿人的死亡年齡,14歲以下的占692%,15~30歲的占117%,40歲~50歲僅占51%。這就說明當時猿人大半未及成年即死亡。還有人根據新石器時代出土人骨的估計年齡進行一次統計,統計了六個遺址共166人。從所得結果看,大多數(64%)人也都隻活到三四十歲,五六十歲的老人僅占全體的66%。這就說明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是很短的。
解放前,據我國部分地區統計,農民平均壽命是348歲。1929至1931年有人調查過某村居民的平均壽命,男性為3485歲,女性為3463歲。內蒙古1939年至1940年間平均年齡僅196歲。1935年南京市居民平均壽命,男性為398歲,女性為3822歲。1944年四川某農村平均壽命為2156歲。
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壽命逐漸增加。以北京市為例,1950年全市人口平均壽命為521歲,1960年為67歲,1973年則增加到70歲。從福建省1975年的調查資料來看,福州市平均壽命男性為6901歲,女性為7349歲。中央衛生部1978年提供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比解放前延長近一倍,男性達6695歲,女性達6955歲。而根據1998年衛生統計學術會議的資料,我國多數地區人口平均壽命已超過70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5人類長壽的事實
各國對長壽老人都有調查統計。據我國古書記載:彭祖活到800歲;黃帝活到110歲,唐堯活到118歲,虞舜活到110歲,梁唐時代高僧慧眼活到290歲,清康熙年間姚江人孫見龍活到159歲,嘉慶年間廣西宜山縣蘭祥活到142歲。以上都是我國見於古書記載的長壽者,當然,上古傳聞近似神話,但總的說來可以證明人類壽命是可以達到100歲以上的。
據1952年的調查報告:廣東乳源雲門山大黨禪寺虛雲法布已經113歲。新疆烏魯木齊的吾古尼沙汗老媽媽。已經103歲。1954年6月13日《人民日報》報道,吉林省有個老人叫傅財的已經125歲。1956年10月12日《健康報》又報道,張家口有一位119歲叫張全的老人還很健壯。
據1953年我國人口調查報告,80~99歲的老人有1,851,312位,10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有3,384個,其中壽數最高的為155歲。國際自然醫學會把中國新疆列為全世界第四個長壽區;該學會把新疆列為長壽區的理由是,在中國3775名百歲以上壽星中,新疆占於865名,約占全國百歲以上老人總數的32%。1980年廣州市做了一次長壽情況調查。調查結果,全市有1790多人超過90歲。其中百歲老人近30名。據了解在52名90歲以上的老人中,男性14人,女性38人。
國外也有不少長壽記錄。奧地利的克查爾夫死於1724年,享年185歲。堅欽士死於1670年,享年169歲。挪威的顧靈頓1797年死時為160歲。匈牙利有位農民於195歲去世,當時他的兒子為155歲。匈牙利有一對夫妻一道過了147年的幸福生活,丈夫死於172歲,妻子死於164歲。
根據1939年莫斯科人口調查資料:99~100歲者有611人,其中55人超過100歲。阿布哈茲有212人超過100歲。烏克蘭超過100歲老人有2700人。同年,據全蘇人口調查,60歲以上的有11129290人,占全蘇人口的66%。在美國,據1930年人口調查,在一億零九百萬白種人中,年過100歲的有1180人,其中最老的為107歲。據歐洲1902年的統計資料,德國;100歲以上者膏278人;法國有218人;西班牙有401人;英國有146人。
以上資料進一步證明,人類的壽齡是可以超過百歲的。既然人類潛藏著長壽因素;我們就應該去努力促其實現。從目前世界各國長壽研究進展的情況看,實現人類延年益壽的前景是十分樂觀的。
二、長壽的根本在於養生
1科學地認識人體的衰老
說起衰老,人們並不陌生。尤其是我們中老年人,許多人都有親身體會。一般來說,人過了五十歲,衰老的征象已逐漸明顯。從外表看,皮膚不再像以前那樣細膩、光潔、水靈,而是於燥、起皺紋和色素沉著;眼睛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清澈、智慧、炯炯有神,而是趨向於渾濁和朦朧;身姿不再挺拔、英俊,而是趨向於彎腰駝背;走起路來,也不再像年輕人那樣步履輕盈、步伐矯健,而是行動遲緩、步態蹣跚。總之,舉手投足都和年輕人有明顯不同。中老年以後, 自己的感覺也和年輕時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記憶力減退,常常丟三落四,全身肌肉、關節僵硬,甚至腰酸背痛,體力、耐力也下降,性功能逐漸下降,生育能力喪失。另外,許多和免疫力下降有關的疾病在中老年以後也開始出現,例如癌症、各種感染等,這些都是人體衰老的表現。
那麼,到底怎樣理解衰老的含義呢?簡單說來,衰老就是人體被“歲月折磨”的積累。衰老是隨著增齡而出現的身體細胞的群體性退化過程,這是一個逐漸積累的細胞被破壞的過程。人體衰老開始於成年以後,到中老年更加明顯。因此,延緩衰老,一定要從年輕時就開始行動,而且抗衰老也絕不是一個短期的、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人體衰老和疾病的關係是怎樣的呢?人體衰老是伴隨年齡的增加悄然而至的,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而疾病的到來,往往是比較突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帶有某些偶然性,是可以由人控製的。另外,衰老和疾病又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比如沒有哪個疾病纏身的人會是充滿了青春活力的,過早衰老的人也往往過早出現老年性疾病,如動脈硬化、骨質疏鬆、腦中風等。也就是說,衰老和疾病是相互關聯的。因此,要想延緩衰老,首先要讓自己的生命活動踏上健康的四大基石——均衡營養、適度運動、平和心理、戒煙限酒。首先保證身體健康,這是抗衰老的基礎。在這方麵,本書後麵將向中老年朋友推薦有關飲食保健、運動保健、心理保健、性保健以及防治疾病等內容。本章的內容,目的是讓中老年朋友學會怎樣在健康的基礎上,更加富有青春的活力,給我們的人生之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