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1

第一章循環係統疾病

1.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是指心髒功能減退,不能有效地推動血液周行全身以滿足機體組織代謝。本病為心血管疾病常見的並發症,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見的死亡因素。此時靜脈係統回流受阻,髒器淤血,而動脈係統血液灌注不足。根據最先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但最後都可發展為全心衰竭。

呼吸困難,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現及最重要的症狀。最初僅在重體力勞動時發作,稱勞力性呼吸困難,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患者常在夜間熟睡時突然被憋醒,被迫坐起,可伴有陣咳,咯泡沫狀痰或呈喘息狀態;可因肺泡及支氣管粘膜淤血而引起咳嗽和咯血,常於勞動後或夜間加重;紫紺、倦怠和乏力為心排血量降低的結果。患者除了原有心血管疾病的體征之外,常有心尖搏動向左移位,搏動範圍彌散。心濁音界擴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奔馬律。兩肺底可聽到濕羅音。嚴重心力衰竭時,可出現交替脈。

頸靜脈怒張為右心衰竭的早期症狀。肝髒腫大伴壓痛多由於肝淤血而引起,晚期可並發心源性肝硬化,出現黃疸、腹水和肝功能損害;水腫則以下肢可凹性水腫為明顯症狀。晚期可有全身水腫;腎淤血可致尿量減少,消化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

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心髒功能允許的情況下應適當參加輕微勞動和體育鍛煉,但心功能較差時,則應減少活動,甚則絕對臥床休息。飲食應有節製,以少食多餐、富於營養、易消化為原則,忌飽食或過食膏粱厚味,適當限製鈉鹽攝入。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減輕心髒負荷:休息為減輕心髒負荷的主要方法。在輕度心力衰竭患者,限製體力活動即可;重度心力衰竭時,則應臥床休息。同時還要注意解除病人的精神負擔。

限鹽是控製慢性心力衰竭最適當的方法之一。根據心力衰竭的程度每日食鹽的攝入量限製在2.5~5克之間。

利尿:雙氫克尿塞,每次25~50毫克,每日2~3次。速尿20~40毫克,每日1~2次。長期應用可引起低血鉀,宜及時補充鉀鹽。氨苯喋啶,每次50~100毫克,每日3次。

血管擴張藥:苄胺唑啉、肼苯噠嗪、硝酸甘油、消心痛、呱唑嗪等。常用者如消心痛,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呱唑嗪,每次2~10毫克,每日3次。

②加強心肌收縮力:主要是洋地黃類強心甙,包括地高辛和西地蘭,可以增加心髒的收縮能力,控製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狀。地高辛的用法為每次0.25毫克,每日1次。

(2)中醫藥治療。

①氣陰兩虛:心悸氣促,動則尤甚,頭暈乏力,盜汗顴紅,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結代。治宜益氣斂陰。

方藥:黨參、黃芪各15克,麥冬、遠誌、阿膠、生地、茯苓、酸棗仁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

②血瘀水阻:兩顴暗紅,口唇紫暗,心悸怔忡,動則氣急,下肢水腫,舌暗或有紫斑,苔膩脈澀。治宜化瘀行水。

方藥:當歸、紅花各12克,川芎、桃仁、赤芍、元胡、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③陽虛水泛:心悸氣短,畏寒肢冷,腰酸腿軟,浮腫少尿,麵色晦暗,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結代。治宜溫陽利水。

方藥:茯苓30克,車前子20克,白術、澤瀉、炙甘草、黨參、當歸、丹參各10克,製附片6克,肉桂、幹薑各5克。

④陽氣虛脫:心悸氣喘,煩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浮腫少尿,舌淡苔白,脈沉細微弱。治宜回陽益氣固脫。

方藥:龍骨、牡蠣各30克,人參20克,麥冬、五味子、山萸肉各10克,製附片8克,炙甘草6克,蛤蚧2克,研末衝服。

2.早搏

早搏是指異位起搏點發出的過早衝動所引起的心髒搏動。早搏是最普通而又最常見的異位心律。根據異位起搏點部位的不同,早搏可分為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3種,但以室性最為常見。早搏可以是偶發或散在的,也可頻繁地出現。

搏動的病因很多,一些健康人偶可發生,過量飲酒、吸煙、喝濃茶、疲勞、情緒波動等常可誘發早搏。一般而言,早搏多見於器質性心髒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心瓣膜病等。早搏也見於某些藥物的毒副作用,如腎上腺素、奎尼丁、洋地黃等。此外,電解質紊亂、開胸手術及心導管檢查也可引起早搏。

偶發早搏大多無明顯症狀,僅有心悸或感到某次心跳突然加重或有心跳暫停之感。頻發早搏致使心排血量降低時,可引起乏力、頭暈、胸悶等。

早搏患者應保持情誌舒暢,忌情緒波動,室內環境要安靜;應根據病情適當休息和活動。重症病人要臥床休息,輕症病人可適當活動,並可練氣功及太極拳;宜進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多吃水果蔬菜,忌膏粱厚味,保持大便通暢。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早搏的治療應視有無器質心髒病,是否影響心功能以及能否發展為嚴重的心律失常來決定治療原則。

①偶發早搏但沒有心血管疾病史證據的早搏多無臨床意義,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可用小量鎮靜劑或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等)。

②房性和房室交界性早搏的治療主要是糾正引起早搏的病理因素。頻發的房性及交界區性早搏可選用異搏定、地高辛、乙胺碘呋酮、雙異丙吡胺等藥物。

③室性早搏的治療主要目的是預防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和猝死。在室性早搏不伴有器質性心髒病時,且非成對或連續出現,則治療主要是去除誘因和解除精神緊張。在室性早搏伴發器質性心髒病時,除針對原發疾病治療外,可選用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普魯卡因酰胺、奎尼丁、雙異丙吡胺等藥物。如由心功能不全導致的早搏,可給予洋地黃類強心甙。

(2)中醫藥治療。

①氣血兩虛:心悸怔忡,頭暈眼花,失眠健忘,倦怠乏力,麵色不華,唇甲淺淡,舌淡苔薄,脈沉細或結代。治宜益氣養血。

方藥:黨參、熟地各15克,麥冬、酸棗仁、遠誌、丹參、當歸、茯苓、白術、阿膠各10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②心血瘀阻:心悸胸痛,憋悶不舒,唇甲紫暗,甚則胸痛徹背,舌質紫青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治宜活血通絡。

方藥:丹參30克,桃仁、紅花、當歸、熟地、赤芍、酸棗仁、川芎、薤白、瓜蔞各12克,桂枝、炙甘草各6克。

③心神不寧:心悸易驚,失眠多夢,心煩不寧,頭暈健忘,舌淡苔白,脈細數或結代。治宜鎮驚安神。

方藥:龍齒、磁石各30克,茯神、遠誌、太子參、菖蒲、丹參、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琥珀3克,研末衝服。

3.心動過速

陣發性心動過速是一種陣發性、規則而快速的心律,實質上是早搏的連續狀態,由3個或3個以上連續發生的早搏所組成。其特點為突然起始與突然停止的心動過速。陣發性心動過速多見於器質性心髒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及心肌病;此外,洋地黃、奎尼丁或銻劑中毒時亦可出現。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為突然發作、突然終止的快速心律,持續時間可長可短,自數秒至數小時或數天不等。發作時有心悸、胸悶、多尿、不安等。心率快而規則,常達160~220次/分。

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者,由於快速心率及心房、心室收縮不協調而致心排出量降低,可出現心絞痛、血壓降低、呼吸困難、少尿、甚至暈厥,其症狀輕重取決於心髒基本情況和發作持續時間。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持續或伴有器質性心髒病者,應盡早控製其發作。

發作時治療:常用興奮迷走神經的方法,如壓迫眼球、按壓頸動脈竇、用壓舌板刺激懸雍垂以誘發惡心嘔吐、深吸氣後屏氣再用力呼出等。如以上手段無效者可選用新福林、阿拉明、新斯的明、異搏定、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奎尼丁等。

預防複發:發作頻繁者,宜選用能夠控製發作的口服藥物,長期使用,如異搏定、乙胺碘呋酮、心得安等,並避免發作的誘因。

②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此為嚴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重度血液動力學障礙,甚至發展為心室顫動,可選用利多長因、慢心律、心律平、乙胺碘呋酮、雙異丙吡胺等藥靜脈注射。同時應作好直流電同步複律的準備。發作中止後,宜選擇能夠控製發作的藥物口服,避免複發。

(2)中醫藥治療。

①心血虛:心悸不寧,頭暈乏力,麵色不華,心煩意躁,舌淡苔白,脈細數。治宜補養心血、清心安神。

方藥:丹參30克,川芎、赤芍、當歸、熟地、茯神、酸棗仁、遠誌各10克,龍齒25克,蓮子芯3克。

②氣陰兩虛:心悸氣促,動則尤甚,體倦懶言,自汗口渴,舌紅少津,脈沉細數。治宜益氣滋陰,養心安神。

方藥:西洋參12克,天冬、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酸棗仁、遠誌各10克,炙甘草6克。

③痰火擾心:心煩不安,怔忡煩悶,頭暈失眠,口苦痰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茯苓、龍齒各30克,半夏、陳皮、竹茹、枳實、遠誌、酸棗仁各10克,黃連、甘草各5克。

4.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正常成人血壓應在140/90毫米汞柱(18.7/12千帕)或以下,血壓在160/95毫米汞柱或以上(21.3/12.7千帕)為高血壓,介於兩者之中為臨界性高血壓。後者較易發展成為高血壓病。

高血壓的病因至今尚未十分清楚,但長期精神緊張、缺少體力活動、遺傳因素、肥胖、食鹽過多者,發病率偏高。可分為緩進型高血壓和急進型高血壓。

緩進型高血壓: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故又稱良性高血壓。大多數高血壓病屬於這一類型。早期僅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或過度勞累之後出現暫時和輕度的血壓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後可以恢複正常。發作時可出現頭痛、頭暈、頭脹、耳鳴、眼花、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胸悶、乏力、心悸等症狀。長期的高血壓易並發心、腦、腎的損害。

急進型高血壓病:臨床表現基本與緩進型高血壓病相似,但各種症狀更為明顯。具有病情嚴重,發展迅速,視網膜病變明顯,腎功能惡化快的特點。亦稱惡性高血壓。患者常於數月至1~2年內出現嚴重的心、腦、腎損害。最後常因尿毒症死亡。

高血壓的各種合並症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雖無根治高血壓的藥物,但長期降壓治療可推遲動脈硬化,減少並發症和降低病死率。

本病的治療分非藥物治療、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非藥物治療。

主要包括減輕體重、限製鈉鹽攝入,適當運動等措施。

(2)西醫藥治療。

①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ACEI):開搏通(卡托普利),每次12.5~50毫克,每日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大。用量過大易引起副作用,包括皮疹、蛋白尿、白細胞減少偶可影響腎功能。

②鈣拮抗劑:心痛定,每次10毫克,每日3次。主要是通過阻滯Ca++內流及細胞內的移動而影響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的收縮,使外周阻力血管擴張而使血壓下降。有尼群地平、尼卡的平、尼莫的平等。長效鈣拮抗劑有絡活喜。主要副作用有麵紅、頭痛、心悸、下肢浮腫等。

③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每次10~30毫克,每日3次。

④利尿劑:雙氫克尿塞,每次12.5~25毫克,每日2~3次。

⑤周圍交感神經抑製劑:利血平,每次0.1~0.25毫克,每日2~3次。

(3)中醫藥治療。

①肝陽上亢:頭痛頭暈,煩躁易怒,麵紅目赤,尿黃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治宜平肝潛陽。

方藥:杜仲、天麻、山梔、茯苓、黃芩、寄生、益母草各10克,鉤藤、牛膝各12克,生石決明、雞血藤各30克。

②痰濁中阻:頭暈頭重,胸悶心悸,惡心納差,苔膩脈滑。治宜祛痰化濕。

方藥:半夏、天麻、陳皮、枳殼、茯苓、白術各10克,竹茹6克,鉤藤、薏米各15克。

③肝腎陰虛:耳鳴頭暈,腰酸腿軟,心悸氣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滋補肝腎。

方藥:熟地20克,山萸肉、丹皮、澤瀉、山藥各10克,枸杞子、龜板各15克,炙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