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1
1.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為發生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短暫的、反複發作的劇烈疼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病因不明;後者多由炎症、外傷、腫瘤、血管病等引起。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驟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呈切割樣、針刺樣和陣發性。每次發作持續數秒鍾至數分鍾,可連續多次發作。從事一些涉及三叉神經運動功能的動作(如刷牙和咀嚼)或觸及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內的一些觸發點可激發疼痛的發作。嚴重者在發作時伴有同側麵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緩解期正常。隨病程進展,緩解期日益縮短。病症多為單側性,個別病人可先後或同時發生兩側疼痛。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多見於青壯年,疼痛的部位、性質及觸發點與原發者相同,但疼痛較持久。
三叉神經痛患者應保持情誌舒暢,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飲食應清淡而富有營養;起居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卡馬西平:為首選藥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後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服量不應超過1000毫克,可逐漸減小藥量,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但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孕婦忌用。
②苯妥英鈉: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過每日600毫克。如產生頭暈、行走不穩、眼球震顫等中毒症狀應立即減量到中毒反應消失為止。
③如以上藥物無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不穩。
(2)中醫藥治療。
①風寒阻絡:顏麵陣發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藥:川芎20克,荊芥、防風、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細辛3克,全蠍5克,蜈蚣3條。
②風熱傷絡:麵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方藥:桑葉、白菊花、連翹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葦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荊子10克,川芎9克,全蠍5克。
③痰火上擾:麵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宜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方藥: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紅、枳實、竹茹、瓜蔞、厚樸各12克,全蠍5克,甘草6克。
④肝膽火熾:顏麵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幹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止痛。
方藥:梔子、黃芩、柴胡、菊花、僵蠶豆各10克,石決明(先下)、生地、白芍、龍膽草各15克,木通、甘草、蟬衣各6克。
⑤陽明胃熱:顏麵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宜清胃瀉熱。
方藥: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黃(後下)、甘草、黃連各6克。
⑥陰虛陽亢:顏麵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麵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方藥: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參、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龜板(先下)各20克,全蠍5克。
2.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共有12對,在胸部和腹部成帶狀盤繞,其中神經痛多發生在5~9肋間神經。一般為一側性,多發生在右側。肋間神經痛大都為疾病引起的症狀性神經痛,所以當出現肋間神經痛時,一定要查明病因。
沿著肋間神經發生帶狀皰疹後,有時可發生神經痛。也有因感染、外傷和手術等引起的肋間神經炎而導致神經痛。既有因缺少維生素的代謝性神經炎以及由酒精、鉛等中毒性神經炎等所引起,也有因胸膜炎和肋骨、脊椎、脊髓、脊髓膜等炎症或腫瘤等所引起。
此外,還有因肋間肌和皮下組織的結合炎症引起肋間神經痛。因此,一定要認真檢查致病原因。
本病無前驅症狀,沿肋間神經走向可突然出現劇烈疼痛。肋間神經雖是由脊髓前根與後根結合而成的一根神經,但後根受到刺激後也可引起類似肋間神經痛那樣的疼痛。若前根受到刺激,可以出現同部位的肋間肌與腹肌痙攣。
交感神經同時受損時,可伴發血管擴張和收縮。壓痛點因病變部位不同而異,可在脊椎兩側、肋間神經中央、胸骨側或腹直肌(沿腹中央縱走的肌肉)附近等。當壓迫這些部位時,就會出現疼痛。
治療肋間神經痛,一般是對致病因素進行治療,一旦消除了致病因素,肋間神經痛也就不治而愈了。
對致病原因的治療由於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對既存的疼痛可並用鎮痛藥、鎮靜藥等對症治療,也可用維生素B12和氯甲酰氮(痛痙寧)等,植物神經阻滯劑對此也有療效。
患者要盡量保持安靜,避免刺激,睡眠要充足。疼痛頻發時容易出現不安,要注意保持精神穩定,注意保溫。
3.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是身體中最長的神經,在各個部位都容易受機械性壓迫或炎症影響而引起神經痛。很少有原發性,大多數因某種原因所致。
致病因多種多樣,其中最多的是椎間盤脫位,約占80%。因脊椎變形症、腰椎結核、骨盆、脊髓、脊髓膜疾病等使坐骨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生炎症,也可引起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鞘的肌膜與肌肉等炎症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因挫傷或劇烈運動以使坐骨神經發生障礙,也是引起神經痛的原因。
此外,還有糖尿病、動脈硬化、梅毒、中毒、炎症等各種原因。因此,為鑒別這些疾病需做各種檢查。
疼痛主要是由臀部向下肢後部擴散,一般越向股部、下腿部擴散越痛。疼痛劇烈時,不能站立與行走,但下肢不致麻痹。因疼痛下肢大都彎曲,若伸直,疼痛則加劇。若伸直下肢髖關節曲屈時,大腿後麵可出現劇烈疼痛,這叫作拉塞格氏征,以協助診斷。咳嗽、打噴嚏、用勁、排便等都可加劇疼痛。站立時疼痛側下肢不能承受壓力,所以有時可見脊椎彎曲與骨盆突出。
治療要針對病因。疼痛嚴重時,根據症狀可使用鎮痛藥和鎮靜藥,對局部封閉也有效。進行腰部硬膜外封閉時,作為合並症有時可出現血壓下降、惡心、呼吸停止等,所以封閉後至少在1小時內要注意血壓、呼吸、脈搏等變化。此外,為了緩和疼痛可用腰圈固定控製腰部運動。疼痛嚴重時,要注意安靜、保溫。
4.腦栓塞
腦栓塞是由多種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動脈導致血流阻塞,引起相應腦組織缺血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臨床上以心源性栓子最為常見;非心源性栓子也是腦栓塞的重要原因,如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附著物脫落、長骨骨折的脂肪栓子、寄生蟲卵、空氣栓子等。栓塞多見於頸內動脈係統(尤其大腦中動脈),常引起血管痙攣,病變範圍較大。可多發,並且多見出血性梗塞。
病情急驟,發展迅速,多在數秒或數分鍾之內症狀達到高峰,多屬完全性中風。症狀表現為偏癱、失語、偏盲、偏身感覺障礙等或伴有短暫的意識障礙。具體症狀取決於栓塞血管所支配的供血區的神經功能。
除腦部病變外,同時具有作為栓子來源的原發病的表現。如有心腦病的症狀體征或心髒手術史,長骨骨折或手術後等。一般先有肺部症狀,繼而出現精神異常、煩躁、頭痛等神經係統症狀,死亡率較高。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腦部病變的治療與腦血栓基本相同。
②要治療引起栓塞的原發病以消除栓子來源和防止複發。心源性栓塞應用抗凝治療及抗血小板聚集療法,但禁用於出血性梗塞或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所致者;另外,靜滴時應注意心髒的承受能力。感染性栓塞應進行抗炎治療。
(2)中醫藥治療。
①氣虛血瘀:神疲乏力,心慌氣短,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軟無力,口眼歪斜,言語蹇澀,口角流涎,手足腫脹,大便溏或幹結,舌質淡或紫暗、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治宜益氣活血、祛瘀通絡。
方藥:生黃芪30克,赤芍20克,桃仁、紅花、地龍、當歸、川芎、桂枝各10克,雞血藤、生黃芪、茯苓各30克,全蠍6克,菖蒲、炒白術、山藥、牛膝各12克,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僵蠶各10克,大便幹結加酒大黃5克。
②風痰上擾: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舌歪斜,語言不利,頭暈目眩,脘悶嘔惡,甚神誌昏蒙,牙關緊閉,四肢不溫,舌質淡暗,苔白膩,脈弦滑。治宜豁痰熄風醒神。
方藥:半夏、天麻、菖蒲各12克,膽南星、鉤藤20克,鬱金、木瓜、地龍、膽南星、川芎各10克,牛膝15克。
昏迷者,蘇合香丸1粒化開服或鼻飼。
③陰虛風動: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肢體抽搐,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或暗紅、舌苔少或無,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育陰熄風。
方藥:白芍、生熟地、鉤藤各20克,玄參、女貞子各15克,珍珠母(先煎)、生牡蠣(先煎)、桑寄生各30克,夜交藤、菖蒲、龜板(先煎)各12克,鬱金、丹皮各10克,全蠍6克。
以上為急性期症狀及治療方法。
④氣血虛弱:肢體痿廢日久不愈,伴神疲乏力,麵色無華,飲食欠佳,手足腫脹,舌淡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弱。治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方藥:黃芪30克,當歸20克,川芎、赤芍、桃仁、全蠍、白術、桂枝各10克,蜈蚣2條,雞血藤30克,黨參15克,澤瀉6克,秦艽、紅花各12克。
⑤肝腎陰虛:肢體痿廢,筋脈拘攣,腰膝酸軟,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柔肝補腎、搜風通絡。
方藥:當歸、熟地、鉤藤各15克,沙參、枸杞子、全蠍、天麻、杜仲各10克,川楝子、甘草各6克,白芍30克,蜈蚣2條,地龍、木瓜各12克。
以上為後遺症期症狀及治療。
5.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是一種急性起病、進展迅速的炎症性多發性神經病變。本病多見於中青年,一般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無力和輕度的遠端感覺缺失為特征,以周圍神經廣泛的炎症性節段性脫髓鞘為主要病變。
本病多在2周內達到最高峰,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有腸道感染症狀。首發症狀為四肢對稱性無力伴感覺異常,往往是從下肢向上肢擴展。肌肉無力比感覺症狀更為明顯,且肢體近端較遠端為重,嚴重者累及肋間肌和膈肌引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麻痹。癱瘓為弛緩性,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陰性。病變嚴重者出現肌肉萎縮。括約肌功能一般保持正常。顱神經受累時出現麵肌癱瘓及吞咽發音困難等症狀。感覺障礙表現為肢體遠端感覺異常或(和)手套、襪子型感覺減退。多數病例有肌肉疼痛。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包括出汗、皮膚潮紅、血壓波動、心律失常等。
可依據下列病理現象診斷本病:
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前有感染史,四肢對稱性無力伴感覺異常,癱瘓為馳援性;
可有顱神經損害以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實驗室檢查發現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而細胞數正常,稱蛋白—細胞分離現象;
電生理檢查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以及節段性脫髓鞘變化;
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易患,表現出流行性及腦脊液細胞增多症,無感覺障礙;
重症肌無力:一般起病緩慢,運動後肌無力加重,晨起輕,夜暮加重。疲勞試驗及新斯的明試驗陽性。腦脊液正常;
周期性麻痹:四肢發作性癱瘓,無腦神經損害與感覺障礙。發作時血鉀降低,心電圖有低鉀性改變,補鉀後症狀迅速緩解。腦脊液正常。有反複發作史。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對病變廣泛、進展較快的病人應警惕呼吸肌麻痹的出現。一旦出現呼吸肌麻痹,則應積極進行對症和支持療法。呼吸道必須保持通暢,必要時施行輔助呼吸甚至氣管切開,同時預防和控製肺部感染。保持充分的液體攝入(但應防止發生心衰),延髓麻痹者應及早插鼻飼管。
②血漿置換療法是急性病例的首選治療措施。皮質激素在急性期不主張使用,但對慢性型可改善肌無力症狀。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每日每千克體重0.4克,連用5日,對急性期病例有一定效果。其他免疫抑製劑(如硫唑嘌呤)可適當選用。
(2)中醫藥治療。
①肺熱傷津:外感發熱後,突然出現癱瘓(多先是下肢無力),麻木不仁,皮膚幹枯,心煩口渴,嗆咳無痰,便秘,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苔黃,脈細數。治宜清熱潤肺、甘寒養陰。
方藥:桑葉、麥冬各12克,枇杷葉、太子參各10克,沙參20克,石膏(先下)30克,胡麻仁、炒杏仁、甘草各6克。
②濕熱浸淫:四肢酸沉無力,漸出現癱瘓(下肢為常見),肌膚麻木微腫,身體重滯,身熱不暢,胸悶或口眼斜,大便稀清溏,小便赤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
方藥:蒼術、木瓜、秦艽、黃柏各12克,牛膝、防己、桑枝各15克,苡仁20克,車前子10克。
③脾腎不足,寒濕下注:四肢困重,麻木無力,乃至癱瘓(下肢較重),手足發涼,甚至冷汗頻出或胸部束帶感,進而吞咽困難,呼吸急促,唇甲青紫,舌質淡苔薄白,或舌質紫苔白膩,脈沉遲或沉伏。治宜溫脾腎、祛寒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