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由各種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病變。可分為上泌尿係感染和下泌尿係感染。下泌尿係感染指膀胱、尿道炎,上泌尿係感染指腎盂腎炎。
急性膀胱炎可突然出現尿頻、尿痛、尿急,甚至血尿,無發燒及腰痛。查體腎區無叩痛,膀胱區可有觸痛。
急性腎盂腎炎,除突然出現的上述膀胱炎症狀體征外,尚有發冷、發燒、頭痛,有時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腰痛。查體,有腎區叩擊痛,輸尿管壓痛。
慢性腎盂腎炎,病程長,可有不規則低熱,腰酸、腰痛、尿頻、夜尿多,神疲、乏力、浮腫、高血壓,重者有腎功能損害。
本病的治療需對症治療。
(1)急性膀胱炎:有效的抗菌素3日即可。可選複方新諾明加小蘇打口服,或氟呱酸、氟嗪酸、土黴素、羥氨苄青黴素等。
(2)急性腎盂腎炎:根據病情可給退燒、解痙止痛治療。多飲水勤排尿。可根據細菌學結果選抗菌素;在未獲知致病菌種前可選氨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頭孢菌素類,複方新諾明加蘇打,抗菌治療2周。
慢性腎盂腎炎:積極尋找病因,並力爭除去病因,如尿路梗阻、盆腔炎症等。抗菌素治療多采用長程、聯合用藥,可輪換選用有效抗菌素治療,連續2周為1個療程,停5~7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總計2~4個月。抗菌素治療間隔期間可行尿細菌培養,以利選擇抗菌素。亦有主張在抗菌素治療無效時可采用抑菌療法,每晚睡前排空膀胱後服複方新諾明2片(或呋喃坦丁0.1克,氟呱酸0.2克),連用3~6個月。
尿路感染患者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禁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膩食物。節製或禁止房事。注意休息,多飲水;保持會陰部清潔,婦女應注意妊娠及產後衛生。洗澡以淋浴為宜;感染複發與性生活有關者,事後應排尿,並按常用量內服一個療程的抗菌藥。
2.尿路結石
尿路結石又稱為尿石症,是泌尿係常見的一種疾病,是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結石的統稱。雖然部分腎結石有明確的原因,如甲狀旁腺機能亢進、腎小管酸中毒、海綿腎、痛風、異物、長期臥床、梗阻和感染等,但大多數結石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1)上尿路結石:即腎和輸尿管結石,主要表現是與活動有關的血尿和疼痛。腎結石主要症狀為腰痛,常為持續性鈍痛。結石引起腎盂輸尿管連接處或輸尿管完全梗阻時,出現腎絞痛。疼痛劇烈難忍,為陣發性,病人輾轉不安、大汗、惡心、嘔吐。疼痛可放射至同側的睾丸或陰唇和大腿內側。腎盂內大結石和腎盞結石可無明顯臨床症狀,僅表現為活動後顯微鏡下血尿。
如出現上述症狀者應去醫院診治。影象學檢查(X線片、排泄性尿路造影、B超等)和輸尿管腎鏡檢查,可明確診斷。結石小於1厘米時,可先采取保守療法。直徑小於0.5厘米,且結石光滑者,大多數能自行排出。如果結石較大且症狀較重者,可行手術治療。
(2)膀胱結石:典型症狀為排尿突然中斷,並感疼痛,放射至陰莖頭和遠端尿道,拌排尿困難和膀胱症狀。經改變姿勢後,能緩解和繼續排尿。膀胱結石也伴血尿和膿尿。
根據典型症狀和X線、B型超聲、膀胱鏡檢查,易於明確診斷,以手術治療為主。
(3)尿道結石:絕大多數來自腎和膀胱。多見於男性,常與包皮過長、包莖等同時存在。典型表現為急性尿瀦留,伴有陰部劇痛,亦可表現為排尿困難,點滴狀排尿及尿痛。
前尿道結石可通過捫診發現,直腸指診可觸及後尿道結石,X線檢查能明確診斷,一般經尿道可將結石取出或粉碎後排出。
3.尿道狹窄
尿道狹窄,即由於尿道的內腔狹窄使尿不易流出,其原因有先天性的和後天性的。先天性的多見於外尿道口,出生時就被發現,通過外尿道口切除手術即可痊愈。在後天性尿道狹窄中,由外傷引起的是在尿道的外傷治愈以後或者手術治愈後幾周之內發生。炎症性的大都是因為淋菌性尿道炎的後遺症而引起。其主要症狀是排尿困難、尿線細小、排放力弱、滴尿等,此外也有尿失禁和穩性尿閉者。在沒有感染時尿很清,也沒有尿痛。當並發膀胱炎時,尿混濁、有頻尿和尿痛,在男性中,有時引起射精障礙。治療方法有擴張尿道和將狹窄部切除等。
4.急性腎功能衰竭
急性腎功能衰竭是由多種病因引起腎功能急驟、進行性減退而出現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明顯降低所致的氮質瀦留,及腎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障礙所致的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分少尿(無尿)型和非少尿型。
少尿或無尿期:尿量減少,每日少於400毫升為少尿,少於100毫升為無尿,一般持續1~2周;進行性氮質血症;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常,可見高鉀、高磷血症,代謝性酸中毒,低鈣、低鈉、低氯血症;心血管係統見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多尿期:進行性尿量增多,血氮質逐漸下降,持續約1~3周。
恢複期:血尿素氮和肌酐、尿量逐漸恢複正常,腎小球濾過功能多在3~12個月內正常。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少尿期:臥床休息,飲食高熱量8.4千卡/日,低蛋白質0.5克/千克,重症全靜脈營養。
維持水平衡,24小時補液量為顯性失液量及不顯性失液量之和減去內生水量。
高鉀血症予11.2%乳酸鈉40~200毫克靜注;10%葡萄糖酸鈣10毫克靜注;25%葡萄糖液200毫克加胰島素16~20單位靜滴;鈉型離子交換樹脂15~20克加在25%山梨醇溶液100毫克口服,每日3~4次;最有效者為及時透析。
感染時據細菌培養和藥敏選用無腎毒性抗菌藥。
②多尿期:重點仍為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控製氮質血症,治療原發病和防止並發症。
③恢複期:無特殊處理,定期複查腎功能,免用腎毒性藥物。
(2)中醫藥治療。
①肺熱氣壅:眼瞼先腫、繼及肢體全身,小便短赤,甚則尿閉,惡心嘔吐,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宜清泄肺熱、宣通水道。
方藥:麻黃、杏仁、蘇葉、陳皮各10克,石膏、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冬瓜皮各20克,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各30克。
②下焦濕熱:小便點滴澀滯,刺痛灼熱,口苦而粘,惡心嘔吐,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通閉。
方藥:知母、黃柏、扁蓄、瞿麥、滑石、梔子、澤瀉各12克,肉桂、通草各10克,茯苓、豬苓、車前子各15克,甘草6克。
③瘀水互結:尿少尿閉,頭昏頭痛,心悸氣短,惡心嘔吐,水腫腹脹。治宜活血通絡利水。
方藥:桃仁、紅花、赤芍、枳實、牛膝各12克,車前子、茯苓、澤瀉各15克,石決明、益母草、白茅根各30克。
④氣營兩燔:尿少尿閉,高熱煩躁,或神昏譫語,惡心嘔吐,舌紅絳、苔黃燥,脈實數。治宜清氣涼營,解毒通利。
方藥:犀角粉5克,黃連、赤芍、丹皮、梔子、大黃各12克,芒硝15克,生地30克,甘草10克。或以大黃煎劑灌腸。口服安宮牛黃丸1丸。
5.慢性腎功能衰竭
慢性腎功衰竭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的嚴重階段,為各種腎髒疾病持續發展的共同轉歸,其症狀為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和全身各係統症狀,又稱為尿毒症。
夜尿、無力、疲勞是本病的早期症狀。多見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炎、口味不良等,晚期常有胃腸道潰瘍和出血。心血管症狀見高血壓、心力衰竭、心包炎。神經肌肉特有症狀包括肌纖維抽搐、末梢神經疾病伴有感覺和運動障礙、肌痙攣和抽搐。皮膚可呈現黃褐色,有時形成尿毒症霜,瘙癢難忍。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治療原發疾病和糾正可逆因素。
②飲食治療:限製蛋白攝入量,一般每天0.6克/千克的優質蛋白,並根據腎小球濾過率(GFR)適當調整。高熱量攝入,每日約125.5千卡/公斤。
③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保持血清鈣磷乘積在30~40之間,低鈣血症時可口服活性維生素D30.25μg/日,碳酸鈣2克進餐時服,限製磷的攝入。鈉鹽攝入隨GFR下降而相應地減少,低鈉血症和高鈉血症時,限製水分或輸入水分。
④心血管並發症的治療:降壓藥的使用與一般高血壓同,利尿劑中以速尿效果較好。尿毒症性心包炎,經積極透析後可望改善,心包填塞時作心包切開引流。心力衰竭的治療與一般心衰相似,腹透療效頗滿意。
⑤貧血者補充鐵劑、葉酸和重組人類紅細胞生成素,血紅蛋白少於60克/升時予小量多次輸血。
⑥藥物的使用應避免腎毒性藥物。
⑦透析療法和腎移植透析療法可代替腎的排泄功能,應用時依據血生化指標、個體差異,結合臨床決定。腎移植可恢複腎功能,糾正尿毒症的許多代謝異常,當常規治療無效時應考慮。
(2)中醫藥治療。
①脾腎氣(陽)虛:倦怠無力,納呆腹脹便溏,小便短少,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胖大有齒痕,脈沉細。治宜補脾益腎。
方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各15克,製附片、桂枝各10克,白芍、仙靈脾、菟絲子各12克,炙甘草6克。
②脾腎氣陰兩虛:麵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慌氣短,口幹唇燥,手足心熱,尿少色黃,舌淡有齒痕,脈沉弱。治宜益氣滋陰。
中成藥:參芪地黃丸,生脈飲。
③肝腎陰虛:頭暈頭痛,口苦咽幹,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淡紅無苔,脈弦細數。治宜滋養肝腎。
中成藥:杞菊地黃丸。
④陰陽兩虛:腰酸腿軟,極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熱,口幹欲飲,大便偏溏,小便黃赤,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治宜陰陽雙補。
中成藥:桂附地黃丸。
⑤濕濁:惡心嘔吐,頭昏嗜睡,麵色灰滯,口中尿臭,苔膩。治宜降氣化濁。
方藥:旋複花15克,代赭石20克,半夏、蘇葉、黃連各10克,生薑汁2匙。
⑥水氣:全身水腫尿少,胸水腹水,心悸氣短,胸悶氣喘不能平臥,苔水滑。治宜蠲飲利水。
方藥:茯苓30克,白術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或葶藶子10克,大棗15枚。
⑦血瘀:麵色晦暗,唇色發紫,肌膚甲錯,舌有瘀斑瘀點。治宜活血化瘀。
中成藥: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6.腎盂腎炎
腎盂腎炎是由細菌(極少數為真菌、病毒等)直接引起的腎盂腎盞和腎實質的感染性炎症。好發於女性。分為急性和慢性兩期。
急性腎盂腎炎起病急,寒戰,高熱,全身不適,尿頻、尿急、尿痛,腰痛,腎區壓痛,尿混濁、膿尿或血尿,少數並發敗血症、腎膿腫、腎乳頭壞死等。
慢性腎盂腎炎的症狀與急性期相似,但輕且不典型,可無尿路感染症狀或僅有低熱、易疲乏,但尿培養陽性,少數進展至慢性腎功能不全。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急性腎盂腎炎:要注意多休息和多飲水。抗菌藥物可選磺胺類,如磺胺甲基異曙唑1克,每日2次;磺胺異曙唑1克,每日4次,增效聯磺2片,每日2次。氟喹酮類,如氧氟沙星0.2克,每日2次;環丙沙星0.25克,每日2次。氨基甙類,如慶大黴素0.08~0.12克,每日2次,肌注或靜滴。半合成青黴素,如氨苄西林每日4~6克,肌注;卡比西林1~2克,每日4次,肌注。頭孢類,如頭孢唑啉0.5克,每8小肌注1次。
②慢性腎盂腎炎:去除易感因素,多飲水。抗菌藥物選用與急性期相似,但常需兩類藥物聯合應用,療程適當延長,複發者應換敏感藥物。
(2)中醫藥治療。
①濕熱下注:小便頻急,灼熱刺痛,尿少色黃赤混濁,或者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數。治宜清熱利濕通淋。
方藥:大黃、黃柏、扁蓄、瞿麥、滑石、通草各10克,土茯苓、萆薛、車前草各15克。中成藥:三金片,分清五淋丸。
②脾腎兩虛: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腰酸神疲,舌淡脈細弱,或麵色潮紅,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治宜補氣益腎。
方藥:黨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杜仲各12克,熟地、菟絲子、金櫻子、枸杞子各15克。
7.急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通常簡稱為急性腎炎,是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可產生一過性氮質血症的疾病。多見於鏈球菌感染後,其他感染也可引起。本病多發生於兒童。前驅感染後有l~3周潛伏期。起病較急,主症有水腫、尿少、血尿、高血壓,可見一過性腎功能不全。蛋白尿不重,尿中有管型,血清補體C3下降。少數出現嚴重高血壓、急性腎功能衰竭。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以休息及對症治療為主。不宜用激素及細胞藥物。要求低鹽飲食,氮質血症時限製蛋白質攝入。存在細菌感染時應用抗菌藥。利尿可消腫、降血壓。常用雙氫氯噻嗪25毫克,每日2~3,必要時速尿20~40毫克,注射或分次口服。血壓控製不滿意時,加用硝苯吡啶每日20~40毫克分次口服或肼酞嗪25毫克,每日3次。急性腎功能衰竭者予透析。
(2)中醫藥治療。
①風水相搏:浮腫頭麵部為劇,皮膚鮮澤光亮而薄,尿少,惡寒發熱,舌苔薄,脈浮。治宜疏風宣肺、利水。
方藥:浮萍、麻黃、防己、桂枝、白術各10克,石膏20克,茯苓、澤瀉各30克。
②濕毒蘊結:全身水腫,腹脹胸熱,口幹尿短赤,或瘡毒未愈,舌苔黃膩,脈沉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方藥:麻黃、木通、大腹皮各10克,銀花、連翹、桑白皮各15克,茯苓皮、赤小豆各30克。
③風熱傷絡:血尿明顯,咽痛咽幹,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涼血。
方藥:銀花、蒲公英、麥冬、玄參各20克,益母草、白茅根各3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④陰虛血熱:尿血心煩,口幹喜飲,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涼血。
方藥:生地、玄參、白茅根、側柏葉各30克,丹皮、竹葉、藕節各15克,燈芯、通草各6克。
8.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是一組由不同病因所致、病情遷延發展,終將進展成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腎小球疾病。以水腫、蛋白尿、血尿、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為基本表現。
本病多見於青、中年男性。起病隱匿、緩慢。臨床表現為:水腫,蛋白尿,尿蛋白量1~3克/日,血尿,管型尿,高血壓,慢性進行性腎功能損害。晚期常見貧血。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飲食限製:氮質血症時,每日每千克體重0.5~0.8克優質蛋白,磷<600~800毫克/日。
②控製高血壓:限鹽(<3克/日)。氫氯噻嗪25毫克,每日3次;卡托普利25毫克,每日3次,普萘洛爾10毫克,每日3次;硝苯吡啶10毫克,每日3次。
③血小板解聚藥:雙嘧達莫,每日75~150毫克;阿司匹林,每日40~80毫克。
(2)中醫藥治療。
①肺脾氣虛:麵黃乏力,腹滿納差,氣短,易外感,大便稀溏,舌淡齒痕,脈弱。治宜益氣健脾。
方藥:黃芪30克,黨參、白術、山藥、茯苓、五味子各10克,當歸、丹參各15克,甘草3克。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玉屏風散。
②脾腎陽虛:腰痛腰酸,麵色白,畏寒肢冷,倦怠便清,舌胖潤,脈沉弱。治宜溫補脾腎。
方藥:製附片、桂枝、白術、山藥、仙靈脾各1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5克,幹薑6克。中成藥:金匱腎氣丸。
③肝腎陰虛:手足心熱,腰酸腰痛,頭暈頭痛,咽幹口渴,舌紅苔少,脈沉細或弦細。治宜養陰滋腎。
方藥:生地、麥冬、白芍各15克,山萸肉、丹皮、枸杞子、菊花、五味子、茯苓各10克。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④氣陰兩虛: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手足心熱,舌略紅苔薄有齒痕,脈沉細數。治宜氣陰兩補。
方藥:黃芪、地黃各20克,黨參、山藥、五味子、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中成藥:貞芪扶正膠囊,生脈飲。
⑤外感: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麵目浮腫,苔薄,脈浮。治宜疏風宣散。
方藥:風寒者:麻黃、桂枝、荊芥各10克,生薑、甘草各6克。風熱者:銀花、連翹、竹葉各15克,桔梗、蘆根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中成藥:感冒清熱衝劑,銀翹解毒丸。
⑥水濕:水腫凹陷,腹脹泛惡,尿短少,苔白膩,脈濡緩。治宜滲利水濕。
方藥:桂枝、大腹皮、蒼術、陳皮、防己各10克,茯苓皮、澤瀉各20克,生薑皮6克。
⑦濕熱:胸脘痞悶,口苦口黏,口幹不欲飲,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
方藥:革蘚、石韋、滑石各10克,車前子、白茅根、茯苓各15克,燈心草6克。
⑧血淤:麵色晦暗,唇色紫暗,舌暗紫或有淤斑淤點。治宜活血化淤。
方藥:丹參、益母草、赤芍、當歸各15克,川芎、桃仁、紅花各10克。中成藥:血府逐淤丸。
⑨濕濁:惡心嘔吐,頭昏嗜睡,麵色灰滯,口中尿臭,苔膩。治宜降氣化濁。
方藥:旋複藥15克,代赭石20克,半夏、蘇葉、黃連各10克,生薑2汁匙。
9.隱匿性腎小球疾病
隱匿性腎小球疾病是以無症狀蛋白尿和(或)單純性血尿為臨床表現的腎小球疾病。其病理改變較輕,臨床無症狀蛋白尿,尿蛋白少於1克/日,以白蛋白為主,單純性血尿,呈持續或鏡下血尿,偶見肉眼血尿,性質為腎小球源性。無水腫、血壓高及腎功能減退。
依據臨床表現,蛋白尿者須除外生理性蛋白尿、其他原發或繼發腎小球疾病的早期或恢複期,血尿者除外遺傳性進行性腎炎早期、良性家族性血尿及非典型的急性腎炎恢複期等,腎活檢可助確診。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