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1
1.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占呼吸道急性疾病半數以上。多數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還有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少部分由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1)普通感冒:為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由鼻病毒引起。每人每年可患病數次,經呼吸道飛沫傳染,多在冬季發病。
潛伏期短,起病急,一般為中、低度發熱或無發熱。有畏寒、頭痛、身痛及納差、腹脹、便秘或腹瀉和鼻塞、噴嚏、流涕、咳嗽等症狀,可有音啞,部分病人有口唇瘡疹。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有高度傳染性,可引起暴發流行。病毒的抗原易發生變異,人群對其缺乏免疫,從而引起流行。
潛伏期很短,多為數小時至3天,起病急驟,以全身症狀為主,呼吸道症狀可不明顯。多有發冷、發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佳,並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痛等症狀,病程2~3天,少數重者,可持續高熱,可譫妄、昏迷,甚至休克、死亡。輕症者似普通感冒,有全身症狀、上呼吸道症狀,或有消化道症狀,少數可導致肺炎,超出上呼吸道感染範疇。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飲開水。輕者不需藥物治療,身熱頭痛者可用複方阿司匹林,鼻塞者可用1%麻黃素滴鼻,流涕、噴嚏者可用撲爾敏,咽痛者可用杜滅芬喉片或碘喉片。
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用嗎啉呱,每次0.1~0.2克,每日3次。對細菌引起者或伴有細菌感染者,要選用適當的抗生素,例如青黴素G等。
中醫中藥治療常用的有感冒衝劑、板藍根衝劑、羚翹解毒丸(片)、銀翹解毒丸(片)等。
2.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學因素刺激以及過敏反應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氣管粘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呼吸係統疾病。多發於寒冷季節,以老年、幼兒及體弱者患病較多。
病症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噴嚏、咽痛咽癢、聲音嘶啞、頭痛、周身不適或肌肉疼痛、輕度畏寒、發熱等。開始時咳嗽不明顯或輕度刺激性咳嗽,無痰或少痰,1~2天後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粘液轉為粘液膿性痰,較重時呈陣發性咳嗽或終日咳嗽。如伴發支氣管痙攣時可有氣急和哮鳴。
本病應注意氣候變化、避免受涼。患感冒後及早治療,多飲水,忌煙酒及辛辣之物。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止咳化痰: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每日3次;或咳必清25~50毫克,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兼喘者,茶堿控釋片0.1克,每日2次;或舒喘靈2.4~4.8毫克,每日3次。
②抗感染治療:口服阿莫仙膠囊0.5克,每日3次;或交沙黴素0.4克,每日3次;或希刻勞0.5克,每日3次。肌注青黴素160萬單位,每日2次;或克林黴素600毫克,每日2次。
③發熱者,給於APC或百服寧治療。
(2)中醫藥治療。
①風寒襲肺:咳嗽聲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藥: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風熱犯肺: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咽痛,痰粘色黃或黃白相兼,常伴鼻流黃涕,頭痛肢楚,惡寒發熱,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治宜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百部止咳衝劑。
③風燥傷肺:幹咳少痰,連聲作嗆,喉癢咽痛,唇鼻幹燥,口幹,或伴鼻塞,頭痛,惡寒發熱,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中成藥:止咳橘紅丸,二母寧嗽丸。
④痰熱蘊肺:咳嗽氣急聲粗,痰多色黃質粘,麵赤身熱,口幹欲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肺化痰、肅肺止咳。
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祛痰靈。
⑤肺熱陰傷:幹咳,痰少粘稠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口幹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3.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纖維變化及萎縮變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種原因引起。臨床以咳嗽、咯痰、喘息為主要症狀。早期症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晚期症狀加重,可長年存在。疾病進展可並發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本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老年人多見,吸煙、寒冷地區及環境汙染較重地區發病率高。
本病以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表現,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為著,呈白色泡沫狀粘液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症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呈白粘痰或黃膿痰;隨著病情的反複發作和進展,終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劇,並發生喘息;患者有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並除外由心、肺腫瘤、結核等其他可導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每次持續發展最少為3個月,並連續發病2年以上者;肺底可聽診到幹、濕羅音,喘息型可聞及廣泛哮鳴音。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應忌辛辣肥甘飲食及煙酒。加強體質鍛煉,提高抗病能力。氣候變化時應預防受寒。怡情悅誌,避免情誌過極。於緩解期經常食用具有補肺益腎的藥、食物,如紅棗、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抗感染治療:口服阿莫仙膠囊0.5克,每日3次;或希刻勞0.5克,每日3次;或安美汀375毫克,每日3次。肌注青黴素160萬單位,每日2次;或丁胺卡那黴素0.2克,每日2次;或克林黴素600毫克,每日2次。靜脈滴注青黴素320萬單位,每日3~4次;或環丙沙星200毫克,每日2次;或西力欣150毫克,每日3次。
②解痙平喘:口服茶堿控釋片0.1~0.2克,每日2次;或全特寧8毫克,每日2次;或複方氯喘1~2片,每日3次。噴霧吸入:喘康速、必可酮、愛喘樂氣霧劑等。肌注喘定0.25~0.5克,喘甚時肌注1次。靜脈注射或滴注氨茶堿0.25克入4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或氨茶堿0.5克,或喘定0.5克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每日1次。激素治療:氫化考的鬆200毫克,靜滴,每日1~2次,喘息減輕後減量停藥或改為強的鬆口服,維持治療。
③止咳化痰: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每日3次。蒸餾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慶大黴素4萬單位霧化吸入,每日2次。
(2)中醫藥治療。
①風寒襲肺:咳嗽聲重,或有氣急喘息,咯痰稀薄色白,兼有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中成藥: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風熱犯肺:咳嗽聲粗,氣粗或咳聲嘎啞,痰粘色黃,咽痛,或有惡寒發熱,頭痛肢楚,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治宜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中成藥:羚羊清肺丸。
③表寒裏熱:咳嗽喘息,咯痰粘稠,惡寒發熱,煩悶,身痛,口渴,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滑數。治宜宣肺清熱、止咳平喘。
中成藥:射麻口服液。
④痰熱蘊肺:咳嗽喘息,氣急粗促,痰粘色黃,胸脅脹滿,煩熱口渴,便秘尿赤,身熱有汗,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中成藥:氣管炎咳嗽痰喘丸。
⑤痰濁阻肺:咳嗽喘息,胸滿窒息,痰多粘膩,胸脘痞悶,納呆嘔惡,舌苔白膩,脈濡滑。治宜健脾燥濕、降氣化痰。
中成藥:二陳丸。
⑥肺虛咳喘:咳聲低弱,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咯痰稀薄,自汗畏風,或嗆咳痰少粘稠,煩熱口幹,顏麵潮紅,舌質淡紅、苔少剝落,脈細數無力。治宜益氣養陰、定喘化痰止咳。
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玉屏風顆粒。
⑦腎虛咳喘:咳喘日久,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麵青唇紫,舌淡苔白,脈沉細弱,或喘咳,麵紅煩躁,口咽幹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補腎納氣。
中成藥: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
4.肺氣腫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脹,並伴有氣腔壁的破壞的一種病理狀態。是由於大氣汙染、吸煙和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誘發慢性支氣管炎,進一步發展而成。支氣管哮喘、肺纖維化也可逐漸演變為本病。
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者,症狀多在冬季加重。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出現氣短、氣促、胸悶,勞累後加重。合並急性呼吸道感染時,咳嗽、咯痰、氣急明顯迅速加重,並可出現呼吸困難、紫紺及肺動脈高壓症。
肺氣腫進展至後期,可導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喘息病史,伴見氣促、呼吸困難、紫紺等逐漸加重的體征。
患者胸廓呈桶狀胸,肺部叩診呈過清音,肝濁音界下降,呼吸音及語音減弱,呼氣延長,雙肺有時可聞及幹、濕羅音。心濁音界變小,心音低鈍遙遠。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提高免疫功能:核酪口服液10毫升,每日2次;或轉移因子1單位,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胸腺肽5毫克肌注,每日1次。
②呼吸訓練:每日做呼吸操、鍛煉腹式呼吸,吸氣時用鼻吸入,呼氣時作吹口哨用口呼出,腹部內收。
③氧療:低流量吸氧。
④平時用少量解痙祛痰藥:茶堿控釋片0.1克,每日2次;或酮替芬1毫克,每日3次;或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每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①肺脾腎氣陰兩虛:喘促氣短、動則加甚,氣不得續,咳嗽,痰少粘稠,口幹,手足心熱,自汗盜汗,舌淡紅苔少,脈細數無力。治宜補肺健脾滋腎、益氣養陰。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生脈口服液。
(2)肺脾腎陽氣虛損:喘促日久,呼長吸短,動則加重,咯痰清稀,畏寒神疲,腰酸膝軟,麵浮肢腫,唇麵青灰,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宜補肺健脾溫腎、納氣平喘。
中成藥:百令膠囊,金匱腎氣丸。
5.支氣管擴張
支氣管擴張是指支氣管及其周圍肺組織的慢性炎症損壞管壁,導致支氣管擴張和變形。支氣管擴張多見於有麻疹、百日咳、支氣管肺炎病史的兒童和青年,以慢性咳嗽、咯大量膿痰及反複咯血為主要症狀。幹性支氣管擴張僅表現為反複大量咯血。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控製感染:有條件時可進行痰培養及藥敏試驗以選擇抗生素(用藥參見慢性支氣管炎)。
②排痰、通暢呼吸道:複方甘草合劑10毫升,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強力稀化粘素300毫克,每日3次。霧化吸入促進排痰或體位引流拍背,協助排痰。
③咯血的治療:安絡血5毫克,每日3次;或止血敏4~6克入500毫升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或垂體後葉素10~20單位,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滴注,每日1次。
(2)中醫藥治療。
①風熱犯肺,入裏化熱:咯血,咳嗽,胸悶,身熱口渴,鼻燥咽幹,或有惡寒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中成藥:止咳橘紅丸。
②痰熱蘊肺:咳嗽氣急,咯痰色黃或膿痰,咯血,胸痛胸悶,心煩口幹,麵紅目赤,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瀉火止血。
中成藥:二母寧嗽丸,雲南白藥。
③氣陰兩傷:麵色白或顴紅,氣短乏力,幹咳少痰,口幹咽燥,自汗盜汗,舌淡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益氣養陰、潤肺止咳。
中成藥:養陰清肺膏。
6.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障礙引起的一係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來肺功能正常,由突發原因,如溺水、電擊、外傷、藥物中毒或理化刺激所致肺功能突然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是指由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塵肺等致肺功能損害逐漸加重而引起的呼吸功能衰竭。
除導致呼吸衰竭的原發疾病症狀外,呼吸衰竭的主要症狀是由缺氧和二氧化碳在體內瀦留所引起。但表現複雜,難以明確區分。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如下幾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