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神經係統病征(1 / 3)

第八章神經係統病征

神經係統是人體內起主導作用的功能調節係統,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組成,分為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兩大部分。

中樞神經係統包括腦和脊髓。它們位於人體的中軸位置,它們的周圍有頭顱骨和脊椎骨包繞。這些骨頭質地很硬,可以使腦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護。

周圍神經係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神經。腦神經共有12對,主要支配頭麵部器官的感覺和運動。脊神經共有31對,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感覺、運動和反射。植物神經也稱為內髒神經,主要調節人的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動。

當我們的神經係統患病時,就會出現頭痛、頭暈、眩暈、暈厥、抽搐驚厥和意識障礙等症狀,如果在這些症狀的同時,還伴有其他各種症狀,則有可能是患有多種腫瘤疾病,這些疾病包括腫瘤腦轉移、麵部腫瘤、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等顱內腫瘤、聽神經瘤、頸椎腫瘤、白血病、腎髒腫瘤、左房粘液瘤和大腦半球腫瘤,等等。

1.頭痛、頭暈、眩暈等征

頭痛,也叫頭疼,是一種在頭部或肩膊以上位置發生的局部疼痛,這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引起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它可以出現在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如內科、外科、神經科、精神科、五官科等。

頭暈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體會到的一種生理性或病理性感受,這也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它和全身各個係統、各個器官均有聯係,同時和人體的80多種疾病有關係,尤其與耳鼻咽喉科、神經科、外科、兒科、骨科以及眼科關係密切。

眩暈是患者對空間關係的定向感覺或者平衡感覺障礙,是一種運動錯覺。輕者走路不穩,稍嚴重者則不能站立,必須保持在平臥位,更嚴重者則不敢睜眼,頭部必須維持在一個患者自覺最能減輕眩暈的位置上。眩暈可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是由眼、本體覺或前庭係統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假性眩暈多由全身係統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貧血、尿毒症、藥物中毒、內分泌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等。

如果頭痛、頭暈和眩暈一起出現,並伴有其他各種症狀,便有可能是患有各種腫瘤疾病,一般認為,這些腫瘤疾病包括腫小腦腫瘤、第四腦室腫瘤等顱內腫瘤、腫瘤腦轉移、麵部腫瘤、聽神經瘤、頸椎腫瘤、白血病和腎髒腫瘤等。

(1)頭痛、頭暈、眩暈並伴步態不穩

如果頭痛、頭暈和眩暈,並伴有步態不穩等症時,則要懷疑是患有小腦腫瘤或第四腦室腫瘤等顱內腫瘤。

小腦位於大腦半球後方,覆蓋在腦橋及延髓之上,橫跨在中腦和延髓之間。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腦分化而來,小腦通過它與大腦、腦幹和脊髓之間豐富的傳入和傳出聯係,參與軀體平衡和肌肉張力的調節,以及隨意運動的協調。小腦腫瘤是發生於小腦半球或其蚓部的腫瘤。其中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膠質瘤及室管膜瘤多見於兒童,血管母細胞瘤,腦膜瘤則以成年人多見。

第四腦室腫瘤是指原發於第四腦室的腫瘤,多為脈絡膜乳頭狀瘤,起源於腦室壁的腫瘤不但侵入第四腦室內生長,而且常侵犯腦幹或小腦,如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細胞瘤等。腦室頂部之腫瘤多起於小腦的蚓部,以髓母細胞瘤居多。第四腦室腫瘤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年人。

病因小腦腫瘤的發病原因和基因有關,一類是腫瘤基因,另一類是抗腫瘤基因。抗腫瘤基因的活化和過渡表達誘發腫瘤形成,抗腫瘤基因的存在和表達有助於抑製腫瘤的發生。腫瘤基因可以存在於正常細胞中,不表達腫瘤特性,當這樣細胞受到致瘤因素作用時,如病毒、化學致瘤和射線等,細胞中的腫瘤基因被活化,細胞的表型發生改變,腫瘤性狀得以表達,這些細胞迅速擴增,從而形成真正的腫瘤實體,為此,研究認為,小腦腫瘤的發病主要和遺傳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以及致瘤病毒等有關。

第四腦室腫瘤的發病原因具體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認為,遺傳因素、物理和化學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會誘發第四腦室腫瘤的發生。

症狀小腦腫瘤在早期可出現枕部疼痛,少數可引起前額及眼眶部的疼痛,並伴有嘔吐,這是由腫瘤壓迫導致腦脊液循環障礙所致。同時,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和眩暈,嚴重時,行走還會出現雙上肢擺動不自然,步態蹣跚如醉漢,並按且易向患側傾倒,不能做精細動作,患者還可表現為言語緩慢,發言急促。

一般有人認為,小腦腫瘤是最常見於兒童身上的,而實際上小腦腫瘤則是根據其病理的特點,可分為許多的類型:如轉移瘤、星形細胞瘤、成神經管細胞瘤、血管網狀內皮瘤、室管膜瘤、腦膜瘤等,而星形細胞瘤、成神經管細胞瘤、室管膜瘤常見於兒童,而轉移瘤、血管網狀內皮瘤、腦膜瘤卻常見於成年人的身上,在此,可見小腦腫瘤是會發生於在各個年齡段的,隻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的小腦腫瘤也不會少見的。

第四腦室發生腫瘤時,首先產生腦脊液循環受阻,腫瘤向腦室周圍擴延侵犯或使其周圍組織受壓時,即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即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主要為顱神經受損症狀,具體表現為頭痛,伴以惡心及嘔吐,有的患者還會同時出現頭暈。

由第四腦室腫瘤引起的頭痛多發生於後枕部。由第四腦室腫瘤所致的頭痛、嘔吐及頭暈多呈波動性,表現為間斷發作,可由頭位及體位的變動而誘發。因而患者常常會保持一種特殊的姿勢,即所謂的強迫性頭位,患者可將頭部屈曲向前或向後,也可向兩側屈曲以減少發作。少數患者常因頭位及體位的變動而使第四腦室底的諸神經核受刺激,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如眩暈、頭痛、嘔吐、複視、眼球震顫及生命體征的改變等,甚至發生昏迷。腦室內腫瘤有的活動度較大,當未阻塞中腦導水管、中孔及側孔時,患者不產生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症狀,當頭位或體位發生變動時,由於腫瘤在腦室內移動,突然阻塞了腦脊液循環通路,因此患者還會出現發作性的顱內壓增高,嚴重的顱內壓增高將導致小腦危象和腦疝的形成。

注意在眾多腦腫瘤中,小腦或腦幹腫瘤常表現為眩暈、頸部不適和肢體麻木等,易被誤診為頸椎病。而另一方麵,頸椎病主要是由於骨質增生或者頸椎間盤突出壓迫到頸部神經,就會引起神經性頭痛,每每發作起來痛苦異常,最容易誤認為是腦瘤等疾病。為此,要注意頸椎病和小腦腫瘤的區分。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頸椎病還伴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等,而小腦腫瘤則不會有這些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