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2

【自我調護】

1.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合理安排勞作、休息、飲食、睡眠等。

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采用散步、太極拳、氣功等。

3.消除緊張、疑慮等不良心理狀態,使大腦皮層功能保持健康狀態。

4.飲食有所節製,宜清淡,不可滋膩。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是由遺傳因素引起,始自肢體近端肌群,兩側對稱的進行性消瘦和無力的肌肉疾病。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本病病程較長,有家族遺傳史,臨床分為假肥大型、麵肩臉型和肢帶型。①假肥大型:男孩摧病,常在1一10歲起病,跑步不快,容易跌倒,走路足跟不能著地,腹部前凸,胸後仰,臀部左右晃動,呈典型的鴨型步態。肩腳骨聳起,仰臥起立時,先需轉身俯臥後才能直立。②麵肩肪型:多在青春期起病,表現睡眠時閉眼不緊,吹氣無力,苦笑麵容,上肢上抬困難,常見翼狀肩。③肢帶型:多數在青少年起病,首先影響肩腳帶或骨盆帶的肌群,通常在中年癱瘓時才達嚴重程度。另外還有眼肌型和遠端型較少見。

2.體征:受累肢體及軀幹肌肉萎縮,有的表現假性肥大,肌力減弱。四肢腿反射減弱或消失。有鴨步步態、翼狀肩月甲等現象。

照龔攀粼築井囂麒3.輔助檢查:①尿中肌酸增高,肌醉減少。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異常增高,穀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等酶活性均增高。③肌電圖可見主動收縮時幹擾相肌電圖,運動單位電位減低,時程縮短。④假性肥大病人心電圖右胸導聯可見R波異常增高,肢體導聯和左胸導聯可見Q波加深。⑤病變肌肉做CT檢查發現有密度減低區。MRI檢查可見“蠶食現象”。另外還可做肌肉活檢。

【西藥治療】

1.大劑量維生素BI、場、E。

2.肌昔、能量合劑。

3,苯丙酸諾龍25毫克,每周1一2次,肌肉注射。

4.加蘭他敏2.5一5毫克,每天1次,肌肉注射,10天為1療程。

5.每天早飯前正規胰島素皮下注射1次,注後15分口服葡萄糖50克。胰島素注射量分別為4單位5天,8單位10天,12單位10天,16單位5天。30天為1療程。

【中成藥治療】

1.補腎益腦丸(片):滋腎補腦,養血強腰。丸劑1次1丸,1天3次,溫開水或空腹淡鹽湯送服;片劑1次4一6片,1天2次口服。

2.健步丸:滋陰降火,強筋壯骨。1次1丸,1天2次,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

3.二妙丸:清熱燥濕。1次6克,1天2次.空腹溫開夢娜拳贅沸奮水送服。

4,補中益氣丸(片):益氣升陽,調補脾胃。蜜丸1次1丸;水丸1次9克;片劑1次3一4片,1天2一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辨證施治】

1.肺熱葉焦型:症見溫熱病後,肢體某部肌肉鬆弛,漸而消瘦,或突然下肢屢軟不用,伴心煩口渴,小便短赤熱痛,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肺潤燥,養陰通絡。用沙參10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花粉10克,桑枝ro克,絲瓜絡10克,竹葉6克,地骨皮1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2.濕熱浸淫型:症見肢體瘓軟,身重困倦,腿足覺熱,得涼則舒,胸悶煩躁,搜赤熱痛,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濕,解毒通絡。用蒼術10克,黃柏10克,防己10克,當歸10克,秦蕪15克,革解15克,川牛膝12克,木瓜10克,雞血藤巧克,連翹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3.脾氣虛弱型:症見肢體用軟,甚則肌肉萎縮,眼瞼下垂,麵部表情困難,言語不清,呼吸困難,食少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脈弱。治宜補脾益氣,活絡生肌。用黃蔑30克,白術巧克,柴胡10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升麻10克,木瓜10克,雞血藤巧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

4.肝腎陰虛型:症見肢體軟弱,逐漸不能活動,肌肉一{一消瘦,腰脊酸軟,頭暈目眩,或遺尿,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宜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用黃柏200克,龜板120克,知母30克,熟地60克,陳皮60克,白芍60克,幹薑15克,山藥30克,鎖陽45克,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共為細末,酒糊為丸,每服9克,日2次,食前淡鹽湯送服。

【藥膳治療】

1.牛骨髓(烤幹研粉)、黑芝麻(炒香研細)各500克,加白糖適量拌勻,每服9克,1天2次。

2.芝麻、幹地黃、惹茵仁包人絹袋,以酒浸泡1周,空腹溫飲。

【自我調護】

1.居室清爽幹燥,忌居住潮濕地。

2.適當活動,逐漸加大運動量,輕者自主運動,如散步、器械鍛煉等,重者臥床也應活動肢體。

3.保持樂觀情緒,樹立自信心,自我暗示,強化自我能力因素。

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癡呆是以癡呆為主要表現的一組慢性進行性退化性疾病。其病理變化為腦組織彌漫性萎縮和退行性改變。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起病緩慢,早期為性格改變,變得主觀任性,頑固迂執,自私狹隘,情緒不穩,不注意衛生。之後,記憶力、定向力、智力和領悟力障礙。

2.體征:外貌蒼老,皮膚幹燥多皺,色素沉著,發亡齒落,肌肉萎縮。神經係統檢查常無明顯陽性體征。

3.輔助檢查:①腦電圖:呈a節律減慢。Ocl,檢查顯示皮層萎縮和腦室擴大。③血液生化檢查:高血脂。

【西藥治療】

1.改善大腦代謝:腦複新100一200毫克,每天3次〔服。輔酶A,ATP靜脈滴注。

2.鎮靜劑:適用於精神興奮、失眠者,地西浮2.5葷克,每天3次口服。奮乃靜2-4毫克,每天3次口服。疽狀改善即減藥或停藥。

【中成藥治療】

1.樂脈顆粒:行氣活血,化瘓解鬱,養血通脈。1凍1-2包,1天3次,空腹溫開水衝服。6-8周為1療程。

2.刺五加注射液:促進側支循環開放,改善心、腦、腎等組織微循環。輕症:每次20一40毫升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天1次,2周為1個療程。重症:每次60-8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天1-2次。

3.天寶寧(銀杏葉片):主治冠脈循環不全引起的諸症和腦循環不全引起的神經、精神障礙等。每次1-2片,1天3次口服。

【辨證施治】

1.脾腎兩虛型:症見表情呆板,行動遲緩,終日寡言,傻哭傻笑,腰膝酸痛,氣短心悸,舌淡,脈細。治宜健脾補腎。用熟地10克,獲荃10克,構祀子10克,山藥15克,山英肉10克,肉蓯蓉10克,巴戟天10克,黨參10克,遠誌10克,懷牛膝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2.氣虛血癖型:症見神情淡漠,反應遲鈍,健忘易驚,或離奇妄想,或默默不語,舌紫暗有壞點,脈弦細。治宜益氣活血,通絡開竅。用黨參10克,黃芪10克,川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石營蒲10克,鬱金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藥膳治療】

1.將25克植物油入鍋內,燒熟後放人適量麵粉,用微火炒至焦黃色備用。用時每碗加炒熟的核桃仁10小塊,炒過的黑芝麻25克,沸水調成糊狀即可食用。每次2-3湯匙,日服1--2次。

2.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構祀子10克。洗淨,放人茶杯中,衝人沸水,悶泡5分鍾,代茶飲用,每天1--2劑。

3.黑芝麻15克,山藥30克,白糖30克。加水適量,煮沸3-5分,早、晚食用,每次1小碗。

【自我調護】

1.重視防治老年軀體疾病。

2.設法排除老年人的孤獨與隔絕,開展各種社會福利活動,如上老年大學等,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

傳染病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此二病均為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於冬春季節。由鼻病毒和流感病毒所引起,發病率高,可反複感染,成人約每年患1一3次,兒童約每年有2一7次。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噴嚏,咽痛,幹咳。普通感冒起病較緩,症狀較輕,以鼻炎和上呼吸道局部症狀為主,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體溫一般不超過38'C,多散在發生。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驟,發病率高,易引起暴發和大流行,發熱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狀較重。

2.輔助檢查:①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②病毒分離:將急性期病人的咽嗽液接種於雞胚羊膜腔中培養,可分離出病毒。③血清學檢查:取病初及2--4周雙份血清,做血凝抑製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測定血清中的抗體,如第2份血清效價增高4倍以上,有診斷價值。④鼻U膜細胞檢查:取病人鼻洗液中a膜上皮細胞的塗片標本,用熒光顯微鏡檢查,有早期診斷意義。

【西藥治療】

1.高熱、身痛較甚者可用解熱鎮痛藥物。如傷風速效膠囊,每次1-2粒,1天3次口服。

2.幹咳者可用咳必清,每次25毫克,1天3次口服。

3.高熱、中毒症狀較重者,應輸液與降溫治療。

4.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適宜的抗菌藥物。

5.緩解各種症狀的藥物可選其中一種,如:康必得感冒膠囊,成人每次1粒,每天2次口服。

【中成藥治療】

1.散寒解熱口服液:散寒解熱,止咳化痰。1次10毫升,1天2-3次口服。

2.銀翹散:疏風解表,清熱解毒。1次1包,1天3次,溫開水送服。

3.抗感靈膠囊:清熱散邪。1次2粒,1天3次,溫開水送服。

4.感冒退熱口服液(顆粒、膠囊):清熱解毒。口服液1次10--20毫升,1天3次;顆粒劑1次18一36克,1天3次,開水衝服;膠囊劑1次4-8粒,1天3次口服。

5.抗感解毒片:清熱解毒,涼血消腫。1次4片,1天3次口服。

6.感冒寧:解表清熱。1次1袋,1天34次。開水衝服。

【辨證施治】

1.風寒型:症見發熱輕,惡寒重,無汗,頭痛身痛,鼻塞聲重,噴嚏,鼻流清涕,咳嗽,痰多稀薄,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止咳。用荊芥10克,防風10克,柴胡10克,前胡12克,杏仁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川芍10克,生薑3片(後下),大棗3枚。水煎服,每天1劑。

2.風熱型:症見發熱微惡風寒,汗出不暢,頭脹痛,咽喉紅腫疼痛,口渴,鼻流濁涕,咳嗽痰黃,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宣泄肺衛。用銀花20克,連翹12克,牛芬子10克,桔梗10克,薄荷6克(後下),荊芥6克,蘆根15克,淡豆豉10克,蒲公英18克。水煎服,每天1劑。

3.暑濕型:症見發熱惡寒,汗出熱不退,頭昏重,肢體困倦酸痛,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胸悶納少,嘔惡便溏,苔黃薄膩,脈濡數。治宜清暑化濕,解表透邪。用香薰10克(後下),厚樸10克,扁豆花10克,大豆黃卷10克,銀花15克,連翹10克,滑石15克,甘草3克,竹葉5克。水煎服,每天1劑。

4.氣虛型:症見惡寒重,微覺發熱,鼻塞流涕,頭痛,自汗,短氣,乏力,咳嗽痰白,平素體弱不耐風寒,舌質淡,脈浮無力。治宜益氣解表。用黃芪15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桂枝6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防風6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天1劑。-5.陰虛型:症見發熱微惡風寒,少汗,心煩口渴,頭昏,幹咳少痰,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浮細數。治宜滋陰解表。用玉竹15克,白薇10克,薄荷6克(後下),桔梗6克,蔥白3根,豆豉10克,大棗5枚。水煎服,每天1劑。

【藥膳治療】

1.生薑20-30克。切薄片,加紅糖,用開水衝泡;或煮一沸,趁熱服後,蓋被出汗。

2.香菜50克,黃豆巧克,先煮黃豆,然後加香菜煮湯,食豆喝湯。

3.扁豆20克,粳米30克,先煮粥,粥成人香薷10克,略煮後食用。

4.蔥白、茶葉、胡桃、生薑片、綠豆各等量,煮湯飲。

5.紫蘇葉10克,生薑5克,紅糖20克。開水衝泡飲。

6.菊花10克,粳米100克。先以粳米煮粥,在人菊花略煮,調以白糖進食。

7.蔥須50克,生薑、蜂蜜各25克,大棗5一10枚。先將蔥須、生薑用水洗淨,連同大棗放人藥鍋中,加清水約750毫升,大火煎沸約5分,取汁衝人蜂蜜攪勻。待藥溫適宜時飲之,取微汗。每天1劑,連服3天。老人及小兒患者據病情酌減藥量。

【自我調護】

1.起居有規律,保證充足睡眠,避免勞倦過度,保存正氣。

2.每天堅持做廣播操、跑步等,養成經常戶外活動的習慣,增強衛外能力。

3.注意防寒保暖,在氣候變化時,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或淋雨。

4.感冒流行期間多飲水,避免或少去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患者多為小兒,在未普種疫苗而人口密集區易發生流行,可每隔2-3年發生一次大流行。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前驅期症狀可見發熱,流涕,咳嗽,眼結膜充血,流淚,畏光,厭食,頰膜出現針尖樣大小灰白色小點,周圍繞以紅暈,稱“麻疹S膜斑”。約第4天開始從耳後、發際出現皮疹,迅速發展到麵頰、胸背、腹、四肢、手掌和足底,疹色鮮紅,逐漸加密,疹間可見正常皮膚,體溫可達401C.3-5天後進人恢複期,皮疹按出疹順序隱退,留有色素斑,並有糠鼓狀脫屑。病程一般10一14天。易有肺炎、喉炎等並發症。

2.輔助檢查:①血白細胞總數減少,尤以中性粒細胞下降為多,淋巴細胞增加。②眼、鼻、咽部分泌物鏡檢可見多核巨細胞。可用熒光抗體檢查到脫落細胞內的麻疹病毒抗原。

【西藥治療】

1.高熱者可給小劑量退熱劑。

2.咳劇者予鎮咳藥。

3.合並肺炎或喉炎,選擇1-2種抗菌藥物,如阿莫西林、嚴迪等。

【中成藥治療】

1.雙清口服液:清透表邪,清熱解毒。1.次1支,1天3次口服。3天為1療程。

2.局方至寶散(丸):清熱解毒,開竅定驚。散劑1次2克,1天1次,小兒減量;蜜丸、糊丸1次1丸,1天1一2次,小兒減量。均口服。

3.安宮牛黃丸(膠囊):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丸劑1次半丸;膠囊1次4粒。均口服,小兒減量。

【辨證施治】

1.邪蘊肺衛(前驅期):症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流涕,目赤畏光,流淚,倦怠納呆,或嘔吐腹瀉,可見口腔麻疹a膜斑,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指紋紫。治宜辛涼解表,透疹解毒。用銀花10克,薄荷6克(後下),連翹10克,桔梗3克,牛芬子6克,前胡6克,蟬蛻6克,‘升麻6克,板藍根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2.肺胃熱盛(出疹期):症見高熱,麻疹透發,咳嗽,口渴,煩躁或嗜睡,兩目紅腫,舌紅苔黃,脈洪數,指紋紫。治宜清熱解毒,透疹。用銀花15克,連翹10克,蟬蛻6克,桑葉6克,紫草10克,赤芍6克,蘆根10克,花粉10克,麥冬10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2劑,分4次月及。

3.肺胃陰傷(恢複期):症見皮疹隱退,伴糠鼓樣脫屑,留有棕色色素斑,可兼有低熱,幹咳,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生津,清滌餘熱。用沙參10克,麥冬10克,花粉10克,桑葉6克,玄參6克,地骨皮6克,知母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

【藥膳治療】

1.革葬10枚,海蜇60克,煎湯當茶飲。

2.蘆根60克,茅根60克,煎湯當茶飲。

3.銀花30克,綠豆60克,煎湯當茶飲。

4.芫要60克,羊莽40克,胡蘿卜90克。上藥洗淨切碎,加水12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次溫服。用於麻疹初出不暢而發熱惡風者。

【自我調護】

1.居室內空氣新鮮,日光充足,保持適當溫度與濕度。

每天要有20一30分通風時間。

2.飲食要富於營養,容易消化,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多飲水。

3.麻疹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患病後隔離臥床休息。

風疹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較輕的發疹性傳染病。成人與小兒均可患病,冬春季節易引起流行。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前驅期較短暫,約1-2天,有中度發熱、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症表現,部分患者軟w出現散在的深紅色斑疹。皮疹初見於麵頸部,1天內迅速布滿軀幹和四肢,呈細點狀斑疹、斑丘疹或丘疹,持續1-4天即消退,伴耳後、枕後、頸後淋巴結腫大。皮疹消退時其他症狀亦消失。

2.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降低,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均減少,出疹5天後淋巴細胞增多。血清抗體測定陽性。

【西藥治療】

風疹通常症狀很輕,不需要特殊治療。症狀顯著時可對症處理。

1.高熱頭痛者可給予解熱鎮痛劑。

2.咳嗽明顯時給予鎮咳劑。

3.眼結膜炎時,可用氯黴素眼藥水滴眼,每天3一4次。

【中成藥治療】

1.銀翹解毒丸(片劑、衝劑、膠囊):辛涼解表,清熱解毒。蜜丸1次1丸,1天2次;片劑1次4片,1天2一3次,溫開水或鮮蘆根煎湯送服。衝劑1次15克,1天3次,開水衝服;膠囊1次4粒,1天2-3次口服。

2.散風透熱顆粒:清熱解毒,散風透熱。1次30克,1天3次,開水衝服,5天為1療程。兒童減量。

【辨證施治】

1.邪襲肺衛型:症見全身皮疹,色淡紅,分布均勻,有癢感,伴發熱惡風,咳嗽流涕,頭痛身痛,舌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宣肺,清熱解毒。用銀花巧克,連翹6克,桔梗6克,牛芬子6克,蟬蛻6克,野菊花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

2.熱毒及營型:症見皮疹鮮紅或紫暗,高熱煩渴,尿黃便幹,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清熱解毒,涼營透疹。用生地15克,丹皮10克,紫草10克,赤芍10克,蟬蛻6克,蘆根10克,板藍根15克,牛芬子6克,甘草6克,連翹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3.肺胃陰傷型:症見皮疹消退,口幹唇燥,口渴,皮膚幹燥,苔薄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生津。用沙參10克,麥冬10克,花粉20克,玄參10克,蘆根15克,石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劑。

【藥膳治療】

1.鮮蘆根50克,搗碎,絞汁,加人鮮薄荷葉20克,沸水衝泡代茶飲。

2.荊芥10克,薄荷5克,淡豆豉10克。大火煎煮5分,去渣取汁。另用粳米150克煮成粥,待粥將熟時對人藥汁,每天服2次。

【自我調護】

1.適當休息,及時隔離。

2.多飲水,飲食宜清淡,易消化。

3.注意皮膚護理,不要抓破皮膚引起感染。

4.避風寒,不可直接吹風和當風而臥,防止並發其他病症。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廣泛,發病率較高。大多在6個月內恢複,也可能變為慢性肝炎。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急性黃疸型肝炎一般起病急,全身疲乏,食欲不振,厭油,嘔吐,腹脹,發熱不甚高,鞏膜、皮膚黃染,肝脾腫大。急性無黃疸性肝炎主要症狀為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肝區痛,少數病例發熱較高。2.輔助檢查:①肝功能試驗:血清穀一丙轉氨酶升高,經2-3次以上檢查均發現明顯異常。②特異性抗原、抗體,DNA多聚酶和HBV一DNA的檢測發現異常,甲型肝炎測定抗-HAV和抗HAV一IgM。乙型肝炎測定乙肝五項,即血清HBsAg、抗一HBs,HBeAg、抗一】IBe、抗一HBca③肝髒B超、CT、活組織檢查也有很大價值。

【西藥治療】

采取適當休息、營養和一般支持療法,大多能在3一6個月內自愈。若嘔吐嚴重或進食過少,可每天靜脈滴注10%葡萄糖液1000毫升,維生素C1-3克。病情較重或重症肝炎傾向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中成藥治療】

1.乙肝清熱解毒衝劑:清肝利膽,解毒逐瘟。1次2袋(每袋10克),1天3次,開水衝服。

2.乙肝解毒膠囊:清熱解毒,疏肝利濕。每次4粒,1天3次,溫開水衝服。

3.苦黃注射液:清熱利濕,疏肝退黃。每次30毫升加人5%--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1天1次,15天為1療程。

4.急肝退黃膠囊:清熱利濕,退黃解毒。1次4粒,1天3次口服。

【辨證施治】

1.濕熱熏蒸型:症見麵目周身俱黃,鮮明如橘色,煩熱口苦,脅痛腹脹,嘔惡食少,尿黃,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用茵陳30克,板藍根30克,蒲公英30克,生梔子10克,大黃6克(後下),積殼10克,赤獲荃15克,敗醬草15克。水煎,每天2劑,分4次服。

2.肝鬱氣滯型:症威脅肋脹痛較著,胸悶院痞腹脹,惡心暖氣,納差,口苦,或低熱,舌苔白膩,脈弦。治宜疏肝解鬱,理氣化濕。用柴胡10克,鬱金10克,板藍根30克,蒲公英30克,川諫子10克,梔子10克,黃芬10克,積殼10克,香附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2劑,分4次服。

【藥膳治療】

1.綠豆50克,鮮藕250克,洗淨切塊,加水煮熟,以水代茶飲,藕及綠豆均可食。

2.馬齒覓500克,水煎後去渣,加適量白糖或蜂蜜,早、晚分服。

3.茵陳50克,甘草10克,大棗10枚,水煎調以砂糖服用。

4.綠豆50克,惹苗仁50克,同煮粥,加人冰糖20克,調勻服。

【自我調護】

1,應獨居一室,光線充足,空氣流通。

2.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病情好轉後方可適當活動。

3.被褥常在日光下暴曬,食具、大小便器以3%TD浸泡消毒後再清洗。

4.禁飲酒,飲食宜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選擇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肪之類。

5.保持精神愉快,不可憂思多慮,節製發怒。

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多見於小兒,易發生在夏秋季節,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前驅期見發熱、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或有食少、惡心、嘔吐、便秘、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可持續數小時至3-4天,大多數患者體溫迅速下降而痊愈,稱為頓挫型。一部分患者進人癱瘓前期時體溫再次上升,頭痛、頸背及四肢酸痛,兩頰潮紅,多汗,精神興奮、哭鬧或焦慮不安、抑鬱嗜睡。多數病人3一4天後熱度下降而痊愈。極少數患者在起病後3-4天出現肢體癱瘓。

2.體征:克氏征及布氏征陽性,肌腿反射減弱以至消失。

3.輔助檢查:①急性期血沉增快。②癱瘓前期多數腦脊液微濁,壓力增高,細胞數、蛋白質稍增加。③血清學檢查中特異性IgM上升。④起病1周內可從鼻咽部及糞便內分離到病毒。

【西藥治療】

1.口服大量維生素C及維生素B族,或用25%葡萄糖加人維生素Cl-2克靜脈滴注,以減輕神經組織水腫。

2.高熱、中毒症狀較重可肌注丙種球蛋白製劑3-6毫升,連續應用2一3天。

3.繼發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4.及時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做氣管切開。

【中成藥治療】

1.葛根芬連片(微丸):解肌清熱,止瀉止痢,抑菌解痙,抗病毒,抗過敏。片劑1次3-4片,1天3次;微丸1次3克,1天3次口服。小兒減量。

2.三妙丸:燥濕清熱。1次6一9克,1天2一3次,溫開水送服。

3.夏天無片:活血止痛,通經活絡。每次4-6片,每天3次口服。小兒酌減。30天為1療程。

【辨證施治】

1.暑濕侵襲肺胃型:症見身熱不揚,頭痛身痛,咽痛咳嗽,納呆乏力,嘔惡便溏,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暑泄熱,利濕解毒。用杏仁10克,蔻仁10克,惹芭仁15克,滑石15克,銀花15克,黃芬10克,黃連6克,竹葉6克,蒼術10克,葛根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2.暑濕蘊蒸氣分型:症見熱退後再度發熱,汗多,頭身疼痛較重,嘔惡,煩躁或嗜睡,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濕,宣氣通絡。用滑石15克,連翹10克,銀花藤10克,石營蒲10克,蕾香10克,秦蕪10克,黃芬10克,黃柏10克,丹皮10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2劑,分4次服。

3.濕熱阻滯氣血型:症見四肢麻痹,癱瘓無力,尤以下肢為主,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化濕,活血通絡。用蒼術10克,黃柏10克,川牛膝10克,雞血藤12克,絡石藤10克,海風藤10克,地龍6克,當歸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4.氣虛血脈阻滯型:症見熱退肢體癱瘓無力,神疲乏力,舌嫩少苔,脈沉細。治宜益氣養血,和營通絡。用黃芪20克,當歸10克,川芍6克,赤白芍各10克,桃仁6克,紅花6克,生地10克,麥冬10克,懷牛膝10克。水煎服,每天1劑。

【藥膳治療】

1.淫羊蕾100克,加水浸泡2小時,小火煎煮15分後加紅糖20克,以藥液代茶頻頻服用。適用於癱瘓早期。

2.生黃芪30克,淫羊蕾10克,紅糖適量。先將黃蔑煎湯取汁,加100克粳米同煮,待粥快成時調人淫羊蕾末、紅糖,煮沸數滾,早、晚分食。用於高熱漸退者。

【自我調護】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避免勞累。

2.肌肉疼痛可局部熱敷以減輕症狀。煩躁不安也不可用鎮靜劑。

3.及早隔離,食具、居室、排泄物均應消毒。

4.癱瘓期肢體應置於功能位置,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

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以中樞神經係統病變為主的急性傳染病。經蚊類媒介傳播,多發生於夏秋季,發病以兒童居多。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起病急,體溫很快升高到39-40U,頭痛,惡心嘔吐,部分病人倦怠嗜睡,輕度頸項強直。1--3天後進人極期,體溫可達40℃以上,意識障礙明顯,昏睡乃至昏迷,重者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呈軟癱。嚴重病人可發生呼吸衰竭。4-10天後進人恢複期,體溫逐漸下降,各種精神神經症狀逐日好轉,重症病人可留有神誌遲鈍、癡呆、失語、吞咽困難、顏麵癱瘓、四肢強直性癱瘓或扭轉痙攣等,經過積極治療大多數在半年內恢複,半年後仍留有症狀者稱為後遺症。臨床類型可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極重型。

2.體征:腦膜刺激征陽性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擴大,腹壁及提翠反射消失。

3.輔助檢查:①血白細胞總數常在(10-20)x109/L左右,中性粒細胞在0.80以上。②腦脊液無色透明,壓力僅輕度增高,白細胞計數輕度或中度增加,蛋白質稍高,糖、氯化物定量無顯著變化。③血清免疫學檢查:在發病後2-7天可檢出特異IgM抗體,第2周出現補體結合抗體。

【西藥治療】

1.對高熱處理除冷敷外,可肌注安痛定,成人2毫升,每天2-3小時1次,避免用藥過量而大汗虛脫。

2.驚厥可用鎮靜解痙劑,如10%的水合氯醛1.5--2克稀釋後,鼻飼或灌腸。或苯巴比妥每次0.1--0.2克,肌注。若腦水腫引起應以脫水藥物治療為主,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一1.5克/千克體重)在20-30分內靜滴完畢,必要時4-6小時重複使用。也可用50%葡萄糖液50一100毫升靜脈推注,以防止應用脫水劑後的反跳。

3.呼吸障礙或呼吸衰竭及時給予氧氣吸入,吸痰,必要時做氣管切開術,使用人工呼吸器等。

4.循環衰竭者應用快速強心劑如西地蘭等。

5.重症或病情早期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一般療程不宜超過.5一7天。

【中成藥治療】

1.清瘟解毒丸(片、膏):清瘟解毒。蜜丸1次2丸,擻I天2次;片劑1次4片,1天2次,溫開水送服;膏滋1次15克,1天2次,開水衝服。

2.安宮牛黃丸(膠囊):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丸劑1次半丸,抽筋不止再服半丸;膠囊1次4粒,1天1次口服。小兒減量。

3.牛黃清腦丸:清熱解毒,通竅鎮靜。1次1-2丸,1天2次口服。

【辨證施治】

1.氣營兩蟠型:症見壯熱汗多,口渴欲飲,頭痛劇烈,嘔吐頻繁,煩躁,嗜睡或昏迷,時有譫語,甚或驚厥抽搐,舌紅絳,苔黃燥,脈洪數。治宜清氣泄熱,涼營解毒。用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銀花30克,連翹10克,大青葉30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水牛角粉3克(衝服),羚羊角粉2克(衝服)。水煎,每天2劑,分4次服。

2.陰虧陽亢型:症見於恢複期,低熱多汗,口幹煩躁,夜寐不安,神疲乏力,苔黃,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用生地15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知母15克,白芍10克,石解10克,夜交藤30克,地骨皮15克。水煎服,每天1劑。

3.痰濁閉竅型:症見於後遺症期,神情呆鈍,或神誌異常,失語,吞咽困難,流涎,舌紅苔膩,脈滑。治宜開竅醒神,’豁痰清心。用營蒲10克,鬱金10克,竹瀝水10毫升(衝服),天竺黃10克,半夏10克,遠誌10克,膽南星f毓8克,積實6克。水煎服,每天1劑。【藥膳治療】1.綠豆300克,鮮百合100克,蔥花5克,精鹽2克。百合與綠豆同置沙鍋煮,待綠豆開花百合爛時,人味精、精鹽。以湯代水飲。

2.蒲公英40克(鮮品90克),粳米100克。蒲公英煎取藥汁,去渣,人粳米同煮為稀粥,粥以稀薄為佳,每天分2一3次稍溫服食。3一5天為1療程。

3.鮮竹葉30克(幹品15克),石膏60克,同煎煮,去渣取汁,人粳米60克煮粥,粥成後調人白砂糖適量,空腹食用。

【自我調護】

1.供給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昏迷者可鼻飼。

2.高熱時用冷水袋或冰塊敷頭部、兩側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

3.昏迷病人及時吸出口鼻腔內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口腔及皮膚清潔。

4.恢複期、後遺症期配合理療,加強功能鍛煉。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癢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任何年齡均可得病,以5--15歲為多見。呈散發或流行,全年可見,但以冬春為多。

【主要表現】

1:典型臨床表現:發病初期有發熱、頭痛、納差或者嘔吐等症,1-2天內即腮腺腫大,常先見於一側,繼則見於另一側,也有兩側同時腫大或始終僅限一側者。腮腫以耳垂為中心漫腫,邊緣不清,有彈性感,有輕度觸痛,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時疼痛加劇,兩頰內腮腺管口常紅腫。腮腫持續4-5天開始消退。整個過程約1-2周。可並發腦膜腦炎、睾丸炎、卵巢炎及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