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2

1.注意休息及營養。

2.及時治療。

危疹性皮膚病天瘡瘡天疤瘡是一種慢性複發性大疤性皮膚疾患。其特點為在外觀正常的皮膚和R膜上發生鬆弛性大疤,性質嚴重,可危及生命。其發病原因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

【主要表現】

1.尋常型天疤瘡:

(1)多發於中年人。

(2)皮損可泛發於全身各部位,以頭麵部、腋下、胸背、股部多見。

(3)在外觀正常的皮膚上突然發生漿液性水疤和大疤,疤壁薄而鬆弛,尼氏征陽性。疤破後露出大片表皮剝脫的紅色糜爛麵,滲液多,易出血,易感染,愈合緩慢。皮損消退後可留下色素沉著。

(4)大多數患者常有口腔a膜受累,可發生於皮損之前。咽、喉、食道、眼、外陰、肛門等處th膜亦可受累。

(5)皮損糜爛麵疼痛明顯,常有腥臭。

(6)嚴重病例常體質衰弱,且有發熱、乏力等表現,可因繼發感染或全身衰竭而導致死亡。

2.增殖型天疤瘡:

(1)皮損早期類似尋常型天疤瘡。但疤破後糜爛麵上漸漸出現組織增生,形成覃樣或乳頭瘤樣新生物。表麵有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結成厚癡,周圍紅暈,散發出腥臭味。

(2)尼氏征陽性。

(3)皮損好發於腋下、乳房下、臍、股部、生殖器、肛門等皮膚皺9部位。

(4)皮損可有疼痛。

(5)病程發展比尋常型更為緩慢。患者抵抗力較強,預後較好。

3.落葉型天疤瘡:

(1)多發生於老年人。

(2)初發皮損常在紅斑基礎上出現鬆弛性水疤,尼氏征陽性。疤壁薄,極易破裂。易形成淺表糜爛,結黃褐色薄癡而出現落葉狀或剝脫性皮炎樣脫皮。

(3)皮損先起於頭麵、胸、背部,而後泛發於全身。

(4)極少累及h膜。

(5)常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6)病程慢性,常因繼發感染、衰竭而死亡。

4.紅斑型天疤瘡:

(1)皮損主要發生於頭麵、軀幹部,一般不累及下肢。

(2)常無Th膜損害。

(3皮損為紅斑或紅斑上出現鬆弛性水疤,尼氏征陽性。疤壁薄,破後易形成糜爛,結褐黑色脂性厚癡,類似於脂溢性皮炎樣改變。

(4)全身症狀不明顯,局部可有癢感,一般較輕微。

(5病程慢性,預後較好。

【西藥治療】

1.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確診後,應立即開始治療,劑量視病情而定。該病病情嚴重,能危及患者生命,住院治療較好。

2.天疤瘡為泛發全身的水疤,糜爛皮損很容易感染,嚴重者出現敗血症。因此,應根據病情合理選用抗生素治療。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熱毒熾盛型:

主證:發病急驟,全身皮膚Th膜遍布大水疤,大麵積糜爛或繼發感染。伴有寒戰高熱、口渴欲飲、煩躁不安、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絳、苔少而幹,脈細數。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清營。

方藥:生地炭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銀花炭15克,蓮子心10克,白茅根15克,花粉10克,黃琴10克,生梔子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日1劑。

2.濕熱蘊蒸型:

主證:遍身大疤,糜爛麵大。身熱心煩口渴,口舌糜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宜:清熱利濕。

方藥:赤菩皮15克,生白術10克,黃琴10克,梔子10克,澤瀉10克,茵陳10克,積殼10克,生地15克,白茅根15克,竹葉6克,赤小豆10克,甘草10克,麥冬10克。水煎,日1劑。

3.氣陰兩傷型:

主證:病程後期,皮損以鱗屑、結痂為主,仍有少量水疤發生。口渴不欲多飲,煩躁不安,倦怠懶言,周身乏力。舌淡紅、有裂紋、苔薄白或見剝苔,脈沉細濡。

治宜:益氣養陰,清解餘毒。

方藥:西洋參(另煎對服)3克,生黃蔑巧克,南北沙參各15克,天麥冬各10克,元參15克,玉竹10克,石解10克,銀花15克,丹皮10克,蒲公英15克,丹參10克。水煎,日1劑。

二、外治法1.口腔Th膜損害可用錫類散或雙料喉風散,外用。

2.口腔糜爛者可用銀花30克,甘草6克,煎水含漱,或口含金蓮花片。

3.皮損糜爛時可用濕疹散或青黛散,香油調塗。4.銀花30克,生地榆30克,野菊花15克,煎湯外洗。

【自我調護】

1.臥床休息,定時翻身,防止發生褥瘡。

2.隨時更換床單、衣物等,防止全身及局部繼發感染。

3.給予高蛋白、低鹽飲食。

4.做好口腔、眼部護理。

5.皮膚脫屑及結ha時,不宜水洗,可用麻油濕潤,輕揩之。

6.禁食辛辣刺激及海味食品。大疤性類天疤瘡大疤性類天疤瘡是一種皮損類似天疤瘡而預後較好的大疤性皮膚病。本病是一種慢性自限性大疤性皮膚病。好發於老人及兒童。

【主要表現】

1.多見於老年人,其次是兒童。

2.損害主要分布在頸、軀幹部、腋下、腹股溝及四肢屈側。少數在口腔、外陰、肛門等Th膜上出現水疤。

3.在正常皮膚或紅斑基礎上發生疤壁緊張的漿液性水疤、大疤。疤壁不易破裂,尼氏征陰性。疤破後出現糜爛麵,愈合後可留下色素沉著。

4.自覺癌癢,有灼熱感。部分病人發病前有怕冷發熱、關節酸楚、胃納不香等。少數病人可伴發內髒惡性腫瘤。

虧.預後良好,但可反複發作。

【西藥治療】

1.可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用量比天疤瘡要小。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禁忌證及減量方法。

2.類天疤瘡多見於老人和小兒,患者多體弱,應注b加強營養及護理。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本病多為脾虛濕毒所致。

主證:皮疹多發於四肢,尤以大腿內側或上肢手腕處彩多,大疤壁厚,破後滲液較明顯,基底淡紅。伴四肢乏力.倦怠懶言、納呆。舌苔膩,脈濡或緩。

治宜:健脾益氣,清熱利濕。

方藥:生黃芪15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淮山或10克,獲等10克,生惹苗仁30克,車前子(包)10克六一散(包)10克,茵,陳10克,梔子10克。水煎,日劑。

發熱者加銀花15克,黃等10克,板藍根15克;有t疤者加丹皮10克,仙鶴草10克,白茅根10克;痛癢甚清加白鮮皮10克,苦參10克,徐長卿10克。

二、外治法1.水疤未破、a癢明顯者外塗爐甘石洗劑。去瘋液.外塗2%龍月紫。

3.水疤破者,參照天疤瘡處理。

【自我調護】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繼發感染。

疤疹樣皮炎疤疹樣皮炎是一種慢性、複發性、大疤性皮膚病。發病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異常有關。部分病人常伴有穀膠敏感J性腸病。好發於青壯年,病程慢性,反複發作,但預後良好。

【主要表現】

1.好發於頭麵、胸背、肩腳區及四肢仲側、臀部,a膜部罕見。

2.皮損多形,以0.30.5厘米緊張性水疤為主。伴紅斑、丘疹及丘疤疹,部分水疤排列成環形,水疤疤壁緊張,不易破裂,尼氏征陰性。水疤破後可有濕疹樣改變,有時可見有苔的化。皮損消退後可留下色素沉著斑。

3.常伴有劇烈FA癢,或有燒灼感。

4。部分患者有穀膠敏感性腸病,臨床表現為脂肪瀉。

5.常有前驅症狀。發病前可出現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亦可突然發病。

6.澳碘劑皮膚斑貼試驗:部分病人對澳劑、碘劑過敏,用20%40%碘化鉀軟膏做皮膚斑貼試驗,常呈陽性。

7。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本病多為脾虛濕盛所致。

主證:皮疹多形,水疤為主,或見丘疹、丘疤疹、風團,劇癢。伴食少、四肢沉重、便塘。舌淡紅、苔白或膩,脈弦滑。

治宜:健脾除濕,疏風止癢。

方藥:焦白術10克,淮山藥15克,生扁豆10克,獲荃10克,生惹茵仁20克,澤瀉10克,車前草10克,苦參6克,白鮮皮15克,防風6克,地膚子15克。水煎,日1劑。

繼發感染者加蒲公英巧克,銀花20克。

二、外治法

1.水疤多而且未潰者,外用三黃洗氣劑;幹燥肥厚時,外用除濕止癢油。

2.參照天疤瘡外治法。

【自我調護】

1.大疤應抽取疤液,促使消退。

2.禁食辛辣魚腥。

3.禁用碘劑。

4.忌食穀膠食物。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瘋希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疤瘡是一種少見的顯性遺傳疾病70%患者有家族史。細菌及真菌感染為重要誘因。

【主要表現】

1.多在青春期發病,病程慢性,易反複發作,50歲左右可緩解或自愈,預後良好。

2.在正常皮膚或紅斑上發生成群的鬆弛性水疤,尼壓征陽性。疤液初為澄清,不久變為混濁。疤破後形成糜爛結厚癡。中心愈合後,新皮損向周圍擴展,形成環狀。

3.皮損好發於頸部、腋下、腹股溝、生殖器及肛周劣皺9易受摩擦的部位。可局限於某一部位,也可廣泛分布,附近淋巴結可腫大。

4.一般不累及R膜。

5.可有痰癢、灼痛感,一般無全身症狀。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本病多為濕熱所致。

主證:在正常皮膚或紅斑上出現水疤,疤液澄清或棍濁。可見糜爛、結痂及濕潤的增殖而,有臭味,附近淋巴結腫大、疼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宜:清熱利濕,健脾益氣。

方藥:銀花15克.蒲公英10克,蒼術10克,厚樸10克,陳皮6克,生甘草6克,獲荃10克,滑石10克,澤瀉10克,豬荃10克,白術10克。水煎,日1劑。

二、外治法水疤未破時,外用三黃洗劑。

【自我調護】

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及幹燥,防止感染。

先天性大疤性表皮鬆解症先天性大疤性表皮鬆解症為一組遺傳性疾病。根據電子顯微鏡下水疤的位置,分為單純型、交界型和營養不良型三型。

【主要表現】

一、單純型大疤性表皮鬆解症本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是三型中較常見且病情最輕的一型。

1.多在出生後2年內發病。

2.手、足、肘、膝等摩擦部位輕微外傷或摩擦後出現水疤、大疤或糜爛。

3.尼氏征陰性,豁膜及指甲損害少見,但至成年常可見指(趾)甲脫落。一般愈後不留下0痕及萎縮。

二、交界型大疤性表皮鬆解症本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多在2歲內死亡。此型少見。

1.生後即出現廣泛水疤、大疤及糜爛。

2.口腔U膜常有糜爛、潰瘍,愈後疤痕形成,以致張口困難。

3一般情況差,生長發育遲緩,常有嚴重貧血。

三、營養不良型大疤性表皮鬆解症此型又稱真皮型大疤性表皮鬆解症。

1.四肢及關節伸側,尤其手、足、肘、膝多發水疤、糜爛及潰瘍,尼氏征陰性。有的患者因愈後疤痕形成、攣縮,而影響肢體活動。

2.常侵犯口腔、咽喉乃至食道S膜。在進食後可出現糜爛、潰瘍,愈後有疤痕形成。

3.甲脫落,皮疹愈後留下粟丘疹及萎縮。

4.經久不愈的皮損處可誘發皮膚腫瘤,如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月卑’腎陽虛型:

主證:皮損以鬆弛性大疤為主,大疤數目較多,身體瘦弱,毛發稀疏,牙齒不健,指甲軟或脫落,手足發涼,大便溏瀉。舌胖嫩質淡,脈細或沉細(多屬營養不良型)。

治宜:溫補脾腎。

方藥:黨參6克,黃芪6克,獲荃6克,白術6克,山藥6克,生慧茵仁10克,冤絲子6克,仙茅6克,仙靈脾6克。水煎,日1劑。

2.月卑虛濕盛型:

主證:水疤數目不多,大小不一,緊張豐滿,糜爛流滋,麵色黃白,腹脹腹瀉。苔薄,脈細數(多屬單純型)。

治宜:健脾除濕。

方藥:赤荃皮6克,生白術6克,澤瀉6克,黨參6克,茵陳6克,竹葉6克,燈心草2克,冬瓜皮6克,甘草6克。水煎,日1劑。

有繼發感染者加銀花、蒲公英。脾虛明顯者加黨參。

二、外治法1.鮮馬齒覓適量煎湯外洗。

2.有糜爛、滲出時,濕疹散或青黛散香油調塗患處。

【自我調護】

1.保護皮膚,盡量避免外傷及摩擦。

2.嚴禁近親結婚。

3.少食魚腥海味。

疤疹樣膿疤病疤疹樣膿疤病是一種少見而嚴重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紅斑上發生成群膿疤為特征,常伴有嚴重的全身症狀及低血鈣。好發於妊娠期婦女,預後不良,病因尚不清楚。由於妊娠期發病,考慮與內分泌紊亂有關。

【主要表現】

1.妊娠期婦女多發,尤其是好發於妊娠末3個月。老年和兒童也可發病。

2.好發於皮膚皺褶部位。多見於腹股溝、股內側、腋窩、乳房下、臍部等處,重者可泛發全身。自覺痰癢。

3.豁膜受累,口腔、舌、頰部及生殖器的a膜可出現膿疤及糜爛麵。

4.在紅斑基礎上發生群集的針頭大小膿疤。皮疹特點:疤壁緊張,周圍有紅暈,不斷擴大,融合成群,排列成環狀或多環狀,可互相融合形成大片狀“膿湖”。膿疤數日後幹枯,結暗褐色癡,癡皮脫落後,留下色素沉著,以後再出新疹。隻有膿疤而無水疤是本病的特征。

5.發病急,常無前驅症狀。病情重時可出現高熱、畏寒、惡心、嘔吐、腹瀉、手足搐栩、呼吸困難等症狀。也可引起流產、死胎。

6.病程數周至數月,反複發作,預後差。孕婦常因繼發感染、尿毒症、心衰而死亡。

7.實驗室檢查:①貧血明顯。②血鈣常低於正常。③血培養及膿液培養無細菌生長。

8.組織病理檢查:顯示表皮內海綿狀膿疤,內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細胞。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本病多為濕熱蘊結所致。

主證:妊娠婦女突然出現紅斑,上有針尖大群集小膿疤,腋下、腹股溝、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多見。伴高熱、抽搐等全身症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宜:清熱涼血,祛濕解毒。

方藥:銀花炭15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15克,生梔子10克,黃連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15克,丹皮15克,生石膏30克,赤芍15克,元參15克,甘草15克,車前草10克。水煎,日1劑。

高熱不退加生9t1R;皮膚潮紅、皮膚痰癢者加白鮮皮。

二、外治法

1.三黃洗劑外搽。

2.清涼膏薄塗患部,每日1次,保護皮膚。

3.脫屑顯著皮膚粗糙者,可用甘草油塗擦,每日多次。

【自我調護】

1.最好住院治療,注意清潔並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2.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先兆流產或終止妊娠。

3.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等。

4.每日換藥。

妊振疤疹本病是發生於妊娠期或產褥期內的一種以水疤為主要症狀的痰癢性、大疤性皮膚病。分娩後即自行消退。本病較罕見,病因不明,可能為疤疹樣皮炎或多形性紅斑的一個亞型。與胎兒或胎盤的代謝產物過敏、內分泌機能紊亂、感染、自身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

【主要表現】

1.多發於妊娠46個月。妊娠早期至產褥期均可發病。

2.發病前常有發熱、畏寒、乏力、頭痛等表現。

3.皮損呈多形性,可有紅斑、丘疹、風團樣損害。在此基礎上出現水疤、大疤,尼氏征陰性。水疤疤壁緊張,排列成環狀。疤破後形成糜爛麵,癡皮脫落後留下色素沉著。

4.皮損好發於四肢、下腹部、腹股溝、臍周、臀部等處,常對稱分布。

5.少數病人可有口腔Th膜損害。

6。皮疹癢劇烈。

7.病程慢性,反複發作,但對母體健康及胎兒發育影響不大。

8.直接免疫熒光檢查及病理檢查有助於診斷。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本病多為濕熱所致。

主證:妊娠45個月時發生。四肢、臀、臍周、腹部、頭麵部出現紅斑與水疤,自覺劇癢。舌紅、苔黃膩,脈滑。

治宜:清熱化濕,和胃安胎。

方藥:土獲等15克,白術15克,澤瀉10克,茵陳10克,蘇葉10克,白芍12克,淮山藥15克,黃琴12克,金銀花12克,桑寄生15克,甘草3克。水煎,日1劑。

二、外治法外塗三黃洗劑或用青黛散調塗。

【自我調護】

注意皮膚清潔,防止繼發感染。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白疲風本病是一種後天性局限性色素脫失斑。病因尚不明,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精神和神經功能障礙、某些化學物質和光感性藥物亦可誘發本病。

【主要表現】

1.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不分性別,但青壯年多見,或有家族史。

2.全身各部位均可發生,尤以手背、前臂、麵、頸等部位多見,一般不發生於TX膜。分局限性與泛發性兩種。

3.皮損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的、邊緣不規則的白色斑片,數目不定,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無炎症及皮屑,邊緣可有色素沉著,患處毛發可變白。

4.多無自覺症狀,偶有輕度A癢,白斑經日曬後痰癢顯著,甚至出現大疤,或有燒灼及輕痛感。

5.病程緩慢,皮損發展到一定程度可長期無變化。

【中成藥治療】

1.白駁丸,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2.對於月經障礙氣血不和者,可服用白鳳丸,每次丸,每日2次。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

【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風邪外襲,氣血失和型:

主證:皮膚出現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白斑,無炎症及脫屑。精神憂鬱,心煩急躁。舌質淡或A斑、苔薄白,脈緩。

治宜:養血疏風,調和氣血。

方藥: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防風10克,白色黎10克,補骨脂6克,赤芍10克,紅花6克,陳皮10克,黃芪15克,川芍6克,黑豆皮15克,首烏藤15克。水煎,日1劑。

2.氣滯血疲型:

主證:白斑局限或泛發,自覺皮膚幹燥,病程持久,或有跌撲外傷史。伴胸脅滿悶,善太息,局部刺痛,婦女經行不暢。舌質暗、有0"斑,脈弦澀。

治宜:活血化窟,疏風通絡。

方藥:赤芍10克,川芍6克,桃仁10克,紅花6克,白芷10克,補骨脂6克,浮萍10克,白色黎10克。水煎,日1劑。

血虛者加當歸、生熟地;腎虛者加沙苑子、何首烏;陰虛者加女貞子、早蓮草;婦女經行不暢加益母草、澤蘭。

二、外治法

1.10%一30%的補骨脂配外用。

2.密陀僧散外搽。

3.紅花補骨脂酒:補骨脂10克,紅花6克,將藥浸於60度白酒120毫升中,1周後取汁外搽患處,每日12次。

【自我調護】

凡使用外用藥引起紅斑水疤者,應暫停使用。黑變病黑變病是一種麵部色素沉著疾病。其發病原因不清,可能與維生素B族缺乏、營養不良以及使用煤焦油衍生物和粗製化妝品經日光照射後引起光感性皮炎等因素有關,亦有人認為與血清銅含量高有關。

【主要表現】

1.本病男女均可患病,但多見於女性,常見於成人,有時也見於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