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1.脫發
脫發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生理性脫發及病理性脫發。生理性的,如妊娠、分娩;病理性的,如患傷寒、肺炎、痢疾、貧血及瘤腫等。此外,用腦過度、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也會引起脫發。
故脫發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誌刺激。可口服補充維生素B1、B6和穀維素。因使用藥物造成的脫發者,停藥後可自愈。
傳統中醫學認為脫發的病因是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所致;或風邪乘其經絡,血氣改變;或熱傷血脈,或血瘀等造成。治療方法有:
(1)白蝕丸,每次2~2.5克,每日3次。
(2)養血生發膠丸,每次6粒,每日3次。
(3)洗發菊花散配方:甘菊花60克,蔓荊子、幹柏葉、川芎、桑根白皮、白芷、細辛、旱蓮草各30克。上藥粗篩,每用藥60克,將水3大腕,煎至2大碗,去渣。沐發。
(4)長發配方:麻葉、桑葉各適量。水煎,去渣。洗發。
(5)麻子仁洗發配方:麻子仁100克,白桐葉30克。上藥用米泔水煮五六沸,去渣。洗發。治須發脫落不生。
2.毛囊炎
毛囊炎是化膿性球菌侵入毛囊所致的化膿性皮膚病,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產生此病的主要原因是搔抓和磨擦損害了皮膚,細菌由此乘虛而入所致的皮膚毛囊感染。患者在抵抗力較低或患有糖尿病、脂溢性皮炎、痤瘡、濕疹等時也可引起毛囊感染。
人的皮內有套著毛發的袋樣裝置,叫作毛囊。在毛囊的毛發周圍產生的小膿瘡,叫作毛囊炎。開始時,先在毛囊周圍有些紅腫,這時稍覺灼痛和微癢,很快變為半圓形帶尖頂的膿瘡,周圍有紅暈。膿瘡數目可多可少,常成批出現,但不互相融合,如果弄破或拔去毛發,可有少許膿血排出,5~7天後,膿瘡幹燥、結痂,脫痂後不留瘀痕,但常可複發。有的病人常常是這裏好了,那裏又長了出來。這樣拖拖拉拉,甚至2~3年不好。毛囊炎和癤子不同,癤子比毛囊炎嚴重一些,炎症範圍大而深,紅腫明顯,往往一開始就有明顯的疼痛,損害中心有一種黃綠色膿栓,這些都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治療時可揭去膿痂,塗上2%碘酒或0.5%新黴素軟膏,每天2次,或外用硫磺爐甘石洗劑,1天多次,嚴重時可內服抗菌素,反複發作可試用自血療法或紫外線照射等治療。
預防毛囊炎平時要注意皮膚清潔衛生,經常換洗衣褲,防止摩擦和搔抓,少食刺激性食物,如有皮膚破傷應及時搽2%龍膽紫。有搔癢性皮膚病和其他病因所引起的毛囊炎,應積極治療原發病。與生產、工作環境有關者,要采取防護措施,如塗抹防護油膏和戴防護麵罩等。對已發生的毛囊炎,不要用手去抓,也不可用洗臉毛巾去擦,以免擴大損害範圍和引起新的感染。
3.手癬及足癬
手癬是發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嚴重者可波及手背;足癬主要發生於足蹠部及趾間,嚴重者可延及足背及踝部。
手癬及足癬急性損害為丘疹、丘皰疹和水皰,陳舊損害有鱗屑角化,可分為水皰型、浸漬擦爛型和鱗屑角化型。
注意清潔衛生,及時治療,以免傳染他處。穿透氣的鞋襪,保持足部幹爽。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對於無合並症的手、足癬應分清類型,正確施治;對於繼發感染者,應先控製感染;有過敏者應先控製過敏反應,然後再對症治療真菌感染。
②水皰型先用3%硼酸液或10%冰醋酸液浸泡,每日2次,每次10分鍾。水皰幹燥後再外用抗真菌製劑。
③浸漬糜爛型先用硼酸液濕敷收斂,然後外用足粉或咪康唑、聯茉苄唑粉等,每日1~2次,幹燥後再改用抗真菌霜劑。
④鱗屑角化型,以外用各種抗真菌霜劑及含角質剝脫劑的軟膏為主。角化增厚伴皸裂明顯者,可用30%~40%尿素加角質鬆解劑封包,待角化變薄後再使用咪唑類抗真菌霜。每日1~2次。
⑤合並細菌感染者,應內用抗生素,最常用先鋒黴素V號每日6克靜點,局部外用1∶2000黃連素液濕敷,或用中藥馬齒莧、生地榆、黃柏明礬煎水洗泡後,局部外用雷糊、氧化鋅油加氯黴素、百多邦、諾氟沙星膏等抗生素製劑。待感染控製之後再用抗真菌製劑。
⑥有合並濕疹及過敏反應者,應先抗過敏治療,再治療原發真菌感染,最好內用抗過敏藥同時也內用一些抗真菌製劑,如短期內應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一周。
(2)中醫藥治療。
①礬倍醋浸液:白礬、五倍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各30克,大楓子、川椒、黃柏各25克。將上藥研末,入食醋1000毫升中浸泡5天即成,用藥液浸泡患處,每日2次,每次15~30分鍾。
②藿黃浸劑:藿香30克,黃精、皂礬各12克。將上藥研末,入食醋500毫升中浸泡,每日振蕩數次,5~7天後濾去藥渣,將藥液浸泡患處,每日2次,每次1小時。
4.凍瘡
凍瘡是由於寒冷侵襲引起的皮膚炎症損害。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氣候轉暖後可自愈,轉年易複發。
本病多發於手、足、耳端。初起皮膚蒼白,旋即青紅,腫脹癢痛。繼則發生水皰,破潰糜爛,形成潰瘍。甚至膿血淋漓,日久難以愈合,或四肢末端發生黑褐色幹枯壞死。
平日注意鍛煉和營養,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注意全身及局部幹燥保暖,手套、鞋襪不宜過緊;天氣過於寒冷應外搽護油;積極治療慢性貧血及消耗性疾病,是預防凍瘡的基本方法。
凍瘡的治療原則是消炎、消腫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①受凍部位不宜立即烘烤及熱水浸泡。皮損初起未破潰者,10%樟腦醑、10%樟腦軟膏、凍瘡膏或蜂蜜豬油軟膏(含70%蜂蜜和30%豬油),選其中1~2種外用,每日2~3次。溫熱水浸泡局部後再搽,並反複揉擦患處,效果較佳。
②已破潰者,除上述藥膏外,可加雷夫奴爾糊膏、1%紅黴素軟膏、0.5%新黴素軟膏或10%魚石脂軟膏等,每日1次外用。
③血管擴張劑:可口服煙酸、煙酸肌醇酯、硝苯吡啶、腦益嗪等。
④維生素E丸,0.1~0.2克,每日3次口服。
⑤中醫驗方:宜溫陽散寒、活血通絡,方用當歸四逆湯及驗方桂枝紅花湯加麻黃3~6克煎服。凍瘡潰瘍可用紫雲膏(紫草30克、胡麻油100毫升、黃蠟150克)外敷。
5.痱
痱是在濕熱環境中過多出汗且不易蒸發,致使汗腺導管口堵塞、汗液瀦留後汗管破裂而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引起的淺表炎症。
悶熱的夏季,常見部位有手背、肘窩、腋窩、頸、胸、背及小兒頭麵部、臀部、婦女乳房下等。皮疹成批出現,為密集排列的丘疹或丘皰疹,有瘙癢和輕微燒灼感。
預防痱需注意以下幾方麵:改善居住環境,加強通風、散熱、降溫;勤洗澡,勤換內衣。洗浴宜溫水,水中可加幾滴六神花露水,浴後擦幹,外擦痱子粉或痱子水,保持皮膚幹爽清潔;內衣宜寬大、柔軟、吸汗性強;飲食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療可選用內服藥、外用藥和中醫驗方。
(1)內服藥:口服維生素C,劑量每公斤體重15毫克。
(2)外用藥:
清涼止癢洗劑:1%薄荷爐甘石洗劑、1%薄荷醑洗劑。
油性振蕩洗劑:如爐甘石擦劑。
複方皮質類固醇霜:皮康霜、複方康納樂霜。
痱子粉或痱子水外擦,每日3次。
(3)中醫驗方:菊花、銀花各15克。煎湯代茶;薄荷適量。煎水加糖代茶六一散加枯礬或冰片少許,外擦。
中成藥:金銀花露、消暑解毒衝劑。
6.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種局限性、過敏性水腫反應。常通過某種食物、藥物、生物製品、病灶感染、精神因素、腸寄生蟲、外界冷熱等刺激而導致發病。
蕁麻疹發生部位不定,可泛發全身或局限於某部,有時粘膜亦可受累,如發生於胃腸,則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喉頭粘膜受侵時則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皮損常突然發生,為局限性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境界清楚,形態不一,皮損可隨搔抓而增多、增大。自覺劇烈瘙癢灼熱感。皮損大多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自然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有時此起彼伏,一日內可反複多次發作。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以皮疹、瘙癢為主者:可口服如撲爾敏、去氯羥嗪、特非那丁,並可同時配合維生素C口服;也可肌注或靜注撲爾敏、苯海拉明、10%葡萄糖酸鈣等。
②嚴重蕁麻疹伴喉頭水腫、哮喘或有低血壓狀態時:可肌注0.1%腎上腺素或地塞米鬆,也可靜氫化可的鬆加維生素C,並要密切觀察血壓、喉頭水腫等的變化。
③H1受體拮抗劑:適用於慢性蕁麻疹。一般多選用兩種不同類型的藥物配合應用,如去氯羥嗪或安他樂加寒庚啶等。還可選用新一代抗組織胺藥,如息斯敏或克敏能或仙特敏。
④H1、H1受體拮抗劑聯合應用:H2受體拮抗劑可選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或泰胃美。
(3)中醫驗方。
①生麻黃3克,烏梅肉6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②脫敏丸1號:蟬蛻炒焦研末,煉蜜為丸。每次10克,口服2~3次。
③脫敏丸2號:蟬蛻2份,刺蒺藜1份。炒焦研末,煉蜜為丸,每次10克,每日2~3次。
④中成藥:可口服防風通聖丸、荊防敗毒丸、銀翹解毒片、浮萍丸等。
7.過敏性皮炎
過敏性皮炎是由於不明原因引起全身泛發對稱性、皮疹性的急性皮膚炎症反應。其病因可能與感染、食物或藥物等引起的過敏反應有關。
皮疹形態為紅斑、斑丘疹、丘疹或丘皰疹、水皰等,疹形比較一致,有密集融合成片傾向。急性發病,頭麵、軀幹及四肢均可發疹,但以屈側麵為主。患者有瘙癢劇烈、灼熱及脹感等,少數患者可伴發熱、畏寒、惡心、心悸等全身症狀。
本病的治療分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
(1)局部治療:對無滲液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外搽;有滲液者可用2%~4%硼酸液或生理鹽水作冷濕敷,滲液減少後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如0.1%去炎鬆霜等。
(2)全身治療:皮疹較輕者,予抗組織胺藥及鈣劑等,如撲爾敏、去氯羥嗪、安他樂、特非那丁、仙特敏口服,或10%葡萄糖酸鈣或硫代硫酸鈉靜脈注射,或5%~10%葡萄糖加維生素C靜脈滴注;皮疹泛發嚴重者,可同時短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口服強的鬆或肌注地塞米鬆或靜脈滴注氫化可的鬆等。
8.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以陣發性瘙癢和皮膚苔蘚為主症的慢性皮膚炎症,發病和神經精神因素及某些外在刺激因素有關。慢性經過,不傾向濕潤,易於反複發作。
炎症基本損害多是圓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搔抓後皮膚肥厚,皮溝加深,皮脊隆起,極易形成苔蘚化,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皮損初起為有聚集傾向的扁平丘疹,幹燥而結實,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麵光亮。久之丘疹融合成片,逐漸增大,皮膚增厚幹燥成席紋狀,經常搔抓形成皮膚苔蘚化。
患者自覺陣發性奇癢,入夜更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緒波動時,瘙癢隨之加劇。
本病好發於頸後及兩側、肘窩、尾骶等處。皮疹不甚廣泛或僅限於上述部位時,稱局限性神經性皮炎;皮疹分布廣泛,除局限型所涉及的部位外,眼瞼、頭皮、軀幹及四肢之一部或大部受累時,則稱泛發性神經性皮炎。好發於青年和成年人。病程常遷延數年之久,雖經治愈,容易複發。
本病患者生活起居應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喝濃茶。盡量減少搔抓、摩擦、熱水洗燙。
本病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內服抗組胺藥(見蕁麻疹)和鎮靜藥,如安定5毫克或舒樂安定1毫克、多慮平25毫克,每晚睡前口服。
②封閉治療:泛發性神經性皮炎可用0.25%鹽酸普魯卡因靜脈封閉。局限型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局部封閉,可選用去炎鬆或強的鬆龍,並加入鹽酸普魯卡因,作局部皮下封閉。以強的鬆龍為例,每次用量不超過25毫克,每周1~2次。
③外用藥物:可選用地塞米鬆煤焦油搽劑、地塞米鬆丙二醇、膚輕鬆醑、氫萬等;各種皮質激素霜劑等;5%~10%糠餾油軟膏、黑豆餾油軟膏等;膚疾寧、皮炎靈貼膏等。
(2)中醫藥治療。
①當歸、川芎、赤芍、牛膝各10克,生地、丹參、生苡仁各30克,白蘚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