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3
【說明】
1.本品為抗雌激素藥物,可抑製雌激素依賴性乳癌腫瘤細胞生長。與其他抗腫瘤藥物合用可提高療效。
2.不良反應有輕微胃腸道不適、麵部潮紅、外陰瘙癢,偶有陰道出血、月經不調、白帶增多。少數患者可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水腫、頭痛、眩暈,長期大量使用可見視力障礙。
3.本品對胎兒有影響,孕婦禁用。
處方2CAF方案(聯合用藥)。
【用法】環磷酰胺(C)400毫克/平方米,靜脈滴注,第1、8天;阿黴素(A)40毫克/平方米,靜脈滴注,第1天;氟尿嘧啶(F)400毫克/平方米,靜脈滴注,第1、8天。每28天重複給藥,共8個療程。
【說明】
1.用於晚期乳腺癌,已無法手術切除或暫時無手術條件及術後。
2.聯合用藥方案可使腫瘤患者症狀改善,生存期延長、治愈率提高、不良反應減少。
3.應用本方案可能出現消化道反應、肝髒毒性、骨髓抑製、脫發、皮炎等不良反應。
4.用藥前與用藥中應檢查血常規及肝功能,以確定能否用藥或繼續用藥。
處方3手術治療。
【適應證】手術治療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尤其是病灶僅限於局部區域淋巴結的患者,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方法。此外,凡符合國際臨床分期的0、Ⅰ、Ⅱ期及部分Ⅲ期患者,全身情況尚好,能夠耐受手術者,均可采用手術或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手術方式】常用的手術方式有腫塊切除、部分乳房切除、1/4乳房切除、皮下乳腺切除、全乳切除、改良根治術、根治術及超根治術等。
【禁忌證】當腫瘤已有遠處轉移、皮膚有衛星狀結節、皮膚橘皮樣水腫超過乳房麵積一半以上、急性炎性乳腺癌或在乳腺癌迅速發展階段,均不宜采用手術治療。
處方4放射治療。
【適應證】乳腺癌部位表淺,屬中度放射敏感的腫瘤,因而放射治療是乳腺癌的局部治療手段之一,可用於乳腺癌各期。主要用於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晚期乳腺癌和複發癌灶的姑息性治療等。
【放療時機】
1.術前放療:術前放療有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術後複發率及轉移率等作用,尤其當原發病灶較大,或腫瘤生長迅速,或皮膚有衛星狀結節時,術前放療有一定意義。
2.術後放療:對乳腺癌手術有複發可能的病例,選擇性地應用放療可以降低複發率,提高生存質量。對Ⅰ期患者,術後放療意義不大。
中醫處方處方1金錢草30克,土貝母30克,公英30克,夏枯草30克,紅藤30克,連翹15克,天花粉20克,草河車30克,野菊花30克,丹參30克,紫花地丁20克,幹蟾皮15克,苦參10克,丹皮10克。
適用於乳腺癌,乳房腫塊疼痛,或皮色發紅,身熱口渴,心煩口苦,舌質紅。
處方2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橘絡9克,絲瓜絡9克,皂角刺30克,銀柴胡9克,粉葛根9克,青皮9克,生鹿角10克,牡蠣10克,生鱉甲10克,土茯苓15克,菟絲子15克,蜈蚣3條,土鱉蟲3克,丹參15克,當歸9克,三棱9克,莪術9克。
適用於乳腺癌,乳房觸及腫塊,皮色不變,疼痛時作,推之不移,頸下、腋下淋巴結腫大,舌質暗或有紫斑。
處方3小茴香6克,柴胡10克,木瓜10克,青皮10克,菟絲子10克,荔枝核10克,山藥15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白蔻仁10克,甘草9克,枸杞子10克,鬱金10克,巴戟天10克,鱉甲10克,公英15克,澤瀉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阿膠(烊化)10克,當歸10克。
適用於乳腺癌,腰膝酸軟,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形體消瘦,脘悶納差,嘔吐惡心,麵色無華,舌淡苔薄而幹。
處方4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當歸10克,鹿角霜15克,山茱萸10克,玄參15克,川貝母10克,雞血藤30克,丹參15克,半枝蓮30克,絲瓜絡10克,瓜蔞30克。
適用於乳腺癌晚期,局部翻花潰爛,滲液流津,膿汁腐臭,久不收口,形體消瘦,麵色無華,口渴不欲飲,或腫塊作痛。
處方5黨參30克,沙參30克,魚腥草30克,夏枯草30克,蒲公英30克,白術15克,天冬15克,半邊蓮15克,半枝蓮60克,白花蛇舌草60克,茯苓12克,山楂30克。
適用於乳腺癌術後。
1.堅持鍛煉,如上肢旋轉、後伸、輕度擴胸運動等,每日1~3次,避免勞累,循序漸進。
2.術後5年內避免妊娠,因妊娠會使乳癌複發或在對側乳房上發生癌腫。
3.勿在手術側臂作任何形式的注射、預防接種、輸液、采血、測血壓。
4.特別注意避免患側上肢損傷、感染,如有即行抗感染等治療。
5.術後放療宜在手術後4~6周內開始,有植皮者可延長到8周。
6.手術後和放療的患者,在恢複期和放療後期,患側可發生感覺異常或淋巴水腫等並發症。感覺異常者應在該皮膚區內避免摩擦、損傷、塗用刺激性藥物等。發生淋巴水腫患者應加強患側上肢的鍛煉和運動,低鹽飲食,口服利尿劑,輕柔按摩,但對有複發癌腫的部位,禁忌加壓和按摩。
專家提醒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全身性傳染病。分為先天梅毒與後天梅毒,先天梅毒是患有梅毒的孕婦懷孕4個月後,梅毒螺旋體通過胎盤循環,沿臍靜脈周圍淋巴結間隙或血流侵入胎兒體內,引起流產、早產、死胎或分娩先天梅毒兒,死亡率及致殘率極高。後天梅毒主要是由性交傳播直接接觸感染。
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感染途徑為直接感染與間接感染,其中以人傳染給人的直接感染最多,其途徑有性交、接吻、授乳。外科、婦科、助產士都可直接傳染。所謂間接感染是指從器械、衣服、食具致家庭內傳染。孕婦患者梅毒螺旋體自胎盤進入胎體,成為胎傳梅毒,重者常導致流產和死產,輕者雖可足月生產,但產後胎兒會發生胎傳梅毒症狀,相當於成人的二期梅毒。
診斷要點一期梅毒:在大小陰唇、陰蒂、尿道口附近或宮頸處出現單發的不痛、不癢稍紅腫的硬結,稱為硬下疳,伴有輕度不適感,可破潰流液,逐漸自愈。
二期梅毒:在硬下疳出現6~8周後發生皮膚粘膜損害,先有頭痛、發熱、咽痛等全身症狀,繼則皮膚粘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紅色皮疹,輕微瘙癢,如發生於肛門及外陰部,有明顯的瘙癢、灼熱感。有的患者可出現視物模糊、失明、頭痛、項強、惡心嘔吐、偏癱、失語、夜間骨痛等症狀。
三期梅毒:病程緩慢,常持續10~30年,於頭麵部、四肢或軀幹等處出現結節、破潰、流膿或黃褐色瘢痕,可伴有骨痛、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紫紺,或頭痛、嘔吐、項強、偏癱、癡呆、精神障礙、易激惹、興奮等症狀。
婦科檢查:硬下疳多發生於外生殖器,二期梅毒的皮損如發生於肛門及外陰部,稱為扁平濕疣,為表麵濕潤的扁平隆起,呈灰白色,周圍有暗紅色浸潤,表麵常有壞死及結痂。三期梅毒的樹膠腫較少發生於生殖器。
西醫處方處方1青黴素G鈉:注射劑、粉針劑:80萬~160萬單位。
【用法】肌注,每次80萬~160萬單位,每日2~4次。靜脈滴注,每日600萬~1000萬單位。目前常用劑量為青黴素800萬單位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鹽水300~500毫升內靜點,每日1~2次,一般用10~15次。
【說明】
1.毒性一般很小,主要是過敏反應,如皮疹、血清病樣反應及過敏性休克。
2.凡間隔3天未用本品者,應作皮試,皮試後應嚴密觀察患者,防止嚴重過敏反應。
3.靜滴隻能用較純的產品,靜滴速度不宜過快。處方2利君沙:片劑:100毫克。顆粒劑:250毫克。【用法】口服,每日30毫克/千克體重,分4次給藥,或每次400毫克,每日4次,一般服用10~15天。
【說明】
1.有時可發生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腹痛、便秘、藥疹藥熱等。
2.肝功能不全、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3.宜空腹服用。
處方3嚴迪:片劑:75毫克。
【用法】口服,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連服10~15天。
【說明】
1.適用於治療Ⅰ、Ⅱ期梅毒,孕婦梅毒以及2年以內的潛伏性梅毒。
2.可見胃腸道反應,如嘔吐等。
3.忌與麥角胺、三氫麥角胺合用。
4.對本品過敏者慎用,肝腎功能不全、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中醫處方處方1防風15克,川芎15克,當歸20克,赤芍15克,大黃5克,芒硝(衝服)5克,連翹20克,薄荷10克,麻黃10克,石膏20克,桔梗15克,黃芩15克,白術15克,梔子15克,荊芥穗15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
適用於四肢焮腫,亮如水晶,但無破潰,口幹煩躁,小便黃赤,或邪中經絡,證見外生殖器官粘膜出現破潰,皮膚色紫紅,周邊硬,舌紅,苔黃。
處方2龍膽草20克,梔子15克,黃芩15克,柴胡10克,生地20克,車前子(包)15克,澤瀉15克,木通15克,當歸20克,貝母15克,山慈姑20克,鬱金15克,甘草10克。
適用於胯腹部一側或兩側發生杏核大小的腫塊,質硬,活動良好,皮色不變,疼痛或有輕微的痛癢感,少數可發生破潰,潰後可有少量滲出液或覆蓋薄痂,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舌紅,苔黃膩。
處方3麻黃10克,威靈仙15克,大黃5克,羌活15克,白芷5克,皂角刺10克,銀花20克,甲珠15克,荊芥15克,防風15克,蟬蛻15克。
適用於麵部及頸部發生楊梅痘樣皮疹或斑塊,形如赤小豆嵌於肉內,質地堅硬,形如風疹,伴有瘙癢者為楊梅疹;先起紅暈,後發斑點者為楊梅斑,此時可有輕微的痛癢感,於發疹前可出現惡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等症狀,舌質紅,苔薄白。
處方4銀花20克,野菊花20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天葵子15克,大黃10克,蟾酥6克,水牛角20克。
適用於梅毒晚期,潰爛之處不定,隨處可發,病情凶險,常可導致組織器官缺陷、畸形、功能喪失,舌紅,苔黃膩。1.禁止不當的性行為,已感染者應禁房事及避孕,提倡使用預防工具如避孕套和殺精劑。同時檢查和治療患者的性伴侶。
2.育齡婦女未經治愈不要懷孕,已經懷孕者應終止妊娠,以保證優生。對可疑患梅毒的孕婦,要作預防性青黴素抗梅毒治療。
3.用過的物品要嚴格消毒。
4.父母患有梅毒,應與兒童隔離。
5.治療結束後,應定期複查。一般應觀察4~5年,最初3個月每月查1次血清反應,以後每3個月查1次,共查3次,2年後再複查1次。第1年末查腦脊液1次。如血清反應原為陰性,以後始終為陰性,並無症狀再發為治愈。
專家提醒生殖器皰疹生殖器皰疹主要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本病傳染性極強,凡與患有陰莖皰疹的男性發生1次性接觸的女性,約有60%~80%可受感染。傳染方式主要通過直接接觸,亦可通過被汙染物品而引起間接傳染,新生兒可在分娩時,通過患病母親產道而感染。本病易複發,其他感染、感冒、精神緊張、疲勞、月經來潮等情況均可為複發的誘因。本病亦常伴發於其他性傳播疾病。孕期婦女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時,常引起流產、死胎,或先天畸形等。
診斷要點1.原發性感染:潛伏期3~7天。自覺外陰瘙癢、灼熱、疼痛,外陰皮膚、粘膜發紅、起水皰,或白帶增多,伴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若病變累及尿道、膀胱和直腸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和直腸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