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生活與保養(1 / 3)

第七章生活與保養

1.電視綜合征

英國的一家健康研究機構在對幾千人進行觀察後,作出報告說,大約50種疾病與看電視有關,幾乎1/3的人都患有其中一種疾病,比較輕微的疾病有頸部肌肉酸痛、視力衰退等,比較嚴重的有以下幾種:

(1)斑疹:電視熒光屏表麵存有大量靜電荷,其聚積的灰塵借光束的傳遞射擊人們的麵部,如不及時清洗就會生出難看的斑疹。

(2)電視興奮征:此症多見於老人,他們因一些電視節目而產生聯想,引起過度的悲哀和興奮以及失眠,影響身心健康。

(3)眼球征:長時間盯著熒光屏,會使眼球充血,眼球視網膜感光功能失調,還會出現眼球幹燥,甚至引起視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4)腸胃病: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會使消化道功能紊亂。據統計,每天看電視在3小時以上的人有40%患有不同程度的胃下垂和潰瘍病。

(5)電視孤獨征:3~7歲兒童經常看電視,會養成一種非常孤獨難與人溝通的性格,這是一種心理性疾病。

(6)誘發癲癇:電視節目可誘發癲癇發作,病人突然不省人事、跌倒在地,口吐血沫、眼球上翻、四肢挺直,繼而抽搐,可持續數分鍾。

(7)感冒:因坐電視機前時間多,戶外活動時間少,缺乏陽光照射,呼吸不到新鮮空氣,人體血液運行不暢,軀體活動不靈,不能適應室外環境,機體免疫力降低,所以很容易患感冒。

(8)肥胖症:看電視使人體力消耗減少,皮下脂肪堆積。看電視時有些人會無限製地吃高能量的零食,電視中的食品廣告有增進觀眾食欲的作用。這些都易使觀眾患肥胖症。

(9)加重心血管疾病:在觀看刺激性強的節目後可誘發血壓升高或心髒病發作等。

(10)電視腿:看電視久坐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產生脹、麻、疼等症狀;因靜脈血管壁薄導致血流受阻,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從而促進血凝,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形成電視腿。

(11)尾骨病:長時間坐在電視熒光屏前,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尾骨部疼痛症狀,有時向臀部和大腿放射,叫“電視性尾骨病”。

(12)頸椎病:看電視使頭頸較長時間地維持在某一姿勢,特別是過伸或過屈位置,使頸部肌肉疲勞受損,椎體或軟組織發生退行性病變,壓迫神經根或脊髓,出現頸後、肩、背疼痛或麻木;或一側上肢感到沉重無力,頸旋轉運行不靈活,頸肌緊張,有壓痛。

2.電視癲癇病

所謂電視癲癇病,就是患有光敏性癲癇的病人,在看到電視熒光屏上閃爍的圖像後,而發生的疾病。因是看電視後而發病,故稱為電視癲癇病。這種新類型癲癇病被稱之為“彩色敏感性癲癇病”。

電視癲癇病經常在以下情況發生,即:電視圖象閃爍或圖象滾動;離電視機的距離過近(最好離電視機3米以上);頻道變換;幾何圖形失真;背景扭動以及病人健康狀況改變(如月經前、疲勞或患其他疾病等),等等。此病的治療方法與治療癲癇病相似。

預防電視癲癇病的發生,首先是勸告患有光敏性癲癇病的病人,不看電視或少看電視;其次,是在電視熒光屏上出現上述情況時,讓病人立即背離熒光屏,待他人調好後再看,等等。

3.冰箱病

(1)冰箱頭痛:剛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食品,若快速進食,可刺激口腔粘膜,反射性地引起頭部血管痙攣,產生頭暈、頭痛、惡心等一係列症狀。

(2)冰箱肺炎:冰箱如果平時不經常擦洗,在冷凍機的排氣口和蒸發器中就很容易繁殖真菌。這些真菌隨塵埃散布至空氣中。過敏性體質者和兒童吸入這種帶菌空氣後,極可能出現咳嗽、胸痛、寒顫、發熱、胸悶和氣喘等症狀。

(3)冰箱胃炎:這是一個非正式的醫學名詞,由於飲用過量過冷飲料所致。症狀是飲後半小時後出現惡心、頭暈、腹瀉、全身打顫等症狀;幼、少兒更能造成咽喉平滑肌痙攣,發生喉梗阻、呼吸障礙;老年人可引起胃腸功能下降甚至應激性冠狀動脈痙攣、心絞痛、心肌梗塞。原因是夏天人體全身血管處於擴張狀態,飲用過量冷飲、冷食後,胃腸受到冷的強烈刺激,血管驟然收縮,而流量減少,導致一係列生理功能失調。

(4)冰箱腸炎:很多人不清楚冰箱不具備滅菌功能,隻能推遲食物腐敗變質,而把它錯當成了食品的“消毒櫃”、“保險箱”。盛夏,箱門啟閉頻繁,箱溫驟變,為細菌大量繁殖創造了適宜環境;很多家庭使用電冰箱很少進行過認真的清洗、消毒,更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條件。吃了這種被細菌汙染,而又未煮透的食物,就會染上“冰箱腸炎”,其症狀為惡心、腹疼、腹瀉,並伴有發熱,極容易誤診為闌尾炎。

(5)冰箱性腹痛:盛夏季節,天氣炎熱。人們愛吃剛從冰箱裏取出的水果、冷飲,但有時吃後半個小時左右,常常感到劇烈腹痛。嚴重時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痛、腹瀉、全身冷顫等症狀。這種腹痛是由於吃了冰箱裏存放的食物引起的,故起名為“冰箱性腹痛”。

引起冰箱性腹痛的原因是,夏季,人體全身血管處於擴張狀態,此時胃腸的溫度約36℃~38℃,而剛從冰箱裏拿出來的食物隻有2℃~8℃,兩者溫度懸殊很大,胃腸受到強烈的低溫刺激後,血管驟然收縮變細,血流量減少,胃腸道消化液也停止分泌,出現痙攣性收縮,以致發生腹痛等一係列的症狀。

出現冰箱性腹痛,首先要喝一些熱湯或熱水,溫暖一下胃腸,再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腹部,如果腹痛不止,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鎮痛解痙藥,如阿托品等。

要防止“冰箱病”,必須做到:冰箱內存放的食品一定要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汙染;冰箱內取出的不能再加熱的食品,宜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後再食。老人、小孩如患有慢性胃病、心髒病和高血壓者應慎食或禁食過冷食品;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存放的熟食、瓜果一定要加熱煮沸或洗滌幹淨後再吃。

4.電風扇病

電風扇病是由於吹電扇過久而生產的一係列不適症狀,如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疲乏無力、打噴嚏、流淚,甚至肩背疼痛、失眠、惡寒等,這是風邪入內之故。

使用電扇一定要注意時間不可過長,以30分鍾至1小時為宜,而且轉速不要太快。電扇不宜直吹人體,也不要距離太近。適當的距離是使人感到微風陣陣。吹一段時間後,應調換一下電風扇的位置,或人體變換一下方位,以免一側受涼過久。

睡覺時最好不使用電扇,避免受涼。如天氣過熱,需要使用電扇時,應注意將電扇遠離床鋪,高於或低於床沿水平的位置,用慢速、搖頭輕吹;身體虛弱的人,如久病未愈、感冒、關節炎患者,不要用電扇。

5.電熱毯綜合征

電熱毯是冬季很多家庭就寢時取暖的用品。它給人們帶來一個溫暖的被窩,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電熱毯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為它的溫熱作用可加速周身血液循環,起到疏通經絡、調經活血、溫潤關節、滋養肌膚的效果。但電熱毯使用不當可引起疾病,稱之為“電熱毯綜合征”,故必須引起重視。電熱毯有以下特點:

(1)熱輻射加溫:長時間通電熱輻射加溫使表麵溫度可達40℃~60℃,極易產生口幹、鼻燥、頭昏、疲乏,甚至鼻出血。這是由於體溫升高、代謝加強、皮膚血管擴張、汗液分泌增加、機體水分失去過多所致。

電熱毯性皮炎:除了因長時間使用電熱毯,持續性散熱,使人體皮膚水分被蒸發幹燥外,還由於熱原體本身對皮膚的刺激,使某些人的皮膚過敏、瘙癢或身上出現大小不等的小丘疹,抓破後可出血、結痂及脫屑等。這種症狀大多先從人體背部開始,然後漸漸延及全身。往往使人瘙癢難忍,徹夜難眠,影響工作和休息。臨床證明,這種症狀多發生在糖尿病、腎病、腸胃炎疾患等體質虛弱者身上,老人、兒童、孕婦也容易發生電熱毯皮炎。

脫水:由於幼兒處在生長發育時期,水的攝入量按體重比例高於成人,而電熱毯使用過熱、時間過長,會使幼兒失水增多而導致喉粘膜幹燥,出現聲嘶、煩躁不安等脫水症狀。

(2)產生電磁場:電熱毯通電後產生電磁場,人體被電磁場包圍,不利於健康。尤其是懷孕婦女經常使用電熱毯有可能導致嬰兒畸形。美國和其它一些國家的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生育畸形兒的婦女大多愛用電熱毯,因為電磁場的作用可影響胎兒的細胞分裂,抑製胎兒大腦發育,可引起出生後的嬰兒智力低下或缺陷和畸形。

(3)內外溫差大:使用電熱毯時睡眠環境的小氣候得不到凋節,被窩內溫度自然升高許多,而房間裏溫度依然如故,於是被窩內外溫差甚大,呼吸道粘膜的毛細血管因人體溫度升高而擴張,作不自主地深呼吸,大量吸入室內的冷空氣,刺激呼吸道粘膜,極易引起咽炎、喉炎、支氣管炎等上呼吸道疾病。

因此,使用電熱毯應注意以下幾點:

凡有過敏體質的人應禁止使用;

電熱毯最好墊在褥子下麵,不要貼身;

睡前半小時通電,上床後將它關閉,避免通宵達旦使用;

年老體弱者使用時,將它控製在最低檔,上麵鋪上毛毯。

6.新電腦病——腕管綜合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人使用電腦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多。為此,醫生們提出警告,長期使用鍵盤打字,會提高罹患腕管綜合征的幾率;對它長期置之不理,可能會導致神經受損、手部肌肉萎縮。

所謂腕管綜合征是指人體的正中神經在進入手掌部的途徑中,受到壓迫所產生的症候;主要會導致食指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無力感。這種病症之所以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主要原因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急劇改變,愈來愈多的人每天長時間接觸、使用電腦所致。這些上網族多數每天重複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鼠標,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複和過度的活動,以致逐漸形成腕關節的麻痹和疼痛。

據調查,女性是腕管綜合征的最大受害者,其發病幾率比男性高3倍,其中以30~60歲者居多。這是因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經容易受到壓迫。此外,一些懷孕婦女、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壓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綜合征。

專家們指出,當你發現雙手有以下的特征時,就需多加注意:

單手或雙手感覺無力,手指或手掌有麻痹或刺激僵硬感,手腕疼痛,伸展拇指時不自如且有疼痛感等。對於該病的預防,重點應放在營造健康的工作環境和正確操作的自我保護方麵。如個人座椅要調至適當的高度,使人坐著時有足夠的空間伸放腿腳;不要坐或站立太久;坐時背部應挺直並緊靠椅背,而且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打字時電腦的鍵盤應正對著你,如果斜擺在一邊,可能會導致手腕過度彎曲緊繃;鍵盤擺放的高度以及離人體平行距離應調整到一個打字時感覺舒服自如的位置;同時,每操作30分鍾,應暫停一會兒,讓雙手和眼睛作適當放鬆或休息。

腕管綜合征屬於“累積性創傷失調”之症,病情較輕者可采用藥物治療或使用腕背屈位夾板療法治療;病情較重者可施行腕管切開術。

7.電子遊戲病

電子遊戲趣味性極強,適當娛樂,可以鍛煉兒童手眼配合能力,有利於兒童大腦發育,但迷戀電子遊戲會影響身體健康。

電子遊戲是一種低體耗的靜止性遊戲,兒童長時間站在那裏不活動,不利於身體發育,且易造成肩膀僵直、腰椎和頸椎受損。兒童在玩電子遊戲時,眼睛長時間盯在閃爍的熒光屏上,致使視力受到嚴重損害。

過於迷戀電子遊戲,會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有的兒童把吃早點的錢都用上了,還有的經常逃學、荒廢學業。經常玩電子遊戲的兒童,通常較為任性,易動肝火,愛和父母頂牛,而且少氣無力,精神萎靡不振,很容易感到疲勞,愛傷風、咳嗽、夜間尿床等。所以,教師、家長千萬不要向少年兒童盲目推崇電子遊戲。因為兒童自控能力差,一旦入迷,往往不能自拔。要注意教育兒童玩電子遊戲必須適可而止,同時,要給孩子們創造其他的娛樂條件。

8.首飾病

金銀首飾佩戴不當或過多,是引發“首飾病”的主要原因。常見的“首飾病”有:

(1)項鏈病。脖頸的皮膚受到一些較粗的項鏈的摩擦損傷後,容易紅腫,嚴重時會出現炎症。如果所戴項鏈是那些假冒偽劣的製品,還會帶來一係列的危害。因此一定要選擇那些加工精細、質量上乘的金銀製品,不要佩戴含鉛、鎳或錫的項鏈,戴項鏈的時間不宜過長,勞動、洗澡、睡覺時不宜佩戴。

(2)耳環病。表現為耳垂孔周圍有明顯的小紅斑、丘疹等,伴有程度不同的瘙癢、燒灼感,起因主要是紮耳眼時沒經嚴格消毒,引起了細菌感染。耳飾不宜久戴。

(3)戒指病。戒指箍得過緊,戴的時間過長,會影響手指血液循環,嚴重了可出現疼痛、麻木。正確要求以鬆而易取下為宜。睡前或到戶外運動時要取下。

(4)寶石病。據科學家對寶石進行的測量,發現有70%的寶石含放射性元素。這說明長期佩戴這類飾物,將有損身體。

吩上述的各類首飾,掌握的原則是不要“久戴”。

9.收藏病

現在有不少人喜歡起“收藏”來了,其實,在收藏的背後,還有一支“大手”向我們伸來,這就是“收藏病”,其表現是:

(1)收藏性氣管炎。有些喜歡藏書或收藏古玩字畫的收藏迷容易患哮喘。這是因為一些舊書和古玩字畫都含有大量的黴菌和蟎類,長期接觸可導致過敏性支氣管哮喘。因此,收藏者如整理和翻曬藏品,應戴口罩,有條件的,可以安裝必要的消毒設備。

(2)收藏焦慮症。一些收藏者,經常為某一物件的得失而憂慮,特別是集郵愛好者。一般的收藏焦慮症有失眠、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和食欲不振等表現。嚴重者可導致精神疾病。

(3)收藏出偏症,這是一種疾患,具有收藏出偏症的人是心理不正常的人。這種人對自己的收藏物既不需要也無研究之用,隻是為滿足心理的需要,如收藏女人的內衣、內褲,收藏無價值的東西等。這類人應及時找心理醫生診治,及早擺脫“出偏”行動對自己的束縛。

10.氣功病

氣功病的臨床表現多以心理反應異常或精神障礙、交感神經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為主。症狀有精神不振、失眠多夢、昏沉思睡、頭痛、耳鳴、胸悶、自感體內有氣周轉不息、不能控製、心神不寧、情緒抑鬱、倦怠無力、健忘,甚或“走火入魔”,出現異常的興奮激動、焦慮緊張、坐臥不安、妄想、精神錯亂、動作異常及各種幻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