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女性疾病特征
一、婦科病理特點
1.婦科疾病病因
病因,就是指引發疾病發生的原因。我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與人體正氣和致病邪氣有著緊密的關係。正氣,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禦、鬥爭和修複的能力;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至於疾病能否發生和發展,要看正氣與邪氣誰勝誰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體正氣的強弱。正氣盛則防禦能力強,邪氣不易侵入。如正氣衰弱,則邪氣趁虛而入,以致出病。
導致婦科疾病的因素主要有六淫侵襲、七情過極、勞逸過度、房事不節、環境變遷等,同時,由於女性有經、帶、胎、產等不同於男子的生理特點,在經、帶、胎、產期中易於傷血,使機體常處於血不足而氣有餘的病理狀態。
(1)下麵用祖國醫學的觀點,簡單闡述一下婦科疾病發生的原因:
①淫邪為病:淫邪是指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這些本來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但如太過、不及或不應時而至,就成為致病因素。導致婦科疾病的因素,以風、寒、熱、濕為主。
風:有外風和內風之分,為百病之長,風邪變化極快,風邪導致婦科疾病,常與寒邪相會,損傷衝任為病。
外風之一為風寒外來侵襲,可導致產後發熱;之二為風冷宮胞,損傷衝任,而發生月經病、帶下病、瘕等疾病。內風包括肝風內動,可導致妊娠眩暈、子癇等,也包含血虛生風,可產生陰癢、經斷前後諸證等。
寒:寒為陽邪,收引凝澀,易傷陽氣,影響氣血運行。若外感寒邪,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血為寒凝,可出現月經後期、痛經、經閉等,若機體陽氣不足,寒自內生,髒腑功能失常,可出現帶下病、痛經等。
熱:熱為陽邪,耗氣傷津,每易傷血。若感受熱邪,感染邪毒,五誌過極化火,過服辛熱助陽之品,均致陽熱內盛;或素體陰分不足,陽氣偏盛,以致陰虛生內熱,熱盛則迫血妄行,可出現月經先期、月經過多、經行吐衄、崩漏、胎動不安、產後發熱等。
濕:濕為陰邪,重濁膩滯,阻塞氣機。若因感受水濕,或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可出現帶下病、妊娠嘔吐、妊娠腫脹等。
②情誌為病:情誌分七情,分別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屬精神致病因素。在七情之中,憂思鬱怒、驚恐等更易引起婦科疾病。
婦女受到過度的精神刺激,可引起機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髒腑功能失常而發病。對這類病,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使婦女心情舒暢。
③其他因素致病:
飲食失節:若饑飽無常,過食甘肥,飲食偏嗜,或寒溫失宜,均可損傷脾胃,引起諸病。如過食辛辣助陽之品,可致月經失調、先期、月經過多、經行吐衄、胎動不安等;過食寒涼生冷食物,可引發痛經、經閉、帶下病等。
勞逸過度:勞動是有益而不可缺少的活動。但婦女在月經、妊娠、產育期間勞動要適度。如孕期持重過勞,易致胎動不安、墮胎、小產;反之過度安逸,氣血凝滯,易成滯產。產後持重,操勞過早,易致子宮脫垂。
房勞多產:婦女若先天不足,或早婚、房事不節、產多乳眾,均可損傷腎氣,耗傷氣血,引起月經病、帶下病、胎動不安、墮胎小產等。
跌倒損傷:婦女在經期、孕期不慎跌倒損傷,易致崩漏、胎動不安等。
宮內節育器不適:如放各種節育器不適應或移位,易導致月經過多或先期、崩漏等。
(2)下麵用現代醫學的觀點闡述婦產科疾病的病因:
①子宮內膜增生症:為婦科常見病,又稱功能性子宮出血,是由於卵巢內分泌功能紊亂而引起的異常的子宮出血,屬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疾病。
本病多見於青春期和更年期婦女。由於青春期卵巢尚未發育成熟,更年期卵巢漸趨衰退,卵巢—垂體—下丘腦之間功能失調,垂體分泌促卵泡成熟激素及黃體生成激素的比例失調。卵巢內僅有不同程度的成熟卵泡而無排卵,無黃體形成,無孕激素分泌,體內大量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生過長而致出血。
其原因有:卵巢內有成熟卵泡但不排卵,卵巢內也無黃體形成;產生雌激素的卵巢腫瘤或由雌激素過度分泌而引起平滑肌瘤的病人,常伴發本病;長期使用雌激素的婦女可引起本病。此外,本病還可由過勞、精神緊張及驚恐等引發。
②子宮內膜異位症:指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正常內膜以外的部位。按異位的不同,可分為子宮內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外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在子宮肌層內呈良性侵入並伴有平滑肌增生,局限性者稱為子宮腺肌瘤;彌漫性者稱為子宮腺肌病。前者多見於子宮後壁,病變處子宮肌壁增厚,有時可呈對稱性增厚,使子宮增大。因異位的子宮內膜也有周期性變化,故在切麵上常可見到小出血灶,呈暗紅色或巧克力色。
子宮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移位於子宮以外,以卵巢最多見。其次見於子宮直腸窩、子宮韌帶、陰道壁、膀胱及輸卵管等漿膜麵、腹壁手術瘢痕處。
子宮內膜異位處常有暗紅色或紫紅色結節出現,有時還會形成合血的囊腫,稱巧克力囊腫。如囊腫不斷增大,至破裂時易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
③慢性宮頸炎:為女性常見病。多發生於已婚婦女及經產婦。多數因急性炎症未及時治愈或反複發作而轉致為慢性。白帶增多、偶而白帶中帶血絲是其典型症狀,有時伴有腹墜、腰酸、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等。
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多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常在分娩、流產或手術操作引起宮頸損傷後侵入並引起炎症。另外,陰道內酸性環境的改變,也可以成為感染的有利條件。
子宮頸糜爛:在慢性子宮頸炎過程中,子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壞死脫落後,被向外生長的子宮頸管內膜所覆蓋。
子宮頸腺體囊腫:慢性子宮頸炎時,由於腺體分泌亢進,腺體導管開口處因炎症病變的擠壓或鱗狀上皮化生而覆蓋腺管開口,腺體分泌物不能排出而積存於腺腔內,使其擴張成囊,稱為子宮頸腺體囊腫。
此時,子宮頸外口有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直徑為2~3毫米(偶可達1厘米)的灰白色透明的囊泡,囊泡內含清沏的粘液。
子宮頸息肉:慢性子宮頸炎時,子宮頸管呈局限性增生,形成單個或多個帶蒂的結節狀小腫物,下垂於子宮頸管或子宮頸外口,稱為子宮頸息肉。
息肉一般很小,介於數毫米至1厘米之間,呈鮮紅色,質軟而濕潤,有細蒂與子宮頸管內膜相連。
子宮頸肥大:慢性子宮頸炎時,由於長期炎性充血、水腫及炎細胞浸潤,特別是纖維組織增生,可使子宮頸肥大,可比正常宮頸大2~3倍,其表麵黏膜光滑呈乳白色。
④子宮內膜炎:
急性子宮內膜炎:多發生在分娩及流產後,細菌借未經充分消毒的器械到達子宮內膜而引發。在分娩後,子宮內的創麵和崩解的胎盤、胎膜殘片及血凝塊等都是細菌的最好培養基,所以極易發生細菌感染。致病素主要為鏈球菌、大腸杆菌、葡萄球菌。
急性子宮內膜炎時,內膜腫脹、充血,表麵有膿性滲出物,局部可有潰瘍形成。嚴重者子宮內膜可發生壞死,甚至形成廣泛的壞疽。
慢性子宮內膜炎:急性子宮內膜炎未治愈或致病菌對治療不敏感,病變可以侵及內膜基底層,使該層不隨月經脫落而引起慢性子宮內膜炎。
引起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原因有:胎盤組織殘留;近期有不完全流產;子宮黏膜下肌瘤,使局部子宮內膜受壓變薄,易於合並感染;老年性子宮內膜炎的發生是由於老年時,子宮頸內口狹窄,子宮內膜分泌物流出不暢,瀦留於子宮腔內,引起繼發感染。
⑤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器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嚴重危害著婦女健康。
目前,子宮頸癌的致病因雖沒最終確定,但絕大多數子宮頸癌病人為經產婦,因此認定其發病與早婚、早育、多產、分娩時子宮頸裂傷、子宮頸糜爛等因素有關。近年來,已發現子宮頸癌脫落細胞中有皰疹II型病毒,此病毒可能是子宮頸癌的一種致癌因素,現正在研究之中。
⑥水泡狀胎塊:因其水泡狀似葡萄,故又稱葡萄胎。在我國並不少見,其發病率按孕次統計為1/1279,多見於20~30歲的經產婦,初產婦很少。
本病的病因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水泡狀胎塊是胎盤絨毛的一種變性。有人認為,由於胚胎早期死亡,絨毛內的血液循環停止,血管因廢用而萎縮消失,致使覆蓋絨毛的滋養層細胞吸收母體水分不能經血管運送給胎兒而堆積於絨毛間質中,引起絨毛水腫。滋養層細胞增生的原因係絨毛脹大的反應,並且滋養層細胞可從母血中不斷得到血液供應及養料,為其生長提供了必需的條件。
還有一種認為,水泡狀胎塊是腫瘤,因為在水泡狀胎塊中,絨毛的滋養層細胞異常增生,可呈浸潤性生長,並破壞局部組織,有時可能惡變為絨毛膜上皮癌。
⑦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腫:前庭大腺因解剖部位的特點,在性交、分娩及其他情況汙染外陰時,病原體容易侵入而引起感染,多見於育齡女性。急性期後往往由於腺管口阻塞,腺體分泌物瀦留而引起前庭大腺囊腫。如有繼發性感染,則形成膿腫反複發作。
⑧外陰白色病變:也稱慢性外陰營養不良。因由女性外陰皮膚、黏膜營養障礙而引起的皮膚變性及色素改變疾病。病因尚不明確,有關專家推測可能是外陰深部結締組織中神經血管營養失調,導致覆蓋在其上的皮膚發生病變。病變時間脫延日久,炎性病變使真皮彈性組織消失而纖維化,導致外陰部萎縮。
⑨外陰炎:如宮頸、陰道的炎性白帶,宮頸癌的分泌物,經血或產後惡露的刺激等,都可導致陰道分泌物增多,引起不同程度的外陰炎。另外,月經墊、尿瘺病人的尿液浸漬,糞瘺的糞便刺激,糖尿病的糖尿刺激,以及化學和物理刺激等,也是引起外陰炎的誘因。
⑩外陰尖銳濕疣:是發生於皮膚與黏膜之間交界處的尖頭疣瘤狀良性病變。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外陰部炎症及外陰部長期受分泌物刺激以及妊娠期外陰組織疏鬆,都利於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該病常見於淋病病人,係淋病的伴發病而非淋菌所致。
陰道炎症。
嬰幼兒外陰陰道炎:常因不注意嬰幼兒外陰清潔、就地坐臥、大便汙染等所致。常見的病原菌有鏈球菌、化膿杆菌、葡萄球菌,也可由大腸杆菌、變形杆菌、肺炎球菌等引起。蟯蟲感染也可繼發外陰感染。
黴菌性陰道炎:該病主要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白色念珠菌有時在陰道中存在而無害,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可成為致病原因。多見於幼女、孕婦、患糖尿病婦女及絕經後,或曾大量用雌激素治療,應用抗菌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也易患該病。其他如維生素缺乏,嚴重傳染性疾病及消耗性疾病,使陰道易於念珠菌發展者,孕婦因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含量增多,尿糖含量增高,可加速念珠菌的繁殖,故易於患此病。
滴蟲性陰道炎:由厭氧的寄生蟲陰道毛滴蟲所引起。毛滴蟲在25~42度、PH5.5~6的條件下易於繁殖,在半幹燥及幹燥狀態下生活力差。卵巢功能減退時,陰道黏膜厚度和糖原代謝受到影響時,有利於滴蟲的生存。
非特異性陰道炎:主要致病菌為鏈球菌、葡萄球菌、變形杆菌等。其致病因素有如下幾種:長期子宮出血、盆腔炎、流產、分娩後損傷、異物(子宮托、紗布或棉球遺留等)、腐蝕性藥物、身體抵抗力弱、子宮分泌物增多等。由於上述原因致使陰道正常狀態遭到破壞,為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創造了條件而引起陰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