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理衛生與保健
一、心理衛生與保健關係
1.女性健康心理標準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最快樂的適應情況。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種水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麵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麵能為本身帶來快樂。社會環境、個人心理的協調平衡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標準。
那麼,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呢?
(1)情緒穩定:心理健康首先得保持情緒上的穩定,要能抗拒一定的精神壓力,要學會自我宣泄法。當你正滿腹悲哀,或者是一腔怒火時,你又不得不去參加一個宴會或者是一個舞會,那麼你千萬要注意,不要將內心的苦悶、悲哀、憤怒流露在自己的臉上。
女性的性情往往較男性脆弱而易激動,因此,必須平時習慣地加以訓練、控製自己,以免偶然遇到意外的驚喜或慌張而讓人貽笑大方。
(2)正確認識自己:許多人都認為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莫過於自己本人了,這其實是錯誤的,好高騖遠或自暴自棄、灰心喪氣,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缺點、能力大小的表現。
(3)正視現實:順境和逆境乃人生旅途中的常事,能正確認識形勢,勇敢麵對勝利或失敗,不逃避、不迷戀、不超越。
(4)具有接受能力:具有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能力。
(5)具有社交能力:在當今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要做到不欺詐他人、尊己尊人、不卑不亢。
(6)具有獨立性:遇事自己動腦筋,辦事憑理智,既有獨立見解,又能傾聽別人意見,敢做敢當,不畏不懼。
(7)具有遠見性: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而放棄一些有長遠意義的目標。
(8)具有自控能力:使自己的意誌努力服從理智,自覺支配自己的欲望,這是心理健康的最高標誌。
來自內在的健康心理,可以使女性達到健康、活潑和樂觀的境界,體現出美好的氣質。
2.心理健康的表現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麵。健康,不僅在於沒有疾病,而且在於肉體、精神、社會各方麵的正常狀況。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維持健康、愉快的生活,一要軀體健康,二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支柱。大量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隻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適應環境,麵向未來,積極進取,自強不息,顯示出生命的價值。
信仰破滅、自卑、多疑、抑鬱、嫉妒、驕傲等都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現,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呢?
(1)健康的情緒:心理健康的人具有樂觀向上的精神;理智、穩定、愉快的情緒;開朗、豁達的心胸;遇事不斤斤計較,不為一點小事動肝火或鬱結於心。說話辦事理智冷靜,從不感情衝動、隨心所欲或急躁冒進。對生活和學習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很少為自己的形象不佳、才華難展、關係不和等而苦悶失望、怨天尤人。
(2)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者,總是樂於與他人交往,希望獲得真正的友誼和朋友。他們對師長、同事總是抱著信任、理解、關心、友愛的態度,樂於助人,能夠做到“己欲達先達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寬宏豁達,善於容忍他人的不足和過錯,在小事小非上,從不斤斤計較,吹毛求疵,以牙還牙;辦事重聲譽、講信用,從不口是心非;善於以誠相見,適宜地暴露、顯現自己,讓別人了解自己,從不偽裝、掩飾自己。能夠和各種人融洽相處,並能和少數人建立深厚的友誼。
(3)完整統一的人格:具有正確、穩定的人生觀和信念,並以此為中心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將自己的需要、願望、思想、目標與行為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統一的人格。如果願望背棄信念,私欲和良心衝突,行為和思想矛盾,主體自覺認識統一不了,就會導致人格分裂。
(4)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夠正確、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具有正確良好的自我觀念;既不自視清高、狂妄自大、責怪環境或盲目冒險,去幹力不能及的事,又不自輕自賤、妄自菲薄、退縮保守;自尊自信,對前途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上刻苦努力、積極進取、堅持不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並善於抓住機遇,敢於競爭。
(5)能與社會協調一致:對社會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深刻的認識力和理解力,因而能正確認識、了解社會並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為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要求相適應。不利令智昏,違反社會道德規範和法規約束,妄取強求,采取反社會的態度。
(6)善於適應環境:善於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和態度,使自己更好地適應環境。當現實與理想產生矛盾時,不悲觀失望、怨天尤人,而是深信環境在改進,命運之神就是自己。當自己不能改變現實時,便以理智的辦法改變自己對現實的態度。當不了將軍,可以當一個好戰士;當不了文豪,可以當一個像樣的業餘作者,從而使自己以堅定的追求、永恒的熱情,使人生的火炬常明,隻有保持這樣的健康心態,女性會真正成為一個真正健康的現代人。
3.從心理獲得保健
心理保健必須首先注意心理衛生。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條理、準則。心理活動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也是人的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應。人的心理現象是人的大腦機能的反應。
心理衛生是專門研究促進心理健康的科學,就是要求人們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
不健康心理與健康心理大相徑庭,是指人們不能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對某些事物不能正確地分析、認識和對待,當遇到與自己意願相悖或挫折困難時,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消極情緒,表現為苦悶、憂傷、怨恨,或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等不良反應,不良的心理致使大腦皮層的功能失常,並向大腦皮層所控製的各係統、各器官發出病理信號,引起不同的生理、生化反應,從而使各係統器官功能出現一係列病理改變。
開始可出現功能性變化,如果不良刺激達到一定強度,並且持久、反複作用於某一個人,將會由原來功能性障礙逐漸演變為器質性疾病,也稱為心身疾病。現在大家比較了解的心身疾病有: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緊張性頭痛、鼻炎、神經性皮炎等。嚴重精神創傷會引發神經官能症、癌症、甲亢等。
因此,對不健康心理,要盡早轉化、調整,使其轉變為健康的心理。人們對外界的不良刺激,要運用自己的意念、思想去檢查情緒上的不良反應,進行自我調整,使心靜神寧。
4.從心理衛生獲得保健
人體的健康不僅是指軀體生理上的正常,而且還應當有正常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國的傳統教育自古以來都倡導培養“體魄健全”的人,這裏說“體”,就是指人的軀體或體格,“魄”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或強壯的體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同樣也是重要的。總之,隻有體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個人要達到“健康”的要求,單純講求生理衛生是不行的,還要講求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應該注意以下衛生:
(1)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正確的認識,以便作正常的有效的反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幻想、不逃避,麵對現實,以切實積極的方法給以處理,在一定情況下采取心理防衛措施以緩衝矛盾,取得轉機。
(2)自知、自愛: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夠正確地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輕視,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退縮、畏懼,又不自命不凡,悅納自己、愛惜保護自己,重視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譽和形象。自愛包括自尊、自信、自製。
(3)良好的人際關係:正常的心理應該有朋友來往,樂於助人,也能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在和別人相處時持善意、熱情、誠懇、寬容的態度。因此,能夠與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
(4)積極勞動:人的大腦和各器官是在勞動中發展的,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充分地發展也必須通過勞動實踐。感知覺剝奪、智能及肢體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個心理能力都會明顯降低。隻有在勞動中通過才能的運用才能使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使人增強自信心和體驗到生活的意義。勞動不但可以加強個體與現實的聯係,而且也可以使人擺脫過分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憂慮。
5.從精神因素獲得保健
精神因素和疾病有密切聯係,當人的情緒受到打擊時,血和尿裏的某些激素含量就會發生變化。受了侮辱而不能發泄的很多人會患十二指腸潰瘍;當人感到被人欺侮、失望,而又不敢公開提出抗議時,胃液就會替他“抗議”,甚至在胃或小腸壁上腐蝕出一個洞。
情緒上的壓力會使身體失去平衡而處於不正常狀態,長期、高度的緊張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態,如果精神受刺激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以致造成過度興奮或抑製,就可能引起人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五髒六腑功能紊亂而發病。
使人體處於緊張狀態的因素為“致緊因素”,它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當人激動時,腎上腺向血管釋放出緊急的額外激素,它和自主神經協同,使呼吸加深、加快;心搏加快、加強;外周血管擴張;臉色變白,出汗、口幹,甚至全身顫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最高,直到現在人們才清楚,它隻不過是產生於神經係統的生理並發症的悲慘結局。
6.從友誼獲得保健
吸煙、酗酒、飲食不當不利於健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人們思想感情上緊密聯係和相互支持可以促使身體健康、精神飽滿。
有知心朋友可以訴說心事的人,一般不容易沮喪。
一個人遇到不順心的事,如在戀愛中遭到挫折、近親好友去世、生活中發生重大的變故、工作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好朋友的幫助可以起到良藥的作用。
交知心朋友並沒有什麼捷徑和訣竅,但需要時間和努力,彼此互謙互諒,在接觸中加深了解,如果有了心事不願找人談,有意躲避別人的幫助,不願意接近別人,那就應該尋找原因。孤僻和友誼是互相矛盾的。
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和養成習慣,其中對友情的重視、對友誼與健康的關係要不斷提高認識,要多交幾個知心朋友,並保持長久的友誼,以促進健康和長壽。
7.情緒健康的標誌
情緒健康的女性,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承認自己的行動要對別人負責,在社會中能起一定的作用。
(2)自我信任,能獨立地解決問題,創造新的工作方法。
(3)能成功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緊張狀態,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對健康和幸福有益的事情。
(4)能現實地看待別人,而不是被過去的經驗所約束。懂得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係,相信自己,也尊重別人。
(5)能按照社會的要求去行動。
(6)能擺脫偏見。
(7)獨自一人時,不會感到很孤獨。
(8)能不斷地從生活環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9)能經常從別人身上學習良好的東西,能禮貌待人、尊敬有特長的人。
(10)能區分目的與手段,能有效地尋找達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11)有一種善意的幽默感。不譏笑別人的不幸,也不會通過傷害別人而引起人們的發笑。
(12)所體驗到的情感是合適的。
(13)能麵對現實和接受現實,感到許多社交和業餘消遣是值得花時間的。
(14)有能力去接受別人的愛,也能給別人愛。
(15)情緒是穩定的。
反之,女性如果經常不能處好與同齡人的關係,在正常的情況下表現出不令人喜歡的行為,或是總感到不幸福、內疚或受壓抑,過分地聽信別人,自卑和情感分散,則往往被人們看作是情緒失調的表現。
8.女性的病態人格
由於人的生活環境各不相同,在人格的成長上由此產生差異。以下是幾種女性常見的病態人格。
(1)孤獨型人格:持有這種病態人格的女性通常表現為:內向、孤獨、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尤其回避繁華的群體環境,喜歡離群索居,自行其事,獨來獨往,情感反應冷淡,盡量避免與人產生親密的關係,缺乏熱情和激情,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對表揚和批評也處於無動於衷的超然態度。孤獨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活動並不一定低於常人,其中少數人可能智力超群,畢生沉醉某一專業。
(2)自戀型人格:自戀型人格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別人的意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持這種人格的女性常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觀注;堅持她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幻想;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持有這種人格的女性還渴望持久的關注和讚美;缺乏同情心,有很強的嫉妒心。
(3)固執型人格:持有此性格的女性,其特征為做事謹慎,過分墨守成規,缺少隨機應變,其優點為責任心強,謹慎小心,善用理智,但常常太顧慮小事,而忽略了大事。有時因顧慮太多,且怕犯錯誤,常難於作出決定。
(4)表演型人格:持這種性格的女性,其特點為表現戲劇化,善變,做作,喜歡吸引他人的注意和關心,且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喜歡生活中有變化及有興奮的事情發生。這樣的女人常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很強,需要別人支持,喜歡挑逗別人,誘惑異性,或玩弄威脅別人。表麵上看,她們很容易與人接觸,並很快熟悉,可是很難進一步交往。
(5)妄想型人格:具有這種病態人格的女性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又很自卑。總是過高地要求別人,從來不承認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麵性大。
(6)循環型人格:持這種人格的女性,情緒興奮時表現興奮高漲,活躍樂觀,有發自內心的欣喜和滿足感。此時雄心大增,精神振奮,非常自負,自我評價很高,社會活動能力很強,有誇大的認知傾向。同時還表現出性格急躁,不遂心時容易激動發怒,思想行為缺乏專一性和持久性,情感不深刻,容易感到疲憊,被動不穩定。情緒低時,則表現憂鬱低下,對任何事情缺乏興趣,精力和體力不足,悲觀沮喪,少言寡語,懶於做事,遇事感到困難重重,一愁莫展。
(7)攻擊型人格:持此人格的女性,情緒易躁易怒,存在無法自控的衝動和驅動力;性格上表現出向外攻擊,魯莽和盲性特征;行動反複無常,有時有計劃,有時無計劃。行動之前有強烈的緊張感,行動之後體驗到愉快、滿足或放鬆感,無真正的悔恨、自責或罪惡感,還容易產生不良行為和犯罪傾向。
9.心理缺陷的糾正方法
心理缺陷是心理上有不健康的表現,在對己、對人、對社會失於常態,適應社會和處理人際關係能力低下,但又未達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形形色色的表現。
心理缺陷者由於不能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所以常造成無法適應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緊張、精神效能降低、事業不能成功等結果。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及時糾正,將不但損人而且害己。在長期的精神壓力和情緒壓抑下最終可能誘發多種軀體和心理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心理缺陷者對子女成長和教育的影響極為不利。在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人群中,50%~60%的父母也是有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的。
女性如果發現自己是一個心理缺陷者,可嚐試通過下列途徑糾正心理缺陷。
(1)要對心理缺陷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預防和糾正心理缺陷,首要的是識別和認識它。隻有正確認識了心理缺陷,才能做到正確對待它,采取切實有效的針對性治療方法,從而找回健康。
(2)由於性格缺陷是心理缺陷的主導部分,糾正性格缺陷是糾正心理缺陷的主要任務。性格缺陷有好多種類型。
①無力性格:精力體力不足,對客觀事物缺乏熱情,容易對精神刺激和心身矛盾產生“心理過敏反應”,誘發心理疾病。
②不適應性格:情緒不穩定,判斷力差,對社會環境和人際關係不適應,對精神壓力抵抗力差。
③分裂性格:性格孤獨,內向,不合群,怕羞,回避與他人交往接觸,情感冷淡或淡漠。
④強迫性格:追求自我安慰,易拘泥於小事而不放鬆,遇事猶豫不決,要求十全十美。
⑤癔症性格:性格不成熟,自我為中心,熱情有餘,穩定不足,情感帶戲劇性色彩,暗示性強。
⑥偏執性格:敏感多疑,易嫉妒,易鬧矛盾,常責備他人。
⑦爆發性格:易怒、易激動、細小的刺激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上述7種類型,基本上概括了各種性格缺陷的現象。掌握了這些類型,可以幫助女性了解識別有無心理缺陷,而且可以有針對性的采取糾正措施。
(3)為了堅定糾正心理缺陷的信心,有必要了解性格的特點。
①性格的獨特性: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他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性格絕對相同。即使是同卵雙生子甚至連體嬰兒長大成人,也是具有自己性格的獨特性的。
②個性的相對穩定性:人們隻有從這種相對穩定的性格中來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才能實事求是地評價一個人。
③個性的傾向性:人在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之中,必定對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持一定的態度,有一定的看法,驅使其表現出某種行為。
④性格的可塑性:人的性格形成,先天遺傳素質是前提和基礎,但其發展和結果取決於後天的教育、培養、社會環境的影響和自我鍛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糾正性格缺陷的理論依據。
(4)基於以上認識,提出以下預防和糾正性格缺陷的方法:
①加強心理防護功能,培養自我調節的能力。培養活潑開朗、興趣廣泛、善於交往的性格。
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人生目標和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塑造健全性格的基礎。
③正確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這是培養性格的重要條件。
④適當的體育運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進行積極地娛樂性的休息。
⑤增強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麵,具有安全感的人,心情愉快,常言說:“心底無私一身輕。”如果多參加社會活動,多做有益於人民的事,就會增強安全感。
⑥必要時進行心理治療和心理訓練。
這些方法最好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隻要大家都來關心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和糾正心理缺陷,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的發生。這樣就可以使心理保持完整的健康狀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維護心身的協調穩定,從而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融洽人際關係,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10.現代社會與抑鬱症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相互之間的競爭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交往,很容易引起人們心情低落導致不同的身心疾病。
心情低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幾乎所有人都體驗過沮喪、憂鬱的心情,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過份的憂鬱可能嚴重到構成一種需要治療的障礙——抑鬱症。抑鬱症屬於心境障礙,主要表現就是心情低落,並由此引起生活中其他活動的減少,如社交被動、進取心減退、生活疏懶等。抑鬱症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危害,甚至還會引發自殺現象的出現。此症還會引起物質濫用,特別是煙草濫用和酒精濫用,由於心情鬱悶,無法解脫,抑鬱者往往求助於具有輕度欣快和麻醉作用的香煙和酒精,因此很容易染上吸煙和酗酒的惡習,此病男性患者較多,但女性患者近年有增加趨勢。
對抑鬱症的原因,目前有2種看法:一是認為抑鬱症是社會病,即是由於現代社會生活緊張、競爭激烈,人們鬱積的苦悶心情無法得到疏泄所引起的,因而是一種社會過程,治療抑鬱症需要改變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抑鬱症是一種生物學現象,抑鬱心情可能是由於大腦中調控情緒反應的某種機製出了問題,這一觀點得到了一些實驗結果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上述兩大學派事實上代表了精神衛生領域中關於病因學問題由來已久的兩種觀點,即社會心理學和生物醫學觀點,人類精神方麵的疾病幾乎都可以用這兩種觀點來加以解釋。
人類是有思想、有理智、有情感的高級動物。人的情感也會發生問題,也會出故障。這種故障就是情感障礙,國際疾病分類將之稱為“心境障礙”。在我國,傳統上習慣稱為“情感性精神疾病”。情感障礙中最重要的疾病就是抑鬱症。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世界有5億人正患著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有l個人有精神疾病。其中,約有l億5千萬人正患著情感性疾病,其患病率為3%。因此,情感性疾病特別是抑鬱症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是精神衛生界研究和服務的重點。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抑鬱症還將繼續增加,估計在20年後,將占疾病總負擔10%左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抑鬱症將是跨世紀的挑戰。
同時,抑鬱症又是現代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極好範例。遺傳、生化、神經生理、神經內分泌、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心理防禦、社會支持等,都在其發病機製中起著一定作用。
抑鬱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不少新型的抗抑鬱藥相繼問世,例如選擇性5羥色胺回收抑製劑,其療效肯定,副反應少,很受患者歡迎。在非藥物治療方麵,心理治療也有相當的發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二、心理衛生與保健知識
1.心理健康能促進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1)壓抑情緒容易生癌:許多癌症患者在患癌之前有過重大的精神打擊,可以說明“壓抑的情緒容易生癌”。幾乎所有病的病因都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因素,比如,長期情緒壓抑、家庭不和等等。
(2)急性子易患高血壓和心髒病:急性子是A型性格的突出特點。這種類型的人爭強好勝,情緒急躁易怒,工作、學習生活長期處於緊張之中,因而易患高血壓和心髒病。緊張、抑鬱、煩惱等不良情緒會促使各種疾病發生。緊張、煩惱、焦慮、壓抑的不良情緒,使人體內的免疫器官如胸腺、脾、淋巴結的重量顯著減輕,從而導致全身的防疫能力降低,疾病趁虛而入。
(3)良好的情緒可以防病:情緒能致病,也可以防病。良好的情緒是維持人的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有85%的疾病患者可以通過自身機能調節而獲得痊愈。“樂以忘憂”,“笑一笑十年少”,都是講愉快情緒的衛生保健作用。一個人處於情緒舒暢愉快的狀態下,其大腦功能是完善的。完善的大腦功能,有利於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的調節,促進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消化係統發揮正常效能,協調平衡、延緩重要髒器的病變過程,避免或減少動脈硬化和其他惡性疾病的發生。為了身心健康,應該注意培養自己樂觀主義精神,及時克服情緒、情感上的各種困擾和危機。
2.心理老化的表現
女性如果感覺自身有下列心理表現,就要警覺自己的心理是否老化。
(1)自感辦事效率明顯降低了。
(2)覺得家人及周圍的人都在和自己過不去,而想超然於眾人之外。
(3)常常沉緬於對往事的回憶之中,並感到不安。
(4)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視而不見,反應冷淡。
(5)常找不到自己放置的東西,要費很大勁才能找到,記憶力明顯不如以前了。
(6)認定自己屬於時代的落伍者。
(7)嘮叨起來沒個完,而且沒有心思聽別人講話。
(8)對需要付出較多腦力的工作,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9)常常曲解別人的好心勸告,聽不進別人的任何意見。
(10)已經沒有任何創新的企圖了,而且經常感到空虛乏味。
(11)經常白天也需要較多的睡眠,而且要靠喝濃茶提精神。
(12)越來越變得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13)常找借口逃避與陌生人接觸。
(14)平日裏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自己為中心進行的。
(15)漸漸對那些沒有用途與價值的東西產生興趣。
(16)當麵臨突發事件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無措。
(17)對生活中的繁雜之事感到厭煩甚至懼怕。
(18)當生活稍不如意時,常常會怨天尤人。
(19)做某一件事時總是一拖再拖。
(20)常不厭其煩地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全然不顧人家願不願意聽。
(21)漸漸變得感情用事,言行中的理智成分越來越少。
3.心理疾病的症狀
如果精神活動發生了病理性障礙而不能正常進行,就說明人有心理疾病。女性由於性格方麵的原因,是最易患上心理疾病的。心理疾病比較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種:
(1)錯覺:這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歪曲的感覺,就是把客觀外界存在著的某種事物,感知為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種事物。錯覺一旦產生,病人自己不能察覺、不能認識,更不能加以糾正,而且嚴重影響病人的行為。
(2)幻覺:這是一種沒有現實刺激物作用於相應的感受器官,而出現的一種虛幻的感知和體驗,就是外界環境並不存在某種事物,而主體卻堅持認為感知到該事物的存在,因而是一種無中生有的虛假、空幻的感知覺。幻覺有幻聽、幻視、幻味、幻嗅、幻觸等。病人可能完全受幻覺所吸引,被幻覺命令所支配,出現種種反常的行動。
(3)妄想:這是一種毫無事實根據但是病人卻堅定不移的病態想法,它是一種歪曲的信念、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包括疑病妄想、關係妄想、鍾情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病人對周圍事物疑心重重,或者誇大自己的能力、地位和財產,盡管這種想法極端荒唐無稽,完全沒有事實根據,但是病人卻堅信不移。無論旁人怎樣解釋,甚至把無可辯駁的事實擺在他麵前,也絲毫不能動搖或糾正他的錯誤信念和想法,認為已經沒有希望再活下去了。
(4)興奮:這是指病人情緒激動,活動增多,煩躁不安,說話時喋喋不休,騷動不安,有時會衝動起來,出現傷人毀物的破壞性行為。
(5)憂鬱:這是指病人情緒低沉,精神沮喪,整天愁眉苦臉,唉聲歎氣,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絲毫不感興趣。這樣的病人有自責自罪的想法,悲觀絕望,甚至會有自殺的念頭和行為。
(6)木僵:病人幾乎靜止不動,不說話也不動彈,不吃不喝,經常保持一種固定姿勢,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對外界刺激反應遲純或毫無反應,即使有人在他耳邊敲鑼打鼓,也無動於衷,就像“木頭人”一樣。
(7)癡呆:這是慢性腦損傷的症狀。病人的智力、記憶力明顯減退,喪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斷力和計算能力等。
4.心理治療的方法
心理治療(又稱精神治療)是指以一定理論(如心理學、精神醫學、社會學等有關學科理論)體係為指導,通過一係列的方法,達到減輕乃至消除心理障礙和疾病帶來的痛苦。簡言之,心理治療就是用“心靈”的鑰匙去醫治人們的“心病”。分為一般心理治療和特殊心理治療。
(1)一般心理治療:最常用的方法是解釋和指導。即以心理學的原理向病人說明所患疾病的因由、性質、演變規律、處理方案及預防,從而解除其顧慮,指導其如何減輕或緩解緊張、焦急情緒。
心理治療本身含有教育治療的意義。某些心理性疾病是由於患者無知或偏見和錯誤而引起。由於認識上的偏見和錯誤,過分恐懼或內疚,久而久之可能導致神經症。對此應及時幫助、教育其提高認識,消除顧慮,建立良好習慣,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工作等有意義的活動中去,就會不藥而愈。對於受到委屈,內心苦悶痛楚難言者,應以同情、諒解的態度傾聽他們訴說心理上的壓抑、怨氣以及內心難言的隱情,並恰當適時地給予勸慰、疏導和積極評價。有時鼓勵他們把滿腹壓抑之情全部傾述出來,病情就會大有好轉,就是痛哭一場,也是有利於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防禦方式,女性患者最適於用此法醫療心理疾病。
(2)特殊心理治療:特殊心理治療的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行為療法:這一療法是把各種心理病態和軀體症狀看作是異常行為,通過學習調整和改造它們,建立新的健康行為,所以行為療法又稱做行為改造或行為矯正療法。它的指導思想是使人具有自我調整和自我控製的能力。行為療法包括下列幾個過程:了解病人病態行為產生的原因、確定病人的主要病態行為和治療目標、記錄病人病態行為的嚴重程度和出現頻率,列出治療基線,作為治療的對照;向病人解釋清楚心理治療的方法、意義及所要達到的目的,建立其治愈信念,使之主動配合治療;根據行為改變的情況,有進步時,則給予強化,如表揚鼓勵和物質獎勵,以增進療效;無進步或退步時,則給予批評、撤銷獎勵等,促進改變病人行為。這樣循序漸進,依次遞增。
②催眠與暗示療法:催眠與暗示是相互關聯、互為滲透、交叉作用的。如在催眠狀態下,有利於進行暗示,暗示性高的情況下也有助於被試者進入催眠狀態。
③生物反饋療法:將被測試者體內某些自己意識不到的、看不見的生理變化和內髒活動情況(如血壓、體溫、心跳、胃腸蠕動、生物電變化等),通過電子儀器監測係統,以聲、光指針、數據等信號直接、連續地顯示給病人,這些信號稱為反饋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指導病人下意識地調節和自我控製,使之達到理想的水平。這種方法稱為生物反饋療法。它常應用於治療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癲癇、功能性障礙、口吃、焦慮症、恐怖症、心身疾病等。
④音樂療法:音樂能通過人們的心理作用影響人們的心身功能協調和行為變化。音樂對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的治療價值,早已被實踐所肯定。音樂能夠振奮人的情緒,消除煩惱和不安,使之平靜,引起鬆弛、愉快和舒適的感覺,改善植物神經功能和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從而更好地協調各器官的正常活動,利於健康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⑤藝術療法:病人參加某些藝術活動,以達到治療目的。藝術活動本身具有自己的魅力,可緩解或消除內心衝突,調節個人與外界的矛盾。藝術活動通常有繪畫、書法、雕刻等,也可以根據病人的不同特點組織一些舞蹈、戲劇、音樂、詩歌、攝影、錄像等活動。藝術治療可適用於老、中、青年、兒童等不同年齡病人。療養院或康複醫療機構、精神病院中的文娛治療都含有藝術治療的性質。
⑥森田療法:針對有的患者常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命安全和精神安寧擔憂,越是過分擔憂“症狀”則越重,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患者要陶冶情操、改變疑病素質,消除惡性循環。病人對自己的“症狀”要不以為然,讓自己習慣。這樣便會解決主客觀的矛盾,改變惡性循環,症狀隨之消失或減輕。
5.保持適度緊張有益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積極的生活方式可激發人的適應機能和遏製疾病的能力。所謂積極的生活方式,就是保持一定緊張程度的工作與生活。這樣,可充分調動肌體的潛在能力,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有力,心髒排出的血量增加,使各器官組織得到充分供血和供氧,從而使全身的生理機能得到改善,抗病能力增強。醫學專家認為,體力上的必要緊張,手腳勤快,肌肉活動增多,可使新陳代謝旺盛,對健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腦力上的必要緊張,可給腦細胞以良好的刺激,防止腦的早衰。有些女性工作、上班時身體還十分健康,而離退休後便感到無所適從,渾身不適,甚至經常患病,這都與生活中失去了適度的緊張有關。因此,為了身心健康,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保持適度的緊張,不宜過於空閑。
6.緊張過度有害健康
適度的緊張有益健康,但若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就會損害健康,發生麵部皮膚程度不同的發紫、發灰、發黑,易出現幹燥、萎縮、起皺、疏鬆、枯黃、失去光澤等現象,還會導致皮膚抵抗力降低,容易被病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還容易發生皮炎或濕疹。經常緊張會引起食欲退減,頭發容易變細、變硬,容易折斷,脫落及早生白發,還會導致指甲生長緩慢,變得脆弱、變形,容易折斷。長期的緊張狀態對全身健康亦會造成危害,包括許多慢性疼痛性綜合征、肥胖、哮喘、糖尿病、消化道功能紊亂、傳染病、精神異常、皮膚潰瘍、功能性頭痛、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變態反應等。所以,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要學會放鬆,學會休息,避免精力過分消耗,自覺地消除精神過度緊張,才於身心健康有利。
7.生悶氣危害多
女性常常好生悶氣,殊不知,生悶氣對身體有一定的危害。科學研究發現,生悶氣對身體健康有如下危害:
(1)可引起氣促、胸悶、肺膨脹、氣逆咳嗽和哮喘等病症。
(2)容易造成肝鬱不適,肝氣不順,肝膽不和。
(3)氣滿填胸後會不饑不渴,氣滯於胃,使消化係統停止蠕動。
(4)久滯之氣不能排出體外,侵入心髒,可導致心跳加快。
(5)氣擾神經會造成失眠。
(6)逆氣衝擊腎髒,會導致腎衰、腰膝無力。
(7)生悶氣可引起尿急尿頻。
(8)生悶氣還會引起甲狀腺機能亢進。
(9)可引起氣喘、腫脹和神經性皮炎。
8.精神舒暢可防癌
現代醫學研究資料表明,癌症易在受挫折而無法擺脫困境、情緒沮喪的人中發生。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查清癌症性格的基礎上,為解除精神因素對癌症的影響,特提出3條建議:
(1)對不幸發生的事情,應持正確態度,不要過於憂傷。
(2)及早察覺過度緊張和壓力的跡象,自覺改變生活方式,加以解除。
(3)如果你性格內向、深沉,要積極主動與別人談心,不要孤立自己。
女性朋友要謹記,始終保持精神舒暢愉快,維持情緒的穩定,活得輕鬆一些,灑脫一些,才能健康長壽。
9.性情暴躁者易得近視
性情暴躁、性急好怒的人容易得近視。這是因為,人在情緒暴躁時,頭部必然充血、鬱血,臉紅脖子粗,從而使眼球受壓,血液循環不暢,久而久之就易近視。
10.警惕獨身綜合征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女性對婚姻產生了逆反心理,因而選擇了無拘無束的獨身生活。麵對這一現象,醫學家發出警告:獨身生活不利健康,容易導致各種疾病發生,故稱“獨身綜合症”,並呼籲獨身者努力把自己融進群體。
“獨身綜合症”首先表現在獨身者易受孤獨寂寞的不良情緒折磨,內心深處的感情得不到交流,常常處於情緒紊亂的狀態,使心理失衡,並使機體免疫係統受到影響而使疾病發生。其次,獨身者因為沒有組織家庭,容易變得孤僻、執拗、自私,生活上鬱鬱寡歡,性格變態,影響壽命。
鑒於種種不良影響,獨身者應加強自身心理衛生保健,爭取和親友一起,積極參加社交,做好心理調適,恢複自己心理平衡。
11.克服懷疑綜合征
由於多種原因導致,女性常較男性多疑,一個人多疑,對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多疑會對工作、學習、社交、戀愛、婚姻等帶來很多障礙,並產生痛苦和煩惱。多疑者往往戴著“有色眼鏡”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這就很難與周圍環境相適應,也不易與人相處。因此,鬱鬱寡歡,終日處於焦慮之中,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把這類疾病統稱為“懷疑綜合征”。
克服懷疑綜合征,要到下麵3點:
(1)要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增強對事物的分辨和認識能力。同時還要加強意誌鍛煉,正確對待自己的周圍的事物,以認識自己性格的弱點,克服思維的片麵性。
(2)日常生活要安排得充實而豐富,使自己無暇再去疑神疑鬼,以保持積極、良好的心境。
(3)走出狹小的生活圈,學會社交,樂於交際,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心胸也就寬闊了。
12.失戀的心理衛生
美好的愛情,可以奏出人生最動人的樂章,它能喚起女性對生活最熾熱的愛,相反,失戀卻是一件令人十分痛苦的事可令女性喪失對生活美好的追求,要做到失戀、不失望,講究失戀的心理衛生,失戀的心理衛生主要有5方麵:
(1)失戀不失誌:失戀後決不萎靡不振,失去對事業追求的誌向和信心。人生的意義包羅萬象、蘊含豐富,除了愛情,還有很多事值得我們注入熱情,把精力放在事業上,可以衝淡失戀的痛苦。
(2)失戀不失德:不要因失戀的痛苦和憤怒去做過激的蠢事。它是愚昧無知的表現,不但不是解除痛苦的良藥,更會造成違反道德人性、觸犯刑律的結局,失戀後,與對方的愛情可以逝去不返,但友誼還不能拋棄。
(3)失戀後要樂觀豁達:振奮精神,把眼光投向未來,而不死死盯住眼前的愛情挫折。當然,冷靜地分析一下過去失戀的原因,吸取一些教訓,有助於心情的開朗。
(4)善於排除痛苦:會運用旅遊、散步、聽音樂、看書、寫作、運動、與人傾談、更勤奮地工作等辦法來分散注意力,自我解脫。
(5)不要放棄對愛情的新追求:失戀後就想獨身一輩子,這是不現實的。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應該繼續去叩響愛情的大門。
13.精神寄托的方法
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具有圓滿的精神寄托。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精神寄托和追求應包括8個方麵:
(1)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對待自己的基本態度。
(2)自尊自重,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實美好。
(3)社會交往,希望自己能保持良好的社會交往。
(4)親密忠誠的關係,是追求的美好目標之一。
(5)獨立自主,希望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生活中有自己的獨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
(6)安靜的生活環境,以便平穩、祥和地度過一生。
(7)內在精神生活,以自己一生業績而感到自豪。
(8)愛撫和關懷,以便感受社會的溫暖。
女性多數富於感情,為自己尋找一個精神寄托可以使自己免於成為感情的俘虜。
14.自我寬容的方法
所謂自我寬容,就是對自己真實、不加粉飾的自我形象的真誠接受。在現實生活中,女性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到自我寬容也是重要的。
(1)不嫌棄自己:不會嫌棄自己的人,對別人的褒貶好惡也就比較淡然,而自我嫌棄心理特別重的人,對他人也就非必憎愛了。在人際關係中如果大家都自我嫌棄,關係一定搞不好,如果對自己的性格急躁不以為然,能夠自我寬容,那麼對同樣是性格急躁的朋友也能夠寬容。
(2)心底無私天地寬:如果遭到別人誹謗,受了委屈,胸襟也要寬闊。或者為了完成一件事,生怕人家說閑話,說你是想出風頭、想獎勵,也不要退縮不前,隻要心底無私,幹起事來便可無畏,不患得患失,始終保持樂觀舒暢,精神上便可得到自慰。
(3)能夠寬厚待人:寬厚是指大事嚴、小事寬,寬厚是處事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能為一點小事吵吵鬧鬧,也不能為蠅頭小利來斤斤計較,應用溫和的態度與他們討論,求同存異,不壓服,不發脾氣。
(4)不自尋煩惱:有些煩惱是自己尋出來的,俗話說:“自作自受”,不要為一些小事而大動肝火。“塞翁失馬,安知禍福”,凡事都有兩重性,既有好的一麵,又有壞的一麵,因禍得福、樂極生悲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事,因此對一些生活瑣事不要過分認真,有時一個人躲在角落裏生悶氣,家裏人莫明其妙,不知氣因何而起。
15.傾訴心理保健法
憂鬱是人類健康的大敵,有些女性在特殊時期容易神經衰弱、內分泌紊亂(如月經失調等)、發生高血壓及心血管等疾病。同時可大大降低人體的免疫力,招致癌症等。而放聲傾訴,正是這一係列疾病的良好預防藥。
離退休後的老年女性脾氣可能變得怪一些,有些事容易疑心,在家庭中可能為一點小事而悶悶不樂,有時因為子女工作煩忙,一時在生活上或飲食上照顧不周,或有所疏忽,老人便不開心,有時子女尚未察覺,情況繼續存在,而使矛盾日益加深,或在“發揮餘熱”時安排工作不理想,或人際關係上緊張,或遭受委曲、誹謗。遇到這樣情況,不要老是放在自己心裏,可以找自己親近貼心的子女談談自己生活上的需求,或與知心朋友談談自己心中的不悅之由,這樣“竹桶倒豆”,把放在肚子裏的話全部說出來,自己如釋重負,心中會痛快些,會得到他人的安慰,幫助解除思想上不愉快和想不通的問題。情有千千結,解除思想上的疙瘩,也算解除一個結,“把苦悶講給朋友聽,一個苦悶就會變成半個”,這句話很有心理意義。
總之,當遇到麻煩和不順心的事,不可憂鬱壓抑,把心事深埋在心底,而應將這些煩惱向值得信賴、頭腦冷靜的人傾訴,甚至可自言自語。傾聽的人應熱情誠懇,循循善誘。
16.音樂益於身心健康
優美的音樂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女性在工作或勞動之餘,聽聽音樂,可以消除疲勞。音樂是感情的、心靈的語言,它表現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喜、怒、哀、樂、憂、思、怨。當親朋好友相聚時,高歌一曲,或輕歌曼舞,可以使人們暫時忘記一切愁思煩惱和哀怨悲憤。通過欣賞音樂,還能起到調節人的植物神經的作用,使大腦得到休息和保養;對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和內分泌係統,通過自我調適,產生有益的影響。如:當你失眠,或助小兒入睡時,可以聽莫紮特的《搖籃曲》、舒伯特的《搖籃歌》;當你心情煩躁、思慮過度,需要安靜時,可以聽汪六才、敦頌的《烏蘇裏船歌》。音樂對人體還有鎮痛、降壓、推遲大腦衰老等保健和醫療的作用。
17.強烈刺激音樂有害健康
優美的音樂能陶冶情操、治療疾病、延年益壽,但是強音響、快節奏、高刺激的音樂,對健康有害。美國專家調查發現,瘋狂的音響和節奏能破壞人的心髒和血管正常運動節律,使心髒受到損害,我國的耳科學家指出,整天播放強音響、快節奏、高刺激的音樂會造成感間性耳聾。據測定,搖滾樂的音量為90~110分貝,迪期科樂為104~114分貝,交響樂一般在80分貝左右。國際噪聲致聾標準為90分貝。所以,專家建議,最好少聽或不聽使用打擊樂器較多的樂曲,家裏的家電設備的音量更不要開得太大,孕婦特別要注意這點。
三、心理衛生的保健方法
1.心理挫折的調節
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不順心的事發生,而此時,悲傷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把這種挫折化為向上的動力才是上上之策,女性相對來說,心理抗挫折能力較弱,因此,更應該學會心理挫折的調節。
(1)慢慢學會自製及接受痛苦的事實,在遇到意外的不幸時,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並逐漸接受這已不可挽回的事實。要采取多種方法化解內心的痛苦。不要自暴自棄,多想想那些能幫助你度過困境的人或事。
(2)將內心痛苦的感覺說出來,盡情發泄:說出內心的痛苦,會使壓抑的情緒得以宣泄,人也就漸漸恢複正常,這一點對女性來說更為有效。激動時甚至可以泣不成聲。
隻要痛苦的情緒漸漸消除,就能夠解決問題,並勇敢地麵對困境後的新環境。
(3)緬懷過去,化悲憤為力量:這項工作的困難在於,往往必須從死亡或其他重大變故中站起來,有時會迫使你做出很困難的決定或采取極不容易的行動。
(4)肯定自己的信心,以便找到生命的新義:身心上的重大傷害,伴隨著的常是生命成長的機會。這樣的變故通常會粉碎看似堅強的假象,暴露出生命的微不足道,及認清一向被奉為生活最高目標的事業、名利、權利、健康、財富等那些非生命全質的東西。
女性不能因生活有陰暗麵而否定生活美好,畢竟美好是生活的主流。
(5)與別人分享共度難關的經驗:吸收別人的經驗與教訓。當你與別人分享慘痛經驗時,你除了幫助別人之外,也同時治療了自己的創傷。
2.心理失衡的調節
引起女性心理失衡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有很多因素,如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等,這些都會使女性走進失落的世界。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不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女性必須設法擺脫心理失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人的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是人類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2)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能令生活更加充實,從而改善人的情緒和抑鬱心理,同時還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活更有意義。
(3)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可以想想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打拚的事業,在工作中遇到的酸、甜、苦、辣之事;再者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好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心靈的撼動;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為子孫後代造福。最好要有一門愛好,無論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