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嬰兒期保健與預防1(1 / 3)

第一章、嬰兒期保健與預防1

一、係統保健措施

1定時體檢

一次健康檢查的結果隻能作為小兒生長發育的一個剖麵反映小兒當時的健康狀況,即使當時體重和身長的數字稍低,也不能就此認為孩子發育遲緩、營養不好或有其他問題。隻有通過定期多次的連續檢查,對檢查結果進行前後對比,才可以看出小兒生長發育和其他健康狀況的動態變化,才能對小兒的健康狀況作出較準確的評估。

定期健康檢查的檢查次數和時間一般是:1歲以內查4次,分別在生後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1~3歲,每半年檢查1次;3~7歲,每1年檢查1次。如有問題,應根據醫生要求增加檢查次數。通常,在孩子生後3個月內,就應帶孩子到當地的兒童保健部門進行健康檢查,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檔案。

健康檢查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麵:詢問小兒的生活、飲食、大小便、睡眠、戶外活動、疾病等一般情況;測量體重。身長、頭圍等並進行評價;全身體格檢查;必要的化驗檢查(如檢查血色素)和特殊檢查(如智力檢查)等;根據檢查結果向家長進行科學育兒指導和宣教,如如何進行母乳喂養、如何添加輔食、如何進行疾病預防等。

2健康檢查知識

為了解嬰兒生長發育情況,為了早期發現尚未被家長注意到的各種異常情況,並及時予以處理,嬰兒出生後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一般1歲以內嬰兒應該接受3~4次健康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測量體重、身長

體重是反映嬰兒近期營養狀況的敏感指標,每次檢查都應測量體重。半年或一年測量1次身高。

全身係統檢查

及早發現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的早期體征,及時予以治療。

檢測末梢血紅蛋白含量

協助診斷有無貧血,確定貧血的程度。一般1年檢測1次。如果在體檢中懷疑嬰兒貧血,可隨時檢測嬰兒的血紅蛋白含量。

健康谘詢

利用每次體檢的機會,保健醫生可以了解家長在喂養、護理嬰兒方麵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家長可以通過向醫生谘詢,學到科學育兒知識,於何時添加輔食,何時斷奶,怎樣在喂養過程中開展早期教育等。

通過定期健康檢查,既使家長獲得了科學育兒知識,也提高了家長對嬰兒的自我保健意識。家長能自覺地與醫生配合,早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使嬰兒得到及時治療,對促進嬰兒身心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3觀察健康

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有些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可以說大多數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它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嬰兒入睡後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再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征象,這便是患了佝僂病。

若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幹澀,麵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嬰兒正常脈搏是110次/分),便預示即將發燒。

若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這時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

若睡覺時四肢抖動,則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過,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則是正常反應;相反,要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

若在熟睡時,尤其是仰臥睡時,鼾聲較大、張嘴呼吸,而且出現麵容呆笨,鼻梁寬平,則可能是因為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引起的。

要是睡覺後不斷地咀嚼、磨牙的話,則可能是蛔蟲,或白天吃得太多,或消化不良。

若睡覺後用手搔屁股,且肛門周圍有白線頭樣的小蟲在爬動,則是蟯蟲病。

若嬰兒睡著後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要仔細檢查一下,看是否被頭發或其它纖維絲纏住。

總之,媽媽應當在嬰兒睡覺時多觀察小兒是否有異常變化,防止延誤病情。

4提高抵抗力

抵抗力是人類抵抗外來物質(如細菌、病毒、黴菌和寄生蟲)侵襲的能力,其中包括免疫力和體質狀態。

影響寶寶抵抗力的因素,有3種,年齡、營養和習慣。

年齡是影響抵抗力最重要的原因,年幼的孩子容易生病,是因為免疫係統尚未成熟。剛出生的新生兒,隻能借胎兒期通過臍血輸入的母體免疫球蛋白對抗感染,此類球蛋白在出生後逐漸代謝,到4個月的時候含量已經不足,直到6個月的時候,嬰兒本身免疫球蛋白才逐漸上升,在6歲以後追上成人的水準。

飲食的目的是讓身體獲得各種營養素,而營養素與身體健康有密切關係,飲食、營養、健康3方麵息息相關。身體健康與否,不是與生俱來、靠運氣,而是可借正確的飲食來達到。孩子厭食、偏食,抵抗力會下降。研究證明嬰兒缺鐵質,免疫功能較差。

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和衛生習慣,能影響前述免疫和營養因素。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現代生活的孩子悶在家裏的時間太多,活動量不足,應該多帶寶寶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有氧運動可以大大提升白血球殺菌的能力。

提高抵抗力應從多方麵著手,具體方法如下:

1喂食母乳

母乳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可增強寶寶抵抗力。一般認為喝母乳的寶寶較少生病,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防止細菌、病毒入侵體內的免疫物質IgA抗體。除此之外,還含有能培養腸內益菌的比菲德氏因子、有殺菌功效的乳鐵蛋白、溶菌酵素、白血球等,許多保護身體的物質。

2預防接種

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安全、有效的方法,因此沒有免疫力的孩子都應接種疫苗。

3均衡飲食

均衡營養是健康的基礎,任何年齡的人都要注意飲食,以維持生命、預防疾病。均衡飲食是指進4大類食物,包括五穀類、肉蛋豆類、蔬菜瓜果類、奶鈣類及其他食物,每天的食物都應包括這4類食物,並注意份量的適當。蔬菜瓜果類可以供應纖維質、維生素A、C和礦物質,增強身體抵抗力及防止便秘,多吃無妨。

4適度運動

任何動作都應該從寶寶的安全考慮,所以絕對不可做出任何超過寶寶能力的運動。不要因做體操而造成寶寶的不適,最好的時間,是在兩餐之間。時間太短的健身效果不好,時間太長則會使寶寶太累,所以建議每次進行20分鍾左右較適當(但要視寶寶的狀況做彈性調整)。

5正確洗手

嬰幼兒是探索期,雙手到處摸,將東西送進嘴裏是司空見慣的事。凡是傳染性的疾病,都是接觸口鼻入侵,所以洗手可以在第一關就排除病原,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5幼童心理衛生

幼兒期是指兒童從1~3歲的時期。這時,小兒已到了斷奶的時候。多數母親懂得在斷奶前就喂食奶糕稀飯等,用替代的辦法逐漸過渡到斷奶。可是有些母親則操之過急,突然斷奶,強迫小兒改食,或者在乳頭擦上辣椒。這樣做,會引起小兒不時地哭鬧、夜驚和拒食,影響到小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有些父母過早要求小兒控製大小便,違反了生理發育的程度,因為隻有經過耐心的訓練,小兒才能有控製大小便的能力。

幼兒已經獨立行走,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愈來愈多,又加上語言的迅速發展,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簡單語言,自己也能運用語言與成人交往,他往往多嘴多舌,不停地問這問那,父母對此不應嫌麻煩而加以阻止,應多給小兒進行言語交往的機會,並通過歌謠和講故事來增加小兒的知識。

大約到2~3歲的時候,大人的語言對兒童行為的調節作用明顯發展起來。因此,大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榜樣作用,要從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等方麵,去初步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觀點方法以至道德品質。大約到3歲的時候,孩子隨著經驗和語言的發展,逐漸產生簡單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婆婆、奶奶在處理小兒不聽話時,常好用恐嚇的辦法,如嚇唬小兒“狼來了”、“老虎來吃人了”等,小兒在想象中加以誇大,可引起很大驚恐。還有些家長在深夜把小孩推出戶外,小孩所產生的想象中的驚恐就更大了。家長這樣做,會使小兒認為外界事物都是可怕的,表現膽小、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那些嚴重的症狀,就成為恐怖症和反應性精神病了。

幼兒期兒童的情緒,已從乳兒期單純需要的滿足,而發展到較為複雜的情感體驗。如受到父母的責備,會引起痛苦;受到父母的讚賞而高興。這時家長如缺乏正確的教育,就會出現不健康的情緒。

二、預防接種注射

1不能打預防針的情況

注射預防針等於得了一次小病,因此會有些反應。當孩子發燒、感冒或有其它病時打針,可能使反應加重,同時也可能加重原來病的症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應進行預防接種。有濕疹、皮膚病的孩子不能接種牛痘,以免發生全身性牛痘反應。腦和神經係統發育不正常,有腦炎後遺症、癲癇的孩子,不能注射乙腦預防針和百白破疫苗,以免引起抽風,使原來的病加重或發生腦病,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不應注射任何預防針。

2服用第一丸小兒麻痹糖丸

根據免疫預防接種程序,滿2個月的嬰兒開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即小兒麻痹糖丸,3個月第一次複服,4個月第二次複服,4歲時再服一次。這樣就可以獲得較強的抵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兒麻痹症了。

小兒麻痹糖丸這種疫苗很安全,一般無不良反應。個別小兒有體溫稍高、頭痛、腹瀉等,如果小兒在服糖丸時有發熱、嚴重佝僂病、活動性肺結核等嚴重疾病應忌服;近期腹瀉者不宜服用。小兒麻痹糖在服用時禁止用熱水溶化,服藥後半小時內不能喝熱水或吃熱食物,以免燙死活疫苗而使服用的糖丸失效。正確的服法是,將糖丸放在小匙中用涼開水溶化喂進,合作好的嬰兒可讓其將糖丸放在口中嚼碎咽下,再喝幾口涼開水。

3注意射百白破三聯針

複服小兒麻痹糖丸

孩子在兩個月時已經服用了小兒麻痹糖丸(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的第一丸,3個月時要繼續服用第二丸。

注射三聯針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是一種兒童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強,典型症狀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並帶有吸氣性尾聲或伴有嘔吐,並發症多且嚴重;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症狀為在咽、喉、鼻部等處形成白色假膜,白喉杆菌產生強烈外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中毒症狀;破傷風為破傷風杆菌所致。當機體受到創傷時,或產婦分娩時使用不潔用具剪斷臍帶,破傷風杆菌可侵入傷口,在缺氧的條件下生長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以肌肉強直及陣發性痙攣症狀為特征的神經係統中毒症狀,病死率較高。目前通過注射三聯針(百日咳菌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劑)來預防以上三種疾病,免疫效果好,使發病率明顯下降。接種對象:出生3個月~6歲的兒童作全程免疫。嬰兒出生後3個月注射第一針,連續打三針,每次間隔1個月。

在3個月內連續注射完畢,才能達到預防的目的。因為注射一次產生的抗體維持的時間較短,必須連續注射,才能使機體產生一定的抗體,達到足夠的抗病能力。注射三聯針後,局部可有紅腫,疼痛或硬結,嬰兒可哭鬧不安,伴有發熱。發熱程度不一,但一般持續1~2天。若發熱超過38℃可服一次退熱藥。個別嬰兒局部硬結不能吸收而形成膿腫,這種膿腫為無菌性膿腫,需要到醫院診治。

孩子發熱不適的情況下暫時不能注射,待病愈後再注射。另外,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腦神經係統發育不正常的孩子、腦炎後遺症或癲癇的孩子均不能接種,以免發生抽風等意外情況。此外,這些抗體隻能維持一定的時間,不能終生免疫,所以在一定的時期後還要進行加強,加強針是在1周半和6歲時注射。

7注射乙腦疫苗

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是乙腦病毒經蚊子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在人畜間流行。常累及患者的中樞神經係統,症狀輕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殘留有明顯的後遺症。注射乙腦疫苗預防乙腦能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接種對象:乙腦流行區1周歲以上健康兒童。初次注射1周歲,接種二針。間隔7~10天,第二年及6周歲各接種一次,作為加強免疫。接種反應:一般無反應,少數人局部紅腫,偶有發熱和過敏性皮疹。如發生過敏性皮疹、發熱要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10檢查接種卡介苗效果

如果你的孩子在出生時已接種了卡介苗,那麼在他(她)滿3個月時應當到指定的醫院去做結核菌素試驗,以檢查接種的卡介苗是否已產生效果。

當前做結核菌素試驗多采用“人型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PPD)”進行試驗,故稱做PPD試驗,具體的做法是在小兒的前臂掌側中部,進行皮內注射PPD,就像做青黴素皮試那樣,所不相同之處是觀察結果的時間不同,在注射PPD後48~72小時後,再檢查注射部位的反應。如果注射部位隻有針眼大小的痕跡,而無硬結,則為陰性反應,此時應請醫生做進一步檢查,以探明其原因,是否與小兒機體本身免疫功能不足有關,還是與卡介苗接種過程技術操作有關,然後再做處理。如果注射部位出現紅腫並有直徑約5~10毫米大小的硬結,則呈陽性反應,大約95%以上的小兒為陽性反應,這說明卡介苗接種後已產生了對抗結核病的免疫力。如果注射部位的硬結超過20毫米,或在紅腫、硬結上出現水泡、壞死或有淋巴管炎,均屬於強陽性反應,這時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結核感染的情況,做出相應的處理。

當你的孩子患有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肺炎、急性眼結膜炎、急性中耳炎、廣泛性皮膚病及有過敏史有過敏史者均不要做PPD試驗。

三、疾病與異常的預防

1克汀病

克汀病是由於小兒體內缺少甲狀腺素而引起的一種病。甲狀腺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分泌激素。小兒缺乏這種激素,就會影響小兒腦細胞和骨骼的發育。若在出生後到1歲以內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則會造成孩子終身智能低下和身體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兩種,一是某些地區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婦女懷孕後,供給胎兒的碘就不足,導致胎兒期缺乏甲狀腺素。二是孩子先天甲狀腺功能發育不良。

怎樣早期發現克汀病呢?母親應注意,在新生兒期,如果孩子黃疸持續不退,吃奶不好,反應遲鈍,愛睡覺,很少哭鬧,經常便秘,哭聲與正常孩子不一樣,聲音嘶啞,便應請醫生檢查。如果延誤診斷,到2~3個月時會發現更多的症狀,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頭發幹而黃,且稀疏,皮膚幹燥粗糙,肚子相對較大,這時便不可再耽誤,一定要盡早請醫生診治。

治療克汀病,必須爭分奪秒,早一天給孩子用上甲狀腺素治療,孩子的智力發育就要好一些。

2早期肥胖症

醫學上通常把超過同齡同身高正常體重20%的兒童稱為肥胖兒童症。

肥胖的小兒不愛戶外活動,在小兒群體中易成為同伴們取笑的對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壓力,出現自卑感,形成孤僻的不良性格特征。到成年後還會給生理健康帶來許多隱患。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肝膽疾患及其一係列與之密切相關的的疾患。

肥胖小兒由於脂肪組織過多,皮膚皺褶加深,若護理不當容易因局部潮濕引起皮膚糜爛或產生癤腫。

小兒肥胖並不是健康的表征。在嬰兒期尤其是從胎兒第30周至出生後1歲末,是脂肪細胞增殖活躍期,若此時營養過盛,可使過多脂肪細胞一直留在體內,因為這些脂肪細胞體積大,基數過大,引起的肥胖症難以治愈。因此肥胖症應早期預防。

此外,小兒肥胖與遺傳有關。父母中1人肥胖,孩子出現肥胖率約為40%。若父母雙方均為肥胖者,小兒肥胖可達70%。預防肥胖對有肥胖家族史的孩子尤其重要。

預防方法主要有:堅持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最好6個月前不喂固體食物;合理喂養。營養品種多樣化,均衡熱量攝入應按照月齡需要喂養,保證正常生長發育為好;1~3歲期間飲食需要有規律,不要用哺喂的方法製止非饑餓性的哭鬧;控製其動物性脂肪和糖類的攝入,注意及早鍛煉身體,多活動。

3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主要是指維生素D2D3。人體皮膚內的7~脫氫膽固醇,經陽光紫外線照射可形成維生素D。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調節體內鈣、磷的正常代謝,促進鈣吸收和加強鈣利用,因此對嬰兒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生長至關重要,缺乏時將導致佝僂病。

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甚少,嬰兒所需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一是魚肝油,二是靠陽光紫外線照射,動物肝髒、蛋黃中含量較多,夏季動物奶中含量也較豐富。嬰兒每日需維生素Dl0微克。

2歲以下嬰幼兒常因日光照射不足,或喂養不當,導致食物中維生素D供給不足,而使鈣磷的代謝失常,鈣鹽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分,以致骨骼發生病變,使小兒罹患佝僂病。在3個月時,易發生顱骨軟化(乒乓頭),即頂骨與枕骨中內部分用手按壓時稍有凹陷,並且顱縫加寬;6個月時,可發生肋骨串珠和骨外翻;開始學走時,可有“O”型腿或“X”型腿出現。這些嬰幼兒,往往多哭、多汗,神情呆滯以及出牙推遲,約在10個月以上才萌出乳牙。

佝僂病應從圍產期開始就注意預防,孕婦應多進行戶外活動,並吃些富含維生素D與鈣磷的食物。嬰幼兒應注意不可單純用乳類喂養,要適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在嬰兒喂養中,要堅持除供給魚肝油外,還要供給含維生素D、鈣豐富的雞蛋、蛋黃、奶油、奶類、動物肝髒、小蝦、蝦皮、芝麻醬、豆製品、綠葉蔬菜等。嬰兒期,平時要多曬太陽,這也是補充維生素D、預防佝僂病的好舉措。

4缺鐵性貧血症

幼兒缺鐵性貧血以7個月到兩歲的孩子為最高。幼兒缺鐵時可導致聽覺和視覺發育及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異食癖”,喜歡吃粉筆、土塊等異物。血清中鐵的含量與智商成正比。

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應以飲食中補鐵為主。嚴重貧血幼兒需要在醫生監護下服用鐵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