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少兒心理發育與
心理精神疾病
一、少兒心理發育特征
1.感知發育特征
我們通常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摸,這就產生了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對物體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整個物體的認知。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感覺和知覺。
新生兒的視、聽、嗅、味、觸覺等已有初步基礎,並有許多原始性動物反射,如吸吮等,有些簡單的感知。出生3個月左右就開始選擇人。半歲時能用特別的微笑、發聲和哭鬧來表示自己對母親的依戀。1歲時開始出現了知覺。幼兒時期對外界的理解主要取決於主體的情緒狀態。他們對形與色的感知有所分化,對形狀及大小的辨別相當正確,而對線的判斷則較晚;能準確區別紅、黃、藍、綠等基本顏色;皮膚能辨別物體的軟、硬、冷、熱等特性;能夠把同樣顏色或同樣圖形的積木聚集在一起。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初步發展起來。3歲能辨上下;4歲辨前後;5歲辨自身左右。4~5歲時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時間概念;5~6歲時能區別前天、後天、大後天。
基於幼兒的感知特點,幼教工作者及家長要組織幼兒開展一些針對性的遊戲活動,促進他們的感知發育。童年期和青春初期兒童的感知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成熟,觀察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可以對周圍的人和事提出異議,但常常是帶有感情、表情去把握對象,由於感知對象的局部和全體不統一,他們很難把局部作為全體中的一部分去感知,往往憑直覺,綜合、分析力較差。此時正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時期,正確地認識感知對象,正確地評價感知對象,對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重要意義。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正確認識和評價周圍客體,讓孩子從小能辨別真善美,不要讓孩子形成錯覺。
2.語言發育特征
語言是孩子學習和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語言和勞動又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對兒童來講,語言又是智力發育的重要標誌。一個大腦發育不全的病兒往往都有語言障礙。語言按其表現形式分為口頭語言和書麵(文字)語言兩種。一般從出生至學齡前期是口頭語言的發展階段,學齡期才開始書麵語言。口頭語言階段又分為3個小階段,即嬰兒期為語言發育的準備階段;幼兒期為語言初步發生階段;學齡前期是熟練把握語言階段。
語言的形成同其他心理功能一樣,與思維過程、精神狀況,特別是聽覺和語言器官密切相關。孩子一出生就具備一整套完整的發聲器官,包括喉、聲帶、舌、口腔、唇。孩子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即開始了發聲,這就是語言的開始。1歲左右開始會說各種有意義的單詞,如“吃”、“不”、“打”等。大多數孩子能夠在幼年至學齡前期自由地掌握和運用許多單字、詞彙和語句。正常發育的4歲的兒童已經能使用1500個字,5歲時使用3000~4000個字。
語言的發展不僅僅是由孩子理解和運用詞彙和語句數量決定的,許多方麵取決於其內容和性質。2~3歲時基本上是使用名詞,隨後逐漸地出現了動詞、形容詞、代詞等。我們發現,不少孩子在代詞“我”的運用時比其他詞要晚些。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使用語句了,5~6歲時就應該使用複雜的句子了。對字詞義的解釋和對圖片的解釋方麵,孩子也是逐步發展的。3~5歲的孩子能確定物體的用途,如餅幹——能吃,馬——能騎等,6~8歲的兒童大多能通過物體特征或用途來解釋詞的意義,如說棉衣——是冬天用於防冷的。以後對詞義的解釋則更具體、更概念化。
學齡兒童開始了係統的語言、文字訓練,加上朗讀的訓練,開始了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這使得語言更加社會化,表達能力更加完善。語言發育對能力發展的影響極為顯著。它提高了兒童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對思維、記憶、推理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3.注意力發育特征
注意,是人的神經係統對客觀刺激引起的一種反應。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於這種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夠清晰地反映現實中的一定的事物。注意可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誌努力,自然而然發生的;而後者則是有預定目的,必要時要付出意誌努力的注意。如電視中正在播放兒童喜歡的節目,可有個小學生沒做完作業,隻好克製自己,專心做作業。
嬰兒時期以無意注意為主,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仍然占優勢。隨著年齡增長、活動範圍擴大、內容增多,動作語言功能逐漸成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有意注意,但幼兒時期穩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轉移,5~6歲後才能較好地控製自己的注意力,但集中時間約15分鍾,7~10歲20分鍾,10~12歲25分鍾,12歲以後30分鍾。善於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對任何一種勞動,尤其是腦力勞動都具有重要意義。孩子在學校能注意聽老師講課,集中注意力完成各科作業,就能較容易地掌握學習內容,學習起來也比較輕鬆,學習效果也好,孩子也有較多的時間休息和從事娛樂活動。家長和教師要早期培養注意力。加強注意的目的性,因有意注意時間長了會引起疲勞,使孩子產生恐懼、厭倦情緒,所以要有意識地、合理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盡量激發孩子的興趣,盡量清除各種幹擾,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對提高和穩定孩子的注意力是很有益的。
4.記憶發育特征
記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大腦中形成暫時聯係)、保持(大腦中留下痕跡)和回憶(大腦中痕跡恢複),又可分為再認和重現。再認是指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現時能認識;重現則是以前感知的事物雖不在眼前出現,但可在腦中重現,即想起來了。如5~6個月嬰兒雖能再認母親,但直到1歲以後才有重現。嬰幼兒時期的記憶特點是時間短,內容少,易記憶帶有歡樂、憤怒、恐懼等情緒的事情。以後隨著生活內容增多,範圍擴大,記憶也越來越廣泛、複雜,記憶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小兒的記憶以機械記憶為主,且暗示性大,常被人誤認為說謊。隨著思維、理解、分析能力的發展,才有了有意記憶和邏輯記憶。
記憶力的強弱與兒童的年齡、個性特點、智力發育以及觀察力、注意力等有關。學齡前兒童的記憶以情緒記憶、形象記憶和運動記憶為主;小學生擅長具體形象記憶;初中生意義記憶迅速發展,抽象記憶明顯提高;高中生的意義記憶進一步發展,所以我國的教育體製在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是較適合這一年齡階段的記憶特點的。記憶也有個體差異,有些孩子記得快,但忘得也快,因為他們的記憶力不穩定;有些孩子背記東西用的時間長,但記得較牢;也有一些孩子,他們既記得快又記得牢,有的機械記憶好,有的具體形象記憶好,有的意義記憶好,有的抽象記憶好,有的短時間記憶好,有的長時間記憶好。
記憶在孩子的整個發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幫助孩子掌握生活中所必需的各種技能,父母要明白自己在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記憶力方麵的作用,認真觀察和研究孩子記憶力形成的特點,使孩子盡量形成快速的穩定的記憶力。
5.思維發育特征
思維是對客觀物質進行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是人腦的高級活動。兒童的思維方式(或思路)與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嬰幼兒的思維特點與客觀物體及行動分不開,不能脫離人物和行動來主動思考,如拿著玩具飛機邊玩邊說“飛機飛來了”。學齡前期兒童則以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為主,憑具體形象引起的聯想來進行思維,如學媽媽給自己梳頭的形象給布娃娃梳頭,學媽媽給自己穿衣的動作給布娃娃穿衣等,但還不能考慮事物間的邏輯關係和進行演繹推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抽象的邏輯思維,以後又逐步學會了綜合分析、分類、比較、抽象等思維方式,使思維具有目的性、靈活性和判斷性,進而發展到獨立思考的能力。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學習活動,要允許孩子模仿,讓孩子在模仿中學習。此外,要鼓勵孩子多提問,遇事多問為什麼,家長要不厭其煩地給予正確解答,這樣可以激發和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想像也是一種思維活動,想像是一種間接概括的思維活動。孩子的知識和經驗都比成人貧乏,但他們的想像力卻十分豐富。他們可以通過講述、畫圖、寫作、唱歌等方式將自己的想像表達出來。1~2歲時想像處於萌芽狀態,3歲後想像較多些,但仍為片斷、零星的,學齡前期想像力有所發展,但以無意想像和再造想像為主,有意想像如創造性想像到學齡後才迅速發展。
6.情緒、情感發育特征
情緒是活動時的興奮心理狀態,是較原始簡單的感情,較短暫而外顯。情感則為需要是否滿足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屬較高級複雜的情緒,持續時間長而不甚外顯。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各種不同的情感表現。嬰幼兒的一切情感表達都是為了自我滿足,如痛了、餓了、不舒服了,他都會用強烈的哭叫表現出來。學齡前兒童處處表現出肯定的情緒,他們不停地奔跑,笑鬧,主要的動機就是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緒是非常容易變化的,他們不會控製自己,掩蓋不住自己的心情,受到讚揚時會感到高興,受到挫折時會悲傷。他們特別易激動,往往由於某件小事而情緒衝動,此時完全不能控製自己,短時間內不能平靜下來。到了小學低年級情緒的衝動逐漸減少,情感也比較穩定,他們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感情,掩蓋自己的心情不讓它表露出來。如有的為了不想讓同學把自己看成是個愛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壯著膽子裝作不怕打針的樣子,為的是不想讓同學說自己是膽小鬼。進入中學以後,情感表現更加穩定,不再動輒發怒或沮喪,偶然發火也能較快地平靜下來,其興趣已從自我轉向集體,此時一些同性別的、誌趣相投兒童少年常形成小團體,他們把能得到小夥伴的青睞當成一種快樂。這時家長和教師不能硬性拆散他們,要正確地因勢利導,把他們引導到認真學習、為集體做好事的正確軌道上。加強人生觀和理想教育,培養明辨是非、性格開朗、富於同情心和責任感等良好情感。
7.意誌發育特征
意誌為自覺主動克服困難以完成預期目標的心理過程。小兒出生時無意誌,隨著語言、思維的發展,嬰幼兒期開始有意行動或抑製自己時即為意誌的萌芽。年齡漸長,語言思維發展越深入,社會交往越多,在成人的教育和影響下,意誌逐步形成和發展。積極的意誌主要表現為自覺、堅持、果斷和自製能力方麵,消極的意誌則表現為依賴、頑固和衝動的品性。可通過日常生活、遊戲和學習等來培養孩子積極的意誌,重視培養孩子的自製能力、責任感、毅力和獨立性。
8.性格發育特征
性格是人的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在生後長期生活環境中形成的,不是先天帶來的。性格一旦形成則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在教育影響下可有一定可塑性。良好的性格表現在:有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有足夠的安全感、勇氣、膽量和自我約束能力;有較強的適應性,善於在困難和逆境中生存;坦白、誠實、友好、隨和又善於合作。兒童期的性格特征有:活潑開朗、富有同情心、沒有主見等。
性格特征在幼兒期開始形成,但很不穩定,有一定自主感,但又離不開對親人的依賴,故表現為違拗言行與依賴行為相交替現象。學齡前期小兒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動性增強,但主動行為失敗時易出現失望和內疚。學齡期開始正規學習生活,很重視自己勤奮學習的成就,如不能滿足時則容易產生自卑感。青春期體格生長和性發育開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適應能力加強但容易波動,在感情問題、人際交往、職業選擇、道德評價和人生觀等問題上處理不當時易發生性格變化,故家長教師和社會要關懷愛護和正確引導青少年,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
在小兒性格的發展中,社會、學校、家庭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特別是父母最具有影響力。如民主型的父母可培養出獨立性強、社交能力強的兒童;經常打罵孩子、管教嚴厲的父母,會使孩子性格冷酷、缺乏自信;溺愛孩子的父母則使其驕傲、自私、任性,缺乏主動性,依賴性強;教育方式不統一的家庭則使兒童養成兩麵討好、投機、左右逢源、說謊話等兩麵派行為。所以在兒童性格形成過程中,有的學者總結了以下特點: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心不足;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如果孩子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具有信念;如果兒童生活在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去尋找愛與友誼。
二、少兒心理衛生問題與矯正
兒童少年時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情感障礙方麵,如恐懼、焦慮、抑鬱、沮喪、猜忌、不安全感、強迫觀念等。
行為障礙方麵,如兒童多動症、孤僻、殘忍、說謊、逃學、各種頑固性習慣(如吮指、咬手指甲等)。
異常症狀方麵,口吃、緘默症、夢遊、夜驚、遺尿、神經性厭食、異食癖等。
1.過度焦慮反應
焦慮是指一個人的動機性行為在遇到實際的或臆想的挫折時所產生的消極不安的情緒體驗狀態。通常可用“焦急”、“憂慮”、“害怕”等術語來描述。兒童的過度焦慮反應指的是有些兒童較一般孩子敏感、多慮、缺乏自信心,因小事而過度焦急、煩躁不安、擔心害怕,甚至哭鬧不休,但並無精神異常。這些孩子性格順從、做事負責、守紀律,自製力強、缺乏自信心而有強烈的自尊心。由於焦慮不安常引起睡眠障礙、做惡夢、食欲不振等。
治療這類患兒要特別有耐心。要避免和消除各種不良刺激,取得孩子的信任,要細致觀察孩子的表現,鍛煉和培養孩子的意誌,教育孩子正確評價自己,樹立自信心。對症狀十分嚴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小劑量鎮靜藥物予以治療。
2.抑鬱症
抑鬱是指一種以消沉、低落甚至絕望為主要特征的情緒體驗狀態。患有抑鬱症的兒童對憂傷事件的反應通常要比正常的悲傷強烈,且不能在適當的時間內恢複。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總感到一種不可抗拒的壓力感,對事情不能作出決定,不能開展行動,他們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毫無興趣,總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學習,自卑嚴重,甚至認為自己是毫無價值的人。
對於兒童抑鬱症以心理治療為主。父母和教師要做耐心的思想開導,特別要了解孩子產生自卑的原因,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前途充滿信心。通過說明教育,大多數患兒可恢複正常。
3.神經衰弱症
兒童生活不規律,作息製度經常打亂,精神受刺激或損傷,持續性情緒不良,生活和學習極度緊張,高強度集中注意力,學習環境變動頻繁等都可以引起兒童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導致神經衰弱症。女孩多於男孩。主要臨床表現有:
(1)以興奮性增高為主,表現為急躁、不耐煩、不能忍受聲光刺激。有時好發脾氣、好激動,有時出現莫名其妙的恐懼和不安。常常出現頭昏、頭痛、心跳等症狀。
(2)以抑製性增高為主,如情緒不穩、反應遲鈍、全身疲乏無力、憂鬱、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學習成績下降、食欲不好等。
上述兩種表現可交替出現,但無論哪種都有睡眠障礙,如失眠、不易入睡或易睡多夢。該病起病緩慢,發現和診斷較成人困難,但病程較成人短,預後好。需注意與兒童患其他疾病相區別,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營養不良、肝炎等。
治療一般采用綜合措施:
(1)心理治療:分析起病原因,解除其疑病和焦慮情感,使患兒在掌握發病規律的前提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藥物治療:在醫生指導下,可選用少量鎮靜藥物,如地西泮(安定)等,對減輕焦慮緊張情緒,改善睡眠障礙有顯著療效。但不宜長期服藥,以免產生副作用。
(3)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起居,加強體育鍛煉。
4.孤僻與遲鈍
孤僻和遲鈍是兒童在精神長期緊張的狀態下發生的一種心理行為障礙,多見於學齡前與學齡兒童,男孩較多見,在目前獨生子女多的情況下,其發病有所增加。
孤僻和遲鈍表現常相互伴行,主要表現有:不合群,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對班級榮譽漠不關心;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裏,經常能沉默不語地靜坐幾小時;表情淡漠、行動遲鈍,從不將內心體驗和感受告訴他人。嚴重時患兒完全不與人交談,拒絕回答各種問題。他們又非常敏感,情緒易激動或暴怒。
孤僻行為的原因是心理壓力大且持續存在。如父母管教太嚴,動輒打罵、恐嚇,長期心情鬱悶;或家庭不和、父母離異、兒童所信賴的人突遭不測,或體質差,大病初愈等。治療孤僻行為應首先消除各種精神壓力因素,如減輕作業負擔和開學壓力,糾正家長的不良育兒態度等;必要時可更換環境;引導兒童多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自然,多接觸社會,培養多方麵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多參加體育鍛煉和課外活動,讓他們在集體生活中逐步擺脫孤僻傾向,合理安排學習生活製度,創建和善的環境和人際關係,這些對糾正孤僻和遲鈍行為是很有益的。
5.性格異常與品行障礙
性格異常是指在一個人的性格結構中具有某些特別鮮明的消極的性格特征。兒童性格異常主要有多疑、妒嫉、敏感、抑鬱、殘酷等。
品行障礙是指兒童沾染了某些嚴重的品德不良行為。主要包括說謊、偷竊、經常逃學等。
對有上述兩種行為的兒童重點在於正確教育與引導,即重在預防。
6.病態人格
病態人格大多是從童年或少年時期開始發展起來的心理變態,到青春期更為明顯。病人具有極端反常的性格和很不穩定的態度,表現出一些與社會不相適應的行為。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存在自私、膽怯、敏感等;情感極不穩定,節製力差,急躁、易怒,也有的表現抑鬱、悲觀,對前途灰心喪氣;行動的目的和動機短淺,隻顧滿足眼前欲望,不考慮後果,容易為偶然的動機或本能所支配。病態人格是在神經係統不健全的基礎上,在後天外界不良因素影響下形成的。童年的心理創傷,不合理的教養,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等對病態人格的形成都起著重要作用。
防止病態人格的發生主要要以預防為主,從小應培養學生的高尚的情操和堅強意誌。對已確認為初期病態人格的學生要進行合理的教育與訓練,加強紀律教育,以免造成犯罪。
7.遺尿症
正常小兒自2~3歲起已能自控排尿。兒童遺尿症指的是5歲以上孩子還不能控製排尿,夜間入睡尿床或白天尿濕褲子。遺尿症分功能性和器質性兩種,功能性遺尿症多因控製排尿的能力差所致,器質性遺尿症則是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係本身的疾病所致(如糖尿病、泌尿係統感染等),這裏講的遺尿症是前者即功能性遺尿症。
功能性遺尿症多數由精神因素引起,如嬰幼兒時期排尿習慣訓練不良或強烈的精神刺激、心理紊亂,如抑鬱、多動症、習慣性抽動或其他不良習慣的兒童等常伴有遺尿症,兒童孤僻,缺乏信心,或睡眠深沉等也都可引起遺尿。
遺尿多發生在夜間,偶爾白天午睡或清醒時也可發生。發生頻率不一,每周1~2次,或每夜1次甚至1夜幾次。健康欠佳、勞累、過度興奮緊張、情緒波動等可使症狀加重;有時自動減輕或消失,又可複發。約半數患兒可於3~4年內發作次數逐漸減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患兒持續遺尿直至青春期或成人,往往造成嚴重心理負擔,影響情緒、性格和學習。
對遺尿症患兒要采取綜合措施矯正:
(1)要排除器質性遺尿症。詳細詢問病史,做必要的檢查,如排除糖尿病、膀胱炎、尿道炎、泌尿係統畸形等。
(2)控製飲水,主動排尿。午後應適當控製飲水量,排尿間隔逐漸延長,每次排尿務必排盡,晚飯後不宜進行興奮活動,睡前排尿,睡熟後應在其經常遺尿時間之前叫醒,使其習慣於醒覺時主動排尿。
(3)醫生指導頑固性遺尿症。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治療,但藥物副作用較大,且效果一般,需慎重使用。
(4)心理疏導。遺尿兒童本身心理負擔很重,家長絕對不能在小兒發生遺尿時加以責罵、譏諷、處罰等,否則會加重患兒心理負擔,加重症狀。
8.不良習慣性動作
不良習慣性動作是指兒童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或者在精神受到刺激和身體感到不舒服時總是表現出某些刻板的不良習慣性動作的病態反應。常見的有吮手指、咬指甲、啃咬各種物品、眨眼、搖頭、擠眉弄眼、肢體抽動等。多見於學齡前及學齡兒童,男孩較多見。
糾正這些不良習慣需作長期、耐心的努力。如對吮指兒童可給他玩具,或設法引起患兒對外界環境的興趣,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對咬指甲兒童可定期修剪指甲,甚至可戴手套,使他無法再咬。對患兒不要歧視、恐嚇和責罵,而要鼓勵和啟發他們建立信心,與父母及老師配合,及早糾正這些不良習氣。
9.學習技能發育障礙
兒童學習技能發育障礙是指從發育的早期成熟階段起,兒童獲得學習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損,這種損害不是單純缺乏學習機會、智力發育遲緩或後天腦傷與疾病引起的,而是源於認識處理過程的異常,主要由一組障礙所構成:
①閱讀技能障礙,即兒童閱讀理解、單詞辨認和朗讀都很困難,不能完成閱讀作業,閱讀中出現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單詞、詞組現象,不能回憶閱讀內容,不能講出閱讀過的大致內容,分辨字符困難,朗讀時速較慢,易出錯,含糊不清。
②拚字技能障礙,即兒童拚寫技能明顯受損,拚寫能力顯著低於同齡兒童,口頭和書麵拚寫單詞的能力均受損,不能正確拚寫單詞,或不能正確書寫。
③計算技能障礙,即兒童不能掌握基本的加減乘除計算技巧,計算能力顯著低於同齡兒童,如不能理解運算的基本概念或數學術語,不能辨認數學符號,難以進行標準的數學運算,不能理解哪些數字與計算的問題有關,不知如何將數字正確排序,如何加入小數點或符號,難以對數學進行空間劃分,不能掌握運用乘法口訣表等。
對學習技能障礙的兒童的診斷一般有以下5條標準:
①學習技能障礙達到臨床顯著的程度,存在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閱讀、拚音、計算技能障礙,比同齡正常兒童水平相差1年以上,或學業或文化測試結果有一項低於20百分位以下。
③損害具有特色性,沒有明顯智力低下,智商在70以下。③損害是發育性的,在上學最初幾年即存在,而非受教育過程中出現的。④沒有任何外在因素可充分說明其學習困難。
⑤不是任何視聽損害或神經係統損害的直接結果。
10.考生競技綜合症
有些考生存在一些病態表現,如在緊張的考前複習階段或考試中出現心悸、失眠、煩躁、口幹、不思飲食、惡心嘔吐、腹瀉、手足心發熱、多汗、無汗、手足冰冷,有的女生出現痛經等症狀。嚴重者在考場當場突然記憶力衰減,手足震顫,甚至無法寫字。造成考生不能發揮正常水平,影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