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出生第12月(1 / 3)

第十三章出生第12月

第一節科學哺育

補充含鈣多的食品

對於小孩來說,奶類是其補充鈣的最好來源,母乳中500毫升奶含鈣170毫克,牛奶中含鈣600毫克,羊奶中3餐含鈣700毫克,奶中的鈣容易被消化吸收。蔬菜中含鈣質高的是綠葉菜。如大家熟悉的油菜、雪裏蕻、空心菜、大白菜等,食後吸收也比較好。給孩子食用綠葉菜,最好洗淨後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可以去掉大部分的草酸,有利於鈣的吸收。豆類含鈣也比較豐富,每100克黃豆中含360毫克的鈣質,每100克豆皮中含鈣284毫克。含鈣特別高的食品還有海帶、蝦皮、紫菜、麻醬、骨髓醬等。

補充嬰兒健腦食品

豆類

對於大腦發育來說,豆類是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質,黃豆、花生米、豌豆等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糙米雜糧

糙米的營養成分比精白米多,黑麵粉比白麵粉的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在細加工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營養成分損失掉了。要給孩子多吃雜糧,包括糯米、玉米、小米、紅小豆、綠豆等,這些雜糧的營養成分適合身體發育的需要,搭配食用能使孩子得到全麵的營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動物內髒

動物肝、腎、腦、肚等,補血又健腦,是孩子很好的營養品。

魚蝦類及其他

魚、蝦、蛋黃等食品中含有一種膽堿物質,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被大腦從血液中直接吸收,在腦中轉化成乙酚膽堿,可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尤其是蛋黃,含卵磷脂較多,被分解後能放出較多的膽堿,所以小兒最好每日吃點蛋黃和魚肉等食品。

製作1歲幼兒膳食

三鮮蛋羹

把1~2個雞蛋打入碗中,加少許食鹽和涼開水調勻,放入鍋中蒸熱,然後再切幾個新鮮蝦仁與炒好的肉菜末放進碗中攪勻,再繼續蒸5~8分鍾,停火後即可食用。

混合菜糊

將土豆、胡蘿卜洗淨,上鍋蒸熟去皮壓爛成泥。蕃茄用開水燙去皮,切成碎塊,放入鍋中煸炒,再加上少許食鹽與土豆、胡蘿卜泥、肝泥和熟肉末一起炒熟後食用。

果羹

將蘋果、百合、山藥、梨、蓮子洗淨去皮去核切成小片加上瓊脂一同放在火上加水煮熟。離火加白糖涼後食用。沒有瓊脂可用藕粉代替。

保持嬰幼兒食品營養

主食的烹調

精米、精麵的營養價值不如糙米及標準麵粉,因此主食要粗細搭配,以提高其營養價值。淘大米盡量用冷水淘,最多3遍,並不要過分用手搓,以避免大米外層的維生素損失過多。煮米飯時盡量用熱水,有利維生素的保存。吃麵條或餃子時,也應連湯吃,以保證水溶性維生素的攝入。

肉食的烹調

各種肉最好切成絲、丁、末、薄片,容易煮爛,並利於消化吸收。燒骨頭湯時稍加醋,以促進鈣的釋出,利於小兒補鈣。

蔬菜的烹調

要買新鮮蔬菜,並趁新鮮洗好、切碎,立即炒,不要放置過久,以防水溶性維生素喪失。注意:要先洗後切,旺火快炒,不可放堿,少放鹽,盡量避免維生素被破壞。

肉菜共烹調

先將肉基本煮熟,再放蔬菜,以保證蔬菜內的營養素不致因燒煮過久而破壞太多。

調理嬰幼兒食品營養

許多家長都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營養狀況如何,因為他們惟恐自己的後代長得不健康、不美麗。

上臂圍度表示所測量部位的肌肉、脂肪和骨骼的圍度。上臂圍與體重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可以顯示某一段時間營養狀態的變化,因此,上臂圍是評價兒童輕度營養不良的簡便而有效的指標。具體方法如下:

鑒於上臂是紡錘形,上臂測量應準確地定於中點,經此點將皮尺不鬆不緊地環繞上臂1周,所取得的周長值即為上臂圍值。經大量調查證實:我國幼兒相對營養良好,出生後0~30天的嬰兒中,上臂圍值男嬰為106~122厘米,女嬰為104~120厘米;30天至1歲期間,上臂圍增長迅速,6個月達到增長高峰;1歲以後臂圍相對穩定;1~5歲組中,男孩為145~165厘米,女孩為143~163厘米,家長可根據所測的上臂圍指標來快速判斷孩子的營養狀況。

注意挑食偏食

1歲左右的寶寶已會挑選他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了,這時的寶寶很容易養成挑食偏食的習慣,如偏愛甜食;偏愛吃肉、魚,不吃蔬菜;偏愛鹹辣等等。長期挑食偏食,容易造成營養失調,影響寶寶正常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怎樣使寶寶不挑食偏食呢?父母應該做到:

引起寶寶的食欲

寶寶一般習慣於吃熟悉的食物,因此在寶寶開始出現偏食現象時不必急躁、緊張和責罵。應采用多種方法引起寶寶對各種食物的興趣,如對偏愛吃肉不吃蔬菜的孩子可告訴他:“小白兔最愛吃白菜,媽媽愛吃,爸爸愛吃,寶寶也愛吃。”以引起寶寶的興趣。

以身作則

父母的飲食習慣對寶寶影響非常大,所以父母要為寶寶作出榜樣,不要在孩子麵前議論哪種菜好吃,哪種菜不好吃;不要說自己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更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吃某種食物,就不讓孩子吃,或不做、少做。為了寶寶的健康,父母應改變和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努力讓自己的寶寶吃到各種各樣的菜,以保證寶寶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

烹調方法多樣化

每餐菜種類不一定多,2~3種即可,但要盡量使寶寶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經常要變換食物的花樣;對寶寶不喜歡的食物,可在烹調上下功夫,如孩子不吃胡蘿卜,可把胡蘿卜摻在他喜歡吃的肉內,做成丸子或做成餃子餡,逐漸讓寶寶適應。

食物品種應豐富多樣,讓寶寶嚐試各種各樣的食物,享受味道的豐富多彩。若吃米吃菜,總是那幾樣菜,寶寶就會拒絕其它的食物,並且在這不變的幾樣菜中,味道不好的話,寶寶也很可能感到枯燥乏味而拒絕,這樣寶寶就容易厭食挑食。當寶寶一開始不吃某種食物時,是不應輕易放棄的,但決不可強迫。吃飯是一件愉快的事,強迫會讓寶寶形成條件反射,把它當作了大人的事,寶寶不吃某種食物,可用另外一種營養成分相同的食物代替,比如不吃油菜,可用小白菜代替。但為了寶寶能逐漸適應某種不愛吃的菜,可采取在寶寶吃飯時往食物中加少量的一點,也可在烹飪上下功夫,一種菜做出多個樣式,如油菜,除了幹炒外,還可做成餡包餃子、餛飩等。

大人的態度一定不要急躁,要耐心給寶寶講食物的特色,對寶寶長大有什麼好處,甚至可通過兒歌、順口溜、小故事等提高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習慣於以自己的口味偏好來影響寶寶,這也容易造成寶寶的偏食。比如吃飯時,大人議論不喜愛吃這吃那,然後又要寶寶吃,寶寶很可能也不願吃。所以父母應以身作則,不要在寶寶麵前表現出偏好,應起到帶頭模範作用。

幼兒開始吃“硬”食的時間

吃慣了流質食物的嬰兒,雖長了幾顆牙齒,也像是有了些咀嚼能力,但要吃“硬”食(固體食物),還應有個實習的過程。

讓初為人母忐忑不安的是,什麼時候才能讓寶寶去學吃“硬”東西。因為人們擔心,早了,怕不消化,或堵住嗓子眼兒發生意外;遲了,又擔心不能攝入足夠的營養,影響發育。就此,兒科專家向媽媽們建議:

孩子在12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吃固體食物,因為在這個階段,寶寶們通常已能掌握拿東西、嚼食物的基本技巧了。當然,在開始時可將固體食物弄成細片,好讓孩子便於咀嚼。可以先吃去皮、去核的水果片和蒸過的蔬菜(如胡蘿卜)等。

當嬰兒已習慣吃這些“硬”東西後,便可以使食物的硬度“升級”,讓他們嚐試吃煮過的蔬菜,但不宜太甜、太鹹或含太多的脂肪,以免“倒”了胃口,產生厭惡、拒食行為。

在讓寶寶逐漸適應不同硬度的食物時要有耐心,不可過高估計他們牙齒的切磨、舌頭的攪拌和咽喉的吞咽能力。固體食物應切成半寸大小,太大時很容易阻塞咽喉。

硬殼食物,至少要到4~5歲時才適宜吃。試吃時先破成4份,以防“囫圇吞棗”,釀成意外。

第二節日常護理

預防嬰兒睡偏了頭

孩子出生後,頭顱都是正常對稱的,但由於嬰幼兒時期骨質密度低,骨骼發育又快,所以在發育過程中極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如果總把孩子的頭側向一邊,受壓一側的枕骨就變得扁平,出現頭顱不對稱的現象。

1歲之內的嬰兒,每天的睡眠占了一大半,甚至2/3的時間,因此,要防小兒睡偏了頭,首先是注意孩子睡眠時的頭部位置,保持枕部兩側受力均勻。另外,孩子睡覺時容易習慣於麵向母親,在喂奶時也把頭轉向母親一側。為不影響孩子顱骨發育,母親應該經常和孩子調換位置,這樣,孩子就不會總是把頭轉向固定的一側。

如果孩子已經睡偏了頭,家長應用上述方法進行糾正。若孩子超過1歲半,骨骼發育的自我調整便很困難,偏頭不易糾正,影響孩子的外觀美。

提高嬰幼兒活動量

提供機會增加活動

一般的家長很容易把寶寶智力的發展同看圖識字、數數、背詩等聯在一起,但卻很少會與運動聯係起來,而事實上運動對寶寶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

運動鍛煉了寶寶的骨骼和肌肉,促進了身體各部分器官及其機能的發育,發展了身體平衡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促進大腦和小腦之間的機能聯係,促進腦的發育,為智力的發展保證了生理基礎。所以寶寶運動能力又常被當作測量智力發展的主要指標。

寶寶滿周歲後,運動能力明顯提高,爬得更靈活,站得更穩,能邁步行走,轉彎,下蹲,後退等。寶寶這時不僅在運動中探索認識周圍的環境,而且對周圍的環境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寶寶從學會使用工具逐漸發展到了製造工具。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了發展。寶寶在各種運動中不斷嚐試到了成功的喜悅,情緒會非常愉快興奮,自信心也得到加強,比如寶寶興奮地享受著被大人追逐的感覺,大笑大叫地從滑梯上滑下來等。

此外在運動中,寶寶接觸其他的小朋友,並在大人的指導下逐漸學會了與人交往的點點滴滴,這將促進寶寶的社會性的發展,而社會性的發展又可促進寶寶獨立性的發展,共同為寶寶進入幼兒園,加入兒童集體做好準備。

父母應提供機會讓寶寶多運動,同時應注意運動內容和方式的豐富多樣。充分調動寶寶的興趣,並可在運動中加強寶寶對語言的理解,激發寶寶的想象力。

寶寶多活動有好處

寶寶從1歲長到1歲半,媽媽的欣喜自然又增加一分。這時的小寶寶也確實會有許多新的表現,讓爸爸媽媽看在眼中,喜在心頭。寶寶小小的步伐走起路來開始顯得比較平穩,他喜歡跟著媽媽在屋子裏轉來轉去,媽媽稍不注意,回頭時可能發現寶寶已獨自爬上椅子、沙發或矮茶幾,這可讓媽媽大吃一驚,一邊趕緊抱他下來,一邊又覺得孩子真是比以前“能幹了”。

1歲半的寶寶也喜歡用自己的小手擺弄各種物體。自己動手讓玩具動起來,會讓他們非常開心。這時候抱著寶寶讓他去按牆上的電燈開關,用不了2次他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他會反複地開、關、開、關,並且每次都會抬頭去看燈光的亮和滅,由自己的動作引起的變化讓寶寶樂在其中。當你擠牙膏時,不妨讓小寶寶試一試,他很可能也能擠出來,並對自己的白色作品洋洋自得呢!這時讓寶寶玩“串珠”最適合不過了,不過要防止寶寶誤吞入肚裏。

安全而自由的活動空間對寶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室內環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設計安排的,那麼現在就需要做改變了。媽媽一定要為寶寶準備一隻屬於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讓他搬來搬去,爬上爬下,不要忘了對寶寶攀爬容易夠著的電路插座采取安全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