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36個月(1 / 3)

第二十一章第36個月

生理發育

三歲幼兒生理發育特點

3~6歲的幼兒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

一到3—6歲,在身長方麵長得特別快,這一時期又稱之為身高的第一生長期。在此之前,孩子的腦袋看上去顯得特別大,身子反而顯得小,一到4、6歲時,腦袋與身長的比例因身長增高而發生變化。慢慢地,嬰兒式的特征完全消失,身材長得越來越接近少男少女了。

幼兒4歲時,蹦蹦跳跳、跑來跑去的特別活躍,基本上已具備了所有的運動能力。6歲則較前更為活潑了,肌肉結實,細小的活兒都能幹得很出色,和小朋友們遊戲也能配合得很協調。

在這三年裏,許多生活習慣大致確立。吃飯時不會弄得滿桌都是,大小便能自理等。用不著大人幫助孩子可以單獨上床睡覺,洗手、洗臉、洗澡、穿脫衣服等。

語言表達能力、情感、社會性等在這個階段飛躍發展,能在孩子們的集體活動中逐漸遵守有關規則。

要想使孩子的這些能力有所發展,該讓孩子到集體環境中去生活。經常和小朋友們玩玩,不但能使身體得到鍛煉,而且還能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和忍耐性。孩子在幼兒園裏生活,培養孩子和他人相處的能力。

幼兒語言的發展

4歲兒即使獨自在玩時,也是一個人嘟嘟囔囔邊講邊玩的。玩玩具時如此,畫畫時也是如此。這是孩子把獨自玩以前的一段時間裏所蓄積的話全部講出來,用語言表達自己原有的空想。

5歲的孩子已掌握2200-2500個詞,能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語言的發達是與智力和情感的發達互相關聯的,同時,也顯示了孩子的複雜個性。經常學著大人的口氣講話,大概就是這種表現吧。

4、5歲的孩子還常會用一些話來試探對方的反應,並且感到特別有趣。比如有時故意講一句髒話,然後就得意地笑起來。隻要周圍的人不予理睬,用不了多久,孩子自會感到無聊而不會再講的。由於語言發達,4、5歲的兒童智力隨之而增長,社會知識也得到充實,情感亦有所穩定。因此,周圍的人應該用正確而清晰的語言與孩子交談。

嬰幼兒體重增長規律及保健措施

體重是驗證體格發育的一項重要指標,過輕、過重都不是健康的指標。

體重增加速度與年齡相關。小兒生後3月內如喂養合理,體重增長迅速,約每周增加250~200克;3~6月時,每周平均增加體重150~180克,此後3月內每周可增加60~90克體重。

小兒體重可分3個年齡階段計算。

1~6月小兒體重等於:

[出生體重(克)十月齡×700]克

7~12月小兒體重等於:

(6000+月齡x250)克

l歲以後的體重等於:

[(年齡×2)+7或8]千克。平均每年遞增2千克,男童與女童相比,10歲以前男孩一般較女孩重;10~16歲,女孩一般較男孩重,以後男又較女重。

如果體重不按常規計算方法增加或減少,除患病因素外,大部是由於護理不周,營養質量不高造成的,應及時糾正。發育遲緩者,偶與父母的體質瘦小有關。

心理特點

幼兒心理的發育特點

4—6歲的孩子求知欲旺盛,對什麼東西都感興趣。記憶力、思考能力及想象力也發展得很快。

4歲時,孩子對什麼事都愛問“為什麼”。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覺得厭煩而不予理睬,應該盡可能予以回答。對同一件事總是要問好幾遍,於是有的爸爸媽媽就認為這個孩子智能低下,實際上,孩子的智能是通過許多次體會、經曆以後才能形成的,因此對於4歲兒提出的一係列“為什麼”的疑問,做父母的應該爽快地予以回答,而且要有耐心,不要不理不睬,這才是養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到5歲,因為再過一年就要上學了,於是,爸爸媽媽就急著想教孩子讀書識字買來許多書。其實,沒有必要如此著急。當然,如果孩子對此有興趣,則教教也無妨。因為即使識字遲些,有的到時也會認識很多,反之,有的孩子雖然很早就識字,但要認全一個字,卻並不容易。孩子到了5歲,一般都能數數,或從許多東西中取出幾個之後,也能準確地數出來。

這時的孩子不但能畫花、人、汽車等。也能夠畫出生活中印象較深的東西來。由於思想還缺少整體概念,在畫畫時往往會把幾種不同的東西拚湊到一塊去。比如說,畫下雨的景象,本應畫上雨傘,卻畫上了太陽等。即使這樣,大人在旁不要加以糾正,甚至說他笨,反而應予表揚。孩子的這種大膽想象力雖然尚不合道理,但卻是一種智力發展的表現,應該予以培養。

情感情緒的發育情況

孩子幾乎幾個月就有了簡單情感。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長,情感也越來越複雜了。在嬰兒時期,隻有高興、不高興等單純反應而已。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集體生活的增多,喜怒哀樂等比較細致的情感也發達起來。到了5歲,情感幾乎與大人無異。同時,一到這個年齡,胡吵亂鬧、煩躁、恐懼等情緒就少了許多,相對來說安穩多了。

如何重視培養嬰幼兒心理健康

有無一個健全的身心,對孩子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小小的一點心理障礙都會在孩子長大後引起無數次痛苦的回憶。如何讓孩子帶著一個健康的心理走完漫長的人生旅程,做父母的應該完全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健康心理要從小培養

幼兒心理健康是孩子長大後心理健康的基礎,許多研究表明,幼兒時期出現心理疾患多數是因撫養教育不當引起的。因此父母必須特別重視改善孩子的心理衛生條件,促進其心理健康。豐富的營養、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嬰幼兒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和供養關係,父母的相親相愛,對家庭的眷戀,以及對父母健康和喜怒哀樂的關切,這是一種情感的“反饋”。所有這些構成父母與子女情感聯係和交流的閉合係統。這種聯係和交流十分有利於情感的升華,逐步培養孩子的同情感、責任感、道德感、榮譽感、幸福感和理智感,這就為嬰幼兒日後良好性格的發展、健康的人際交往、愉快的情緒、健全的行為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何增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身心發育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搞好幼兒心理衛生,對於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和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我國目前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的情況下,獨生子女的心理品質與多子女常有明顯不同。主要表現在:由於“獨”字的優勢,他們的身體素質、智力發育比較好,有較強的進取心和自豪感;但也由於“獨”字 特殊原因,尤其是父母過於溺愛,他們以我為中心的觀念強,而且比較自私、孤僻、懶散、生活自理能力低。為了確保獨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在心理衛生方麵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母愛要適度

幼兒的最大心理需要的是母愛。充分發揮母愛的教育作用,對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但母愛過度,變成嬌寵溺愛,姑息縱容,則容易使兒童形成種種不健康心理,如依賴、撒嬌、任性、固執、驕橫、缺乏自製力、適應能力差等。母愛忽冷忽熱,容易使兒童情緒不穩定,過敏多疑。

教育要講究方法

如果父母因“望子成龍”心切,要求過高、過嚴,會使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欲速不達,反而阻礙孩子的智力和個性發展。如果經常苛責、訓斥、打罵和體罰。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畏縮、逃避等不良性格,或造成孩子說謊、反抗、逃學、吸煙、偷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應打破家庭的封閉的小環境,鼓勵孩子多與別的孩子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增強集體感,防止他們產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和孤獨、羞怯感。西方國家常見的“孤兒院病”,使兒童的自我發展停滯不前,其原因之一就是兒童生活天地狹小,與社會接觸太少。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數年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個兒童心理專家曾進行了長達8年的研究,對一萬多名經濟條件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調查,反饋的結果,始料未及。當問到孩子們最大的心願和要求時,絕大多數的孩子對吃、玩、用的東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視的竟是家庭氣氛和精神生活。如:

父母不要吵架

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

大人說話不要失信

爸爸媽媽要互相謙讓,不要彼此責怪

父母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家庭裏要有適當的文娛活動,節假日要給孩子玩的時間

爸爸媽媽言行不對的時候,要接受孩子的批評

對孩子少發點脾氣,多一點笑

這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同心聲。他們的精神生活、心靈需要比物質條件、經濟生活的要求更強,他們希望有個充滿親密和諧、寬容民主、活潑的家庭。他們討厭氣氛沉悶、感情淡漠、專橫緊張、嘈雜煩躁的家庭環境。興趣和愉快是人的最主要的兩種積極情緒。家長們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形成一種愉快的氛圍,讓孩子在樂中學習,樂中益智,依其自然賦予的素質,發揮那金子般的靈氣,是家庭優教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快樂性格的培養中,父母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加深同孩子之間的感情,以密切彼此之間的關係。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孩子的習性、語言、動態及世界觀的形成同其家長極為相似。他認為,父母用微笑和親切的眼睛對待人生,能使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心胸寬廣,精神愉快,即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與孩子玩玩,說些妙趣橫生的話語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陶冶。

幼兒多動症的現象及治療方法

多動症又稱“多動綜合症”,是兒童常見的一種以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症。多動症主要有以下症狀:

1.活動過多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但如果幼兒不安寧,喂食困難,難以入睡,易睡或難以喚醒,就有多動的傾向。有的孩子較早能站立行走,打翻碗盆,拆壞玩具,或獨自上街。上學以後,他們不能專注,上課時用手敲桌子,跺腳。不能坐住看一會兒電視,爬上爬下,上窗子,踢椅子,這種活動是雜亂的,無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

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多動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表現突出,他們的活動是無目的的,從一個活動很快轉向另一個活動,拿一個玩具沒一分鍾就丟下玩另一個,不能專注一件事,也記不住對他講的事,因為他沒有注意聽。做事表現有頭無尾,丟三落四。

3.衝動

多動症兒童做事不考慮後果,如果他要喝水,拿起就喝,不考慮水是涼的還是燙的。在街上奔跑時不注意有沒有車。在教室裏喊叫亂跑不考慮是否影響了紀律。在集體活動時,他們常不遵守規則。這些都不是他們刻意要搗亂,而是他們的衝動使他們沒想那麼多。

4.不良行為

許多多動症兒童好打架,好頂嘴,不服從,橫行霸道。好發脾氣、紀律性差等。他們過於獨立又過於依賴,情緒不穩,有時過分興奮,有時則任意發脾氣,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他們難於有好朋友,缺少同齡的夥伴。

5.學習困難

多動症兒童智力發育上存在一些障礙,他們難以適應一般的教學安排,往往需要個別輔導。有的兒童存在感知障礙,造成閱讀困難。有的由於神經係統功能障礙產生運動協調困難,不會用剪子,不會結鞋帶,寫字畫圖存在困難。他們能力上發育不協調常引起教師及家長的責備,這又使他們受到挫折,形成惡性循環。

怎樣培養嬰幼兒誠實品德

幾乎剛會說話的孩子就開始撒謊,有時可能更早些。孩子在認識之初,看不出自己言行之間的直接關係,對他們來說,行為遠比語言重要得多,而語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義的。

孩子漸漸長大後開始明白,故意說謊而誤導別人是不對的,當他們發現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謊騙自己,會非常憤怒。他們逐漸開始區分謊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

孩子不誠實有多種原因,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小一點的孩子說謊是為了免受懲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讓同伴羨慕。而大一點的孩子說謊多是為了保護隱私。雖然說謊在人成長過程中是可以難免的,但是孩子如果習慣 性地說謊或對關係重大的事情也不說實話,就成問題了。艾克曼所描寫道:“對重要問題撒謊,使父母處理起來更困難,撒謊作為一個問題就更嚴重。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滋長了不信任,損壞了互相信任的關係。說謊意味著不尊重別人,使得與經常撒謊的人在一起生活幾乎變得不可能。”

研究表明長期說謊的孩子,經常有諸如偷盜、詐騙、橫行霸道等不良行為。經常說謊的孩子往往出自父母經常說謊的家庭。另外,由於管教不多,甚至厭棄子女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容易變得不誠實。

要想培養有責任心、關心愛護他人,以誠實正直的品質麵對生活挑戰的孩子,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誠實,並且做到始終如一地要求他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誠實的理解會有所改變,但你的標準不應有任何改變。

孩子很小時,你就可以和他共同欣賞某些圖書和電視節目,玩建立信任的遊戲,了解孩子隱私的內容的變化,並不失時機地與他們討論誠實和倫理道德問題。

飲食營養

幼兒增加營養的四個誤區

誤區一:寶寶貧血吃含鐵食物

貧血是我國常見疾病之一,目前少年寶寶中有20%患不同程度的貧血,主要是缺鐵性貧血。專家經過調查發現,並不是寶寶吃含鐵食物少,實際上有些人還攝入過量。那麼什麼寶寶還會貧血呢?這主要是人們不了解鐵的吸收特點。

鐵的消化吸收與其他營養素不同,當身體需要鐵時才會吸收,不需要時就不吸收。而且鐵在吸收前需將原來剩餘的鐵消耗掉,新的鐵才能補充進來。沒有消耗,吃進去的鐵也吸收不了,因此身體裏還是缺鐵。它的原理有點像充電電池,不將殘存的電放掉,就不能充電完全。如何將鐵消耗掉呢?那就是適量的運動。

誤區二:身體缺什麼就補什麼

--愛吃啥就是身體缺啥

有的家長認為寶寶愛吃什麼就是身體缺什麼,盡管讓他去吃。如有的寶寶愛吃肥肉,家長因為寶寶缺油就滿足他的要求。殊不知寶寶愛吃什麼隻是飲食習慣問題,而寶寶有無良好的飲食習慣則在於家長的影響和培養。有的家長嬌慣寶寶,一味遷就寶寶,寶寶想吃,就給什麼,“讓寶寶領導父母”,久而久之使寶寶養成挑食、偏食的毛病,導致寶寶營養失調。

家長最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寶寶被醫生診斷為缺鋅,缺鈣……寶寶缺什麼馬上想辦法大量補充。在北京寶寶醫院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個寶寶困缺鈣得了佝僂病,家長立即給寶寶頻繁打鈣針,可寶寶還是消化不好。到後來發現寶寶的兩腎完全鈣化,生命已無法挽救了。在醫院還經常出現寶寶吃維生素過量導致中毒的病例。可見父母疼愛不當也會導致嚴重後果。

誤區三:多花錢才能講營養

--什麼有營養吃什麼

在過去食品匱乏的年代,魚、肉價格高供應少,日常生活中難得吃一次。現在有錢了,做父母的再也不肯讓寶寶受一點“委曲”,不但吃大魚大肉,而且還擔心營養不夠。有些家長認為價格高的食品營養價值就高,以致常給寶寶買魚吃,甚至買來補品長期服用。其實食物的營養價值並不能以價格來衡量,有的東西價格高隻表明它稀有或加工程度深。如冬筍的營養價值就遠不如胡蘿卜。

有的人認為雞蛋有營養,一天吃五六個。據北京市東城區抽樣調查,居民平均每天吃兩個雞蛋。雞蛋確實營養豐富,尤其是蛋黃中富含卵磷脂,而卵磷脂是大腦的脂質的重要成分,但雞蛋雖好,也不宜多吃,專家認為一天吃一個雞蛋已基本滿足需要,因為某一食品營養再好,也不能包括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每日所吃食物還須多樣化。

誤區四:洋快餐講衛生須經常吃

--漢堡包含氧化膽固醇,美國已建議中小學生少吃洋快餐,洋快餐其口味及就餐環境吸引了許多寶寶,他們成了那裏的常客,無論是節假日還是生日。考試得了高分,他們都愛去嘬一頓。家長也覺得那裏衛生比較有保證,不但吃了飯,寶寶還可以開心地玩一陣。

應該說洋快餐偶爾吃一頓也未嚐不可,但經常食用確實對健康不利,這一點家長應該意識到並約束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