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生兒期
生理發育
出生第1天嬰兒的生理狀況
一般情況,剛出生嬰兒體重在25~4公斤之間,身長約46~52厘米,頭圍34厘米左右,胸圍要比頭圍小1~2厘米。
體重
嬰兒出生體重若在25公斤以上,則為正常新生兒;體重不足25公斤,稱為“未成熟兒”,對“未成熟兒”必須采取特殊護理措施。
頭部
健康嬰兒的鮮明標誌是皮膚鮮嫩呈粉紅色,出現大聲啼哭。剛出生嬰兒有時啼哭,但常常處於酣睡狀態。頭部比例相對較大,一般呈橢圓形,像腫起一個包(產瘤)。這是由於胎兒的頭部在產道受壓迫引起的。頭胎嬰兒或年齡大的產婦生的嬰兒,其橢圓形更為明顯,日後可以自然地長好。所以要特意去注意枕頭和囟門。囟門呈菱形,大小約2×2厘米,較軟,有跳動感,要防止被尖硬的東西碰撞。
臉部
臉部好像有些浮腫,這屬正常現象。特別是眼瞼發腫的較多,且有眼屎。嬰兒鼻梁蹋,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自然增高。
胸部
胸廓呈桶狀,呼吸淺快,有時不規則,每分鍾約40~50次,觀察呼吸應看腹部的起伏。
臍帶
臍帶在離肚臍1~2厘米處被結紮,如果拿掉紗布,會看見臍帶變黑且氣味難聞。
生殖器
男孩的陰囊稍腫,睾丸下降,浮腫會自然消退。女孩的小陰唇比大陰唇要大,好像有突出來,也會自然長好。
姿勢
嬰兒的姿勢和胎兒期大致相同。頭先出生的嬰兒,頭部前屈,下巴與前胸相挨,後背呈圓形,握著的拳頭向內,腰和膝都是彎曲著,腳也向著內裏彎曲,能看到腳掌。
兒斑
新生兒的骶骨部、臀部常常可見藍綠色的色素斑稱為“兒斑”,隨年齡增長,色素斑將逐漸消退。
大小便
嬰兒多在出生後24小時以內排出第一次大便和小便,糞便呈暗綠色或黑色粘稠塊(叫胎便)。也有的健康嬰兒是在48小時後才排尿的。有時尿布上會留有磚紅色沉澱物,這是尿酸鹽的結晶,不必擔心。
體溫
剛剛分娩的嬰兒顯得熱氣騰騰,出生後體溫逐漸下降,比在母體時降1℃~2℃,因此要十分注意保暖。生後8小時體溫應保持在368℃~372℃左右,呼吸每分鍾34~35次,脈膊120~130次。
內分泌
這時,即使很熱,嬰兒也不出汗,也不流口水,因為內分泌腺還不發達,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能聽到聲音。
感覺
出生第一天的嬰兒24小時內沉睡少動,偶有啼哭,感覺不是非常靈敏,還不如在母腹那麼活躍。
出生第1周嬰兒的生理特點
出生第1周的嬰兒正是處於朦朦朧朧的時期,吃飽就睡,能睜開眼睛,但幾乎什麼也看不見,較大的聲響能引起驚跳。出現一係列的反應,正是嬰兒變成“人”的鮮明特點。
出現黃疸
多半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及鞏膜(眼白)發黃的現象,但孩子吃奶和大小便均正常,精神也很好,這就是生理性黃疸,不用治療。一般情況下,黃疸第7天消退,第10天退盡;也有在兩三天內黃疸即可消退的嬰兒。如果黃疸出現過早(出生後24小時之內),或遲遲不退,或者黃疸退後又複現並加深,同時伴有精神不振、不願吃奶等現象,則屬病理性黃疸,需請醫生診治。
臍帶脫落
臍帶在4~7天脫落,脫落後可見肉牙組織,不用處理。如果流水可撒些鬆花粉。
乳房腫大
生後4~7天,無論男嬰、女嬰,都可能出現乳房腫大,甚至有乳汁分泌現象,一般2~3周會自然消退,千萬不可用手去擠,以免發炎。另外,有的女嬰會從陰道裏流出來似牛奶或夾雜血液的液體,這是受母體雌性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也會自然痊愈。
體溫不穩
有些嬰兒出生後1周全身開始脫一層皮,不用管它。有少數新生兒在生後3~5天內會出現發燒,體溫在38℃左右,持續2~3個小時,一般認為是水分不足,可喂點溫開水。新生兒體溫不穩定,室溫過高,尤其是夏天,易使體溫高達38℃以上,這時應多喂些開水以防嬰兒脫水,室溫過低時應注意保暖。
體重減輕
新生兒生後3~4天,因吃喝少,可能會出現體重暫時下降的現象,隻要在10天內恢複就屬正常現象。
口腔加厚
新生兒兩頰有厚厚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這有利吸吮吃奶。上齶或牙齦邊可見小白點,俗稱“馬牙”,不會影響吃奶,2~3個月後自然消失,千萬不能用針去挑或用布去擦,以防感染。
及時喂奶
現在一般主張餓了即喂。有的嬰兒一天要吃7~8次,甚至更多;有的則隻吃5~6次。有的嬰兒吃得快,10分鍾就能吃飽;有的嬰兒則吃吃停停,吃幾口就想睡,弄醒後就再吃幾口,吃一次要20多分鍾。這些都是正常的。
排大小便
胎便應在3天內排盡,如果出生48小時後仍無胎便排出,則應找醫生檢查。排便的次數及大便的顏色因嬰兒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喂母乳的嬰兒,大便為金黃色糊膏狀,每天3~5次,也有僅1次或多達6~7次的。喂牛奶的嬰兒,大便較硬,呈淺黃色,有時其中還夾有白色的“奶瓣”。有的嬰兒大便呈綠色並混有白色疙瘩和夾雜粘液;還有的嬰兒排出的大便顏色發白,但隻要嬰兒能正常生長,就不必太介意大便的顏色和形狀。
小便的次數很多,有的嬰兒能間隔一定的時間按固定的次數排小便,有的則毫無規律。
滿月兒的生理現象
嬰兒從出生到滿月為止稱新生兒期,這是嬰兒脫離母體成為生命個體的重大轉折時期。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獨立”生存,嬰兒身體內部還要不斷地發生一係列的變化,其中以第一周的變化最大。
首先就是要自己進行呼吸,自己攝取營養,此時嬰兒的心髒構造和循環狀態與在母體內時不同,並繼續發生變化。這一階段的嬰兒,即使是在很安靜地睡覺,身體內部也在發生著一係列的變化。
嬰兒的標準
健康嬰兒的哭聲響亮、有力,手腳活動自如,吸奶力氣大,睡得好,皮膚紅潤,顯得圓乎乎。從外表看,沒有畸形,而且身長和體重的增長情況與標準相近。
嬰兒的體重
剛生下不久的嬰兒就會出現生理性體重減輕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喝足奶、排了便、皮膚上有非汗性蒸發等原因造成的。通常在出生後第三四天時體重最低,到第7~10天時體重可恢複到出生時水平。這種體重減輕稱為生理性體重減輕,這以後,體重就隻增不減了。一直到滿月,嬰兒的體重增長非常快,平均每天增長30克左右。滿月時,如果體重比出生時增加1公斤以上,則表明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每天平均增長不足20克,則說明母乳不足或吃奶粉太少。
嬰兒的身長
身長不像體重那樣差別懸殊,平均是50厘米,這隻不過是一個平均值,具體到每一個嬰兒身上會有差異的。
在家裏量身長時,可利用床與床頭擋板。具體方法是:將孩子平放床上,使孩子頭頂著床頭擋板,將孩子雙膝抓住,使其兩腿伸直,然後在腳後跟頂上一本書(其它東西也可以),再量一下擋板和書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孩子的準確身長了。
滿月的男嬰平均身長為566厘米,女嬰平均身長為556厘米。
嬰兒的腦袋
嬰兒的頭都很大,剛出生時頭占整個身長的1/4,而成人的頭約為整個身長的1/6或1/7,因此,嬰兒的頭顯得特別大,看起來與整個身體很不成比例。
在剛生下的嬰兒中,有的頭上會有產瘤,那是由於分娩時通過狹窄的產道受壓形成的軟瘤。一般三四天後就會自行消失。有的嬰兒還會有頭顱血腫,這是由於頭骨與骨膜之間充血而產生的瘤,摸上去和產瘤相似,軟綿綿的。頭顱血腫不會馬上消失,一般要過一二個月後才會消失,可不必理會它。
剛出世時的孩子頭形不一定是圓的,有的橢圓形好像一個鵝蛋;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顯得高高低低。凡屬這類情況均不必擔心,也不需求醫,會自然好起來的。雖然有特殊枕頭可幫助矯正,但使用這種枕頭反而會妨礙呼吸,許多專家並不主張使用。偏頭主要為單側下陷,這是由於孩子在胎裏時所處位置所致。平常睡覺時,可哄著孩子往相反方麵側著睡,或讓孩子向有光的方向睡,過一段時間再反過來,就這樣輪換著方向睡,自然會好起來的。
嬰兒的囟門
頭上有前囟門和後囟門。前囟門是在前頭骨和左右頭蓋骨之間形成的菱形無骨空檔,後囟門是在腦袋後麵呈三角形的無骨檔。用手輕按,兩處感覺都是軟綿綿的。前囟門一般需1年至1年半方完全閉合,後囟門則閉合得較快,通常隻需二三個月。如果後囟門一直未能閉合,而且頭圍比平均值大3~5厘米以上,則可能是大頭症(腦積水)。相反,如果閉合太早,頭圍較小,則可能為小頭症,腦發育問題。遇到以上情況,應引起注意。
嬰兒的胸圍
嬰兒的頭圍一般在31~35厘米左右,胸圍比頭圍少1厘米左右。出生6個月前後,頭圍和胸圍大致相同,一過周歲,胸圍就會超過頭圍。通過頭圍與胸圍的對比,可以直觀地看出孩子是否有小頭症或腦積水現象,有異常現象,就應去醫院兒科檢查。
嬰兒的呼吸
剛出生的嬰兒不是每一個都呼吸很好,有的有時呼吸很無規律,一會快,一會慢,有時還稍微停頓一下。隻要呼吸停頓時間不長,嘴唇不發紫,則大可不必擔心。即使是健康的嬰兒也打嗝、打噴嚏、呼吸急促、輕微咳嗽,有時會有嘔吐,這些現象在3個月內都是正常的,隻要孩子情緒正常,則不必為此擔心。
嬰兒的脈搏
新生兒的脈搏跟呼吸一樣也沒規律,剛哭完和剛吃完奶,或發生呼吸障礙,脈搏數會增高些,因此測量嬰兒的脈搏和呼吸,都應選在嬰兒安靜時,這種時候,一般應每分鍾120次左右。
嬰兒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時間要選在嬰兒安靜時,將體溫計塞於孩子腋下一分鍾即可量出。嬰兒體溫要比成人稍高些,以375℃以下較為正常。新生兒還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要用衣服、被子、室溫等幫助調節,特別是夏天和冬天最熱最冷的時候。
嬰兒的膚色
新生兒皮膚的顏色本來應泛紅,但一般在出生後三四天起,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時的膚色稍帶黃色。1周前後為黃疸高峰期,大約2周後自行消失。有的黃疸會持續2周以上,如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這種黃疸多為生理的遷延性黃疸。屬於這種情況,孩子應吃奶正常,情緒正常、愉快、不發燒,大便的顏色也是黃的。如果黃疸持續1個月以上,孩子有情緒不佳、拒奶、發燒等症狀時,則可能是患了肝炎。如果孩子的大便呈白粉筆色,則孩子可能患上膽管閉塞症了。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診治。另外,嬰兒身上的青痣(俗稱蒙古斑)和紅痣,一般都會自行消失。
嬰兒大小便
在滿月以前,用母乳喂養的孩子通常大便較多,而且很軟。有時大便會出現粘液,有時還可以拉綠色大便,隻要孩子吃奶正常,體溫不超過375℃,則都是正常的,大便的次數一般一天三四次左右。人工喂養的嬰兒大便稍幹,次數也少些。小便一天10次左右,要勤換尿布。
嬰兒的睡眠
嬰兒的第一個月即新生兒期,一般一天睡15~20小時,但不是一概而論,睡眠的長短有個體差異。睡眠對嬰兒很重要,要充分注意室溫和寢具,創造一個快樂舒適的睡眠環境。
嬰兒的感覺
視覺
嬰兒出生時對光就有反應,眼球無目的地運動。出生兩周後對距離50厘米左右的燈光,眼球可追隨運動。
聽覺
剛出生的嬰兒耳鼓腔內還充滿著粘性流體,妨礙了聲音的傳導。隨著流體的吸收及中耳腔內空氣的充滿,嬰兒聽覺的靈敏性逐漸增強。
嗅覺
新生兒的嗅覺比較發達,刺激性強的氣味會使他皺鼻。新生兒還能辨別出媽媽身上的氣味。
味覺
新生兒一周後能辨別出甜、苦、鹹、酸等味道。如果吃慣了母乳再換牛奶會拒食;如果喝慣了加果汁或白糖的水,再喂他白開水,他會不喝。此時嬰兒的味覺最喜歡甜食,最厭苦的辣的,其次是酸的食物,因此最喜歡喝糖水。而吃到苦的藥時,就一點點往外吐。
觸覺
新生兒的觸覺很靈敏。輕輕觸動他的口唇部便會出現吮吸動作,並轉動頭部;觸其手心,小手會立即緊緊握住。總之,觸覺從新生兒期開始健全。
溫度覺
新生兒對溫度比較敏感,食乳和洗澡時的水溫過冷或過熱,或者濕尿布都會使他哭鬧不安或表示反感。
痛覺
新生兒的痛覺較弱,尤其是早產兒痛覺比較遲鈍。
總之,新生兒時期嬰兒的大多數感覺是較靈敏的,但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要特別注意多加保護,所以適當地給新生兒期的嬰兒的感覺器官以適當的刺激,可以促進孩子神經係統的更好發育。
新生嬰兒具有許多特殊的生理現象,這一階段處於非常特別的時期,一定要非常特別地精心護理。
嬰兒發育的規律及保健措施
嬰兒從出生時隻能四肢活動到一周歲時能獨立走路,動作發育十分迅速。為了嬰兒的健康成長,父母親有必要掌握嬰兒的生長發育規律。
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動作也按照自身的規律逐漸發展。嬰兒的動作發育是從上到下依次進行的,如先是頭部可以自由活動,用手抓東西,然後坐、爬、站立直到走路。正麵的動作發展快於反麵的動作,例如先學會用手抓東西,以後才會放下手中的東西;先會從坐位扶著欄杆立起來,然後才會從站立位置坐下來;先學會向前走,以後才會倒退著走。手的動作發育是由近到遠,離軀幹近的肌肉先發育,然後才有肢體遠端肌肉的發育,如先能抬肩,然後再用手抓取東西。動作也是逐漸由不協調到協調而發育的。這些動作發育的規律是每個嬰兒都遵循的,幾乎沒有例外,在訓練嬰兒動作發育時也應遵循這些規律。
不同年齡的嬰兒動作發育有一定的順序,各年齡階段的嬰兒應該出現的典型動作是:1個月手腳活動,抱起能豎頭片刻;2個月俯臥時稍能抬頭;3個月俯臥時下頜及雙肩離開桌麵,兩前臂能支撐前胸;4個月頭豎直穩定,抬頭90度;5個月能從俯臥翻身到仰臥;6個月從仰臥翻身到俯臥;7個月能坐穩;8個月開始爬行;9個月能扶住站立,自己能坐下;10個月能扶一個手站立,能爬階梯; ll個月扶兩手能行走,單獨站立片刻;12個月扶一手能走,放開手走幾步但不穩。
父母掌握了這些規律後,對嬰兒的健康成長一定會起到促進作用。
嬰兒臍帶與臍疝的護理方法
嬰兒的臍帶是連結胎兒和母親的生命線,曾經輸送著母親與胎兒的血液,有胎兒生命形成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胎兒在出生後1~2分鍾內就結紮剪斷了臍帶,與母親完全脫離,開始自己獨立生存。臍帶結紮剪斷後,但留有一小段臍帶殘端,是一個創麵,要很好保護,否則細菌在此繁殖,引起臍部發炎,甚至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臍部護理,避免感染對新生兒是非常重要的。
結紮剪斷臍帶時,必須要消毒。居住邊遠地區的產婦如果來不及赴醫院分娩或發生急產,寶寶臍帶結紮未來得及消毒的,應該在24小時內請醫生重新消毒結紮臍帶,並給寶寶注射抗生素與破傷風抗毒素,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和臍炎。臍帶結紮後一般3~7天就會幹燥脫落。在臍帶尚未脫落之前,必須保持臍部幹燥、清潔。避免洗澡水及尿液弄濕;隨時注意包紮臍帶的紗布有無滲血、潮濕,如果臍帶包紮紗布弄濕了,要及時用消毒紗布更換。臍帶脫落後,局部仍為創麵,尚未結疤,仍需保護臍帶的清潔和幹淨,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蓋消毒紗布,一般需持續半個月左右,直到結疤形成肚臍窩。
臍帶布要經常換洗,臍帶布可用一塊長形的布條,兩端縫上兩根帶子。這樣的臍帶布方便,應準備數根,便於經常換洗。如果臍帶護理不好,可使臍帶周圍皮膚發紅,臍部有粘液,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帶有臭味,這就是臍炎或臍帶感染。臍炎可伴隨發熱、不吃奶,嚴重時可致黃疸加深,引起敗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發現臍部有問題要及早處理,並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cm~1cm,大的可有2cm~3cm直徑,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寶寶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cm,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二塊膠布剪成6cm×9cm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摺,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預防嬰兒臍帶感染的方法
嬰兒的臍殘端是個創麵,無皮膚覆蓋,臍部又凹陷,易積水、積垢,不易幹燥,容易感染。臍炎如擴大感染,通過血管可發生敗血症,通過腹壁能發生腹膜炎。
新生兒的臍帶常在生後5~7天脫落,臍帶未掉以前,要注意避免沾濕或汙染,不要隨便打開看。洗澡時要避開臍部,尿布最好不要蓋在臍帶上,以免濕尿布上的尿液汙染臍帶。如果臍帶包布已經沾濕,必須更換,並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酒消毒,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另取無菌紗布重新包紮。處理時,碘酒不可沾著小兒皮膚,以防止灼傷。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根部有痂皮,應讓它自行剝離。痂皮脫落後如果臍孔潮濕,或有少量漿水滲出,每天用75%酒精將臍帶孔擦淨,滴2%的龍膽紫,數天後即愈。如果臍孔有肉牙組織增生,可用75%酒精消毒後,再用10%的硝酸銀液或硝酸銀棒點灼,點灼後用鹽水洗淨再塗上龍膽紫消炎粉。如果臍部周圍紅腫,並有膿性分泌物,這是臍炎表現,應及時找醫生治療。每個初當母親者要護理好嬰兒,不要使嬰兒臍帶感染。
臍疝的治療方法
孩子出了滿月,臍帶脫落部位早已愈合。但是有的孩子肚臍卻越來越向外突出,膨脹出一個包,皮膚顏色正常,這就是臍疝。
臍疝是因為臍帶脫落之後,臍帶血管及膠樣物質退化消失,腹膜與疲痕性皮膚組織相粘連,兩側腹直肌鞘的正中纖維未形成,這樣,就在臍部形成一個薄弱的環口。當孩子用力哭鬧時,腹壓增高,臍部腹膜向外膨出而形成臍疝。
臍疝無需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臍周圍肌肉發育完好,在兩歲以前可以自行愈合。但如果臍環過大就難以自愈了,需要手術修補治療。
患有臍疝的孩子,應盡量避免其哭鬧、便秘、咳嗽等情況出現,因為這幾種情況都會使腹壓增高,加重臍疝,影響臍環的愈合過程。
如臍疝過大可用紗布包裹腹部,但注意不要過緊,以免引起不良後果。已滿3歲的孩子,如果臍疝仍未愈合,應考慮手術修補。
預防疝氣的措施
小兒疝氣男孩多見。它屬於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造成,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隆起,可延伸至陰囊內,往往平臥後消失,站立、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如發生嵌頓,可在腹股溝區扔及腫塊,並有壓痛。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後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醫學上對小兒斜疝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一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於小兒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後痛苦也很輕,目前已不主張采用非手術療法。
小兒疝氣手術方法不同於成年人,隻要將疵囊高位結紮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隻有1.5~2.0Cm,不必剪開腹股溝管,隻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紮就可。一般約分鍾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目前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采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後恢複時間也延長。因此,當決定給患兒做手術時,家長應向做手術的醫師作相關谘詢。另外,提請病家在擇醫時注意一點,由於目前的醫療市場尚欠規範,最好選擇比較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進行治療,以使療效得到保障。
不要相信所謂的“胎毒”
有些科學文化不發達和人的素質不高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寶寶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給剛出生的寶寶灌什麼“開口連”“四磨湯”,實在作賤小寶寶。寶寶在母親的子宮內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胎毒。主要有人看到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麼“胎毒”,純粹是誤會。
胎兒出生後,由於光、空氣、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溫度等的刺激,在新生兒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斑塊,以臉部、軀幹、肢體上多見,這叫做“新生兒紅斑”,一般3~4天會逐漸消退。在紅斑消退時伴有皮膚少量脫屑或脫皮,這不是胎毒,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
新生兒期皮膚易脫屑,是因為在宮內時,胎兒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後,胎兒生活環境由濕潤一下子變成幹燥,濕潤的皮膚也就會變得較幹燥,薄薄的一層表皮就很容易脫落了。嬰兒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脫屑,以軀幹、四肢末端多見,而臉部一般沒有脫屑。幹燥的皮膚可適當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兒脫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開始出現黃染,一般持續7~10天,再慢慢消退。這個過程叫生理性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均會出現,屬正常現象。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時,身體需較多的紅細胞去攜帶氧氣,出生後新生兒自己開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氣,那麼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了,所以一部分的紅細胞要破壞,分解成膽紅素,加上新生兒肝髒功能發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高於正常,就出現了一時性的黃疸。
新生兒身上出現的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藥物和做任何治療,這些現象都會自行好轉的,用不著擔心。
新生兒頭上包塊的處理方法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後,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新生兒頭部包塊一般由兩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於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陰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後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於孩子在娩出時顱預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剛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後或1~2天後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後緩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後二周至三個月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亦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隻須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給孩子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手使勁地搓揉,還應避免碰撞。更應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頭顱血腫內的血液處於半凝固狀態,既不易抽出,又極易引起細菌在其內繁殖而造成感染,而頭部細菌感染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光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麵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頭顱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可有貧血、黃垣加深等繼發現象,亦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不要給嬰兒剃“滿月頭”
許多年輕父母誤以為,剃掉胎毛可以促使多長頭發。就在寶寶一滿月後,父母就給寶寶剃“滿月頭”,期望這樣能使長出滿頭烏發。
這其實隻是舊習俗,簡直是給剛來到人間的小天使的痛苦和不幸,純粹是好心做了壞事情。在剃“滿月頭”時,用鋒利的剃頭刀給剛滿月的嬰兒剃頭,常常會在嬌嫩的頭皮上,留下許許多多肉眼看不到的傷痕。由於嬰兒皮膚的防禦功能不夠完善,剃刀又沒經消毒,極易造成頭皮感染。
其實寶寶的頭發長得多與少、黑與黃與剃不剃胎毛毫無關係。毛發與人的體質、營養和遺傳密切相關。因此在母親孕期要有充足而全麵的膳食營養;嬰兒出生後堅持母乳喂養;嬰兒應盡早到戶外活動,讓頭皮常曬到陽光並按時為嬰兒添加各類輔食。在嬰兒出生後每周用37℃左右清水輕輕揉洗頭發1~2次,去除頭皮胎垢,增加血液循環,促進頭皮的新陳代謝,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頭發的生長十分有益。
由於孩子滿月後,在戶外時間逐日增多,父母給孩子穿得漂亮些,理理發也是應該的,但給嬰兒理發最好用剪子,而不應用剃刀。
因此,剃“滿月頭”的舊俗應該根除,樹立科學文明的育嬰觀念。
新生兒皮膚發育特點及保健措施
新生兒是指出生後到一個月之間的嬰兒,新生兒的皮膚表皮層薄,皮下毛細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較紅。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自動免疫能力較弱。
孩子出生後一般不主張立即進行全身洗澡,隻要用消毒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拭頭皮、耳後、麵部、頸部及其他皮膚皺褶的部位即可。生後3-5天可以開始用溫水洗澡,逐漸的可以使用無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後應該用清水衝洗幹淨,防止殘留皂液刺激皮膚。每次洗澡後隻要用柔軟的毛巾沾幹皮膚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兒的皮膚表麵留有少量的皮脂,能起到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
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凍傷。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洗澡後應該在皮膚皺褶處撲粉,預防潮濕、糜爛。新生兒用的衣物、尿布等,應該使用舊的、柔軟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損傷孩子的皮膚。
心理特點
新生兒哭聲發育
哭對於嬰兒既是一種生理需要,也是情感和願望的表達形式。哭是一種深呼吸運動,可以使剛出生後不久的嬰兒的肺逐漸地全部膨脹開來。增加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哭又是一種全身的強烈的運動,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嬰兒有什麼要求和不適也用哭來表示,如醒來想要投入母親懷抱、親近;饑餓、口渴、過冷過熱或尿布濕了;蚊蟲叮咬皮膚發癢等情況都會出現啼哭。母親接觸嬰兒多了,從嬰兒的哭聲中就能知道嬰兒哭聲裏的要求,等到嬰兒的要求得到滿足或不適消除後,也就停止啼哭了。
另外,哭聲也是嬰兒身體有病的一種信號,有病的哭聲與無病的哭聲是不相同的。陣發性啼哭往往是腸胃道疾病所致的陣發性腹痛的信號,如腹瀉、腸脹氣、腸套疊等疾病;持續性啼哭不停多半是發熱、頭痛或其他病痛引起的;高聲尖叫樣的啼哭大都與腦部疾病有關;而低聲呻吟樣的啼哭是疾病嚴重的信號,切記不可忽視。當然嬰兒有病時除了哭聲不同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例如不好好吃奶、發熱、嘔吐、腹瀉,黃疸等。嬰兒的哭聲是向親人發出的語言信號,經驗豐富的兒科大夫非常重視嬰兒的哭聲,因為嬰兒的哭聲是診治疾病的一個重要依據。
嬰兒笑與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
嬰兒有兩種情緒反應,即生理需要滿足時的愉快情緒——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滿足時的不愉快情緒——哭。
小兒的笑是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是與他身體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係的最簡單最直接表現。
笑有兩種:一是自發性的笑,多是微笑。當嬰兒生理需要滿足時,例如:吃飽了、喝足了,溫暖的環境有著柔和的陽光和輕聲悅耳的音樂,他可出現自發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當小兒長到2~3個月時,他看到人(尤其是母親)及周圍環境中的彩色玩具時,他就會發笑,這是對周圍環境反應而產生的滿足,這種笑叫反應性微笑。3~4個月時,如果我們大人逗逗他,他則會“咯咯”地笑出聲來。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有利於嬰兒的身心發育,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具有多種刺激的豐富環境,同時要滿足他的生理需要,讓他保持身心的輕鬆與愉快。
哭是很好的全身運動
哭是小兒的另一種情緒反應,當生理或心理需要不能滿足時不要管他,讓他去哭。
新生兒感到肚子餓、口渴、尿布濕,房間溫度過高、過低、衣著、包裹得太熱、太冷時都會哭;衣服穿得不舒服,皮膚皺褶處被淹或“淹屁股”時也可因局部疼痛而哭鬧不安。很多時候孩子是以哭報告他的病疼,如“鬧耳底子”耳痛而哭鬧,患疝氣的孩子發生疼痛時更是哭得厲害。如果生後有顱內出血或其它腦神經病變,孩子可有高而尖聲哭叫或出現大聲的尖叫,當病情垂危時,則出現低弱的呻吟。可見新生兒哭的原因複雜,哭聲變化多樣,需要認真識別,采用相應對策。若為病態的哭鬧不安,結合身體其它表現,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到底是什麼原因。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嬰兒最常見的現象,哭聲是他們用來表達情感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隻要他的身體或情緒有啥不舒服,就會立即通過哭聲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對嬰兒的生存十分重要。對一個哭叫的嬰兒絕不能置之不理,隨他去哭。嬰兒哭啼的原因很多,必須進行分析,有心的父母應仔細觀察分辨,迅速熟悉嬰兒哭聲發出的種種信號。
饑餓啼哭
饑餓是普遍的原因。寶寶一哭,首先要檢查的就是他是否餓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尋求保護
嬰兒哭啼隻是想要你把他抱起來,這種尋求保護的需要對嬰兒來說,幾乎跟吃奶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媽媽應盡量滿足寶寶的這種需要,給他一種安全感。
不舒服
太熱、太冷或太濕都會使寶寶哭啼。媽媽可用手摸摸寶寶的腹部,如果發涼,說明寶寶覺得冷,應給他加蓋一條溫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氣溫很高,寶寶看上去麵色發紅,煩躁不安,則可能是太熱了,可以給寶寶輕扇扇子,或用溫水洗個澡。尿布濕了,寶寶會覺得不舒服而哭啼,因此不要忘了勤給寶寶換尿布。
消化不良和腹絞痛
嬰兒因腹痛而哭啼,多與飲食有關。例如,奶粉調配不當引起胃腸不適等。發生腹部絞痛時,嬰兒通常會提起腿,腹部繃緊、發硬。嬰兒因消化不良而哭鬧時,可試著喂些熱水,或輕輕按摩嬰兒的腹部。人工喂養兒要注意調整一下奶粉的配方。
感情發泄
跟成人一樣,嬰兒也需要發泄他們的情感,一般是以哭的方式進行。有的嬰兒哭的次數比較頻繁,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平息下來。這種嬰兒大都比較活潑好動,很可能是用哭叫來釋放多餘的能量。寶寶通常在晚上煩躁易哭,在他煩躁之前,可試著給寶寶洗個澡,做做按摩,或者抱他出去散散步。
生病
嬰兒生病時,會用哭聲來表達他的痛苦。如寶寶哭聲尖厲,異乎尋常,應帶他上醫院檢查。
此外,蚊蟲叮咬,嬰兒睡床上的異物,甚至母親緊張、煩躁的情緒,都會引起嬰兒啼哭。
哭聲所表達的需要
哭聲是嬰兒的特有的語言表達方式,新生兒的哭聲大多是生理和心理現象,有時可能是疾病的征兆,隻要細心觀察,就能學會“翻譯”寶寶的哭聲中表達的需要。下麵列舉寶寶哭鬧的常見原因及鑒別處理方法。
饑餓如屬喂奶前發生,聲音宏亮、短促有規律,間歇時有覓食吸吮動作,抱起後頭立即偏向媽媽一側乳房,做吸奶動作,喂奶後哭聲即止。
乳汁過急或過少吃奶時,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如果過急,可用拇指、食指將乳房捏住,可使汁流得慢些。過少,應及時催乳或請教醫生。
代乳品太甜、太稠如果嬰兒吃奶時,反複避開奶頭邊吃邊哭,那麼配代乳品應注意比例。
鼻塞致吸奶困難嬰兒吃奶時,顯得氣喘籲籲,喂奶前用溫水點鼻1~2滴,鼻涕痂可隨呼吸衝出或用05%麻黃素滴鼻。
要求撫愛哭聲小,哭哭停停。把寶寶抱起來,或用玩具、語言逗引。
口渴喂奶後嬰兒仍哭聲不止,隻要喂水後哭聲即停止。
尿便嬰兒哭聲先短後長,兩聲之間間隔較長並且抽泣時短促有力,那麼換尿布後即止。
突然過強的聲光等刺激,失去保護感嬰兒突然劇哭,先長後短。可將寶寶抱在懷裏,耳部貼於母親左側胸膛聽心跳聲,輕輕晃動或聽輕柔的音樂或用玩具逗引等連續的刺激即可止哭。
陣發性腹痛(功能性)此症多見於生後1~2周,每於傍晚發作,可煩躁不安,重者產生陣發而律的劇哭,持續數分鍾後安靜入睡。父母不要吸煙。讓嬰兒取俯臥位,再輕輕按摩孩子背部可緩解。
外科急腹痛(腸套疊等)嬰兒哭聲突發而出,節奏先長後短,劇烈而持久,常伴嘔、便血等症狀。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顱腦疾病嬰兒出現尖叫,噴射性嘔吐。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病情危重嬰兒發出低弱的呻吟,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培養母子感情的方法
荷爾蒙促進自然的感情
年輕的母親們在分娩後盡管非常疲倦,但她們的心情是振奮的,她對嬰兒產生偉大的母愛。但是,有些母親並未意識到她們對嬰兒有這種強烈感情。
其實母愛是荷爾蒙的一種反應。母親在產後腦部幾乎立刻就產生某種“催產素”或“催氣激素”,這種荷爾蒙引起乳汁分泌,也能引起母性感情。對這種荷爾蒙,不同的婦女感情上的反應也有不同,所以她們對嬰兒的愛也可能會表現得遲鈍些。
母親對自己嬰兒的感情也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諸如實際的分娩情況、她本人對生育和嬰兒的期望等。因嬰兒的降生而出現感情巨大起伏的情況是常見的。即使產程很短暫,完全正常,但分娩畢竟是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痛苦大事,也是一件要盡職盡責的艱苦工作。
如果分娩不順利而產程很長,並且用了藥物,產婦可能太疲倦和麻木,以致無法對嬰兒產生母愛感情。她也可能對她的新生兒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她認定嬰兒既是自己的親骨肉,應當一出生就長得同她和她的丈夫相似。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很少如願以償,這種認為雖然有科學的道理,但很難達到。
許多婦女發現她們在嬰兒出生48或72小時內對嬰兒的愛逐漸增長。直至第3天隨著“母愛”荷爾蒙的出現,她對新生兒感覺到一種明顯的愛。“母愛”荷爾蒙要過兩周才起作用,那也是比較正常的。
母子感情還需後天培養
母愛除了生理荷爾蒙促使產生一種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還需要後天培養。一般采取如下措施培養與增進母子感情。
母親和嬰兒的身體接觸,母親的聲音和身體的氣味,在嬰兒生活的頭幾天裏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段時間裏如果嬰兒和母親形成一種結合,並且能加以鼓勵的話,那麼這種結合就是牢不可破的就會形成一種感情的紐帶。
看寶寶的眼睛
嬰兒出生後,母親應盡快開始和嬰兒的身體接觸。還有,眼睛接觸應在嬰兒出生後盡快進行。嬰兒的眼睛在聚焦之前是看不清東西的,但他卻能判斷形狀和輪廓。嬰兒在36小時之內就可以認識母親臉部的形狀和外貌了。一旦嬰兒發現母親的眼睛,他就會搜尋並注視著母親的雙眼。嬰兒出生後幾小時內就可以做出上述這些動作。
和嬰兒早期進行眼睛接觸的母親,並且堅持繼續做下去,特別是在哺 乳時,麵對著嬰兒和深情地注視著嬰兒眼睛的母親,極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和聰明的,他們大多能冷靜地通過邏輯討論來解決各種問題,而極少對她們的嬰兒采取體罰手段,這樣的母親都善良,都屬賢妻良母型。
多進行早期身體接觸
新生兒從頭幾天開始,母親就應該盡可能和嬰兒多接觸。所謂接觸,是指身體的接觸。譬如說用背帶背著嬰兒。新生嬰兒覺得與他母親身體的緊密接觸是十分安全的,她的身體柔軟而溫暖,氣味熟悉。當嬰兒把頭靠在媽媽的身體時,他會聽到他過去9個月在母腹裏曾經聽到的熟悉的心跳聲(心搏)。在這種環境裏,嬰兒覺得安全又舒服。對嬰兒來說,他在媽媽的身體上輕輕搖動比完全靜止地躺在床墊上要自然得多,特別是它好像能喚起嬰兒在母腹內柔軟而舒服的環境的回憶,會形成一些條件反射。
母親氣味的重要影響
母親身體的氣味是嬰兒和母親最初的一種聯係。嬰兒對母親身體發出的氣味十分敏感,並會作出天然的生物反應。每當母親走入嬰兒的睡房時他就會醒來,而當其他人甚至是父親進入他的睡房時他可以照睡不醒。這是因為嬰兒十分敏銳的嗅覺可聞到母親身上獨特的化學物質“外激素”,他醒過來是因為他立刻認出母親是他舒適、喜悅和食物的源泉,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
必須注意聲音的傳導
新生兒非常喜歡柔和、輕鬆的聲音,不喜歡高聲的噪音。盡管嬰兒習慣母親的聲音,仍應以輕柔、溫和的聲音講話和唱歌。嬰兒對高音調的女聲反應比低聲調的男聲反應好些。對於嬰兒來說,母親的聲音活像一種治療。每當母親和嬰兒相處在一起時,應該跟他小聲談話、唱歌或低聲哼唱。幼小的嬰兒都十分喜愛童謠和簡單的歌,特別是有聲音的旋律和節奏的歌。較早會唱歌的兒童能夠很快地學會使用單詞。他們趨向於比其他兒童較早地會講話和閱讀,他們對聲音和語言表現得非常敏感。他們在這方麵也有天賦,是兒童成長成材的基礎。因此,母親必須注意嬰兒的聲音傳導。飲食營養
堅持母乳喂養的重要性
新生嬰兒剛剛脫離母體,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和營養,但嬰兒在這個時期不能喝水又不能吃飯,因此,嬰兒就吮吸母親的乳汁,這好像是與生俱來的。盡管嬰兒的喂養除了母乳之外,還有其他許多代喂品,但我們還是要提倡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有許多優點。
母乳喂養的嬰兒不容易得病
很少有腸胃炎、胸部感染和麻疹的病例,這是由於嬰兒直接接受了抗體的緣故。所有的嬰兒都在出生前通過臍帶內他們母親的胎盤血中接受了一些抗體,而母乳喂養的嬰兒,其體內抗體則可由初乳和母乳內的抗體得到補充。在嬰兒生活的頭幾天裏,抗體可對腸道產生一種保護作用,並且由於抗體為血液所吸收,形成了身體保護作用的一部分,以抵禦各種傳染病。有些抗體,諸如抗脊髓灰質炎的抗體是在母乳內的,因此,當用母乳喂養嬰兒時,母親能夠自動地保護新生嬰兒。但是,嬰兒在3~9個月大的時候,母親一定要為她的嬰兒再做一次免疫接種。
母乳比生奶更容易和更快消化
母乳喂養的嬰兒不會便秘:嬰兒很少拉大便,這是由於食物有效地和完全消耗的緣故。嬰兒的大便往往軟而無臭,並且不含有通常會引起阿摩尼亞性皮膚炎的細菌,因此,你的嬰兒是不易患尿布疹的。
母乳喂養的嬰兒很少超體重
每個嬰兒有其各自的食欲和新陳代謝率——他決不會同你鄰居的嬰兒一樣,所以你的嬰兒比鄰居的嬰兒胖點或瘦點的話,請你不必為此擔心。
母乳喂養簡單省事
母乳常保持合適的溫度,你不必浪費時間消耗奶瓶和配製奶方,又可節省購買奶瓶等用品的錢。母乳喂養的嬰兒少腸氣、睡眠時間較長、無奶臭味以及奶味不難聞。
母乳喂養法對母親體形有好處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采用母乳喂養法,在妊娠期間所積聚起來的脂肪就會消除。在母乳喂養期間,母體內釋放一種荷爾蒙(激素)名為“催產素”,這種荷爾蒙促進子宮回複到原來的正常大小,骨盆更快地恢複正常,腰圍亦然。母乳喂養也不會影響乳房的形狀和大小。現在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母乳喂養會引起乳房下垂,引起體形變形,所以,一些年輕母親,為保持自己體形美,就避免母乳喂養,這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