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少兒生理發育
與生理係統保健
一、身心發育特征
人類的軀體形態、生理功能、神經、心理從量變到質變的動態過程,即為身心發育。小兒各器官的生長乃至整個機體的增長為量的變化,而細胞、組織、器官功能的成熟則為質的變化。體現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標誌就是兒童形體、生理、心理的年齡特征。兒童年齡階段劃分為胎兒期(從受孕到出生共280天);新生兒期(出生到滿28天);嬰兒期(出生後28天到1周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周歲後到6歲);學齡期(6周歲後到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從11~12歲到17~18歲,男孩從13~14歲到18~19歲)。
兒童在各年齡階段都有其顯著的形態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穩定的身心發育特征,這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進行教育與訓練的重要依據,任何超越或落後兒童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礙兒童的身心發育和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
兒童身心發育具有連續性、不平衡性、規律性、個體差異性等特征。
(1)連續性。即在整個兒童時期是不斷進行的,但各年齡並非等速進行,一般年齡越小,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生長最快,以後逐漸減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2)不平衡性。各係統的發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後,如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則較晚。
(3)規律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遠、由粗到細、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規律。如出生後運動發育的規律是:先抬頭,後挺胸,再會坐、立、行(自上到下);從臂到手,從腿到腳活動(由近到遠);先會手握後用手指端摘取(從粗到細);先會畫直線,進而能畫圓、畫人(由簡單到複雜);先學會觀看和感覺事物,認識事物,再發展到記憶、思維、分析、判斷(由低級到高級)。
(4)個體差異性。雖有上述規律,但在一定範圍內由於遺傳、性別、環境、教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相當大的個體差異。如某一兒童的身心發育可能提前或落後於他的年齡階段,兒童之間的體力、能力、氣質等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實施教育與訓練時,既要以兒童身心發育的年齡特征為依據,又要照顧到兒童身心發育的個別特征,這樣才能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育。
二、體格發育特征
兒童的體格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也存在著個體差異。
(1)身體各部分長度比例隨年齡而不同。體格發育有其頭尾規律。頭在母體子宮內和嬰幼兒期占領先地位,呈“頭重腳輕”現象,出生時頭大身體小,肢體短。以後四肢的增長速度快於軀幹,漸漸頭小、軀幹粗、四肢長。胸圍增大速度大於頭圍增大速度,出現成人體型。嬰兒頭部高度占身高的1/4,成人頭高占身高的1/8。
(2)各係統器官發育不平衡。神經係統發育較早,生殖係統發育較晚,淋巴係統則先快而後回縮,皮下脂肪在年幼時較發達,而肌肉組織則在學齡期才發育加速。
三、體格發育指標
體重是判斷一個孩子體格發育是否正常的一項重要指標。體重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組織及體液的量,是代表體格生長的,可以判斷出小兒的營養狀況。
正常小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為31~33千克。出生後第1周內由於哺乳量不足,水分喪失及排出胎糞,體重要暫時性下降3%~9%,這稱生理性體重下降,隨即迅速恢複和增長。
年齡越小,體重增長越快,出生後頭3個月每月增長700~800克及至1000克;4~6個月每月增長500~600克,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800克;6個月後體重增長減慢,下半年每月增長300~400克。一般3~5個月時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倍(6千克),1歲時達3倍(9千克),2歲時達4倍(12千克),2歲後到11~12歲前每年體重穩步增長約2千克。進入青春期時體重猛增,每年可達4~5千克,約持續2~3年。故小兒體重增長速度有兩個高峰,即出生後6個月內和青春期。一般男孩較同齡女孩為重,但女孩青春期發育較早,故10~13歲女孩常較男孩為重,待男孩進入青春早期後(12~15歲)又可超過女孩。為便於日常應用,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計算小兒體重:
1~6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6(千克);7~12個月: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5(千克);2歲~12歲:體重(千克)=年齡×2(千克)+8(千克),如4歲小兒體重是4×2+8=16(千克)。
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的體重存在個體差異,一般波動在10%左右。判斷某一兒童的生長狀況,需連續定期監測其體重才比較確切,發現體重增長過多或不足,均應察尋原因,盡快解決,使其恢複正常。
四、發育測量方法
體重
空腹前應先排尿並脫去衣褲鞋襪,這樣測量的數值才準確。平時條件有限,以進食後2小時稱量為佳。
身高
身高指從頭頂到足底的全身長度。它反映小兒骨骼的發育情況。身長的增長規律與體重增長相似,年齡越小增長越快,也同樣有嬰兒期和青春期兩個高峰期。正常小兒出生時平均身長為50厘米,出生後6個月以內,每月平均長25厘米左右;6~12個月,每月平均長12厘米左右;1~12周歲平均身高可按以下公式計算:身高(厘米)=年齡×5+80(厘米),如4歲小兒的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長速度加快,12歲以後就不能按此公式推算了。
遺傳、內分泌、營養、運動、疾病等因素可影響身高的增長。明顯的身材異常往往由甲狀腺功能減退、生長激素缺乏、軟骨發育不全和成骨不全、營養不良、佝僂病等引起。
測量身高,3歲以下一般臥位測量,3歲以上站位測量。測量的應脫掉帽、鞋、襪及外衣。
坐高
坐高指由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代表頭長加脊柱長。由於下肢增長速度隨年齡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數則隨年齡而下降,此百分數顯示了身軀上、下部比例的改變。3歲以下小兒臥於量板上測頂臀長即為坐高。
3歲以上小兒坐於坐高計凳上,身軀先前傾使骶部緊靠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攏緊貼凳麵與軀幹成直角,膝關節屈曲成直角。兩腳平放,移下頭板與頭頂接觸,記錄讀數至小數點後1位數。
頭圍
經眉弓上方、枕後結節繞頭一周的長度為頭圍。頭圍與腦的發育密切相關。3歲以下定期測量頭圍,有助於了解大腦發育情況,並對診斷智力低下有一定參考價值。
正常新生兒出生時頭圍約為34厘米,前半年增長較快,10歲左右停止增長。測量頭圍應用軟尺測量,小兒立位或坐位,將軟尺0點固定於頭部一側眉前上緣,緊貼頭皮繞枕骨結節最高點及另一側眉弓上緣回至0點,讀數記錄至小數點後1位數。
胸圍
沿乳頭下緣水平統胸一周的長度為胸圍,主要體現胸廓骨骼、肌肉、軟組織和肺的發育程度。新生兒的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12~18個月時兩者約相等,以後胸圍大於頭圍,營養較差、佝僂病、鍛煉不夠的小兒胸圍超過頭圍的時間可推遲到1歲以後。1歲至青春前期胸圍超過頭圍的厘米數約等於小兒歲數減1。
測量胸圍,3歲以下小兒取臥位,3歲以上小兒取立位(不取坐位),測量者一手將軟尺0點固定在一側乳頭下緣(乳腺已發育的女孩,固定於胸骨中線第4肋間),另一手將軟尺緊貼皮膚,經兩側肩胛下緣回至0點,取平靜呼吸時中間讀數,或呼吸時的平均數,記錄至小數點後1位數。
五、運動係統
骨、骨連結、骨胳肌(肌肉)3部分組成了運動係統,也稱運動器。骨由骨連結連接起來就構成了骨骼。骨骼肌附於骨表麵並跨過關節,當骨骼肌收縮和鬆弛時,牽引骨骼改變位置就產生了運動。由此可見,骨骼是運動的支架,肌肉是運動的動力,它們除起運動作用外,還起著支持身體、形成和保持體形、保護內髒(如腦、心、肺)等重要作用,還是人體進行體格檢查(如身高、反射)的指標。
人體共有206塊骨頭,分別分布在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顱骨包括腦顱骨和麵顱骨;軀幹骨包括脊椎骨、肋骨和胸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兒童與成年人相比,少兒的骨骼具有軟骨多,骨幹細又短,骨化不完全;骨的有機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多,無機成分(鈣、磷)少(兒童為1:1,成人為3:7),骨的彈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變形的顯著特征。隨著年齡的增大,少兒骨骼中鈣、磷等無機成分逐漸增加,骨的硬度也會隨之增強。少兒骨麵上布滿微血管,其數量比成人多幾倍,所以通過血液提供的營養物質和氧氣非常豐富,一旦發生骨折或損傷時,其恢複比成人快得多。
骨的發育和飲食有密切關係。如果飲食中缺少鈣、磷等礦物質,再加上不經常曬太陽,骨頭就會慢慢變軟,形成“軟骨病”。
1顱骨
顱骨由腦顱和麵顱組成。少兒頭與身高的比例是:14,頭部顯大。出生時候的頭圍平均是34厘米,到6~7歲時頭圍已經和成人差不多大小了。顱骨(特別是麵顱)的發育常常受到少兒不良習慣的影響,如少兒時期正是乳牙、恒牙生長時期,如果少兒有舔牙、銜舌、吮手指、咬鉛筆、習慣用單側咀嚼等,就會形成各種錯畸形,進而造成頜骨的畸形發育。有的少兒習慣張口呼吸,還會引起牙弓狹窄、齶蓋高拱、開口等畸形。這些不但影響麵容的美觀,且影響正常的咀嚼消化功能,還會增加齲齒和牙周病的危險。為了促進頜麵的正常發育,從小就應該糾正孩子的各種不良衛生習慣,時常讓他們吃些較脆硬易消化的食物,充分鍛煉他們的咀嚼功能。
2軀幹骨
軀幹骨由胸骨、脊椎骨(脊椎)和肋骨組成。胸骨是由胸骨體、胸骨柄、劍突3塊骨頭靠軟骨連接在一起的,少兒時期不會愈合,直至20歲左右才骨化成一塊。因此,少兒時期如果坐姿不正確,或長期患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以及缺乏維生素D等,都會引起胸廓畸形(如雞胸、漏鬥胸)。這不僅影響體形美觀,嚴重時還會影響心肺等內髒器官的發育和生理活動。
人體的脊柱有3個自然彎曲,就是頸彎、胸彎、腰彎(或叫頸曲、胸曲、腰曲)。新生兒的脊柱是沒有彎曲的。隨著運動能力的發展,能抬頭時形成頸曲,能坐立時形成胸曲,能站立和行走時形成腰曲,不過頸曲、胸曲要7歲以後、腰曲要到14歲以後才固定。
脊椎骨的骨化較晚,其周圍的肌肉和韌帶也較薄弱,人體要在21歲左右才全部骨化使脊柱定型。所以,兒童少年時期的各種動作姿勢不良,如低頭走路、歪頭扭身寫字、一隻手提較重的東西、長期使用單側背書包、穿窄小的衣服、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等,都會引起脊柱彎曲變形。
防止脊柱畸形,要從小培養正確的坐、立、行走的姿勢;提倡後背式書包;積極開展體育鍛煉,堅持兩操兩課兩活動,尤其要多做擴胸彎腰、側彎等全身協調動作。
3盆骨
髖骨、骶骨、尾骨由軟骨連接就形成了骨盆,一般20歲左右才骨化成整體。骨盆支撐著下半身連接著下肢,內含有大腸、膀胱和女性內生殖器,如子宮等內髒。
女孩由於將來承擔著生育的任務,其骨盆一般比男孩較淺而寬大。少女從高處向堅硬的地麵跳時,易使未接合的骨盆發生不易覺察的移位,造成骨盆畸形發育。因此在安排女生跳高時,應在沙坑中或厚軟的墊子上進行。女孩不宜穿高跟鞋,因為長期穿高跟鞋,身體向前傾斜,必然加重骨盆負擔,造成骨盆入口狹窄,日後會造成難產。
4四肢骨
所謂四肢骨,顧名思義,就是指人的上肢、下肢骨。
兒童四肢骨的長骨(如肱、股骨等)結構與成人相似,掌指(趾)骨與成人有一定差別。上肢的腕骨、掌骨和指骨發育較晚,腕骨的8個骨塊到6歲時才明顯,11~13歲才完成骨化。掌指骨、橈骨和尺骨的遠端愈合得更晚,一般在15~17歲才完成,女孩比男孩要早1~2年。足部有趾骨、蹠骨、跟骨等,一般也要到14~16歲發育成熟。
不管是男孩或女孩穿的鞋過緊或過窄均會影響足骨的生長而致足骨畸形。特別是女孩過早地穿高跟鞋會使身體重心前移到腳掌,增加趾骨和蹠骨的負擔而變形,影響關節的靈活性,還會經常發生足痛。小兒過早下地行走和長時間站立,以及肥胖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扁平足,影響他們的步行和勞動能力。兒童應多進彈跳、跳繩和跳像皮筋等鍛煉,要避免負荷過重的勞動,不要長時間行走,造成肌肉疲勞。
5關節
關節就是骨與骨相連接的地方。
兒童的關節在構造和功能上和成人相似,但關節麵軟骨比較厚,關節囊較薄,囊周圍用來保護關節的韌帶比較鬆弛,骨肌也較細長,因此,少兒關節的伸展性比成人好,活動範圍大,更具靈活性、弱點是少兒的關節不夠牢固,在外力作用下很易脫臼,所以,少兒在運動時,一定要做些準備活動,以免損傷關節。
6骨胳肌
骨胳肌即肌肉。少兒的全身有600多塊肌肉,與成人大體相同。每塊肌肉的兩頭有堅韌的白色肌腱,分別固定在骨頭上。肌肉收縮牽動骨頭,就產生了各種運動。但少兒的肌肉發育還不完全,其形狀、成分較成人還是有一定區別。肌肉的重量與體重的比例也比成人低。新生兒的肌肉重量占體重的20%,5歲兒童占35%,10歲占37%,14歲男孩占42%,成年男子占40%,13歲女孩占39%,成年女子占35%。
少兒肌肉中所含的水分多,而蛋白質、礦物質比較少,所以能量貯備少,但他們肌肉的彈性好,伸展性好,隻是肌力和肌肉耐力較差,很容易疲勞。然而,兒童少年的新陳代謝相當旺盛,氧供應充足,疲勞後又很容易恢複。
少兒上、下肢肌肉發育較早,軀幹、臂、大腿肌的發育較晚,而小腿、足部和手部的小肌肉發育最晚,因而應早期予以適當訓練。有助於小肌肉鍛煉的運動有畫圖、手工製作、拍皮球、跳繩、踢毽子、踢小皮球、爬竿等等。
六、呼吸係統
人以呼吸維持生命,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
呼吸係統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從鼻到支氣管是氣體來往的通道,稱呼吸道,其中鼻、咽、喉為上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與肺為下呼吸道。肺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地方,它把氧氣吸進去,通過心髒和血液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少兒的呼吸係統與成人有所不同,少兒的呼吸道管腔狹小,表麵上的黏膜組織細嫩、脆弱,肌肉不發達,管壁有較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組織。另外,少兒肺的彈性較差,肺泡數量較少,但少兒的間質發育旺盛,造成肺的含血量豐富而含氣量相對較少,所以少兒易於感染,並易引起間質性炎症、肺氣腫或肺不張等疾病。
由於少兒的胸廓比較狹窄,呼吸肌也比較弱,因而呼吸動作淺表,肺活量較小,呼吸量比成人少,呼吸節律性不強,往往是深淺呼吸相互交替,其原因是支配呼吸運動的神經中樞發育尚不健全。由於少兒的氧需求量大,新陳代謝旺盛,而呼吸運動較弱,所以少兒的呼吸次數就相應增多。
針對少兒呼吸係統功能的弱點,讓兒童多進行唱歌、遊戲、朗誦等活動是有益的,此外還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這些活動和運動能夠增加肺活量,增強呼吸肌,提高呼吸中樞的神經調節功能,有利於兒童少年早日形成深長而有節律的呼吸。
少兒的麵顱由於還沒有發育成熟,鼻道狹窄,鼻腔短,鼻毛也不發達,鼻黏膜又非常柔嫩,所以很容易受感染,造成鼻黏膜充血、流涕而致鼻道阻塞和呼吸困難,甚至得鼻炎,鼻炎反複發作就會形成慢性鼻炎,據統計,目前慢性鼻炎已成為兒童少年的第二位常見病。
鼻腔下部的黏膜海綿體8~9歲開始發育,到青春期時最發達,這時輕微碰撞就會造成鼻出血,有的甚至流血不止,嚴重者造成貧血,因此保護鼻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應忽視。
我們在正常呼吸時,冷空氣通過鼻腔時迅速加溫,並通過鼻氣的過濾,把大部分混雜在空氣中的灰塵和微生物去掉。而有些少兒卻喜歡張口呼吸,這是不衛生的,因為張口呼吸時吸進去的是冷空氣,呼吸道就會受到冷的刺激,並將灰塵和微生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喉炎、扁桃體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預防呼吸道疾病,就是要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不要接近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多參加體育鍛煉;培養用鼻呼吸的習慣。
有些5至10歲的少兒,因咽部和鼻腔反複感染,會出現一種腺樣增殖症,表現為說話帶鼻音,稍一運動就喘氣,影響全身的氧氣供應,嚴重的患兒睡眠不安、呼吸困難、飲食無味等,出現這種症狀應盡早手術治療。
12至14歲是喉部的快速發育期,這時男孩子開始出現喉結。隨著喉腔的擴大和聲帶的加長,男孩、女孩都要經曆一段“變聲期”。男孩的聲帶比女孩長得多,所以男孩的發音比較低沉,從童聲變成低沉渾厚的男聲,女孩從尖細的童聲變成了高亢的女聲。有少數男少年,變聲特別強烈,出現聲音嘶啞,發出假音,這是暫時現象,當喉部發育完善後就會恢複正常。
這個時期男女少年都不要大聲喊叫,特別要注意唱歌和閱讀衛生。唱歌前要做適當的發音練習,選用適合兒童音域特點的歌曲,避免用過高的音調、過寬的音域唱歌,每唱10分鍾左右就應讓他們休息。為了使喉部得到正常發育,必須保護呼吸道,注意預防感冒,在學習閱讀、朗讀、唱歌時要正確地用喉,同時要進行體操和呼吸運動來鍛煉呼吸器官。
七、循環係統
我們知道,血管是由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組成。循環係統則由血液、心髒和血管構成。其功能是供給人體各組織器官所必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並把各器官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輸送到有關髒器排出體外。
少兒的循環係統的生理特征,其一是血液量與體重的比例大於成年人,如在新生兒約占體重的15%,1歲兒童則占11%,14歲者占9%,而成人僅占7%~8%。兒童的毛細血管數量大,血管內徑也寬,所以毛細血管血液量比成人多,這樣就為兒童全身的各組織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其二是心血管受精神狀態和情緒的影響較成人明顯。受外界影響的恐懼、焦慮、過度緊張等都會影響心血管的變化。如兒童往往會因一點小事即心跳加速,臉色蒼白或潮紅,這種症狀在青春發育期表現得最為突出。
人體的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有3種,即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紅細胞內含有血紅蛋白,是專門負責運送氧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