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2(1 / 3)

第三章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2

7外出旅行安全

每逢節假日,父母會帶孩子去旅遊一番,在這裏提醒家長注意在興奮之餘別忘要做好準備工作:

(1)帶孩子急需用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瀉或必要的鎮靜藥。可事先到孩子經常看病的醫療機構按孩子適當的劑量準備好。旅途中孩子會因食物不潔而患腹瀉、腹痛、嘔吐等,或會著涼而咳嗽、發燒、嗓子痛。環境變化時會煩躁不安不能入睡,少劑量鎮靜藥會減少許多麻煩。

(2)帶孩子常吃的水果、餅幹、糕點、奶粉,或準備一些方便麵、方便粥、小罐頭之類,比在攤點吃東西方便衛生。

(3)要帶好換洗的衣物和鞋襪。夏季要帶上雨具。

(4)父母或另有親人同行。有時家長要買票或辦事有另一人陪同孩子就安全得多,許多拐騙孩子事件都是在人多的地方在大人忙於辦事時發生的。父母同行或另有親人同行比一個人帶著孩子妥當得多。

(5)坐火車時囑咐幼兒不要離開車廂,尤其不能在無人帶領的情況下穿越幾個車廂。停站時要隨同大人下車活動,按時上車,以免在車站遺失。盡可能不在車站上買零食。

(6)如暈船,可在上輪船前半小時按醫囑服用乘暈寧。幼兒要在大人帶領下才可以在甲板上活動,有風浪時應呆在客艙內。

(7)幼兒乘飛機要係好安全帶,盡量減少來回走動。起飛和降落時可嚼口香糖使咽鼓管與中耳相通氣壓相等,起降時不能離開座位。

(8)不要抱著孩子去擠車,孩子缺乏反抗能力,易於受到擠壓而出現“擠壓綜合征”。外力會引起骨折和肌肉損傷。大量肌肉損傷的物質進入血液循環會導致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旅途中如出現突然事件時,帶著孩子的父母應盡量躲避人流而不隨之擁擠著走動。

(9)帶孩子旅行應事先安排好接送,到達後不必操勞交通安頓問題,減少許多麻煩。

8腦外傷

小兒腦外傷多是由於跌傷、車禍與運動事故所致。在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下,可以引起頭皮損傷、顱骨骨折、顱內腦組織損傷3種。

常見的顱腦損傷有:

(1)腦震蕩。腦震蕩是一種輕型腦損傷,占小兒腦外傷絕大部分。受傷後主要表現為短暫的神誌恍惚或意識喪失,曆時數秒至10餘分鍾不等,清醒後可有反應遲鈍、嗜睡,及頭痛、頭昏、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出冷汗、脈搏緩慢等現象。但一般情況穩定,很快恢複正常。但有些小兒嗜睡時間較長,但過後神誌清醒,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

(2)腦挫裂傷。意識障礙較腦震蕩更為嚴重。頭痛嘔吐劇烈。嬰幼兒表現為煩躁不安,且持續時間長。大多數在傷後數小時或數天內發生早期癲癇,還有顱內壓增高及腦神經損傷的定位症狀,如頸項強直、偏癱、失語、失明、抽搐等。

(3)腦幹損傷。昏迷時間較長,常有抽搐,呼吸、脈搏、血壓生命體征不穩定。會出現40度以上的高熱現象。瞳孔雙側不等大或散大,時大時小,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呼吸,心跳隨時都有可能會停止。

(4)腦內血腫。是顱腦損傷導致顱內出血。特急性常在傷後3小時內,急性在傷後3天內,亞急性在傷後3周左右,慢性在傷後3周以上,均會出現腦內血腫。頭痛加劇,惡心、嘔吐頻繁;意識障礙,出現昏迷是腦內血腫的主要表現。累及運動區時可引起偏癱、失語。可出現腦血症狀,瞳孔大小不對稱。

(5)顱骨骨折。線形骨折多見。嚴重者可出現凹陷性骨折,如顱骨凹陷嚴重時壓迫腦實質,會引起局限性癲癇或意識障礙。

腦外傷需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情緒穩定。嘔吐頻繁者應暫禁食,有意識障礙者應放置胃腸減壓。定時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瞳孔、意識的變化情況,一般每隔1~2時察看1次,嚴重者30分鍾察看1次。反複觀察神經係統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適當限製進入體內的液體量以降低對顱內的壓力。同時應用降顱內壓藥物,如20%甘露醇、激素等靜脈滴注。如有創口或腦脊液漏,應該使用抗生素。如果是顱內血腫或腦疝,需做開顱手術清除血腫及減壓。平時要防止小兒從高處跌落,教導小兒不要到高處玩耍。

9狗咬傷

狗咬傷以後,有感染破傷風或狂犬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