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嬰兒期保健與預防1
一、係統保健措施
1定時健康檢查
一次健康檢查的結果隻能作為小兒生長發育的一個剖麵反映小兒當時的健康狀況,即使當時體重和身長的數字稍低,也不能就此認為孩子發育遲緩、營養不好或有其他問題。隻有通過定期多次的連續檢查,對檢查結果進行前後對比,才可以看出小兒生長發育和其他健康狀況的動態變化,才能對小兒的健康狀況作出較準確的評估。
定期健康檢查的檢查次數和時間一般是:1歲以內查4次,分別在生後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1~3歲,每半年檢查1次;3~7歲,每1年檢查1次。如有問題,應根據醫生要求增加檢查次數。通常,在孩子生後3個月內,就應帶孩子到當地的兒童保健部門進行健康檢查,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檔案。
健康檢查的內容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麵:詢問小兒的生活、飲食、大小便、睡眠、戶外活動、疾病等一般情況;測量體重、身長、頭圍等並進行評價;全身體格檢查;必要的化驗檢查(如檢查血色素)和特殊檢查(如智力檢查)等;根據檢查結果向家長進行科學育兒指導和宣教,如如何進行母乳喂養、如何添加輔食、如何進行疾病預防等。
通過定期健康檢查,既使家長獲得了科學育兒知識,也提高了家長對嬰兒的自我保健意識。家長能自覺地與醫生配合,早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就診,使嬰兒得到及時治療,對促進嬰兒身心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2觀察健康
正常的嬰兒在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而沒有聲響,有時小臉蛋上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有些嬰兒,在剛入睡時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可以說大多數嬰兒夜間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必要時去醫院檢查冶療。比如嬰兒入睡後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再伴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征象,這便是患了佝僂病。
若夜間睡覺前煩躁,入睡後全身幹澀,麵頰發紅,呼吸急促,脈搏增快(嬰兒正常脈搏是110次/分),便預示即將發燒。
若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這時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
若睡覺時四肢抖動,則是白天過度疲勞所引起的,不過,睡覺時聽到較大響聲而抖動則是正常反應;相反,要是毫無反應,而且平日愛睡覺,則當心可能是耳聾。
若在熟睡時,尤其是仰臥睡時,鼾聲較大、張嘴呼吸,而且出現麵容呆笨,鼻梁寬平,則可能是由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引起的。
要是睡覺後不斷地咀嚼、磨牙的話,則可能是蛔蟲,或白天吃得太多,或消化不良。
若睡覺後用手搔屁股,且肛門周圍有白線頭樣的小蟲在爬動,則是蟯蟲病。
若嬰兒睡著後手指或腳指抽動且腫脹,要仔細檢查一下,看是否被頭發或其他纖維絲纏住。
總之,平時應當多觀察小兒是否有異常變化,做到防患於未然。
3提高抵抗力
抵抗力是人類抵抗外來物質(如細菌、病毒、黴菌和寄生蟲)侵襲的能力,其中包括免疫力和體質狀態。
影響小兒抵抗力的因素有3種:年齡、營養和習慣。
年齡是影響抵抗力最重要的原因,小兒因為免疫係統尚未成熟,容易生病。剛出生的新生兒,隻能借胎兒期通過臍血輸入的母體免疫球蛋白對抗感染,此類球蛋白在出生後逐漸代謝,到4個月的時候含量已經不足,直到6個月的時候,嬰兒本身免疫球蛋白才逐漸上升,在6歲以後追上成人的水準。
飲食的目的是讓身體獲得各種營養素,而營養素與身體健康有密切關係,飲食、營養、健康三方麵息息相關。身體健康與否,不是與生俱來、靠運氣,而是可借正確的飲食來達到。孩子厭食、偏食,抵抗力會下降。研究證明嬰兒缺鐵質,免疫功能將會較差。
習慣包括飲食、運動和衛生習慣,能影響前述免疫和營養因素。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現代生活的孩子悶在家裏的時間太多,活動量不足,應該多帶孩子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有氧運動可以大大提升白血球殺菌的能力。
提高抵抗力應從多方麵著手,具體方法如下:
(1)喂食母乳。母乳含有豐富的免疫物質,可增強小兒抵抗力。一般認為喝母乳的小兒較少生病,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防止細菌、病毒入侵體內的免疫物質IgA抗體。除此之外,還含有能培養腸內益菌的比菲德氏因子、有殺菌功效的乳鐵蛋白、溶菌酵素、白血球等許多保護身體的物質。
(2)預防接種。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安全、有效的方法,因此能夠接種疫苗的孩子都應接種疫苗。
(3)均衡飲食。均衡營養是健康的基礎,任何年齡的人都要注意飲食,以維持生命、預防疾病。均衡飲食是指進食4大類食物,包括五穀類、肉蛋豆類、蔬菜瓜果類、奶鈣類及其他食物,每天的食物都應包括這4類食物,並注意份量的適當。蔬菜瓜果類可以供應纖維質、維生素A、C和礦物質,增強身體抵抗力及防止便秘,多吃無妨。
(4)適度運動。任何動作都應該從小兒的安全考慮,絕對不可做出任何超過小兒能力的運動。不要因做體操而造成小兒的不適。最好的時間是在兩餐之間。時間太短健身效果不好,時間太長則會使小兒太累,所以建議每次進行20分鍾左右較適當。
(5)正確洗手。嬰幼兒是探索期,雙手到處摸,將東西送進嘴裏是司空見慣的事。凡是傳染性的疾病,都是接觸口鼻入侵,所以洗手可以在第一關就排除病原,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4幼童心理衛生
幼兒期是指1~3歲的時期,這時已到了斷奶的時候。多數母親懂得在斷奶前就喂食奶糕稀飯等,用替代的辦法逐漸過渡到斷奶。可是有些母親則操之過急,突然斷奶,強迫小兒改食,或者在乳頭擦上辣椒。這樣做,會引起小兒不時地哭鬧、夜驚和拒食,影響到小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有些父母過早要求小兒控製大小便,違反了生理發育的規律,因為隻有經過耐心的訓練,小兒才能有控製大小便的能力。
幼兒已經獨立行走,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愈來愈多,又加上語言的迅速發展,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簡單語言,自己也能運用語言與成人交往,他往往多嘴多舌,不停地問這問那,父母對此不應嫌麻煩而加以阻止,應多給小兒進行言語交往的機會,並通過歌謠和講故事來增加小兒的知識。
大約到2~3歲的時候,大人的語言對兒童行為的調節作用明顯發展起來。因此,大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榜樣作用,要從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等方麵,去初步培養孩子這方麵的觀點方法以至道德品質。大約到3歲的時候,孩子隨著經驗和語言的發展,逐漸產生簡單的想像。有些父母或外婆、奶奶在處理小兒不聽話時,常好用恐嚇的辦法,如嚇唬小兒“狼來了”、“老虎來吃人了”等,小兒在想像中加以誇大,可引起很大驚恐。還有些家長在深夜把小孩推出戶外,小孩所產生的想像中的驚恐就更大了。家長這樣做,會使小兒認為外界事物都是可怕的,表現膽小、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那些嚴重的症狀,就成為恐怖症和反應性精神病了。
幼兒期兒童的情緒,已從乳兒期單純需要的滿足,而發展到較為複雜的情感體驗。如受到父母的責備,會引起痛苦;受到父母的讚賞而高興。這時家長如缺乏正確的教育,就會出現不健康的情緒。
二、預防接種注射
1不能打預防針的情況
注射預防針等於得了一次小病,因此會有些反應。當孩子發燒、感冒或有其他病時打針,可能使反應加重,同時也可能加重原來病的症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應進行預防接種。有濕疹、皮膚病的孩子不能接種牛痘,以免發生全身性牛痘反應。腦和神經係統發育不正常,有腦炎後遺症、癲癇的孩子,不能注射乙腦預防針和百白破疫苗,以免引起抽風,使原來的病加重或發生腦病,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不應注射任何預防針。
2服用第一丸小兒麻痹糖丸
根據免疫預防接種程序,滿2個月的嬰兒開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即小兒麻痹糖丸,3個月第一次複服,4個月第二次複服,4歲時再服一次。這樣就可以獲得較強的抵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兒麻痹症了。
小兒麻痹糖丸這種疫苗很安全,一般無不良反應。個別小兒有體溫稍高、頭痛、腹瀉等,如果小兒在服糖丸時有發熱、嚴重佝僂病、活動性肺結核等嚴重疾病應忌服;近期腹瀉者不宜服用。小兒麻痹糖丸在服用時禁止用熱水溶化,服藥後半小時內不能喝熱水或吃熱食物,以免燙死活疫苗而使服用的糖丸失效。正確的服法是,將糖丸放在小匙中用涼開水溶化喂進,合作好的嬰兒可讓其將糖丸放在口中嚼碎咽下,再喝幾口涼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