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2(1 / 3)

第三章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2

二、異常情況預防與處理

1頭部厚痂

有些新生兒頭頂部常有一層厚薄不均、油膩、棕黃或灰黃色的痂,多是由於新生兒長時間皮脂腺的分泌和頭皮脫屑、灰塵汙染堆積而成。長期不去則既不美觀又不衛生,還可影響到頭發的生長,應當去掉,簡單的辦法可以將植物油加熱晾涼後塗於痂上,也可用05%的金黴素軟膏塗敷於痂上,24小時後用細梳子輕輕梳幾次即可去除。不要用手亂摳,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感染,如果一次除不淨可再塗敷一次。除去後可用溫水、嬰兒香皂洗淨擦幹即可。

2頭不正

想要新生兒的頭部長得對稱就必須在生後1個月裏,經常觀察新生兒的頭部,當發現哪一側稍有凹陷時,就把這一側墊起來,不讓其承受重量。但這樣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無論怎樣注意校正,也有左右頭部不對稱的新生兒,所以沒有必要就新生兒的頭形去花費更多的精力。這是因為無論是誰,頭部都多少有些不正。即使是嚴重的歪頭,在誕生的時候也並不明顯。另外,現在的男孩幾乎沒有留禿頭的,所以就是兩側不一樣也不會影響美。

3頭顱血腫

分娩時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或產鉗助產等原因,胎兒頭顱經產道時受到過度壓迫或牽拉而受傷,發生頭皮血腫。頭皮血腫可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和骨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又稱頭顱血腫,出血發生在頭顱骨與緊貼著的骨膜間,血腫不易擴散而界限清晰,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05%~25%,一般初產婦,尤以高齡初產婦多見,常見為足月兒,男嬰居多。

頭顱血腫常在出生後2~3天開始明顯,l周內達最大範圍,以後漸小,血腫界限清楚,不超越骨縫,觸診局部有波動感,皮膚顏色正常,個別局部皮膚發紅。頭顱血腫常位於一側或兩側頂骨部,偶見額骨、枕骨、顳骨同時發生血腫者。血腫吸收快慢與其範圍大小有關,一般需2~3周,多數在6周才能完全吸收。吸收時,先在血腫周圍機化、鈣化變硬,中心仍有波動,硬化區邊緣數月才消失,個別1年半才吸收。

經X線證實,約54%~25%患兒頭顱血腫下有線形骨折。血液可透過頭顱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顱骨與硬腦膜之間形成一個顱內血腫。此種血腫範圍較小,但亦可能壓迫大腦,而出現顱壓增高。

頭顱血腫可因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濃度的下降而加重。少數患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個別患兒頭顱血腫可波及眼瞼及前額,出現麵色蒼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環衰竭而死亡。

診斷頭顱血腫不難,因骨膜緊貼骨縫,因此血腫範圍從未有越過顱骨縫者。血腫機化後,周圍呈硬環,中間柔軟,應與顱裂兼腦膨出或凹陷性骨折進行區別,還應與先鋒頭鑒別。

頭顱血腫不必治療,隻須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因易發生感染,且頭顱血腫內含半凝之血液不易抽出,故對頭顱血腫不應穿刺抽血。若有顱內血腫感染或有顱內出血與大腦受傷,則應行外科治療,並用抗生素。

對較大的頭顱血腫,應及時輸新鮮血20~30毫升,同時應用維生素K1治療。若並發高膽紅素血症及膽紅素腦病,宜用光療。

4兔唇與齶裂

唇裂俗稱為兔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口腔頜麵部先天性畸形。其表現為孩子生後即見其上唇的一側出現缺裂,且該缺裂多位於一側鼻孔的中央直下方。少數情況下,孩子可出現雙側唇裂。偶見唇裂發生在下唇。唇裂的大小不一,大者可至鼻孔,從而會影響鼻軟骨、鼻中隔及齒槽的正常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