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生兒保健與預防1(1 / 3)

第一章新生兒保健與預防1

一、係統保健措施

1保健內容

全國各地區婦幼保健及防疫部門,對新生兒期的保健內容,要求不盡一致,但大體上包括以下4項:

(1)體格檢查。由醫務人員在新生兒出生時做全麵係統的體格檢查及有關出生缺陷的篩查;在出院前還要做全麵的體格檢查,並向小兒家長說明有關注意的問題,如產後42天母嬰須複查等。對有特殊疾患的小兒應轉專科醫院診治。

(2)喂養及護理指導。根據每個新生兒的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具體指導喂養方式,大力宣傳母乳喂養及護理重點。

(3)預防接種。為預防有關傳染病,在出生24小時後要及時接種卡介苗及乙肝疫苗,並認真登記,將卡介苗接種證及乙肝疫苗接種證交給小兒家長,並保存好備以後門診時查閱。

(4)新生兒家訪。由基層婦幼保健工作者按規定的時間到家裏去訪視產婦及新生兒,一般正常新生兒需家訪3次。“初訪”在出院3天內;“複訪”也叫半月訪,在生後10~14天;“滿月訪”在小兒生後27~29天。每次訪視內容各有側重,滿月訪要全麵檢查身體,結案後轉入散居兒童係統管理。對高危兒要根據具體情況增加訪視次數,對體弱兒要重點保健,建立體弱兒專案管理。

2健康檢查

由醫務人員在新生兒出生時做全麵係統的體格檢查及有關出生缺陷的篩查;在出院前還要做全麵的體格檢查,並向家長說明有關注意的問題,如產後42天母嬰須複查等。對有特殊疾患的小兒應轉專科醫院診治。

新生兒的滿月健康檢查,應同時做母親產後一個月健康檢查,在出生時的醫院做。

3體溫測量

當家長感到孩子不活潑、不愛玩或吃飯不香時,別忘了給他測測體溫,看他是否發燒了。

有的家長隻用手摸摸孩子的前額,這是很不準確的。有時候孩子體溫正常,摸著他的頭也許感覺熱。有時孩子低燒,摸著感覺是正常的。還有的時候是家長的手太涼或太熱,所以不能正確估計出孩子是否發燒。最穩妥的方法是用溫度計測量體溫。

給孩子測量的體溫計不能放在口裏,因為他也許會把體溫計弄破,割破口、舌或咽下水銀,這是很危險的。給嬰兒測體溫隻能在腋下或肛門處測量。在量體溫之前,先將體溫計中的水銀柱甩到35度以下,然後把體溫計夾在小兒腋下,體溫表要緊貼小兒皮膚,不要隔著衣服。由家長扶著小兒的手臂約3~5分鍾,取出觀察體溫計上的度數。

小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度(腋下),如果超過了這個溫度,就有可能是發燒或得了其他疾病,應及時診治。

4就醫方法

就醫的醫院應選擇鄰近的經常能就診的小兒科醫院。醫院了解孩子生病的過程、體質、健康狀況等,不僅治療時有用,而且在緊急時刻也可以進行恰當的治療。

請醫生診治時應注意:一定要帶上更換的尿布;新生兒應穿容易脫光的衣服;將沾有嘔吐物、大便和尿的尿布帶去,讓醫生看看;為能在問診時準確地回答,請將在此以前的過程記錄下來。

二、預防接種注射

預防接種注射是避免小兒患傳染病的最好方法。新生兒可以打哪種預防針是由母體給他對哪些疾病的抗體和他對哪些疾病易感染而決定的。對北京市嬰兒來說,新生兒應注射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以避免結核病和乙型肝炎對他的威脅。如果在產院未能接種這兩種疫苗,可於出生後3個月內到各區、縣防疫站(結核病防治所)補種卡介苗,出生後1個月內到所住地區的保健科補種乙肝疫苗。

1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種經過人工培養的無毒牛型結核杆菌懸液製成的減毒活疫苗,它不引起發病,而有免疫原作用,接種後可以代替結核杆菌的初次感染而獲得特異性的免疫,產生特殊的抗體,因此可以用來預防結核病。我國從30年代即開始生產卡介苗,但應用局限,解放後才逐步在全國廣泛應用。供皮內注射的卡介苗分液體和凍幹兩種劑型。液體卡介苗效期短,不穩定,現很少應用,目前國內主要應用的是凍幹卡介苗。

卡介苗自問世以來,已應用70餘年,國內外大量的觀察資料證實其免疫效果是肯定的,可以預防結核病。由於胎兒時期不能通過胎盤獲得免疫,新生兒出生後即是易感者,所以現行免疫程序規定,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即應初種。城市兒童應於7周歲加強免疫1次,農村兒童於7、12周歲各加強免疫1次。

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可受疫苗效價、接種技術、當地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把卡介苗接種作為預防結核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來推廣應用,對降低結核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乙肝疫苗

新生兒免疫接種乙肝疫苗程序,按“0、1、6月三針間隔接種法”接種。“0”指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第1針(對其他兒童或成人為第1針起始時間),“1”為間隔1個月打第2針;“6”為小兒滿6個月,即第1針後的6個月打第3針。

接種劑量則根據母親血清檢測結果而異。在老少邊窮地區,無化驗能力的,可每次注射乙肝疫苗10微克,共3針。

能篩查的地區,對乙肝表麵抗原陽性母親之新生兒第1針使用30微克,第2、3針用10微克。對表麵抗原及e抗原雙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高效價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每毫升含200~400μ)注射1針(在出生24小時內),第2~4周後按0、1、6間隔,每次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注射部位為上臂三角肌下緣,肌肉注射,注射前將藥搖勻。

3乙型肝炎免疫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患者的各種體液中,嬰兒可通過患病母親“垂直傳播”而獲得。為阻斷這一重要的傳播途徑,對“乙肝”孕婦所生的孩子應做如下處理:

(1)出生後即刻吸淨咽入消化道的羊水、血液和粘液,並即刻洗澡,清除皮膚所汙染的羊水、血液。

(2)出生後24小時內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30微克。

(3)出生後3個月、6個月各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以上為主動免疫法,使孩子體內產生抗體。

(4)如母血e抗原陽性,則可加被動免疫,即生後即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毫升,出生後3個月、6個月分別注射HBIG 05毫升。

(5)乙肝免疫球蛋白與乙肝疫苗的聯合方法。出生後即刻及第3個月各肌肉注射HBIG 05毫升;生後4~7天內、第1個月、第3個月各肌肉注射乙肝疫苗20微克。

(6)主動、被動聯合免疫。國內外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母子間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期,產後如果母子密切接觸,即使不以母乳喂養,同樣可以傳播乙肝病毒,因此母乳喂養與嬰兒的感染率關係不大。如果母體已產生抗體,或新生兒已經免疫,則可以母乳喂養。最理想的是,凡乙肝抗原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進行主動與被動兩種免疫,則可進行母乳喂養。

三、健康飲食與食療

1母乳喂養與健康

母乳喂養對嬰兒有兩大好處:

(1)母乳喂養的嬰兒不容易得病。母乳喂養的嬰兒很少有腸胃炎、胸部感染和麻疹的病例,這是由於嬰兒直接接受了母體和母乳中抗體的緣故。在嬰兒生活的頭幾天裏,抗體可對腸道產生一種保護作用,並且由於抗體為血液所吸收,形成了身體保護作用的一部分,以抵禦各種傳染病。

(2)母乳比牛奶更容易且更快消化。母乳喂養的嬰兒不會便秘,嬰兒很少拉大便,這是由於食物有效地和完全消耗的緣故。嬰兒的大便往往軟而無臭,並且不含有通常會引起阿摩尼亞性皮膚炎的細菌,因此,嬰兒是不易患尿布疹的。

2母乳喂養的益處

(1)母乳營養豐富。母乳中鈣磷比例適宜(2:1),有利於孩子對鈣的吸收。母乳中含有較多的脂肪酸、乳糖、礦物和微量元素等,磷脂中所含的卵磷脂和鞘磷脂較多,在初乳中微量元素鋅較高,這些都有利於促進小兒生長發育。為預防佝僂病打下了物質基礎。

(2)母乳有助於營養吸收。母乳中的脂肪球小,且含有多種消化酶,小兒在吸吮過程中,舌咽分泌的一種舌脂酶,有利於對脂肪的消化。另外,母乳的緩衝力小,對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3)母乳中含有免疫物質。母乳中含有各種免疫球蛋白,如IgA、IgG、IgM、IgE等。這些物質會增強小兒的抗病能力。特別是初乳,其中含有多種抗病的抗體和免疫細胞,這是在牛乳中所缺少的。

(4)母乳是嬰兒的天然生理食品。從蛋白分子結構看,母乳喂養嬰兒,不易引起過敏反應。而在牛奶中,含有人體所不適應的異性蛋白,這種物質可以通過腸道黏膜被人體吸收,引起過敏。因此,有的嬰兒哺牛奶以後,發生變態反應,引起腸道少量出血、嬰兒濕疹等現象。

(5)母乳方便衛生。母乳中幾乎沒有細菌,直接喂哺不易汙染,溫度合適,吸吮速度及食量可隨小兒需要增減,既方便又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