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型人生
楊瀾抒寫現代女性的陽光人生
楊瀾是當今中國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美麗、聰慧、優雅、知性,在早年就實現了許多人難以實現的人生夢想: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嫁給了好丈夫,有了好兒女,開創了好事業,她的精彩人生抒寫了現代女性的新定義。
(1)主持《正大綜藝》
楊瀾上中學時並不是那種聰慧過人的女孩,當然也就不是那種巧解難題的高手,但頗為自詡的是:考試時基本分上從來一分不丟,地理、曆史這種需要死記硬背的科目,隨便問哪道題,她馬上就能說出是在哪一頁上。凡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她沒一樣不是完成得仔仔細細。
上了大學之後的楊瀾骨子裏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你能相信楊瀾曾經因為聽力課聽不懂而特別沮喪嗎?那時好多同學聽力都能得A,而楊瀾老是得A-,B+什麼的,這讓她非常苦悶,每天晚上都在日記裏寫上:明天我要有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定要充滿信心地把自己提高上去。但是第二天一上聽力課,還是聽不懂。媽媽一度害怕楊瀾因為挫折感太強得了自閉症。半年多之後,楊瀾的聽力慢慢上來了,她才恢複了信心,她說:“我很羨慕周圍生活中一些棱角更分明、更有創見和個性的人。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有才華和極端聰明的人。”
決定楊瀾命運的一個契機,是《正大綜藝》在全國範圍內招聘主持人。當時的楊瀾並未意識到這次機遇對她今後人生道路的巨大影響,正是《正大綜藝》把她送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讓她獲得了全國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也正是主持《正大綜藝》的四年使她榮獲了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2)製作《楊瀾視線》
1993年對楊瀾來說是幸運的一年。那年,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先生到大陸來,由於工作上的關係,楊瀾與謝國民先生一起吃飯,席間謝國民先生對楊瀾說:“你應該到國外去學習,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主持人。”楊瀾當時沒有認真,半認真半玩笑:“謝先生讓我去留學的話,《正大綜藝》豈不是沒有主持人了?”謝國民先生聽了,很認真地回答:“我覺得一個節目沒有一個人重要。”楊瀾聽了很震驚,半晌問:“謝先生您需要我怎麼回報您呢?是不是回來為您工作?”謝國民先生告訴楊瀾,他所以資助她出國留學是因為看她有深造的潛力,有發展的前途,如果到時功德圓滿,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就這樣,楊瀾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就讀。
在這個時期,楊瀾的視野開闊了許多,親身接觸到了許多成功的傳媒人士和先進的傳媒理念。
上學期間,楊瀾用業餘時間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了《楊瀾視線》,一個關於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專題節目。《楊瀾視線》是楊瀾頭一回以獨立的眼光看待並介紹周遭世界。楊瀾同時擔當策劃、製片、撰稿和主持,並贏得了好幾個“第一”:內地的記者中,她第一個進入美國鳳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訪,第一個親身采訪資深外交家、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博士。總共40集的《楊瀾視線》發行到國內52個省市電視台,雖然不免粗糙,但是楊瀾借此實現了從一個娛樂節目主持人向複合型傳媒人才的過渡。
(3)開創陽光事業
在1994年至1996年楊瀾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就讀,並獲碩士學位期間,她還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合作導演了紀錄片《2000年那一班》,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次活動中楊瀾遇到了她今後生活的另一半——吳征,《2000年那一班》這部片子是以獨立製作人的名義與哥倫比亞電視台合作的,主要反映美國華人社會的變化,此片的大受好評使楊瀾具有了國際知名度。
1997年4月,楊瀾結束了在美國兩年的留學生活,正式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並於1998年1月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自己既是製片也擔任主持人,采訪了多名著名時事人物,其中包括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華語作家李敖和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等等。同年4月,楊瀾應聯合國副秘書長之邀,作為東亞惟一代表,出席了聯合國世界媒體圓桌會議。同年的7月,楊瀾又被選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校董,成為這所美國長春藤名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11月,又應邀出席聯合國“97世界電視論壇”。1998年4月,又主持開播了《百年叱吒風雲錄》,“引領觀眾走入過去時光,重溫100年來影響曆史進程的人和事”,節目大受評論歡迎和讚賞。
早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期間,楊瀾就深感西方傳媒對中國的無知與偏見,又失望地發現許多國內的專題片在製作理念與手法上陳舊,沒有一些非常有效的節目讓海外的人了解中國文化的優秀之處。她認識到,隻有走市場道路,以國際水平的製作打入國外主流媒體,才能打破這種局麵。2000年1月,已離開鳳凰衛視的楊瀾成功地收購上市公司良記集團,並在3月將其改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有限公司是以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提高人文素質為宗旨,建設以曆史文化與人物傳記片為主要產品的寬頻互聯網資訊庫,並以各網絡媒體提供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在互聯網最風光的年代,陽光衛視因其為寬帶提供內容服務的定位、衛星電視廣播公司及有線電視節目授權製作供應商的身份,以及楊瀾本身的名人效應,股票一度大漲,但是做傳媒是需要很大投入的,而且獲得收益相對較慢,至今陽光文化已投入了近千萬,淨虧損很大,直到今年第一季度,廣告銷售額才強勁增長,才剛剛達到季度收支平衡,由於受到整個經濟不景氣以及互聯網越入低穀的影響,陽光衛視在過去三個月時間股價已經下跌了44%,隻維持在009港元左右,到2000年9月底,“陽光文化”虧損6300萬港元,其中傳媒業務的虧損為5748萬港元。麵對這種壓力,楊瀾從從容容談笑自若:“我驕傲,我們虧的不是很多”,其實這筆費用是公司籌建衛星頻道的投資,包括大量硬件設備購置。實際上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家電視台在剛剛開播的情況下就贏利的。
陽光衛視,從3月份組建,到8月8日僅用了4個月時間就開播,這本身就是一個衛星電視的奇跡。目前陽光衛視已成功進占港澳台市場,這將大大有利於其從2000年10月到2001年3月的經濟運轉形式,楊瀾預計到公司運轉的第一個整年,即到2001—2002年財務年度,集團將達到整體的收支平衡,其中電視公司形成利潤。另外,陽光文化的海外拓展預計在2002年第一季度內將繼續進行,到那時還會在台灣的寬頻市場和北亞、南亞及東南亞地區有新的重大突破。
楊瀾的陽光文化公司之所以能有今日的良好形勢實際上一部分得益於楊瀾本人的效應,即名人效應,再加上陽光文化公司又與新浪網合為一家,這就形成了獨特的經營模式:名人效應+網絡概念=創新經營。因為名人有太多的不光彩,有人才懷疑頭上的光環,因為網絡有太多的泡沫,有人才指責其為“燒錢產業”。楊瀾果真與眾不同,一個大膽的創意加上一個創新理念,使這一切都有了奇跡般的變化。
前景看好的陽光文化被世界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評為“世界300最佳小型企業”之一,並成為大中國區惟一一個入選“20個未來之星”的企業。而楊瀾本人,也連續兩年榮登《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成為“中國內地最富有的女人”。《Asiaweek》把她評為泛亞地區20位社會與文化領袖之一。2001年1月,楊瀾又被北京2008年奧申委聘為申奧形象大使。
(4)成功自信的傳媒人
中國成功地加入WTO將對楊瀾的陽光衛視產生巨大影響,對此楊瀾信心十足:傳媒與意識形態的開放或許需要比經濟領域更長的時間。傳媒的競爭必然越來越激烈,但是由於陽光文化把自己定位於一個多媒體的內容提供商,我們的運營方式可以非常靈活,也將擁有更多的空間。同樣,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定會出現很多風雲人物和動人的故事,這將為中國人文紀錄片的發展提供非常豐富的創作來源。
今日的楊瀾可以說是成功的形象代言人了,是一個頭上圍繞著耀眼光環的成功女性。“第一打工妹”羅冬香創造傳奇人生
(1)不屈服命運的安排
2001年初,江西籍打工妹羅冬香成為浙江東陽市著名企業——“朝龍”服飾公司生產技術廠長,在薪金方麵,她是中國目前拿到最高年薪的打工妹。
羅冬香的裁剪生涯是從1986年的車禍開始的,那次在鄉辦造紙廠工作的羅冬香一條腿骨斷成了三截!
住院期間,一位朋友無意中給她捎來幾本裁剪書,使冬香開始學習裁剪。住院幾個月,她足足剪掉了半人高的舊報紙。
出院後,羅冬香又回到原來的工廠上班,由於她的腿成了畸形,廠領導特地把她安置到磅房工作。活兒雖輕鬆,但工資收入卻很低,很難維持生活。
這年冬天,一位湖北的裁縫來到仙源鄉開辦縫紉培訓班。冬香聞訊後,就到朋友那兒湊了些錢,跟著一群小姐妹報了名。
兩個月的學習結束時,冬香連夜趕做了一件中山裝,交給師傅檢驗。師傅看到衣服後,私下裏對別人說,這小姑娘將來要搶的飯碗。
1987年,冬香辭去了造紙廠的工作,開始自辦裁縫店。幾個月後,冬香已成為小街所有裁縫店裏名聲最響的師傅。
(2)開始人生的飛躍
1992年,經受婚變打擊的羅冬香帶著一顆受傷的心來到了溫州。
不久羅冬香被招聘到服裝廠做車工。由於她的手藝高超,一段時間後,冬香被廠長提升為技術主管,全權打理工廠,月工資也從500元漲到800元。但一年後,企業關了門,羅冬香失業了。
幾個月後,她應聘到溫州“華士”服飾公司,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次飛躍。
在“華士”幾個星期後,她就被調到設計部工作。同部門有七八名設計人員,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於是她除了向老師傅虛心求教,還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大量的專業書籍,還參加了中國紡織大學的函授,硬是攻下了全部的課程。她所設計的歐式西服投放市場後,馬上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在幾次重大的技術革新中,她提出的設計方案均被采納,年底她受到了公司的嘉獎。
(3)贏得美好生活和錦繡前程
1995年10月,羅冬香辭職回家養病。一個月後,羅冬香再次回到溫州。此時恰逢一家名叫“名紳”的服飾企業在籌辦。經朋友介紹,冬香加盟“名紳”。
籌建之初,羅冬香成了實際上的主管,從車間設備安裝到員工培訓以及各項製度的完善,她都要一一去落實。
羅冬香的工作贏得了老總首肯,他放心地把企業交給她去管理。一年後,“名紳”西服就拿到了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一等品的殊榮,並被浙江省消費者協會授予“消費者質量信得過產品”。
慕名而來請冬香“出山”的浙江東陽市的青年企業家斯朝龍,是東陽市朝龍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1年初,他聽到羅冬香和她當年在溫州叱吒風雲的傳奇經曆。決定聘請羅冬香擔任生產技術廠長。羅冬香這位普通的女工,終於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為自己贏得了美好的生活、錦繡的前程。現代女性=成功事業+個人生活
“女強人”、“職業女性”、“家庭主婦”,不能說明現代女性的人生生涯。現代女性過一生的方式,有了更多的變化,也更加豐富和多元化。
(1)傳統類型婦女
家庭、老公、孩子是她孜孜不倦終生奮鬥的動力,不想勞心勞神實施工作潛能的開發,前半生靠老公,後半生靠孩子;時常有安全感與自主性的自我衝突。這種生活形態,愈來愈被現代女性所擯棄。
(2)先家庭後事業
這類女性首選的是自己的婚姻生活,而後才是事業追求,正所謂先成家後立業,婚後數年再回到工作崗位,由於已是落後者,必須加倍賣力與年輕人競爭,頗有些費力,有些女性後來甚至會不惜放棄婚姻,追求來自事業上的滿足感。
(3)先事業後家庭
脫婚,或婚後暫不生小孩,先專心在工作上衝刺,待事業發展至相當高峰再生小孩,才不致妨礙事業基礎;今天許多現代女性,均選擇這種較少內在與外在衝突的“家庭”工作計劃。
(4)遠離婚姻型
並非不向往婚姻,而是全心專注於事業,也並不是不要男人,一般與心愛的男人相愛、同居而選擇不要婚姻,或對婚姻徹底失望而選擇獨身主義。
(5)家庭與事業兩不誤
這類女性的選擇是雙向的,既要事業,又要家庭,結婚的時候不忘事業,事業追求的同時也不忘家庭,但這類女性人生際遇難料,壓力很大,但一般情況下她們信心極強,丈夫的支持也起了很大作用。
生活是多元化的,一肩挑雙擔,尤其情感生活常出於人的意料,女性應該經過慎重思考,評論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背景,以及適合哪一種方式,再謹慎走好人生道路。
無論是事業型女性,還是家庭型女性,在準備大幹一場之前,都應認清自己,批準自身位置。如果被人稱為“女強人”時會感到不安,或被譽為“賢妻良母”時感到空虛,那就要檢討自己現在角色是否錯位。
還要檢查自己的能力適合在哪一方麵發揮。有些人在職業上不夠傑出,但覺得有成就感;有些人家事做得極好,但缺乏認同感,則能力與企圖心之間,就應再做協調。
另外尊重感的滿足也是認清自己的一個重要方麵:要學會認清自己是以教養出色的子女,作丈夫的“半個月亮”更能贏得自己想要的尊重呢,還是以個人能力,在工作社交圈更能獲得一席之地更為榮耀呢?
很多情況下,婦女跨出家庭,步入社會後,她一生就有不同的選擇與自由。愈來愈開放的社會,也愈來愈能接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但同時“做什麼樣的人?”“走哪條路?”也令她們困惑、彷徨,不知所終,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妹妹你大膽向前走”。
顯然,因工作而輕視或犧牲家庭的做法或因家庭而放棄事業追求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它使一個人的人生殘缺不全,會給個人未來的生活埋下隱患。一個新女人不僅要兼顧事業與家庭,而且應將家庭放在個人生活的首位。
成功是人人向往的,特別是現代的女性對成功更有著一股超乎尋常的青睞,然而,女性的成功與男性的成功有著很大的區別。一般來說,男人的成功標準局限於工作、金錢及地位的範疇,而女人的成功則帶有雙重性,即事業加個人生活。
企業心理學家大衛·西諾塔說過,“當你把所有的自尊全都放在你的工作上麵的時候,那麼真正的問題就即將來臨了”。西諾塔進一步指出,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應該會有三個方向——工作、休閑、跟愛。如果想要在自己的人生中保持平衡狀態的話,那就必須同時具備這三樣東西。反之,亦然,一個隻重感情、婚姻而從不知事業為何物的女性,在現今的社會也是行不通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得求“合宜”。
事實證明,多數男人不會找一位小女兒型的女人做伴侶,或是找個包袱來拖累自己。時代的潮流已經轉變了,現在的男性需要的是一位能夠共事的夥伴,我們必須了解,男人也有脆弱的一麵。他們也同樣需要旁人扶持,同樣也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在男人眼中,處處顯得無助的女性連自己都應付不來,又怎能滿足他人的需求呢!
所以,女性朋友們,千萬不能做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依賴型女性,也不能做個隻能擺設的花瓶,否則,你將陷入極度被動中。現代女性需要付出的人生代價
成功的代價是沉重的,對此男人們深有體會,為了追求成功,很多經理坐上了輪椅,為了追求成功,有些人生活於破碎的家庭中或與陌路人生活在一起。
現代女性改變她們人生模式,在追求她們自身成功的同時能夠享受人倫之樂嗎?
答案是有一定保留的肯定。格格麗·斯泰納姆說過,女人不比男人更有道德,隻不過她們還未曾有機會去品嚐禁果罷了。或許就是如此。不過,現在女人們已經有機會觸摸到那隻禁果。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她們已有可能從中學到些東西。
的確,現在的女性已不是昔日的女性,她們一改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舊日風貌,更多參與了社會,參與了社交。然而女人並不想成為男人,她們隻是想享受男人已經享受到的若幹特權。她們要求有成功的同等機會,失敗的同等機會。想必多數人都同意一個女子說的下麵這番話吧:“並不是非要一個女愛因斯坦被提升為副教授時才叫平等。平等指的是一個笨手笨腳的女人能夠同一個笨手笨腳的男人並駕齊驅。”
女人知道她們有必要從男人的失誤和自己的失誤中吸取教訓,她們隻要求被容許能像男人一樣無拘無束地去犯那些錯誤。爭取成功的代價可能很高昂,然而不爭取成功的代價也許更高昂。這代價是什麼呢?或許誰也沒有像畫家米裏亞·夏皮羅說的那樣精辟吧。他在《幹出頭》這部書中寫道:“你問我假設一位年輕婦女來向我求教。她受到誘惑,要她放棄去發現、去學會工作中的努力,她將在她的‘空閑’、‘閑暇’、‘空餘’時間裏繼續畫畫,但是她的繪畫、她的工作將不再是她生活的中心了。她問我,如果她放棄了那些東西會失去什麼。我告訴她:‘你將丟棄的不是別的,而是奮鬥、是煩惱、是失望、是疲憊、是碰壁……放棄的是做人的人格,她放棄的是樂趣,她放棄的是獨坐圓室之內,連續數小時的麵壁之苦,放棄她的時間、她的契機去改變曆史,影響曆史。’”